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2017-04-14徐莹
徐莹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1)
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讨
徐莹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1)
在英语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认识语言帝国主义及其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霸权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霸权。从语言帝国主义的成因出发,发掘其和大英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关联,通过反思大英现有教学范式,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师定位等方面探讨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对策,以期促进语言的生态平衡,兼顾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本族语文化的传承。
语言帝国主义;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症
20世纪以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主编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估计,随着英语的不断扩张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至21世纪中叶,将有多达4.33亿人口将英语作为仅次于母语的第二语言[1]。根据他搜集的信息来看,85%的国际组织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某些学术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例如语言学的领域论文,90%都是使用英语书写。即使是倡导语言多样化的欧盟,也有2/3的草案是用英语写的,并且还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2]。由于英语具有这样前所未有的国际影响力,一些传统强势语言的地位与日俱下。据报道,1996年,曾经是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被迫用英语替代法语,将其作为该国的第一外语[3]。有社会语言学家指出,20世纪最后二十年,英语甚至已经成为“杀手语言”(killer language)[4]。丹麦著名语言文化学者罗伯特·菲利普森(Robert Phillipson)将英语教学置于宏观的社会之中,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英语的普及和英语的教学进行了审视,并于1992年在其著作《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中明确提出了语言帝国主义的说法。他认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是“通过建立和不断重构英语和其他语种之间结构和文化的不平等从而获得和保持英语的支配地位[5]47”。这里的结构不平等泛指的是物质特性,如机构、财政配比等;而文化上的不平等则指的是非物质或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性,如态度、教育原则等。他认为英语帝国主义压迫了其他语言正常使用的空间,对语言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国内,随着英语热的兴起,学者们也逐渐将眼光投向了语言帝国主义,承认其对汉语、对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6-7]。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中国英语教学体系自2003年大学英语改革启动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显著提升,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某些突出问题。大学英语课程基于其人文性,其重要任务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这个方面,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于2012年3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英语教学中存在较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8]。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与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有什么关联?笔者试从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成因出发,探讨其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语言的生态平衡,兼顾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本族语文化的传承。
一、语言帝国主义导致的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殖民语言继承(colonial linguistic inheritance)是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开端。在殖民主义早期的扩张阶段,殖民者就意识到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在印度,英语就被认为是使国家“现代化”的力量,被用于教育出拥有“英式品味,观点,道德以及智力”的印度阶层[5]110。110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曾覆盖了近三分之一的地球表面,英语借此在世界上推广开来,进一步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殖民,英语霸权因此形成。时至今日,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虽然已经纷纷独立,但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看不见的“意识形态霸权”,仍然通过英语的输出与传播继续影响后殖民社会。全球范围内的英语语言教学,即TESOL(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促进了英语霸权的增长,最终确立了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地位。英国文化协会(The British Council)成立于1934年,直接由英国外交部资助并监管,并由伊丽莎白女王担任庇护人。协会的官方背景赋予了其向海外传播本国语言和文化,服务本国长远利益的特性。英国政府更是于1954年批准了“海外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正式把英语的推广纳入了国家战略的框架。1995年英国外交大臣马尔科姆·列坎德(Malcolm Rifkind)表示,英国能成为“享有世界利益的世界强国,归功于联合王国,大西洋联盟和英语。”英语的推广是为了“让英语尽可能的为英国的进一步利益服务”,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角色“保持并延伸至下个世纪”[9]。
美国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在它的殖民地菲律宾引进英语教科书,当地人不仅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由于价值观被“修改”,美国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菲律宾,通过语言文化殖民,达到进一步征服菲律宾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投入大量资金强化英语的普及,成为美国历史上为传播英语投入资金最多的时期[10]。1997年,美国提出“新美国世纪”的新自由主义计划,精确的阐述了该计划是为了让“美国统治世界”,号召美国“保持军事优势”,阻止“新势力的崛起”,而“英语是这项使命的关键”,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语言推广成为美国全球策略的一部分[11]。二战结束之后,随着联合国总部在纽约的兴建,美国毋庸置疑的成为世界军事和科技大国,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由此可见,鉴于英语全球化的“原罪”,即其政治性目的——为英美本国利益服务,作为传播英美价值观的工具,在后殖民时期,对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影响很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生活在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西方价值观和本族价值观的困惑之中,在英语与本族语的冲突中难以选择。而语言帝国主义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上。“失语症”(aphasia)指因大脑受损而造成运用和理解语言能力的丧失。语言能力的丧失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全部的,可能影响说话和/或书写能力[12]。1995年国内著名学者曹顺庆在文论中提出“失语症”,指出文学领域中的失语现象[13]。2000年10月,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我国英语教学迄今普遍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14]”。下面将具体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师定位三个维度论述语言帝国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关系。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上看,“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推动力,目标在于通过学习英语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摆脱落后的国家面貌,主要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单方向传递。中国的英语教学从开展之初便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卑感的印记,忽视了使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培养,也并未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向外推广,自然不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自1979年恢复大学英语教学以来,国家教育部分别制定并修订了5次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但直到2007年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才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并且总体要求较宽泛,缺乏具体的系统描述。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将“归化于”目标语作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片面追求符合本族语者的使用规范,例如强调模仿英式或美式英语的主流发音,在交流中不可违背本族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范式,英语论文写作必须遵循英美国家的学术规范等。倘若学习者出现偏差,就会被看作是错误,是学习的失败。事实上,本族语者的语言使用情况因地域、身份和地位等不同又有所差异,最终仍以掌握政治、经济话语权者为标准,体现的是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使用差异,仅以英、美国家作为对照范式的教学目标,恰恰就是语言帝国主义的外在体现。
