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米勒的“重复理论”分析《中国佬》中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构建*

2017-04-14杜震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亭亭史诗华裔

杜震斗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以米勒的“重复理论”分析《中国佬》中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构建*

杜震斗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在近现代民族国家中,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米勒的“重复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研究《中国佬》中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在构建方面的重复策略,对作者汤亭亭在中国文化重构、史诗性、《法律》章节的功能以及族裔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汤亭亭构建的中国文化是她熟知的西方观念统御的理念世界中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其史诗性体现为汤婷婷对历尽艰辛的华人移民旅程做了浪漫化和诗化处理。

重复理论;中国佬;少数族裔;文化身份

一、《中国佬》一书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华裔美籍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国佬》的故事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小说将虚构性的情节成分与现实历史背景相结合,讲述了中国移民一家数代人在美国历史大潮中的沉浮,自曾祖、祖父、父亲和弟弟而下的四代男性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体内容,集中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陌生的国度对其文化身份的追寻及困惑。对于如作者一般的亚裔移民第二代而言,“正统的美国历史的虚构性就在于它既是一部白人的英雄史诗,又是一部对少数族裔的消音史,亚裔对美国历史的贡献被抹杀、片断化了。”[1]164

亚裔族群在美国社会的文化身份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而其中的文化焦虑集中体现在母族传统文化(如中国文化)与移民地文化之间的巨大隔阂。就以小说出版后产生的社会反响而言,一方面,《中国佬》获美国书评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得到普立策奖提名;在美国的文学界崭露头角并被遴选入课堂教学读本。另一方面,学术界以东方主义的视角批评汤亭亭“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印记、突出中国落后一面的作品中展现了大量的负面的中国文化元素, 制造出奇异的文化景观,以迎合美国读者的猎奇心理和阅读兴趣”[2]352。

这样热烈的褒扬与近乎于刻薄的批评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华裔美国人在文化身份构建上存在的分歧和困惑,而这种构建也恰是《中国佬》的重要写作目的之一。为了深入理解作者费心尽力进行的身份构建,本文将借用文学评论中著名的“重复理论”予以分析。

二、《中国佬》中通过两种重复对华裔族群文化身份的构建

重复(repetition)作为西方文论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历史可溯源至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思想,他认为万物皆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或“复制”,其复制的原型坚实、恒定且不受重复影响。到了近现代,经过一系列思想家如弗洛依德、本雅明以及德鲁兹等人之手,“重复”成了西方精神分析批评以及结构主义思想中重要的部分。

在米勒的《小说与重复》中,“重复理论”被开宗明义地解释为“一部像小说那样的长篇作品……其解读多半需要通过对重复以及由重复产生的意义的鉴定来完成”[3]1。此外,米勒在此书中还提出了“异质性假说”,强调两种相互矛盾的重复类型,并指出它们总是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共存。而这两种重复类型一为“柏拉图式重复”,另一为“尼采式重复”。从德鲁兹的观点而言,“柏拉图式重复”“邀请我们考虑以预设的相似原则或相同原则为基础的差异”[4]302。其含义在于重复的复制品尽可能地与其原型接近甚至于同化。而“尼采式重复”则“把相似甚至相同的事物视为本质差异的产物”,其前提是把人类现实定义为“类像的世界”[4]302。

如果以米勒的“重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并将《中国佬》中亚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构建作为对作品的解读目的,那么对在作品中“重复”概念以及对其产生的意义的阐释就成为关键的一环。

(一)《中国佬》对中国文化的回忆与重构

《中国佬》一书中描写了诸多中国文化中的事与物,如果将其视为一种典型的“柏拉图式”的重复现象,作者的讲述即是通过回忆来建构真实的家族开拓历史。作为受教于典型西方文化的移民第二代,汤亭亭对中国文化的回忆大都为其亲历或耳闻的家族历史,并往往局限于主流白人社会对异质文化片段化的认识及偏见。然而,正是主体回忆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干扰使得其与客体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且复制品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模仿对象的真实性。因此,东西方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与观感,直接导致了《中国佬》这部小说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眼中产生出迥异的反响。

在美国读者群眼中,《中国佬》复制了美国主流白人文化对中国文化一贯的怪异、落败、发展迟缓等负面印象,由此“片面地”突出了在美的亚裔少数族群对“优等民族”及其文化的向往与崇拜,甚至在小说中就有了一系列宁可在异国他乡充当苦力、忍受不公正对待也要和其母族文化划清界限的男性形象。诚然,从家族史的特殊性乃至一般性的、群体性的亚裔文化身份构建角度而言,与母族文化异质性的差异似乎成为了一个新族群身份确立的先决条件,而此处恰是小说的着墨点。因此,《中国佬》在美国文学界和少数族裔文化身份认同方面取得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战后美国多元文化主义逐步兴盛后应运而生之产物。

