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消极避世心理问题研究
2017-04-15戴亮
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教育问题频发,从学生主体来看一种来自自身的消极避世心理正不断影响着学生的们的生活学习。文章通过描述校园中一些学生的避世心理,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并提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者应有侧重的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梳理学生心理问题中去。
关键词:高校工作 自卑心理 人文关怀
一、高校学生消极避世现象
随着高校多元的文化不断深入,市场价值观的间接影响,机遇增多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也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生挑战。目前,由于高校及学生周边外部环境公平性原则不断缺失,高校学生群体出现的自卑避世情绪问题越来越普遍,进而可能会产生仇视社会、自杀等极端行为。这种青年学生的自卑避世现象的情绪特点集中表现为敏感性和掩饰性,封闭性、虚荣性和嫉妒性,性格孤僻和喜欢独处,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常常会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心理敏感度比一般人要高,时常会担心是不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种心理也会带来自我孤独的心理体验,极易产生凄冷的情感。这个群体朋友极少,社交范围有限,少数的朋友也不过是网络中的网友。他们当中大部分有着类似的经历,很多人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一般,或者是家庭离得较远。在学习成绩上这些学生又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位课、专业基础课大多数已经挂科,更有甚者本该是期末考试的时间,他们索性放弃考试。“反正没有复习,去了也是挂科还不如不去”一个学生这样说。通过了与个别大四学生交谈发现他们本该在这个时期忙碌于参加招聘的求职现场或者埋头于考研深造复习中,这些学生之所以每天在无所事事是因为他们由于大学期间表现不佳没有得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无法正常参加企业招聘或者其他进一步深造,所以每天只能虚度光阴。而且他们之中还有一些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大学四年根本什么都没有学到,就算顺利毕业找到工作的学生也不过是月薪两三千刚刚够过活。
二、高校学生消极避世现象原因分析
在心理学的角度看自卑心理是一种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的心理,一般表现为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有错误的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自卑的前提是自尊,拥有自卑心理的人敏感,自尊心强,心态不平衡并容易情绪化。这样一来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行为就可以从学术角度去理解了。
那么高校学生的自卑心理究竟是从何而来,在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不应该只讨论高校的教育环境本身,还应回归到产生这些问题学生的家庭来看。在教育学上有这样一句话,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产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及行为与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分不开的。比如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会通过争吵或者批评把这些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再入一些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往往会对孩子造成极其严重的心理影响,而恰恰这些家长不在意这一点,而是对孩子放纵任之致使这种冷暴力使孩子有了自卑自贱的错误心理更有甚者开始仇恨社会。还有一种错误的家庭教育那就是与冷暴力正好相反,笔者称之为期望暴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期望自然无可厚非,然而正是由于这一期望导致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过于严格,这种管教会像牢笼一样束缚孩子的认知成长。当这些学生通过高考步入大学并远离的父母的管教,这自由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充满诱惑力的,他们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迫切的去尝试一切新鲜事物,一切自己之前想嘗试而又被家长禁止的事物。这些学生缺乏与外界沟通的能力,缺乏辨认是非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他们首选的应对方法就是逃避,因此也就成为了所谓网瘾少年的一部分。古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甚欲亦勿施于人。这体现的就是一个平等的观念,大人们的不如意不要施加给孩子,父母的期望要看看孩子能不能承受,也要审视这个期望是否合理,不然就会造成单方面的期许而对孩子产生不公平的影响。
三、结语
总结起来学生步入高校后会面临两个产生自卑心理的问题。一个是其以往的优势地位将面临重新排列组合。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一直是学校的排头兵或者精英骨干,步入大学后会发现自己与周边的其他学生相比,以往的优势地位正在逐渐消失。当他们看见周边有比自己能力强,学习好,善于人际交往的同学便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敌对化这些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并主观认为高校教育者缺乏公正性,实行有差别的对待行为,而产生消极避世甚至仇视他人的想法。这种内在的认为公平性缺失比外在的影响还要严重,因为这种因素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这个道理。另一种影响来自青年学生这个群体之中。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这会使一些学生严重不切实际。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这这个阶段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就更为明显,攀比炫耀心理膨胀,群体私人聚会层出不断,生活开销也就不断增加。在缺乏理智的心理影响下,部分学生巧玲明目跟家里要取更多的生活费用。而一些学生则选择了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在这里他们才能找到远离社会的自我存在感。因此便有了文中的这个群体。表面上这个群体远离现实社会看似无害,但日积月累这些人的自卑避世心理就会转化为一种对社会的仇视心理,进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当今高校工作中应该重视的学生心理问题从而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加以沟通疏导。
参考文献:
[1]杨正本.高中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延伸探究[J].学周刊,2016,(15).
[2]胡新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张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忧及其超解——基于现代性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02).
[4]黄冬福.高校突发事件思想政治教育疏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 ZS2015013;作者简介:戴亮,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