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库建设与文化传播: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先行的思考

2017-04-15杨济亮

福州党校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智库一带一路文化

杨济亮



智库建设与文化传播:基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先行的思考

杨济亮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文化先行是推动经济投资合作持久成功的重要保障。智库的文化传播则是文化先行的核心内容。智库为文化传播提供思想和价值的原动力,文化传播则能提升智库影响力,促进智库发展。当前,我国智库在文化传播上存在内在动力缺乏、内容公信力不足、传播渠道不畅,国际影响力不强等问题。需要从推进官方智库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民间智库发展,扩大智库对外交流,开发智库专家的传播效能,增强舆论议题设置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我国智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智库建设;文化传播;一带一路

当前,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都在发生深刻转型,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也面临现代化转型,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环境中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新世纪中国面对新的世界发展趋势与格局而建构的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全球化发展战略。要推进这一战略,需要做到“五个相通”,其中之一就是“民心相通”。“民心相通”追求文化共存、价值共惠。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发展模式、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多元化,要做到民心相通,不仅需要通过人员往来,经贸投资,基层政治接触、环境合作等途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实施文化先行战略,深化与沿线国家包括新闻、教育、科技、智库、宗教、体育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合作,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在推进“一带一路”进程中,文化先行是推动经济投资合作持久成功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以开放理念对外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华文化”,大力宣传“一带一路”建设中各类经济利益的互惠互利,展示其所带来的机遇和利好,大力传播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努力消除各国对构想的误解。另一方面,要加大力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法律、政策、宗教、风俗、历史等,促进政府有的放矢地研究制定服务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切实根据国别国情,研究商业对策,调整生产模式。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智库咨政建言和人文交流的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协调性,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智库又称思想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治体制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是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智库是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和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的第三方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在全球化时代,智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决策者在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等问题时所倚重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能和作用。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建设既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也是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

一、智库与文化传播的关系

(一)智库为文化传播提供思想和价值的原动力

智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源泉,没有智库思想创新与内容供给,文化传播的影响力难以扩大和持续。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主要是提供渠道,但有时传播内容也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无论新闻事件报道多么快,新闻覆盖面多么广,如果报道内容没有吸引力,那么很难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专业的智库研究人员可以对许多问题作出科学解答,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智库学者有能力对各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理论、历史与现实多个经纬,着眼于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机理。这种多角度、多维度对事件或问题的呈现,是对主要关注新闻现象媒体的有力补充。真正的智库并不完全根据媒体焦点的转移来改变自己的关注点。虽然有时候二者也会重合。但更多时候,智库研究人员会较长时期关注某一问题或时间的发展,从而较为全面地认识其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并提出应对之策,给受众以启迪。

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由“战略机遇期”逐渐转向“深化改革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经提上战略议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智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智库的思想支持、政策参与及其在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平台作用,都使得推进智库建设、提升智库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学界有关研究来看,智库至少有四个方面功能:

1. 生产理念、思想和价值,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制定生产储备思想基础。智库善于发现现实中存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并且能够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知识对这些战略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深刻分析,并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

2. 收集民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我国国家制度的优越与经济实力的强大是“一带一路”战略得以推行,并具有吸引力的基础,而国家治理和经济转型发展离不开智库。公共治理需要及时反映和汇集社会各种意见和需求,智库专家通过调研收集民情民意,分析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供党委政府决策咨询参考,并影响政策的修正。

3. 教育公众,影响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形成共识。一方面,国家的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各种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国家文明富强的重要表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文化根基与价值支撑,构建核心价值观是智库的重要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智库的研究议题具有公众利益的特质,智库专家有专业的学术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使用精确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使广泛大众能信赖其研究的客观性与专业性。因此,智库能够在公众与政府之间开辟一个政策交流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承担了哈贝马斯所追求的“公共空间”的功能。智库专家通过接受媒体专访、刊载论点摘要等形式,发表对公共议题的观点看法,引导大众对政策的认知和评价,从而影响社会舆论,引导社会形成共识。

4. 第二外交,开展文明对话。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智库出点子,造主义,提供咨询,影响外交政策,办出版物、办论坛,联系大众传媒等推动舆论,充担政府替身,为政府穿针引线,发挥第二管道作用。

(二)文化传播提升智库影响力,促进智库发展

智库不仅要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且要努力用这些思想和观点去影响社会。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和媒介进行文化传播,在思想市场营销自己的产品,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区域传到另一区域以及从一群体到另一群体的互动现象。文化传播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和政治都产生重要影响。文化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进行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即文化传播力,这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文化产品背后隐含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这正是软实力的核心。也就是说,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较量是通过文化传播实现的。弗兰西斯·福山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它形成了“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塞缪尔·亨廷顿则认为,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不会成为占主导的冲突,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冲突。这两种理论在西方影响很大,成为西方国家强化文化传播战略的重要依据。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更增强了西方国家对文化传播的重视。