对国内读者而言,小说中凸显的东方主义色彩和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无疑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可以暂时抛开由于民族情绪而导致的诘问,《中国佬》对中国文化的描写在重复理论的视域中只是不准确的、缺乏效力的复制而已。此外,由于作者记忆内容的片面性,自然使得其对历史和文化的重构变成了“拷贝的拷贝”,恰如柏拉图在谈及“摹仿”所言,变得“双倍地远离了现实”。

客观而论,仅对于作者本人而言,她笔下的中国文化只是一份背离了真实的复制品,其原型只是她所熟知的西方观念统御的理念世界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识,而非客观现实世界中的中国文化。学术界争论其是否具有东方主义倾向不外乎是对其是否有意歪曲中国文化的诘问。但不可否认的是,汤亭亭通过对中国文化在西方话语中印象的重复塑造了一批勇敢的文化叛逆者形象,仿如班杨笔下《天路历程》的主人公克里斯琴一般毅然踏上了艰难的旅程。而这种形象,无疑不仅契合了(或是“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对普世价值观的一贯追求,更是对华裔族群文化身份的明确界定。

(二)《中国佬》的史诗性

《中国佬》是一部具有现代史诗特征的作品,而现代史诗是对古典史诗的重复,作品对原本艰辛的华人移民旅程做了相当的浪漫化和史诗化处理。“书中的伯公和阿公都像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一样踏过了漫漫征途,在自我放逐中认识自我。正像奥德修斯经历了十年战火,十年的海上漂泊,最终还是渴望远行一样,以伯公和阿公为代表的华人远涉重洋,来到美国建设自己的家园,寻找自己的归属之所在。”[1]165

以《荷马史诗》为原型的作品还远不止《中国佬》一部,美利坚民族的史诗《白鲸》也是一例。“白发苍苍的老亚哈保持人的尊严,凛然不可侵犯,是一位提坦式的英雄,其悲剧在于内心盲目的复仇激情成为理智的障碍,贸然向宇宙与自然的象征力量挑战,他的身上有古希腊悲剧英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近代的撒旦、李尔王、浮士德的影子。”[5]

鉴于《中国佬》与《白鲸》皆可被视为对《荷马史诗》的“柏拉图式”重复,它们之间即产生了微妙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华裔美国人在宣示族群文化身份的方式与早期的美国白人并无二致,并阐明了这样的逻辑:如果美国白人移民期望借助古希腊史诗中悲剧式的崇高来体现早期勇敢的新教徒为了生存与理想远走新世界、开拓新世界的英雄气魄,那么在华裔族群中的杰出人物同样经历了漂泊四海、九死一生的史诗性旅程才获得其个体身份进而族群集体身份的认同。因此可以说,《中国佬》史诗性的完全确立,一方面缘于其中固有的史诗叙事特点,但另一方面也缘于其与《白鲸》由于共同重复经典古希腊史诗而产生的微妙关系。

(三)《中国佬》中《法律》一章所蕴含的控诉与谅解

在《中国佬》的《法律》一章中,汤亭亭列举了自1868至1978年美国政府所制定的相关的反华、制华法律,以宏大叙事的方式突出了在美国历史中一个缺乏权利发出自己声音的少数族裔是受到如何残酷的对待。当前学界对此章的理解主要集中在“控诉”的论调上,认为“作者通过展示华人移民的英雄事迹与话语的重诉,推翻了象征白人中心话语的‘法律’与各种禁令,消解了官方历史话语的中心地位与合法性,还历史以本来面目”[2]353。

然而在《法律》一章中的字里行间,也有 “1896年吴逸克诉霍普金斯”以及“美国政府诉黄金阿克”等华裔的司法胜利,尤其是在其末尾提到“1978年:以东西半球划分的配额制被每年全球移民总数的29万所取代……在过去的10年间,在美的华裔人口已经翻了一番。1980年人口普查时可能会升至100万或更多[6]161”。因此,由整体的《法律》一文也可看出美国民主进程和司法公平发展的过程,对华裔族群而言,他们既是美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受害者,但也是亲历者。由此,《法律》一章更难得体现出了华裔族群在历经苦难之后的和解态度。

而这种“控诉”与“谅解”交织的复杂情感通过同一章节体现出一种“尼采式”重复。“尼采式”重复相比较于“柏拉图式”重复而言“缺乏某种范式或原型作基础”[3]6。尼采式重复更像是梦幻一般,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事物会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呈现出一些模模糊糊的相似性。华裔族群“控诉”的美国社会也恰好是其力求与之达成“谅解”的美国社会,其“控诉”的法律条文从历史上看恰好反映了其向往中的美国社会进步。在《法律》一章中,由“控诉”与“谅解”交织成的复杂情感正好印证了如本雅明在解读普鲁斯特时关注的如觉醒与梦幻以及容器与容纳物等对应关系,即本质差异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一种尼采式重复。 “控诉”与“谅解”原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然而在《法律》中,却体现出一种模糊的相似性,在“似非而是”之间显现出华裔族群对自身文化身份构建过程中的矛盾情感。

