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2017-04-15潘冬东
潘冬东
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潘冬东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改造审批难、过程监管不力、定位模糊等问题。推动旧厂房改造园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和突出园区特色定位。。
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化创意
一、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界定
福州市出台的《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中提出要加大对“利用具有特殊历史记忆形象的古建筑、老建筑或利用空余闲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房地资源兴办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1]本文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是对福州所有利用存量房产改造文创园区项目的统称,包含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工业厂房改造园区项目和旧房舍改造园区项目。
历史文化街区是依托特定地理区域的历史建筑群落和文化底蕴打造地域性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对遗存的历史建筑群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引入现代文化创意理念,深入挖掘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市场开发的良性互动。
工业厂房改造园区主要是利用原工业集中区空置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工业用地性质的存量房地资源,在保持原有建筑物产权关系、土地性质、建筑结构“三不变”的前提下,对厂房进行内部改造、功能性改造以及文化植入等改造,引导文化企业集聚成为文化产业园区。园区既充分利用和盘活了存量工业房地资源,又突显了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了福州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
福州旧房舍改造园区主要利用旧校舍、办公楼和部队营房改造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此类园区多是以院校作为园区的核心,挖掘高校的知识源、人才源、科研源、项目源、品牌源和培训、消费、产学研转化等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和人才孵化基地,形成院校型特色的产业集聚地。
二、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发展情况
(一)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建设发展迅猛
截至2015年底,福州共有各类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22个,此外还有“春伦茉莉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奋安人居创意园”“桥头堡文化创意园”等多家尚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据初步统计,这22个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目前共入驻文化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2015年实现产值40多亿元。其中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在2015年实现产值约7亿元,荣获“2014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潜力十大园区”,2015年被国台办授予“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称号,成为福州市与台湾等地区文创交流的重要平台。
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红坊)建立了“海峡创意设计中心”为核心的设计师工作平台、数字传媒及制作平台、归国人员创业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闽台AD广告创意产业园配备了行政服务大厅、多媒体展示厅、多功能会议厅、学术交流培训中心、3D打印技术研发中心、高清喷绘技术推广中心等,搭建集公共技术、产品交易、产业人才、企业发展、产业孵化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福州马尾开发区互联网游戏产业园着力发展新兴数字网络游戏,建立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游戏研发中心,以及各类互联网游戏产品运营平台等配套服务平台。
(二)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分类
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根据功能和产业特色,大致可分为:
1.以文化休闲商业为特色业态的园区
此类园区主要出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期,社会资本敏锐的察觉文化产业的机会,但受自身条件和机会风险的制约,以投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为切入点,试水文化产业。园区通常选址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生活区周边,侧重发展商贸类文化快速消费业态,经营模式相对简单、易于操作和运营、产业培育时间短、经济投资回报快。芍园壹号文化创意园、福百祥1958文化创意园是福州此类园区的主要代表。
园区主要负责招商出租和日常的物业管理,园区与企业只有简单的房屋租赁关系。园区租约较短,通常只有五年左右,不利于市场的长期培育发展。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园区更注重合同期内的出租率和租金,对入驻商户把控不严格,多是“短、平、快”的商贸服务企业,配套的餐饮等生活服务企业比重高于文化企业,甚至园区餐饮和休闲娱乐企业的知名度远大于文化企业,给人以“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园区只充当“房东”或“二房东”的角色,获得的经济附加值肯定不高,对客户群体的黏度也不够;后期,随着更多旧厂房改造园区的出现,为了增加客户黏度,园区常常利用节假日,组织客户开展各类的文化活动和展销活动,聚拢和提升人气。然而这些文化活动又缺乏和园区内的文化企业的密切联系。
园区的定位和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了园区始终无法摆脱产品等级低、文化氛围薄弱、外向带动力不强等困扰。同时喧嚣热闹的商贸气息和文化思考创作所追求的安静、孤独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后期园区文化企业的退出和文化印记逐步淡化。随着监管制度的逐步规范完善,园区常因扰民问题遭投诉,园区面临着改造、边缘化或淘汰的选择。
2.以文化旅游、展览为主体功能的文化历史园区
全市现有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朱紫坊漆艺产业街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和嵩口古镇等六个文化历史园区项目。园区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线,注入特色风土人情、传统工艺、民俗演艺等本土文化要素,集聚发展体现福州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文博会展、动漫游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和福州特色产品与特色品牌,满足本地居民及外来游客的文化消费、猎奇的需求,发挥着福州特色文化传承发展、集中展示、互动体验等功能,社会影响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
园区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回报慢,涉及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与开发,园区基本上都由政府投资改造,运营管理机构基本上是国有文化企业。园区不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率,在确保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园区选择性地放弃部分短期利益,对入驻的企业和商业形态采用更精细和严格的权衡标准,注重园区的长远发展规划,注重对本土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国有文化单位是展现文化社会效益和意识形态属性的中坚力量,园区承担了较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职能,时常配合政府思想文化和舆论宣传工作的需要,通过举办文化产品展示、民俗节庆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等,不断丰富和引领民众文化生活,弘扬文化正能量。园区是展现福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展示福州文化魅力的主要平台。