美国的智库一般通过纸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三种渠道实施“成果推销机制”。在这三种媒介渠道中,网络媒介以其信息传播的快捷、互动、全球化成为美国智库众多传播渠道中的新宠,是美国智库全球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网络媒体,全球网络用户都可以了解美国智库对外交政策的分析,从而潜移默化地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美国的软实力。在美国智库的信息传播中,纸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也是同样各具优劣,三种媒介渠道共同承担着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作用,纸媒介的舆论影响力更侧重长期性,电子媒介在舆论的形成中注重放大和引导,而网络媒介侧重于互动和全球性。

思想创新和舆论传播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两翼,二者共同构成了智库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络是否足够强大和通畅。成功的智库均十分注重对自身机构、研究成果乃至学者的推广与传播,通常拥有多元而通畅的合作网络,包括政府决策机构、学术研究部门、大众传播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民间组织等。大众文化传播让智库的思想产品得到广泛宣传,从而扩大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二、影响智库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当前,我国智库在文化传播上表现出“上线”与“联媒”的偏好。智库“上线”意识加强,通过微博、微信、开发APP应用,传递智库思想,凸显“互联网+”时代的特色。高校智库和有传播优势的智库(如财经、国际关系、大数据分析和媒体智库)在微博的表现尤佳。智库与媒体合作成为普遍态势,从“联合发布成果”到“共同成立机构”,浅度和深度、临时与长期的合作拓展了智库思想传播的路径。尽管如此,影响智库在“一带一路”文化先行中发挥作用的因素依然存在。

第一,大多传统社科院、高校尚未形成主动传播思想产品的内在动力。智库还不是一种具有独立声音的组织性政治机构,只是一种体制内的注脚和花瓶。有些成果不适合对外公开,有些成果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引不起领导重视,有些成果可能过于尖锐,领导不待见。事业单位法人类型的智库久而久之日益边缘化,研究人员多习惯于书斋内的学术研究和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长期以来比较缺乏来自政府的智库思想产品的供给需求和对产出效益的外部监督,因此没有向政府和公众社会主动传播思想产品的外在压力。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智库要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自觉树立并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切实加强对外传播力建设。

第二,研究立场和态度偏好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思想产品公信力不足。一个智库拥有公信力才有影响力。我国智库多以官方、半官方为主,智库本身难以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研究独立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者的职责在多数情况下就变成了为现有的政策作解释,或者是根据需要作出相应的预期,往往偏离了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有的为政府辩护但提不出有益建议,有的批评政府却没有建设性建议。

第三,基础理论研究不实,思想创新不深影响智库的社会影响力。智库的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智库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智库研究项目一般要求是短平快,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战略课题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才能出成果。地方政府往往只关注智库的对策研究,而忽视基础研究。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做支撑,对策研究将缺乏深度和可行性。离开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学科和应用研究就失去了根基,提出的对策建议就会缺少理论根基和科学依据,也就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决策参考价值。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一带一路”,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我国大多数智库对这些国家的了解往往仅限于表面,做不到对其社会、文化、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传统的深入探究,许多问题就看不到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就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

在智库传统模式下,研究人员比较缺乏调研能力,习惯用旧的研究方法或范式去研究问题,难以取得创新突破并反映丰富多彩的变动的社会实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智库作用的调查报告中表明,77%的机构开展战略性、综合性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实力不够,80%的机构在掌握高水平的数据支撑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存在不足。研究成果只是直接交予相关政府部门,缺乏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对决策的影响性评估。

第三,传播渠道不畅制约智库在新媒体条件下的文化软实力的发挥

当前,我们对一些国际国内事务的处理仍是响应型、反应型、被动型的,而非前瞻型、主动型的,无法从容应对甚至“先发制人”。这就说明政府管理者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对即将发生的情况与可采取的战略缺乏有效研判。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探索刚刚起步,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缺乏制度性保障,也未能得到系统性体现。智库对决策的影响多处于若即若离状态,在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体系中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安排。智库思想与建言渠道的衔接不畅。大部分社会智库没有向党委政府提交政策建议的直接渠道,很多智库只是被动的等待记者采访,只有少数大型会议才有邀请媒体。因此,迫切需要形成智库参与国家决策的常态化制度和思想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机制。要让智库了解国家需求,给其更多了解决策、参与决策的机会,使其发挥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智力支撑的作用。

三、提高我国智库文化传播力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智库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多元的文化传播主体格局

官办智库要以强化智库功能为方向,以改革现行体制机制为抓手,建立适应现代智库发展规律,有利于智库发展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促进智库资金来源多元化,形成有利于产出高质量思想产品和政策建议的科研体制机制、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政府应建立常态化决策咨询制度,推动智库与政府的供需对接。

推进高校、社科院等体制内智库去行政化,赋予智库独立的选才权、用才权;增加智库透明度,鼓励智库向社会发布组织基本信息、财务、课题和成果信息。既要支持民间智库发展,鼓励智库多样性的存在,形成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智库体系,又要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和外部势力对智库思想的干扰。

