APP下载

小学寓言教学美育初探

2017-04-15黄秀珠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寓言美育冲突

黄秀珠

(晋江市安海镇文峰小学,福建 晋江 362261)

小学寓言教学美育初探

黄秀珠

(晋江市安海镇文峰小学,福建 晋江 362261)

寓言是古今中外都存在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寓言语言和内容的诙谐、故事情节的冲突、写作手法和内容重视对比、学写寓言的愉快体验都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产生了美的体验。寓言教学是一种文学精神上的美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发现语言文字美,鉴赏内容情节美,把巧妙恰当的写作艺术和语言词汇运用到创作中,提升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寓言教学;美育;诙谐对比;情节冲突

中国青少年美育教育协会认为,美育有四大任务: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三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华,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通过语文教科书进行美育,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最美的、符合美的规律的语言,同时,也能使情感变得高尚、美好。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进行美育。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体裁中,寓言是古今中外文学都存在的重要文学样式。其以篇幅短小精悍,在简练的语言中揭示某种生活哲理而被人们所喜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某种文学样式被读者所认可和喜爱,大都是因为其带给读者某种意义上的审美享受或者是精神愉悦。因此,寓言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深度上的变化以及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是值得教师注意和思考的问题。寓言,是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载体之一。

一、寓言诙谐之美

寓言揭示生活哲理,对人进行思想的启迪不同于传统的道德说教。寓言不像道德说教生硬;具有灵动性的语言表达模式;短小的篇幅中总是不经意地带上些许诙谐幽默的色彩。恰恰是这抹诙谐之色造就了寓言故事无与伦比的诙谐之美。人类大抵无法抗拒诙谐幽默的强大魅力,或许就在于人类能借助诙谐获得笑容,获得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精神愉悦感。其实,教材中的寓言大多数都是文言寓言,而学生对文言文语言模式往往缺乏足够的语感。即便如此,学生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之后,也多少能从寓言文本内部感受到一股浓郁的诙谐意趣。如《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便是富含诙谐之美的典型。“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文本内容寥寥数语,看似只真实描写了事情的发生起因、经过及结果,却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一种诙谐的讽刺,读出了盗钟者的愚昧。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后也可以感受到盗钟者自欺欺人的愚蠢和无知。那么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感知这则寓言的诙谐呢?寓言的语言简短却给予人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们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理清故事经过。一方面,表演者大胆地想象演绎盗钟者的动作,如偷偷摸摸地打量着大钟,咬牙切齿地想背起大钟,自作聪明捂着自己的耳朵想偷钟,又或盗钟者既害怕又暗自窃喜的表情,或者他可能说出的话语,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早已充分进入了诙谐语境中。另一方面,台下观看表演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表演者夸张的言语和动作所感染。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感受到了寓言的诙谐性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这就是学生感受到了寓言的诙谐之美。当然,学生欣赏诙谐美的前提是读通、读懂文本。

二、寓言冲突之美

在某种程度上,寓言和小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说寓言往往包含简练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师发现不少寓言的情节都构成了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而恰恰是这些矛盾冲突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催化着寓意的生成,促动着读者思维的碰撞,酝酿着独特的美感。在《郑人买履》中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和旁人“何不试之以足?”形成了行为处事的冲突对立;《螳螂捕蝉》中螳螂、蝉、黄雀三者构成了充满趣味和尖锐的冲突循环,揭示了自然界生物链;《自相矛盾》中楚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却在不自觉间将自己带进了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读者在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发现了问题并就此展开了思考,从而获得了启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执教这类有着明显冲突的寓言时,教师应多让学生充分亲近文本,发现当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再加以引导,思考冲突给人物带来的影响,进而分析冲突存在的意义。在借助冲突揭晓寓意后,再次进入文本回味设想,如果文本缺少冲突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学生再次深刻地感知到冲突在寓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及作用。

三、寓言对比之美

伴随着寓言冲突之美的是对比之美。通过分析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发现对比是寓言中常用的手法。教会学生发现寓意中的对比,能够对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更能够给予学生学习的快乐。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发现对比、感受对比、运用对比、享受对比。如《滥竽充数》中齐宣王和齐湣王喜好的方式不同形成了对比。南郭先生的弄虚作假和其他人的真才实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郭先生前期的享受与后期的落荒而逃也形成了对比。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文本中南郭先生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找出其中的一组对比,然后让学生采用填表格的形式,去文本中找出其他几组对比。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深入文本。在读中寻找,在寻找中朗读文本,一举两得。学生每找到一组对比都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学生还开展比赛,比比看谁找得又多又快,整个课堂又形成了对比。这样,寓言教学的对比之美就跳出具体的文本而且渗透在了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融进了每个学生的心里。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东施效颦》中。学生通过列表格找对比的方法,找到了东施和西施动作的对比、外貌的对比、旁人反应的对比并在一系列对比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西施天生自然之美与东施机械模仿作假之丑的截然不同。又如《鲁人徙越》这篇充满浓郁对比色彩的寓言,讲述了鲁人赖以为生的生存技能与越国人生活习惯格格不入的对比困境。教师不妨让学生去找找文中的对比。学生能够列表找出鲁国人和越国人戴帽与不戴帽的对比、穿鞋与不穿鞋的对比、有消费市场与没消费市场的对比。教师在学生找到这些对比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人该不该去越国。课堂上很自然又形成了该去与不该去两种观点。两种观点各自阐发理由,产生了积极的思维碰撞。学生碰撞出的思维火花是如此的绚丽夺目。可见,对比之美又再次绽放在语文课堂!

四、寓言写作之美

语文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便是强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要想指导学生真正享受寓言的美感,还得让学生大胆地开展寓言写作实践。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其积累了大量的寓言素材,对寓言特有的表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不再满足读寓言,更渴望写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寓言看似简短,容易把握,其实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要求甚高。因此,一开始教师可以降低要求,为学生铺路。如学生对对比手法比较熟悉,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东施效颦》课例,给学生提供一个寓言开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对比手法编写后续故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各种异想天开的情节让人佩服。而学生也对写寓言乐此不疲,当他们拿着用心写下来的寓言时,心中的情绪已无法用言语表达。之后,学生还可以举办寓言故事交流会,互相分享、品味寓言故事,感悟生活的真谛!

翻译家、文学家叶君健说:“寓言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品种。它的持久力比任何其他文学品种要强,在人类灵魂中所起的作用也能从童年时代一直持续到人生的结束。”寓言这种滋养心灵、陶冶性情、浸润生命的巨大作用源于它的“美”。美在诙谐幽默的讽刺韵味,美在曲折多变的情节冲突,美在充满活力的生本课堂,更美在情真意切的写作实践!在平时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寓言的语言材料,做到人心与文心的交融,产生情感共鸣。其次要善于积累语言,在积累中,加深情感熏陶。最后在语言实践中学以致用,真正学会感悟寓言的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美的鉴赏,发挥寓言这个文学体载的作用,最终达到语文学科美育的目的。

[1]黄海燕.审美阅读:让寓言教学美丽转向[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2016(3).

[2]赖婷.浅谈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6).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寓言美育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