(二)教材编写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最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由于对教材语料的规范并无更详尽的规定,我国的教材基本以“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常模为基础参照[15]”,选材大部分来源于“内圈(InnerCircle)”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原始语料。教材语料进口多,出口少,明显忽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以笔者所在院校选用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1-4册为例,每册书包含8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两篇文章,总共64篇课文,其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仅2篇,所占比例为3%。值得注意的是,该套书在第二次出版之时已经经过了较大篇幅的改动,总共更新了21篇文章,更新量超过了30%。即便如此,作为精读课本,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并未有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如阴阳、五行、象棋、儒教等均未出现,教材语料与中国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差甚远,在选材方面客观的拉远了英语教学和中国本土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笔者所在院校所使用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版)》则是基于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经典教材Speakout改编,保留了视听资源地道鲜活的优势,却仍然忽视了中国文化语料的输入。以第一册为例,全书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试听资源寥寥无几,仅若干视听后的讨论问题涉及中国文化。英美国家单方面大量输出与本国文化相关的语料,忽视语言学习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更是语言帝国主义霸权思想的现实体现。教材编写的缺失导致师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接触甚少,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直接原因。
(三)教师定位
在语言帝国主义的影响下,教师的聘用、自身定位和发展体现了种族和出生的不平等。“出身思维模式”(Birthright Mentality)固化了人们对英语教师资格的认同误区,认为英语本族语者更胜任外语教学的工作。有学者在香港对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英语本族语者在英语教学方面优于非本族语的教师,67%的教师明确表示对自身的语言身份缺乏安全感[16]。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英语非母语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摆脱本族语的影响,而不是如何将这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部分外语教师多采用解构语言的教学手段,注重词汇语法,少人文,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强化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外语教育因此淹没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教育。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少,职称结构失调,院系边缘化的现状仍然很突出。根据邓文英等对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积累不足,理解和表达上也存在偏差[17]。语言帝国主义与教师定位的内在关联从侧面上导致了教师的职业缺失,这种缺失限制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教学。
二、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的大英教学策略
语言帝国主义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思想及实践产生了巨大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内圈国家”的英语霸权及其带来的歧视和不平等,大学英语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范式,特别是以多元文化平等性为原则进行英语教学,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还应充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一)调整教学目标,坚持多元文化的英语教学,更新观念并引入中国英语
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被本土化(glocalization),出现了诸如新加披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香港英语等分支,“标准英语”已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英语变体带着各自的民族、区域特点,随之被世界所承认,体现的是民族与国家的“身份认同”(identify)。在英语全球化的语境中,英语教学不应继续固守英本主义,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坚持多元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学习者不仅应学习“内圈国家”的英语,更应对英语的各种变体均有所涉猎,做到立足于世界,放眼于未来。此外,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代表了中国社会文化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学习者来讲是更为真实的英语。虽然学界对中国英语的地位及其定义仍存在争议,但它的客观存在已经被肯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目的语与母语的水平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18]”,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让学习者尝试学习中国英语,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二语习得者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及身份认同感,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二)补充修订教材,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并以教学评估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材是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也是现阶段中国外语教学重要的参考依据。“英语教材应当吸收使用者的文化[19]”,在教材中适量加入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语料,是改变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举措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着重遴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8]。基于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教师也应随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材料补充,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异同比较,客观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本国文化,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文化、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弱国或弱小民族自卑,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20]”。在语言帝国主义的影响下,要提醒学生一方面在批判中吸收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弘扬母语文化,避免全盘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而失去自己的文化认同。