3.以创意企业集聚办公为主的园区
此类园区主要出现在《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出台后,是目前福州旧厂房改造文化创意园区的生力军。园区具有明确的园区发展规划,市场定位清晰,取得了较好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示范带动作用。闽台AD广告创意园区围绕广告创意设计、活动策划等,打造广告企业集聚区,进一步提高本地区广告业的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福州海峡(红坊)创意产业园通过整合海峡两岸设计类产业资源,以文化展示、创意设计、工艺美术设计为主,以漆文化的再生和产业化发展为特色的综合性设计产业园;福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影视拍摄、制作、发行、影视互联网+和传媒企业为主,致力打造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地和市民体验时尚文化休闲地;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以工业工艺设计为主题,融合时尚展览、文化交流、办公生活,打造一个集文化、商业、展览、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大型文化社区。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文创企业入驻,园区除了发挥租金上的价格优势,还不断提升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为企业提供更优质和实惠的服务。但由于园区运营方的社会资源和实力的差异,角色定位的不同,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使得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平台仅停留在提供产品展示交易、政策咨询以及办公行政服务和生活服务等内容。稍好的园区通过盘活园区和企业的多方社会资源,进一步提升园区公共服务水平,举办外联活动、银企对接、学术交流培训以及实训基地等,积极走出去,主动举办、承接、参加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扩大园区和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少数的园区围绕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孵化平台,为入驻园区的企业、个人提供“创客空间”,帮助进行项目、资金对接与相关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推广、品牌塑造等服务,甚至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入园企业的研发、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4.以艺术创作为主要特色的园区
福州旧厂房改造的文创园多是利用空置的旧校舍、办公楼和部队营房改造建设,主要有新华文化创意园、闽江学院漆艺文化创意产业园、瑞坤大榕树文化艺术园等。这些园区基本都是艺术原创能力较强的创作型园区,园区和福州各艺术类院校、团体有着紧密的关系,入驻园区的多是艺术工作者的个人工作室,集办公、创作、教学于一体。园区侧重于产品创作展示和技艺培训,公益文化活动多,艺术氛围浓厚,但缺乏足够的商业项目支撑,园区总体产业化程度还较弱。园区的企业形态以工作室为主,不利于对外开展商业服务;园区企业关系松散,相互间学术信息交流多而商业化市场合作少。
新华文化创意园是以福建省新华技术学校为主,联合高校艺术学院、省市艺术单位等人才创办的以艺术创作、交流、展示、推广及艺术人才培养为主导的创意园;引进了陶艺、漆艺、藤艺、剪纸艺术、国画、油画、水彩、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及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企业在园区设立工作室。闽江学院漆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在原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现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旧校舍,是由闽江学院和福州艺生活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福州漆艺文创产学研基地。瑞坤大榕树文化艺术园与福建省文联建立战略合作,充分整合福建省文联及其下属12个行业协会的优势资源,构建文化艺术创作、文化艺术展示、青少年艺术培训、艺术众创空间、文化艺术休闲等功能空间。
三、旧厂房改造园区建设运营中存在的的主要问题
1.旧厂房改造园区建设改造及审批验收困难
福州旧厂房的产权关系较为复杂,有归国资部门所有、国有企业所有、军队所有、院校所有、村镇集体所有、私营企业、个人所有等。特别是一些工业旧厂房经过“关、停、并、转”等,有的旧厂房没有明确的产权所有人,有部分工业厂房的土地性质属于划拨地,难以办理出《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等证件,这极大的增加了项目规划审批的工作难度和时间成本等。此外,有的旧厂房中还存在着原来违章搭建的“违法建筑”,这些无法进行确权的“违法建筑”的拆除、改造利用也成为一个难题。
旧厂房的建筑和设施较为落后、陈旧、破败,为满足园区运营发展需要常常要对建筑主体和水电管网系统等进行改造建设;为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创作氛围,满足园区集聚办公的需要,增设停车场、卫生间、园林景观、运动休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为了突出园区文化特色,满足园区对外宣传和品牌塑造的需要,园区建筑的外立面通常会进行一定的改造、涂装,设立广告标识牌等;此外,旧工业厂房通常为低矮建筑,土地容积率低且层高较高,为提高旧厂房利用率和投资收益,在改造时通常会进行加层或插层。
由于工业厂房建筑的特殊性,要改造作为文创园,必然要进行系统改造,这会使原有的建筑形态发生改变。这样的改造肯定会与城建、规划、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现行规定相冲突。碰到这样的问题,各部门都不会让步,因为让步就意味着突破相关规定,意味着承担责任。但不改造就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园区的改造工程常常需要在多个部门间进行多次沟通协调,反复整改,极大地增加了园区的建设运营成本和时间成本。如福州海峡创意产业园于2012年1月正式启动,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园,虽获得“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福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具发展潜力十大园区”等称号,但至今改造完成的10幢建筑只有2幢通过了消防验收。
2.重立项审批轻过程监管,园区发展散乱
旧厂房改造文化园区项目涉及变更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对现行规定的突破,牵涉多个部门的责任。为了避免责任,各职能部门对旧厂房改造园区项目,层层把关审核,组织专家小组进行综合论证评审。而在考核管理方面,主要由各市县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评价考核。文化创意产业涉及门类多,不同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类型差异很大,小微企业数量多,建设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而对园区的考核管理多是静态和被动的,主要根据国家、省级部门的要求和年度工作安排,收集汇总园区的整体规模、发展水平、经济贡献、经营状况等信息,福州市对旧厂房改造文化园区缺乏科学的动态评价与管理指标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日常监管方法和手段。
各级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只是临设机构,挂靠在对应的党委宣传部门,不具备管理产业经济的职能;各县(市)区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都是由各县(市)区各文化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兼任,人员不健全、流动性大,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职能难以有效发挥落实。
