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书治要》之修齐治平

2017-04-15刘延朋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祸患君子

刘延朋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群书治要》之修齐治平

刘延朋

(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偶得此书,即有“我今见闻得受持”,“天降降大任于斯人”之意,恳愿广之于世,却历载无收,空存惑疑,难劝他人窥其浩瀚雄博。值此研一假期,负能讯息随处充斥,感于礼崩乐坏之迫急,悲于愚昧残喘之男女。推而广之,根本伦理言行扭曲,同陷互害漩涡,失尽放心饮食,天崩地裂灾害频发,矛盾积蓄几至临界。工科上天钻地建造钢筋水泥森林,金融吸干积蓄所以为之积蓄,经济穷尽幻术购买消费够买,最嘱厚望的人文却在冷僻角落里孱弱到不敢发声,所以,该说点什么,即便迅而淹没。

唐太宗偃武修文初即帝位,即命宰相魏征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旨,“上始五帝,下迄晋年”,“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始成“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经国济世宝典,其书广博切要,太宗自是爱不释卷。本文按修齐治平及篇目相序,六十七篇中各自蜻蜓点水,只为管中窥豹,略书拙见,诚邀同仁。

一、修身篇

(一)《周易》

处六经之首,易经集哲学、政治、法制、历史、文化大成,源头活水,泽被后世。大哉乾元”纯阳、“大哉坤元”纯阴,有即是无“万物资始”,无即是有“万物资生”,《乾》《坤》二卦为“易之门户”,有《文言传》专为其解;另有《谦》卦,六十四卦中仅存一例,六爻全吉,叹而须探。

《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乾》卦九三为自下向上第三爻阳爻,处下卦之顶,上卦之下,地位使然,终日勤苦不懈,入夜还须时刻警惕,尽如此,则在上位不傲娇,处下位无困忧,力免过错偏驰。在《文言里》,孔子讲“君子首先修养品德而后才能建功立业;忠信,才能精进品德,言出必有信,方可居家兴业。”

《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文言》:“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含万物而化光。坤道之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君子敬以直内,意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卷一)

宽博沉厚的大地正如《坤》一样,君子仿之,以大德接万物。《文言》里说,坤是极柔顺的,一旦行动却也刚强有力;极其祥和安稳却品德方正,包容万物哺育成长。坤卦只是一味的柔顺么?顺天承运顺势而行,以成乾坤大业。

中国古人言行谨慎,鲜用肯定之辞,而“积善”和“积不善”,必然导致“有余庆”和“有余秧”,足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谆谆教导和点滴行为严谨修行。君子严肃恭敬练就刚直纯正内心,待人接物严守“敬”“义”,自然“德不孤,必有邻”。

(二)《论语》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孔子说:“与人相处,必有学习借鉴之处。选择好的去学习,发现不好就作镜子,改而去之。”这是看似极其简单的道理,简单易行,可扪心自问,又有几人能真正践行呢?

(三)《吴志(下)》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八)

《国语》上讲:“为善像攀登一样辛劳艰难,为恶就像山崩一样急速迅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亦有同工之妙,都是三省吾身的良言警句,须得“处处小心,时时留意”。

(四)《曾子》

是故君子出言愕愕,行身战战,亦殆免于罪矣。(卷三十五)

君子言语谦逊,行事谨慎,方可离祸渐远。正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亦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更如《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五)《孙卿子》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君子涵养心性,须要纯净坦诚,坚守仁德,践行道义。用至诚的心来坚守仁德能够教化百姓,用至诚的心践行道义能使民德归厚(“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慎重处理亡者后事,定期祭祀追思祖宗,社会风气就会逐渐淳厚)。移风易俗民心向善,可谓与天同德。

(六)《韩子》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奸巧诡诈不如朴拙诚实。人称山东人聪明,愚以为,山东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不耍聪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任你缠绕翻腾,我自岿然不动,巧诈必有破洞,拙诚万事可应。

(七)《说苑》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卷四十三)

英明的君主有三种恐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别人谈论他的过失;二是事事称心满意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非常有道理的话,而怕不能实行。

二、齐家篇

(一)《毛诗》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卷三)

治国平天下,自齐家始。周朝有贤妻良母太姜、太任、太姒,生性严谨诚敬,恪守仁义相夫教子,“子孝孙贤世泽长”,始成八百年天下坚实基石,可见“太太”之谓,大矣哉!