(四)《中国佬》中华人族裔身份特点的回忆与遗忘

《中国佬》是一部基于回忆构建的华裔现代史诗,然而在其情节之中,却总有遗忘的部分时隐时现,华裔英雄的移民身份特点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点。如在《中国来的父亲》一章中,父亲在前途未卜的旧金山天堂岛移民站从容淡定地对待漫长煎熬的等待,且“每天总让自己看上去精神抖擞……(他)穿着西装,皮鞋擦得锃亮”[6]53。在作者眼中,父亲的移民经历中似乎从未体验过任何文化冲突,完美地融入了即将进入美国的移民人群,这种观点不禁令人生疑。

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有意的(或是无意的)遗忘使得华裔族群每每读到移民站中不论“父亲”如何从容不迫,都会开启自己祖辈的记忆,将近百年间华人在移民历程中的艰难困苦重新展于眼前。在对华裔移民身份特点的描写中,“回忆”的内容与“遗忘”的内容相依而生,构成了一种梦幻中才有的模糊的相似性。究其写作目的,一方面,以“回忆”为光,凸显了“遗忘”之暗,描绘了华裔族群在赴美过程中普遍的、绝望与希冀交织的人生态度;另一面也借“遗忘”之内容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了华裔族群杰出人物在面临困顿之时依旧满怀希冀,不屈不挠的乐观奋斗精神,而这种精神,不仅点出了华裔族群在美上百年间顽强求索的内在动力,也界定了其族群在民族身份相互认同的基础。

因而,“回忆”与“遗忘”在书中构成的尼采式重复一方面“似非而是”地将华人史诗英雄的角色更加突出地展现于读者眼前,另一方面相互补足而成为完整的历史语境,构建了完整的华裔族群的民族精神。

三、《中国佬》中凸显的华裔文化身份独特性

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构建实际上就是移民在近现代民族国家产生后艰难生存后为了获取完整的、区别性的族群文化身份所做的诉求。《中国佬》中通过一系列包括“柏拉图式”也包括“尼采式”重复,在中国文化重构、史诗性建构、控诉与谅解以及族裔文化身份的回忆与遗忘等方面集中展现了华裔族群百年发展的史诗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华裔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诞生于华人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历经各个历史时期“排华法案”思想意识的诘难,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而逐步为人所识。然而,华裔文化在崇尚多元文化的美国长时间处于“他者”的尴尬地位,往往被套以“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二分法”来看待,从而否认其生活经历之独特性。因此,反对“他者”的文化地位便是华裔文化及其文学作品所关注的焦点,用汤亭亭的一句名言来总结,即“我是华裔美国人(Chinese-American),而不是美国的华人(American Chinese),我强调的是美国。我书写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华裔美国人绝对是整体的,不是分裂的,并不是一半这个,一半那个的混合体”[7]。

[1] 曾梅.试论《中国佬》的历史话语和史诗叙事[J].赤峰学院学报,2011(9):164-165.

[2] 张伟华.同谋·颠覆·超越:东方主义视阈下的汤亭亭创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 351-353.

[3] Miller, J. H. Fiction and Repetition[M].Basil Blackwell,1982.

[4] Deleuze, Gilles, Logique du sense[M].Les Edition de Minuit,1969.

[5] 麦永雄.美国现代史诗:《白鲸》四个世界的阐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9):59.

[6] 汤亭亭.中国佬[M].肖锁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 徐颖果.美国语境里的中国文化:华裔文化[J].南开学报,2005(4):4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s inChinaMenon the Basis of Miller′s "Repetition Theory"

DU Zhendo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modern nation-states has been a great issue in literary research. This paper, by taking Miller′s "Repetition Theory" as the analyzing tool, explores the structuring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s inChinaMen,through an examination over the writer TANG Tingting′s restructur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e forming of an ethnic epic, the functions of chapters inTheLawsand the cultural traits. The Chinese culture, structured by Tang Tingting, is the 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estern ideological world which the author herself is quite familiar, and its epical feature lies in the romantic and poetic treatment Tang Tingting has made about the hard journey of Chinese emigration.

repetition theory;ChinaMen;ethnic minorities;cultural identity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史诗性小说研究”(15YJC752039);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山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尧帝和贝奥武夫的形象比较为例”(2015-089)之阶段性成果。

2016-12-28

杜震斗(1981-),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文学。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22

I106

A

1008-6285(2017)02-0096-04

猜你喜欢

亭亭史诗华裔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南通籍华裔科学家高峰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2013史诗之战
史诗表演
史诗
汤亭亭的《女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