项目审批严格,日常监管不到位,而改造文化园区又是旧厂房重新改造利用的唯一突破口,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发权利寻租的灰色空间,特别是近一年来,一些园区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口号,借打造“创客空间”之名,大力建设旧厂房改造园区,导致“黑户园区”的激增。这些“黑户园区”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挂羊头卖狗肉”,通过引进部分的文化企业、文化活动设施或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掩盖园区大力发展非文化相关行业的行为,以文创园区的名义规避相关职能部门对园区的日常监管。
3.园区产业定位模糊影响力偏弱
文化产业的热潮催生了大量的旧厂房改造文化产业园区,这些园区多数以集聚办公为主。蜂拥而上的园区彼此间争夺有限的企业资源。在总体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小微文化企业的市场淘汰步伐加快。在经营和经济压力下,园区在招商引资时盲目追求短期入驻率,“抓到碗里都是菜”,园区主导的文化行业种类太多,缺乏突出的特色优势文化产品和品牌,同质化倾向严重。部分园区虽然打造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文化品牌形象,但这些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却缺乏足够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园区内没有相应的上下游关联企业,带动力不足,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发展空间有限,只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一个亮点,难以打造成为园区的品牌形象,发挥出园区的产业凝聚力和示范引领作用。
福州市文化产业总体规模仍旧偏小,文化企业总量不够多,入驻旧厂房改造园区的企业多属于成长型企业,而且基本上都是小微文化企业。据统计,入园文化企业2015年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约200万元。没有大规模的文创企业,园区缺乏凝聚力,营造不出文化核心产业链,对于上下游及关联企业的吸引力向心力不足。园区实现了文化企业地理空间意义上的积聚,而没有实现产业功能集聚。入园文化企业之间关系松散,缺乏足够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形聚而神散,企业间竞争大于合作;园区功能分区不足,专业化分工不明确,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关联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不完善,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完整有效的园区产业价值链,体现不出园区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无法打造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园区持续发展的动力。[2]
4.园区融资发展难,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福州市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建立文化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创业投资、贷款担保和银行融资等服务。旧厂房改造园区的物业基本都是租的,并且租期比较短(3—5年),难以顺利通过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相关金融扶持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入驻旧厂房改造园区的文化创意企业大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轻资产企业,在目前银行坏账高企、信贷紧缩的背景下,信贷审查严格,单靠企业的创意产品和文化版权,难以从银行获得足额的资金贷款。[3]
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支撑与服务力量薄弱,难以对园区的企业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还是以低租金作为园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和发展基础。入园文创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技术创新和文化资源整合严重不足,不少文化企业还停留在模仿、代工低价竞争阶段,难以把丰富的福州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福州特色和全国影响的标志性文化产品或产业项目。而且,因为园区的后期服务跟不上,成长性比较好的企业只把旧厂房改造园区当作孵化池或跳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搬离园区,园区无法共享发展成果。园区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实力一直在低位徘徊,园区创新力和影响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四、推动旧厂房改造园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1.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抓住福州五区叠加的历史性机遇,以福州新区建设和福州自贸片区建设为突破口,结合福州市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逐步推广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持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造高标准法治化的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细化量化改革任务,建立了台账制度、调度制度和督导制度,深入推进改革政策落地,持续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规划先行,强化园区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改良监管方式,优化服务内容。鼓励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畅通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将发改、国土、城建、消防、工商、产业等部门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多规合一”综合体系,统筹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重大事项,将园区跨产业、跨平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上报福州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小组协调解决。进一步简政放权,以公平、法治为准绳,推行标准化、信息化、协同化、公开化的文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全市统一的文化行政审批网络平台,提高行政审批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彻底消除行政审批的利益寻租空间。
加快文化相关要素市场建设,减少政府对要素市场价格的干预,激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健全和完善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综合运用宏观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因业施策、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政策由选择性、倾斜式政策向普惠性、功能性政策转变,注重文化产业政策与其它相关政策的衔接配合。鼓励和支持银行征信机构和有资质的社会信用评价机构加强文化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开展文化企业知识产权权利质押贷款业务试点,建立健全“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的创业融资体系。
2.规范园区发展,强化过程管理