(二)《孝经》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就能把这种孝敬心转移去效忠君主;奉事兄长能尽悌道,因此能将这种恭敬心推移去顺从长官;家居生活治理得当,就能把治家的经验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和善于理家的品行,在外才能建功立业,美好名声自然会显扬于后世。“孝廉”,即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可见举孝廉所成之官,即便少些雄才伟略,尚可引领巍然正气,而今众多公仆高官,趋财色若鹜,罪后痛哭流涕亦难得民众怜悯,盖因善根不固,只求平步青云,未免踏空摔落,成恨终身。

(三)《孔子家语》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代;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支派,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同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四)《后汉书》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份虽然尊贵,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三、治国篇

(一)《尚书》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皇祖大禹曾这样说: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在豪宅,雕梁画栋,过度装饰。以上只要沉迷于一项,没有不亡国的。古语“万恶淫为首”,“食色性也”,其“为首”,非“为最大”,而是以淫为始,诸般恶事如影随形,悔之莫及。“有一于此”,亦有“为首”之意,所以“未或弗亡”。

(二)《春秋左氏传》

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卷四)

臣听说国家兴盛,是因为看待人民如受伤的人一样倍加体恤,这就是它的福祉;国家衰亡,是因为看待人民如泥土小草一样轻贱糟蹋,这就是它的祸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或“覆”,全在于视民角度。

(三)《周礼》

《天官》“惟王建宫以捂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卷六)

君王建立国都,辨别方向并确定(宗庙和朝廷)位置,都城与郊野的界限。分设官职,用作民众的榜样。于是设立冢宰,让他率领下属,而掌管天下的治理,辅佐王使天下人各本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处并非推脱,是防政出多门,能使上下肃顺,自能浑然一体。

(四)《国语》

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卷八)

所听和谐才能耳聪,所看正当才能目明。耳聪才能言语动听,目明才能德行磊落。言语动听而德行磊落,才能思虑纯正。用这些来对待民众,民众才心悦诚服地感恩戴德,就能归附于君王。

(五)《韩诗外传》

人有六情,失之则乱,从之则睦。故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之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法,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卷八)

人有六种欲求,违背了,国家就会紊乱,合理地顺从就能带来和睦。所以圣王教化人民,一定会依据人情事理,而用礼法加以节制;也一定会随顺人民愿望,而用道义加以规范。义理简明而又完备,礼法易行而有规则,与人情相距不远,所以人民就很容易遵从国家的法令。

(六)《吴越春秋》

天下之愚莫过于此也斯。知贪前之利,不赌其后之患。(卷十二)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世间诸事,岂不如此,只盯眼前,不管身后,“反害了卿家性命”。

(七)《魏志》

夫除无事之位,损不急之禄,止浮食之费,并从容之官。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事必受禄,禄代其耕,乃往古之常式,当今之所宜也。(卷二十五)

撤除无事可干的职位,减省不急需的俸禄,停发不做事、白领俸禄之人的费用,撤并无事可做的官员。让每位官员一定有职责,有职责均需承担事务,承担事务一定要接受俸禄,用俸禄代替耕作,这是古代的常规,也是当今社会应该采取的原则。延安时期,采纳开明绅士所建议“精兵简政”,有精简、高效、节约的功用,亦是反对官僚主义的良策。中央政府持续简政放权,地方却避重就轻,真正能做到利益全局,任重道远。

(八)《蜀志》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

诸葛亮担任宰相时,安抚百姓,明示礼义规范,精简官职,采用权宜法制,以真诚待人,处事大公无私。对于尽忠、有益国家的,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的,即使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的,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过的,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再微小也要赞赏,恶行再微细也要指责。精通熟习各项政事,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依照职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都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令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且勉励、禁戒都非常明确。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九)《晋书》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政令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因为这样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阴谋》