(二)以基础理论和数据信息为支撑,增强智库文化传播内容的研究质量

智库传播的思想产品要有公信力,重在研究质量,而不能仅强调及时性。政策研究和应用研究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指导,提高政策研究的理论层次和支撑水平。同时,在面对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当今世界,以往的认识以及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路径都陷入了失灵的境地,必须基于实践的要求去进行创新,以求为行动提供理论支撑,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

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是目前智库体系建设的最大短板。要设立信息共建共享数据平台,实现跨领域、跨部门、跨智库的信息互通、成果共享。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到智库研究中,增强决策咨询研究的科学性。

(三)改进智库营销方式,提升文化传播的效能

新型智库要建立完善、多层次的信息传播机制,让智库的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网普及所开启的全媒体传播变革深刻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决策模式,以政策研究为核心功能的智库必须改进政策研究成果的营销方式,着力提升全媒体传播能力,努力创造思想产品品牌,使自身产出的政策方案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认可度,从而更充分地转化为决策。

1. 深化智库与媒体共生共享机制,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新型智库建设要把媒体事务放在机构发展的重要地位,对已经建立联系的国际媒体要保持经常性主动联络联谊,对没有建立的要做出规划,寻机建立合作关系,有步骤地逐步占领国际舆论阵地。要整合智库文化传播平台和方式,建立跨媒体、跨国际、跨平台的立体传播网络和广泛的合作关系,通过整合,依靠整体力量打造智库文化传播知名品牌。要推动智库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网站,以及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智库思想、观点和成果进行传播。促进智库与媒体交流稳定化、制度化,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沟通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和渠道共享、人才和渠道整合。丰富智库与媒体的融合形式,鼓励智库与媒体共享共用智慧资源,共同承担项目,进行产品生产、传播,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开展智库文化传播人才队伍培训,打造一大批具有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精通涉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英文网站的建设,特别是要多设置实质性内容,如最新的文章和评论等。进军播客、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领域,对于电子书、iTunesU等也要关注,寻找可以利用的方式。只有不断创新传播渠道,紧跟新型传播技术的步伐,才能有力传播中国的观点和声音。[1]

2. 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开发专家传播效能。新型智库应该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如强化对外传播和话语体系建设,自主建设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多语种官方网站,运用满足公众个性化政策研究信息需求,设计具有大众吸引力和舆论引导力的传播话语,注重时效性,跟进社会时事热点,及时更新智库传播内容。“通过塑造公共舆论使其影响掌权者的行动,而对事件进程产生最大影响”。[2]

开发智库专家的传播效能,智库专家具有突出的传播优势,如学识、职务、政策研究成果等所造就的知识权威性和学术公信力。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智库所属专家的观点进行“深加工”和“精包装”,用平易近人的“微话语”,用醒目的照片、简明的图表和绚丽的视频来满足网民的兴趣需求。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智库应讲出更多道理,提出更多思想,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例子和巧妙的论证,富有魅力的思想和合适的逻辑,向外国人解释我们推行“一带一路”政策的原因和目的。秉持这样的立场,才能更好地让对方理解甚至认同。此外,还必须针对不同的媒体定位、内容产品以及受众对象进行传播话语的选择和转换,并在语言上与国际社会的普遍语言规范接轨。

3. 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对话,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重大政策解读评价传播的能力。不仅要在国内提升政策解读的准确性、影响力,而且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智库对话,开展政策对外解读,广泛传播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政策主张,增强在全球主流媒体和国际组织平台的话语权。应当定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流刊物和媒体上刊登精致的广告和传达中国观点的文章,并且要肩负着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了解中国、消除误解的目的。密切关注源于境内外智库机构和意见代表的涉华舆论并进行科学分析,比如分析媒体在传达什么样的中国观等,以便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具体策略。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文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方面,其功能不仅服务本国人民,还在于对外的文化学术传播、交流与推广。地缘政治与和平崛起需要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传播中华价值观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智库要能产生会通中西古今文化的思想家,创新文化思想和战略思想,回答现实世界、国际新格局下的实践问题,努力把握国际话语权,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服务。要鼓励国家重要智库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新的智库中心和研究项目,搭建重要的信息和思想传播平台。寻求“一带一路”上多元文明的新共识,让多种价值观的精髓相互学习,不断加深民心相通,为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民心相通应追求文化共存、价值共惠。“一带一路”很多国家都很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宗教、建筑、艺术、历史、领袖和社会制度骄傲。但是,中国要清晰、独到地表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要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看到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梦,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1] 智库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用及实践[M].北京: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39.

[2] Thomas Sowell.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2009:246.

责任编辑:林淑周

2016-12-20

杨济亮(1975-),福建连江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闽台历史和地域文化研究。

G115

A

1674-1072(2017)01-064-05

猜你喜欢

智库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