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2017-06-07王赛甫
王赛甫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麻醉科,江苏 南京 210046)
观察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王赛甫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医院麻醉科,江苏 南京 210046)
目的 观察和评价应用控制性降压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行骨科手术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麻醉后于术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行控制性降压,并维持平均动脉压为60~80 mmHg,降幅不超过基础血压的20%~25%。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不过在术中相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心率(61.2±5.7)次/min、(57.3±6.5)次/min及平均动脉压(69.2±5.2)mmHg、(71.8±6.5)mmHg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后的半小时,两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骨科手术的患者通过控制性降压技术对于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十分有效,同时降低了术中输血的几率,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控制性降压;骨科手术;输血量
骨科手术的部位主要包括脊柱、四肢骨胳和肌肉系统。因骨科手术具有病种复杂、术式多变、手术繁简不一等特点,对麻醉的要求也具有其特殊性。骨科手术通常伴有显著失血,特别是创伤外科、多节段脊柱手术、关节翻修术以及不能应用止血带的手术[1]。由于脊柱及关节置换手术中,大量松质骨表面被暴露出来,松质骨的出血不容易通过诸如血管结扎或烧灼这样的标准外科技术止血,因此手术中失血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2]。控制性降压是应用降压药物及技术等方式人为地将患者平均动脉压降低至基础血压的70%或将收缩压降低至80~90 mmHg,利于手术操作或减少出血,并对重要器官不产生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的临床技术[3]。为减少异体血输入,本研究对60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采用控制性降压,观察是否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患者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1年7月~2015年3月60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5岁,平均(54.3±3.8)岁。其中行胸腰椎骨折手术14例,股骨近端骨折手术1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74岁,平均(55.6±3.5)岁。其中行胸腰椎骨折13例,股骨近端骨折手术17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室后均开放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测压,观察组麻醉诱导后行控制性降压,术中给予患者泵注2~3 mg/(kg·h)丙泊酚、0.5~1μg/(kg·min)瑞芬太尼;术中维持患者MAP降至基础血压的70%,不过不少于60 mmHg,直至患者手术必要步骤完成。如果患者在术中的心率在50次/min,应用给予患者0.3 mg的阿托品;如果患者在控制性降压过程中,当出现血压急骤下降时,及时寻找原因处理。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T1)、术毕(T2)、术后1 d(T3)采血测定各项指标;监测术前、术中、术毕、拔管后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HR,记录失血量、输注异体血例数及输血量。停降压药,使血压回升至术前水平,彻底止血,放置引流管,接自体引流袋。观察术毕(T2)、术后1 d(T3)失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不过在术中相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心率(61.2±5.7)次/min、(57.3±6.5)次/min及平均动脉压(69.2±5.2)mmHg、(71.8±6.5)mmHg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后的半小时,两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x±s)
3 讨论
手术对一般患者而言,是一严重的压力,会使个体焦虑程度升高,进而影响其于手术全期之因应能力,而手术患者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亦会影响患者手术后伤口愈合、身体功能的恢复、延迟下床活动的时间、甚至发生合并症,进而影响住院天数,因此,手术患者若持续处于高焦虑状态,对个人健康及手术后恢复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麻醉者术前应全面了解患者的体格状态、手术种类和手术时间,严格掌握适应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为患者采取控制性降压前,应保证患者麻醉平稳,静脉输液通路畅通,血容量补充充足,供氧充足。此外,还要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情况发生[4-5]。无论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例如,与静脉降压药物联合使用,不但能减少降压药的使用剂量,同时还能够促使其降压效果更加趋向稳定。
控制性降压技术在骨折手术中应用比较多,是帮助患者减少术中出血的主要手段,并且得到患者的认可。该技术通过血管扩张药和麻醉技术的结合,降低患者动脉血压,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研究表明,控制性降压技术能够减少30%左右的术中失血,特别是对于心血管手术患者及大出血手术患者更加适用。等容性血液稀释(ANH)的目标Hct常为0.25~0.30,主要用于预计出血量多、稀有血型、红细胞增多症以及各类不适于输注异体血者。现在常用自身输血技术来减少输入异体血。但是,自身输血技术要求患者Hb>110 g/L或Hct>0.33,或者要求医院具备血液回收装置。然而,骨折手术患者术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血液回收装置价格比较昂贵。因此,自体输血往往受到限制。
另外,麻醉者除要具备熟练的麻醉技术和正确处理病情的能力外,还应与术者充分配合,适时、适度地进行控制性降压处理[6]。对于停止降压后的处理应予以重视,在能够引起出血的手术步骤完成后应马上停止控制性降压,保证血压水平缓慢恢复至正常水平,并给予患者彻底止血,之后在进行伤口的缝合,以免患者术后发生继发性的出血。在停止控制性降压后,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注意供养充足,保证血容量充足,尽可能的将减少对患者体位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尿量,直至患者生命体征趋向稳定[7-8]。本研究中,术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不过在术中相同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后的半小时,两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说明,骨科手术的患者通过控制性降压技术对于减少患者术中失血量十分有效,同时降低了术中输血的几率,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控制性降压技术应用在骨科手术中,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失血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胡劲杨.老年骨科患者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74-3175.
[2]朱俊峰,冯兆明.右美托咪定联合尼卡地平用于骨科手术的控制性降压[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19(4):317-320
[3]邱英娜,隋国龙,高斌,等.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的干预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6,22(8):1133-1135.
[4]张学康,赵为禄,闵佳,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颅内动脉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28(2):109-112.
[5]辛艳,于洋,彭霄艳,等.ANIH联合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3,53(7):54-56.
[6]罗善红.控制性降压在骨科腰椎内固定中的应用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53-354.
[7]王宏丽.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用于骨科手术节约用血的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12): 61-62.
[8]顾国华,朱俊峰.右美托咪定复合尼卡地平用于骨科手术患者控制性降压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1):1357-13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4.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