武王问尚父曰:“五帝之戒可闻乎?”尚父曰:“黄帝之时戒曰,吾之居民上也,摇摇恐夕不至朝;尧之居民上,振振如临深川;舜之居民上,兢兢如履薄冰;禹之居民上,栗栗恐不满日;汤之居民上,战战恐不见旦。”王曰:“寡人今新并殷居民上,翼翼惧不敢怠。”(卷三十一)

周武王问尚父:“古代帝王的自我警戒可以告诉我吗?”尚父说:“黄帝时的警戒说,‘我领导人民,忧虑不安,唯恐傍晚到不了明天早晨’;尧帝领导人民,战战兢兢好像走在很深大川边;舜帝领导人民,小心谨慎好像走在薄冰;禹王领导人民,战战栗栗唯恐治理过不了今天;汤王领导人民,敬慎畏惧唯恐见不到天亮。”武王说:“我现在刚兼并了殷国,处于民众之上,对他们恭敬谨慎,戒惧而不敢怠慢。”

(十一)《管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卷三十二)

粮仓充实,人民有了储蓄才会知道守礼节;衣食充足,人民吃穿不愁才会注意到荣辱;在上位的人能遵守礼制法度,六亲眷属就会团结和睦;而立国的四大纲维能够发扬,融入民间,国家政令才能通行无阻。四大纲维不能发扬,国家必会灭亡。因此,立国有四大纲维,一维断绝,国家会倾斜不安;二维断绝,国家会危险;三维断绝,国家会颠覆;四维都断绝,国家要灭亡。倾斜还可以扶正,危险尚可以平定,颠覆尚可兴起,可是灭亡了就没有办法再建立了!什么是四大纲维?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

(十二)《晏子》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安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君主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安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十三)《孙子兵法》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下攻攻城。(卷三十三)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十四)《老子》

治大国若烹小鲜。(卷三十四)

如前所述,不可政出多门,不可朝令夕改。“小鲜”即小鱼,烹煎小鱼,不能频繁搅动,否则易烂无形,治理大国亦如此,不可不戒。

(十五)《列子》

且君欲无盗,莫若举贤而任之,使教明于上,化行于下。人有耻心,则何盗之为?(卷三十四)

晋国小偷太多,有一人名叫郄雍,能看出小偷相貌,看眉目之间,即可判断是否小偷。晋侯叫他去查看小偷,千百人中不会遗漏一个。晋侯大为高兴,告诉赵文子说:“我得到一个人,全国小偷都没有了,何必用那么多人呢?”文子说:“您依仗窥伺观察而抓到小偷,小偷不但清除不尽,而且郄雍一定会死于非命。”不久一群小偷商量说:“我们走投无路的原因,就是这个郄雍。”于是共同抓获并残杀了他。

晋侯听说后大为惊骇,立刻召见文子,告诉他说:“果然像你所说的那样,郄雍死了。但收拾小偷用什么方法呢?”文子说:“周时有俗话说:‘眼睛能看到深渊中游鱼的人不吉祥,心灵能估料到隐藏着的东西的人有灾殃。’况且您要想没有小偷,最好的办法是选拔贤能的人并重用他们,使上面政教清明,下面好风气流行,老百姓有羞耻之心,那还有谁去做小偷呢?”于是(晋王)任用随会主持政事,所有小偷都跑去秦国。

(十六)《墨子》

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都不能有效防御,却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不愿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赐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的士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来惩治臣子,臣子畏惧而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圣明睿智而不过问政事,自以为国家安稳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国君信任的人不忠诚,忠于国君的人却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储藏和种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赐不能使人高兴,诛罚不能使人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出现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守护城池出现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必定沦陷。这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定遭殃。”

(十七)《文子》

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会造成国家动乱的领导人,只注重扩大势力范围,而不重视仁义教化;只追求高位权力,而不专注道德的修养。这种做法是舍弃国家所能生存的条件,而造成灭亡的因素。

