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误诊为猩红热的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1例
2017-04-14高建兴
高建兴,陈 娟
(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感染科,陕西 西安 710054)
早期误诊为猩红热的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1例
高建兴,陈 娟
(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感染科,陕西 西安 710054)
4 S综合征;误诊;猩红热;早期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岁。因“高热4天,伴皮疹2天”于2014-12-9至本院就诊。患者于12月5日发病,无明显诱因发热,最高体温39.4度,无寒战,给予服“布洛芬混悬剂”体温可降至正常。伴有咽痛,无咳嗽及流涕,发病次日,于当地医院给予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头孢替安”3天,发病第3天,面部及颈部皮肤潮红,无明显瘙痒,给予服“扑尔敏片”后,无明显减轻,伴有少量黄鼻涕,单声咳嗽,无痰。因持续高热,咽痛较前加重,于12月9日以“猩红热?”收住院。入院查体:T 38.7℃,P 102次/分,R 24次/分,BP 110/70 mmHg,体质量20 kg。神志清晰,精神差,双侧面颊部,颈部及前胸部皮肤弥漫充血,皮肤皱褶处未见巴氏线,无抓痕,皮疹处皮肤无触痛。鼻腔少量黄色分泌物,扁桃体2度肿大,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光滑,口唇黏膜干燥,无脱皮及皲裂,无紫绀。心、肺、腹未见异常。入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4.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0.5%。考虑诊断猩红热,给予青霉素400万U/天,分次静滴3天,患者皮疹较前增多,背部弥漫性充血。右耳轮、右侧颈部、腹部皮肤泛发水疱,绿豆及黄豆大,大小不等,口周放射状水疱伴黄色痂皮,部分糜烂,有少量渗液。双鼻腔较多黏稠分泌物,最高体温波动于38.6℃~40.2℃,考虑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口周疱疹及痂皮下渗液细菌养,同时换用抗菌药物头孢曲松钠1.5 g/d,分2次静脉滴注。用药3 d,体温仍然呈驰张高热,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6.0×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0%。给予换用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 0.6 g/d,分2次静脉滴注,用药后次日最高体温较前下降,用药5 d,体温恢复正常。腹部皮肤片状脱皮,创面无渗液,口周疱疹结痂,干燥无渗液,自行坐起玩耍。口周皮肤痂皮渗液细菌培养为MARS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住院2周,痊愈出院。
2 讨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称剥脱性皮炎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松解症(Exfoliative dermatitis or staphylococcal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TEN)。是由噬菌体Ⅱ组(3A、3B、3C、55及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是一种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本病多发见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偶可见于成人。起病突然,常有脓疱疮、上呼吸道感染或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史。首先在头面部发生红斑,2~3 d后迅速蔓延至全身,触痛明显,红斑上常见表皮层起皱褶或为松弛性大疱,皮损处尼氏征阳性,外观未受累处皮肤亦呈阳性,稍摩擦表皮即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似烫伤样。手、足皮肤似手套或袜子样剥脱。病后口周痂皮脱落,可见放射状皲裂。口腔、鼻黏膜、眼结膜亦可受累。可伴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1~2周内痊愈。病情重者可继发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而导致死亡[1]。
本例患者以高热、咽痛、面颈胸部皮肤弥漫性充血为始发表现,结合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考虑诊断为猩红热。经抗感染治疗后,高热持续不退,皮疹增多,当出现多部位密集的疱疹,口周皮肤有黄水疮样结痂及渗液时,考虑诊断为葡萄球菌皮肤烫伤样综合。经验性应用头孢三代类药物后,无明显效果,换用万古霉素,效果明显。皮肤渗液培养结果进一步支持诊断。本病早期误诊为猩红热,考虑原因:(1)发病1周内,皮疹表现类似于猩红热,皮疹处皮肤无触痛,疱疹出现较晚;(2)早期未对鼻腔或咽分泌物行细菌培养;(3)临床中未开展一些早期诊断方法,如皮损处渗液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ET)的PCR基因片段检测、血清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A(ETA)的检测。
由于葡萄球菌性皮肤烫伤样综合征是少见病,患者多就诊于儿科或皮肤科,感染科医师遇到该病的几率较小,儿童的病死率为3%~4%。所以对于该病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更应引起注意。回顾整个诊治过程,体会如下:(1)诊断考虑猩红热,治疗效果不佳时,应进一步检查其他原因。猩红热病原菌为溶血性链球菌,目前多数对青霉素仍较敏感,治疗首选青霉素,经治疗后皮疹大多数于2~3天内完全消退。按猩红热治疗后,体温不退,皮疹增加,应对诊断是否正确进一步考量,另外,临床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时,应与药疹、麻疹、川崎病等相鉴别。(2)对于可疑患者,在细菌培养出报告之前,根据当地细菌耐药情况,经验性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然后根据药敏结果,采用降阶治疗可能更安全[2]。(3)国外认为系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会加重病情并增加病死率,应禁忌。国内对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尚不统一,国内有学者[3]主张短期合用糖皮质激素有利于缓解病情。本例未应用糖皮质激素,二周病愈出院,预后良好。故在使用强效抗菌药物同时,短期联合使用激素以减轻发热中毒症状、缩短病程值得进一步偿试及探讨。
[1]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6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8: 113-114.
[2]李明勇,邱林,魏光辉,等.新生儿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十年临床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23(7):650-652.
[3]赵俊英,王晓彦.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6):476-47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