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探源

2017-04-14杨丽艳程绫绡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观中国化中华民族

杨丽艳 程绫绡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探源

杨丽艳 程绫绡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之经典来阐释治国理政的道理,逐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文章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产生源头为视角,探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根源。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强大内源性动力,继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华文化繁荣的必要性,印证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现实价值。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国传统文化;探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逐步形成了自觉自信、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观。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内源性动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结合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具体实践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动力之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具有的继承性、稳定性和包容性传承五千年而兴盛不衰,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为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时运流转绵延不辍、应物变换,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支撑和价值引导。“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2]。中华民族在艰难而辉煌的发展过程中经受外族的侵扰和战争的洗礼,中华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内部资源流失和外来文化冲击,但这些都不曾使中华民族灭亡或中华文明中断。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经历了近代中国长达百余年的国破山河碎、同胞遭蹂躏的悲惨历史,不仅弦歌不绝,而且涅槃重生,展现出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遗传性和历史性,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的内生动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多元互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智慧结晶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滋养着中华民族健康持续地前进,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广博而深厚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为世世代代华夏儿女提供宝贵的生存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关系的真谛;包含着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孝悌忠信、仁者爱人的思想精神;探讨了天人之际、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否极泰来的哲学智慧。这些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优秀的思想理念不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意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如今通过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而展现出新的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现实价值,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动力之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理论之基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连贯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视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的理论脉络。“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简单化和教条化地搬用,而是要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尊重和坚守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共产党作为结合的承担主体“既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和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有精湛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底蕴,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决性条件”[5]。毛泽东首开启马克思中国化航程,并一生重视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曾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表明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邓小平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航程,他不仅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而且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主张发挥传统文化中的永恒性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创新。他将出自古代典籍中的“小康”赋予新的理论内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价值契合。江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新的定位,把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他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要求从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汲取力量。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充分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提出许多闪烁着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的科学理论,坚持了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正确态度。中共领导人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总原则一致的基础上提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之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实现的过程。习近平谈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7]面对新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点,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共产党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创新者,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现如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历史传承中走来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党在新时期下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思想道德建设、价值观建设的深刻思考和艰辛探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思想文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又一理论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科学理论成果。综上所述,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是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继承,是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

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之需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的形成不仅需要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价值、深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还产生于对于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丰富和具体的实践,对于中国新时期现实问题的研判。

习近平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蕴含着逐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而这种美好夙愿的实现离不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中国梦的实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均衡发展的结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源头活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道路的民族。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走出一条成功的复兴之路”[7]。中华民族实现发展振兴必然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逻辑必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实现中国梦,需要培育和弘扬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纽带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来建设;实现中国梦,需要唤醒沉睡于传统文化中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资源,成为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精神支撑。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与此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3]。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带来物质财富累积的同时,社会上发生着思想的大活跃、观念的大碰撞、文化的大交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思想道德缺失,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不仅影响社会和谐,还将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3]。现实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习近平同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治国理政、经纶安邦的内容做了系统梳理,他说:“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3]中国传统文化若不能运用在现实生活,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能给当代带来智慧的启迪,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可见其中蕴藏着可以解决当代种种弊端和困境的智慧,这些智慧能够经世致用、历久弥新,与时代的具体情况结合,给予人们强大的力量。解决中国的问题要从中国大地上寻找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是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深深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哲学思想的辐射和渗透。他从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出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和解决当代问题的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形成源自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思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党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提出实现中国梦对传统文化的新要求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认识。探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形成的源流,便于我们准确把握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内涵与本质。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庄穆,肖贵新.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N].光明日报,2016-10-05.

[5]黎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审思[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10-01.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120

A

2095-0438(2017)03-0021-03

2016-12-04

杨丽艳(1979-),女,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央高校基金项目(2572015CC06);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HLJ_2016072)。

猜你喜欢

文化观中国化中华民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