四、平天下篇

(一)《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卷七)

大道实现的时代,是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共享的。选拔贤德之人,为天下人民服务。因此,人们不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慈爱自己的子女,而使所有老人都能安度晚年,使所有小孩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并使所有鳏夫、寡妇、孤儿、无后嗣的老人以及身残和有病的人,都得到照顾和赡养。所以,人人都能真诚相处,就不会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阴谋出现,盗窃作乱的事也不会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同世界。

(二)《周书》

《文传解》“明开塞进舍者,其取天下如化;不明开塞进舍者,其失天下如化。”(卷八)

明白以上开放、关闭、禁止、舍得道理的人,他夺取天下就如演化一般的快;不明白开放、关闭、禁止、舍得道理的人,他失去天下也如演化一般的快。

(三)《史记》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卷十二)

孔子说:“用政治来教化人民,用刑罚来管理人民,这样做,人民只想到如何免于刑罚,不会想到是不是可耻。但是用德行来教化人民,用礼义来管理人民,人民不但守法知耻而且能改过向善。”老子说:“法律政令愈繁复苛刻,走法律漏洞的盗贼反而愈来愈多。”愚以为,法律就是能保障行人在绿灯时过马路的安全。

(四)《汉书》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平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君王很多,然而太平盛世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了治国的常理常法,而放任自己个人的私欲行事,导致奢侈横行而仁义废弛。

(五)《六韬》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独占天下利益的,就会失掉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和人们共同享用,就是仁爱。仁爱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免除人们的死亡,解决人们的苦难,消除人们的祸患,解救人们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和人们同忧同乐,同好同恶的,就是道义。遭义所在,天下之人就会争相归附。人们无不厌恶死亡而乐于生存,欢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为天下人谋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会归附。

(六)《鬻子》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发布施行政令是为天下人谋福利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体察施予,称为诚信;能消除天下人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七)《司马法》

立国辨职,诸侯悦怀,海外宾服,狱弭兵寝,圣德之至也。(卷三十三)

“立国治民,分守边境,各治其职”,大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之意,实为现世战乱之国奢侈之梦,深受他国分裂势力诱惑渗透,和平之日不念其好,战乱后悔莫及,至饥殍遍野,难以救药。

(八)《鹖冠子》

煖曰:“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也。’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割肌肤,而名出闻于诸侯。’”(卷三十四)

庞煖说:“大王难道没听说过魏文侯曾问过扁鹊吗?魏文侯说:‘你们家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其次,我是最差的。’魏文侯说:‘为什么?能讲给我听听吗?’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看病人的神色,在疾病还没有形成的隐微阶段,就把病治好了,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家门。我二哥治病是在病情刚刚发作时,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声不出巷子。而我治病,用扎针来疏通血脉、下有副作用的汤药、动手术来救治病人,因此我的名声响遍诸侯。’”

(九)《商君子》

故圣人立天下,而天下无刑死者,非可刑杀而不刑杀也,万民皆知所避祸就福,而皆自治也。明主因治治之,故天下大治也。(卷三十六)

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

(十)《尸子》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治理天下必须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才,四是规划财政收支。财政收支规划得当,则财用充足;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能成就诸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根本;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十一)《孟子》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卷三十七)

用劳逸结合的方法来驱使臣民,即使劳累他们也不会怨恨;用有人性的方法来杀(有罪的)人,即使他们死了也不会愤怒。

五、结尾亦是起始

中国的思维不同于西方,中国偏重于演绎归纳,西方偏重于逻辑推理;西方偏重于单个事物,中国偏重于整体联系。宏观的谋略寓于微观,局部的影像折射全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言之理所行之计浑然一体,仓促成文,结尾亦是起始,愿为萤火之光,引仁人志士诵读经典,“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刘延朋(1981-),男,汉族,山东莱芜人,高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与区域宗教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祸患君子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effect of Liujunzi decoction (六君子汤) on advanced-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first-line chemotherapy
君子之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穿着纸衣服下河(异域箴言)
鹧鸪天?又见老黄榆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与饮酒
吕不韦之死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