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问》对《汉语大词典》书证之补益

2017-04-14谢政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证大词典用例

谢政伟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 安徽蚌埠 233030)

《素问》对《汉语大词典》书证之补益

谢政伟

(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 安徽蚌埠 233030)

《素问》是中医理论专著的鼻祖,口语化程度较高,具有重要的语言价值。《素问》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不同程度地弥补《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书证迟后、书证间跨度过大、书证缺失及不足等问题。

汉语大词典;书证问题;素问;语料价值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集古今汉语语词之大成的巨著,它“古今兼收,源流并举”,“广泛地收录古今汉语著作中的普通词汇”[1](P7921),是目前我国最具权威体现汉语词汇史研究成果的词典,代表了我国语文辞书编纂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素问》[2]是中医理论专著的鼻祖,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其重在阐述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内容,口语化程度很高,因此在语言学上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汉语大词典》虽然征引了《素问》中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为书证,但较《素问》丰富的语言材料而言仍远远不够。我们在研究《素问》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汉语大词典》存在诸如书证迟后、书证间跨度过大、书证缺失、书证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均可利用《素问》相应的的语言材料加以适当弥补。

一、提前书证

王力先生曾明确指出:“人们如果能把每个字的每个意义都指出始见书,功劳就大了,对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就立大功了。”[3](P126)王锳先生也指出:“历时性的大型语文辞典的首例应该举始见例,即在传世文献中最初出现的例子,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和辞书学界的共识。”[4](P6)因此大型语文辞书义项的第一个例证应该是最早的,也就是王力先生所说的“始见书”。

《汉语大词典》“平人”“石药”“高粱”“经脉”“骨髓”“膀胱”“风寒”“霍乱”“淫气”“机关”“鼓胀”“宿昔”“大肠”“喘息”“困薄”“温病”“能始”“厥阴”“汤液”“消渴”等多个词条下虽首举《素问》例,但就《素问》来看,《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的现象比较严重。下面是《汉语大词典》所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例,均可借助《素问》提前书证。

1.鸡冠 《汉语大词典》“雄鸡头上的肉冠”义下首举三国曹丕《与钟大理书》例[1]6871,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五藏生成论》:“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

2.丸泥 《汉语大词典》“一粒泥丸”义下首举东晋葛洪《抱朴子》例[1](P286),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大奇论》:“脉至如丸泥,是谓胃精予不足也。”

3.烦闷 《汉语大词典》首举《抱朴子》例[1](P4148),稍迟。按:《素问》已见,如《刺热论》:“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4.浮肿 《汉语大词典》首举《后汉书》例[1](P3263),稍迟。按:《素问》已见,如《欬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5.蠕蠕 《汉语大词典》“昆虫爬动的样子”义下首举《后汉书》例[1](P5144),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三部九侯论》:“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

6.口齿 《汉语大词典》“口与齿”义下首举《后汉书》例[1](P1448),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三部九侯论》:“天以侯头角之气,地以侯口齿之气。”

7.阳道 《汉语大词典》“指男性生殖器”下首举《宋书》例[1](P6943),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8.小豆 《汉语大词典》首举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例[1](P1416),稍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汉语大词典》所举一些唐代以后的首例甚至比《素问》用例晚了好几百年乃至上千年。例如:

9.精明 《汉语大词典》“眼睛明亮”义下首举唐代李延寿《北史》例[1](P5395),太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

10.大便 《汉语大词典》“拉屎”义下首举唐代李百药《北齐书》例[1](P1313),太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刺腰痛》:“大便难,刺足少阴。”

11.同类 《汉语大词典》“同一种类”义下首举唐代韩愈《明水赋》例[1](P1496),太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疟论》:“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12.粳米 《汉语大词典》首举唐代李延寿《南史》例[1](P5393),太迟。按:《素问》已见,《藏气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枣葵皆甘。”

13.循循 《汉语大词典》“有顺序貌”义下首举宋代用例[1]1884,太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离合真邪论》:“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14.肿痛 《汉语大词典》首举宋代例证[1](P3953),太迟。按:《素问》已见,如《玉机真藏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15.胆汁 《汉语大词典》首举宋代例证[1](P3970),太迟。按:《素问》已见,如《欬论》:“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

16.审问 《汉语大词典》“详细询问”义下首举金代例证[1](P2133),太迟。按:此义《素问》早见,如《三部九侯论》:“若有七诊之病,其脉侯亦败者死矣,必发噦噫,必审问自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

17.入房 《汉语大词典》首举元代赵良之语为例[1](P450),太迟。按:《素问》已见,如《厥论》:“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

18.会阴 《汉语大词典》首举《医宗金鉴》例[1](P3068),太迟。按:《素问》已见,如《刺腰痛》:“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

19.按 《汉语大词典》“按摩”义下首举《本草纲目》例[1](P3630),太迟。按:此义《素问》已见,如《金匮真言论》:“冬善病瘅厥,故冬不按蹻。”王冰注:“按,谓按摩。”

20.麋衔 《汉语大词典》首举《本草纲目》例[1](P7663),太迟。按:《素问》已见,如《病能论》:“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21.独来独往 《汉语大词典》首举明代李贽《何心隐论》例[1](P2784),太迟。按:《素问》已见,如《宝命全形论》:“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22.病危 《汉语大词典》首举明代王守仁《传习录》例[1](P4848),太迟。按:《素问》已见,如《三部九侯论》:“一侯后则病,二侯后则病甚,三侯后则病危。”

