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感悟体验 提升审美能力
——浅读小学古诗文审美教育教学

2017-04-15江爱丽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画面感韵律古诗文

江爱丽

(建瓯市小桥中心小学,福建 建瓯 353131)

强化感悟体验 提升审美能力
——浅读小学古诗文审美教育教学

江爱丽

(建瓯市小桥中心小学,福建 建瓯 353131)

针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重诵读、轻美文的问题。通过构建感知、想象、实践平台,强化体验、感悟、欣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典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怀。

感悟;体验;审美能力

古诗文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其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如何使古诗文教学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下能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应着重构建三个平台。

一、构建感知平台,强化自读共赏,感受古诗文的形象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大多是名家佳作。文章的立意美、塑造的形象美、抒发的情感美、表达的语言美、方法美、层次结构美等,这一切构成了古诗文审美教学的内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同时,就是从文学作品的构架、语言、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各种美感。

1.感知结构的造型美。任何内在的美感都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汉字的象形性、结构化,五言、七律等古诗的对称性,文学作品中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对仗性,呈现出结构的造型美和古诗的建筑美,通过美的组织形式来表达美的主题。如在教学《江南汉乐府》时,其中的对仗、重复的语句在板书或投影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排列,尽显整齐美。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又如,白居易《忆江南》一诗中每句字数的变化,形成圆弧的造型,具有跳跃和动感美。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再如,纳兰性德《长相思》上、下片结构的相同、句式的统一变换,在整齐排列中,又有起伏的变化,特别是通过结构的重叠来构建情感的冲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水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上片的“山一程、水一程”的“一程”又“一程”复叠,展示出与家园空间的阻隔,下片的“风一更、水一更”的“一更”又“一更”重叠,表现出时间的推移,叠字的运用不断强化着视、听觉,构建起空间感与乡情尖锐的新时空,时间与思绪的冲突。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就是有意识将文学作品中对偶、排比等进行整齐排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冲击,直观感知结构美,再通过互助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学生更有兴趣去体会、理解句子的意境。

2.感知语言的韵律美。语言的四声,如同音乐上的七调,一经成文,就有韵律感,再用上抑扬顿挫方法,朗读文章就如同唱歌一样,具有韵律美。近期,湖南电视台播出的《书香中国——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启动式》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现场唱吟《在水一方》,分享古音古韵的别样魅力,歌手李健透露正在研究将古诗词谱曲,再进行演唱,说明了古诗独有的音律和韵律。语文教学就是将古诗的韵律让学生反复诵读感知,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直观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促进情感的感知和升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感染,陶冶学生性情。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下,摒弃过去传统的小组读、轮流读、齐读等格式化的朗读,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朗读,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互相表演读,互相赏评,再在全班表演读,最后教师进行指导,目的就是通过学生的不断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感,呈现诗歌独具的音声感、节奏感、形象感、情味感、美丑感,[3]通过互相评赏,把各自的情感用语感的形式表现韵律美,以利于共同理解与提升。如教学《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时,体验到七律特点,感知韵律之美,朗读诗歌时,感知诗歌的平仄、韵律极富艺术美,读来琅琅上口。从而使学生在朗诵中体味美,促进学生对古诗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构建想象平台,强化自感共悟,呈现古诗文的意境美

审美更多的是运用联想、设想、想象或推理等产生情绪体验,通过感悟,呈现意境,去感受美、鉴赏美,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美的升华、超越。

1.以画面感呈现意境。审美教育不仅只是引导学生直观的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的渠道和方法,在丰富的想象中再现美,感受画面感、意境美,体会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意境,形成由内情和外情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完整和谐的艺术空间,捕捉到古诗所蕴涵的意境美。例如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枫桥时所看见的枫桥、残月、渔火、江枫、客船、寒山寺等景物,如同一幅画卷,非常有画面感,所听到的乌啼、钟声等,犹如乐曲,有立体感。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自读共赏的基础上,呈现夜泊枫桥景象,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再将自己再现的画面感与同组同学交流,共同领悟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使学生得到情感美的熏陶。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一篇写景的诗,诗人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以及窗外的西岭、门前的船舶,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生态自然画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呈现,以画面感来体会美好的意境,借此触摸诗人的意象,体会诗人美好的生活情趣。所以,小学古诗文教学,就是审美的再呈现,再感悟,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2.以时代感触摸情怀。黑格尔说:“心灵美才是人形态中本质的东西。”小学古诗文里自然美景和人物都具有时代感,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现在的主流意识有很大的差距。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站在作者的时代来理解、来触摸,才能更好地体会形象美。如学习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时,要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阅览网络、书籍等了解那个年代,触摸时代的脉搏,也可通过播放现代军人守卫边疆的视频及当代抗日剧,穿越时空去体验,从而引导学生感知军人一脉相承的英雄豪情,并在小组交流中共同体会军人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和雄浑豁达的豪迈情怀,学生审美认知就有了更厚实的基础,此种审美意境也更能唤起学生的美好情怀。

三、构建实践平台,强化自创共评,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更主要的是诱发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产生情感的迁移,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主动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特别强,善于从各类活动中获得经验。教师要积极构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微写作。如教学《汉乐府·江南》时,赏析以民歌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来勾勒画面、表现意境。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格式写,写身边的人、事、物,写学校酸枣树下学生的欢闹,写家乡竹林里挖笋时的劳作与快乐,让学生能从身边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再如学习赏析《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词后,可利用古诗词对仗工整的句式进行微创作,引导学生玩对联、联句的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创作。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进行实用性的创作,既快乐又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充分利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小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微创作在同组中互评,然后将对同学的评价进行小组讨论,以此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1]游丽云.例谈小学古诗教学的两个力着点[J].语文知识,2016(6).

[2]刘红睿.浅谈古诗文审美教学[J].作文教学研究,2006(9).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画面感韵律古诗文
春天的韵律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韵律之美——小黄村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