修订完善《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适当提高园区建设门槛,对园区面积、发展定位、功能分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额度等方面设立标准;以市级以上示范园区为试点,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态管理和综合业绩考核机制。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社会性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文化园区的考核管理不能仅局限于经济指标。除了园区投资额度、入驻企业总数、园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度、管理服务水平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还要把园区举办的研讨会、社区文化活动、学习体验、培训实践与文化展示等公益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效益指标进行考量。考核结果优秀的,优先推荐申报市、省、国家示范园区,在产业优惠政策上给予优先扶持。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园区,予以通报并限期整改,在整改期内不参加任何评选,不享受任何优惠政策;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停业整顿、取消市级各种评选称号直至退出,取消临时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延期申请资格。
加强对园区的日常综合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行政执法资源,以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为主体,联合文广新、公安、消防、工商、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专项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监管的联合执法管理态势。各区县文化执法检查队每月或每季度不定时的到辖区文化产业园区进行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取证,并将园区检查情况和督查案件办理情况及时报送给市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和完善园区信息报送和新闻宣传机制。各区县宣传部要加强和辖区文化产业园区的沟通管理,督促园区及时报送园区产业发展情况和相关文化活动信息;汇总上报市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加大对园区的正面新闻宣传。
3.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福州文化产业要抓住“五区叠加”的战略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针对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和福州文化产业发展现实需要,依托福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福州软件园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完善以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核心,各种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相辅助的全市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网络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数字信息、互联网等科技手段,组建专家顾问团、行业智库,为业者提供技术研发指导、市场推广和项目评估、产业咨询、跨界合作等深度服务,构建新型的专业性技术服务平台和综合性信息与政策咨询服务平台。实现文创产业人才交流、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金融服务等专业化公共服务的全市统筹协作。
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多数文创园区都没有能力单独建设齐全的公共服务平台,只能建设特定文化行业、特定流程的公共服务平台。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要积极作为、取长补短、准确切入、主动融入全市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主动对接“福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评价中心”“福州市漆器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州市寿山石雕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行业公共技术平台,资源互补、共建共享,助推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提升文创园区、企业的文化科技创新水平。
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要找准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根据园区发展实际,加强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物业管理服务等“软性平台”建设,及时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人才市场等各类信息服务;组织企业参加相关的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为企业投融资、成果转化、版权交易、人才交流和培训等牵线搭桥。
4.突出园区特色定位,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调节作用,引导园区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研发能力,突出园区的区域特点和行业特色,推动园区个性化、差异化错位发展,遏制园区的不良竞争行为,避免因盲目跟风建设造成的资金资源浪费和相互恶性竞争,寻求社会、园区、企业的互利共赢,实现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定位模糊、发展混乱、经营状况不佳、企业效益下降或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采取规范的退出。鼓励建设发展良好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进一步壮大园区发展空间和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各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要加快改造提升,强化资源整合,突出优势,加强园区的行业规划、企业协调和整合,从完善创意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出发,重点吸引发展一些具有较强示范性、导向性、凝聚力的资源整合型文化企业和技术创新型文化企业等,充分发掘福州特色文化资源和园区比较优势,打造优势产业链、产业集群,建设较强社会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专、精、尖、新、奇、特”的地方文化产业园区。
园区要强化功能布局和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旧厂房改造文创园区的成本优势,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纽带,构建创客谷、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等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吸引相关小微文化科技企业及创业者集聚,扶持一批成长性强、发展空间大的小微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在人,园区要加强特色功能区建设,要营造有利于激发灵感的文化氛围,集聚创意人才,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力,打造心情舒畅、环境优美、经济产出率高、宜居宜业的创意乐园。
[1]中共福州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利用工业厂房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办法[EB/OL]. http://www.fzcci.com/ cyzc /fzzc/2013-1-7/ 201317c-0j-2cq++95359.shtml.
[2] 江凌,倪洪怡.上海文化产业园区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3] 李华成.欧美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4).
责任编辑:倪 芬
2016-12-20
潘冬东(1975-),男,福州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中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区域经济的研究。
B933
A
1674-1072(2017)01-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