23.蠕动 《汉语大词典》“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义下首举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例[1](P5144),太迟。按:此义《素问》早见,如《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24.手臂 《汉语大词典》首举巴金《海的梦后篇》例[1] 3510,书证迟后近两千年。按:《素问》已见,如《刺热论》:“热病始于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阳而汗出止。”

二、减少书证间跨度过大之问题

辞书在选择书证时要注意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近20年来尽管学界对汉魏六朝汉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较之先秦汉语及近代汉语研究而言,仍显得相对薄弱。或许是由于这种研究现状,《汉语大词典》对汉魏六朝时期文献语料利用得不够,明显存在书证间跨度过大问题,即在引证时只有先秦、唐宋及近代例证,而缺少汉魏六朝时期例证,不能比较完整地反映词语的发展演变过程。尽管历来人们对《素问》成书时代说法不一,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成书应在西汉时期,《汉语大词典》中缺少的汉魏六朝例证显然可通过《素问》来加以弥补。

1.偏枯 《汉语大词典》“偏瘫,半身不遂”义下首举《庄子》、次举杜甫诗为证[1](P663),缺汉魏六朝例证,可以《素问》补之,如《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2.四肢 《汉语大词典》“四肢”义下首举《易》、次举唐代用例[1](P1684),缺汉魏六朝用例,可以《素问》补之,如《阳明脉解》:“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

3.腥臊 《汉语大词典》“腥臭;腥臭的气味”义下首举《荀子》、次举唐代例证[1](P3952),缺汉魏六朝用例,可以《素问》补之,如《腹中论》:“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

4.九窍 《汉语大词典》前举《楚辞》、后举宋代用例[1](P321),可以《素问》补之,如《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5.十指 《汉语大词典》“十个手指”义下首举《荀子》、次举宋代用例[1](P349),缺汉魏六朝用例,可以《素问》补之,如《刺疟》:“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阳明十指间。”

6.周而复始 《汉语大词典》首举《文子》、次举宋代用例[1](P1568),可以《素问》补魏六朝用例,如《六节藏象论》:“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

7.惕惕 《汉语大词典》“戒惧”义下首举《国语》、次举《资治通鉴》用例[1](P4320),可以《素问》补汉魏六朝用例,如《刺疟》:“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

8.斋戒 《汉语大词典》共举《孟子》、《儒林外史》两个书证[1](P7725),书证间跨度过大,可以《素问》补之,如《灵兰秘典论》:“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9.言语 《汉语大词典》“说话;说”义下首举《易》、次举《水浒传》为例[1](P6510),书证间跨度过大,可以《素问》补之,如《脉要精微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10.颁白 《汉语大词典》首举《孟子》、次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用例[1](P7230),可以《素问》补汉魏六朝用例,如《上古天真论》:“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其他诸如“腠理”“聪明”“针石”“登高”“春秋”“不可胜数”等词条均无汉代例证,可以《素问》用例补之。

三、避免书证缺失

书证是义项的基础和根据,借助书证,既能判断词语解释是否准确,又能清晰地把一个词的源流演变展现出来。因此一部好的辞书要做到每个义项下都有书证,“一部没有例子的字典就是一具骷髅”[5](P358)。《汉语大词典》所列一些词条书证缺失者,可以《素问》所见用例补证。

1.小肠 《汉语大词典》仅释义未举例[1](P1430),《素问》用例可补,如《气厥论》:“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

2.阴道 《汉语大词典》“阴道”条义⑦为“生理学名词。女性或某些雌性动物生殖器官的一部分。连接子宫与外生殖器的管道,前壁与尿道和膀胱相贴,后壁与直肠毗邻。”[1](P6943)但未举书证,《素问》即见此义,如《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3.伤寒 《汉语大词典》“伤寒”条“中医学上泛指一切热性病”义下未举书证[1](P695),可以《素问》用例补证,如《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4.十指 《汉语大词典》“十个足趾”义下未举例证[1](P349),《素问》已见此义,如《刺疟》:“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四、增加书证之数量

大型辞书中如果书证过少,同样会使释义缺乏说服力。下面所举《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仅列一例书证者,均可以《素问》用例补证。

1.动脉 《汉语大词典》“经脉搏动应手处”义下仅举《难经》一例[1](P1078),可以《素问》用例补之,如《三部九侯论》:“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2.如临深渊 《汉语大词典》仅举《诗经》一例[1](P2263),可以《素问》用例补之,如《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3.入房 《汉语大词典》仅举《医宗金鉴》集注一例[1](P450),可以《素问》补证,如《上古天真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4.大体 《汉语大词典》“大要;纲领”义下仅举《三国志》一例[1](P1332),书证不足且首例稍迟,可以《素问》用例补之,如《异法方宜论》:“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3]王力.字典问题杂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4]王锳.《汉语大词典》商补[M].合肥:黄山书社,2006.

[5]王力.理想的字典[M]//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164

A

2095-0438(2017)03-0086-03

2016-12-05

谢政伟(1975-),男,湖南衡阳人,蚌埠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词汇学。

猜你喜欢

书证大词典用例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