其次,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将其补充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课程。现实教学中,该类型课程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大学英语学者肖龙福等对10所高校进行调查访谈后发现,大多数的院系(71%)没有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程,只有2所高校(20%)开设了校级中国文化选修课并采用的是中文教材、中文授课,唯一一所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并采用了英文教材的院系(10%)仅面向英语专业英文授课[21]。倘若能面向基数重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开设此类课程,不仅能整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评估作为检验教学的手段,促进教学的发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完善。评估的主要手段是测试。目前我国的各类考试均鲜少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评估手段加强中国文化的教学。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了局部调整。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将原单句汉译英题型改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此项变动有重大的导向意义,在改进教学评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学生增加大学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输入比重。
(三)提升母语非英语教师的自我认同,提供更多教师培训机会
在提升母语非英语教师的自我认同方面,英语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母语非英语教师独特的教学优势,例如他们自身拥有的宝贵的二语习得经验,以及和学习者共同享有的文化背景等。这些优势可以拉近他们和学习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更容易、更清楚地明白二语学习的障碍所在,理解学习者犯错的根本原因,也更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不输于母语为英语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培训方不仅要培训英语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技巧的能力,例如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等;也要培养教师的个人文化修为,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责任感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同时,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认识并肯定自己独有的优势,建立并增强职业自信心。只有不断在培训和实践中提升自我,大学英语教师才能游刃有余的在教学中融合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教学效果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影响广泛且深远。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简单理解为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交际能力,由此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其根源是英语的霸权地位,凸显的是语言帝国主义的负面影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于2014年12月编审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学习使用英语有助于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语言领域的垄断会破坏语言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批判性的采纳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同时自觉的反对语言帝国主义,更新语言观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师定位出发,调整教学范式。
[1]Graddol D.The decline of the native speaker[J].Aila Review,1999(13):57-68.
[2]Phillipson R.Language policy and linguistic imperialism[C]∥Thomas Ricento,Ed.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Policy:Theory and Method.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2006:346-361.
[3]David Crystal.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J].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6.
[4]Máiréad Nic Craith.Language,Power and Identity Politic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47.
[5]Phil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桂林.论英语全球化趋势下的语言帝国主义特征[J].山东外语教学,2010(2):16-19.
[7]刘君栓.语言帝国主义:对英语全球化的再审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71-173.
[8]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279-282.
[9]Phillipson R.The Linguistic Imperialism of Neoliberal Empire[J].Critical Inquiry in Language Studies,2008(5):1-43.
[10]Phillipson R.Linguistic Imperialism Continued[M].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9:117.
[11]David Harvey.The New Imperial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80.
[12]Jack C Richards(el).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35.
[13]曹顺庆,勒义增.论“失语症”[J].文学评论,2007(6):77-82.
[1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M].光明日报,2000-10-19(4).
[15]龚亚夫.课程、大纲与核心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2009(1):56-61.
[16]Tang.C.On the Power and Status of Nonnative ESL Teachers[J].TESOL Quarterly,1997(3):577-580.
[17]邓文英,熬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58-61.
[18]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9-64.
[19]Lee Mckay S.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719-729.
[20]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6.
[21]肖福龙,肖迪.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时间,2010(1):39-47.
【责任编辑:孙健】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ollege Englis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inguistic Imperialism
XU Ying
(School of Humanities,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118,Fuzhou,China)
Nowadays,with the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it is especially vital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Linguistic Imperialism as well as its negative effe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hence linguistic hegemony reveals cultural hegemony.The cause of formation of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s firstly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and 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it and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explored.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eaching purpose,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identity of teachers by reflecting the existed teaching paradigm.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keep the biological balance of languages 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College English and the inheritance of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Linguistic Imperialism;College English;Chinese Culture Aphasia
H319
A
1671-5934(2017)01-0120-05
2016-10-20
福建工程学院教研项目(GB-K-14-30)
徐莹(1982-),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