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

2017-04-14李德栓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念绿色生态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论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

李德栓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经过长期探索,习近平发现绿色发展就是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尊重生态平衡规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结合西方发达国家治理生态的经验,习近平探讨了实现绿色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个人条件。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和实现条件看,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全球性、民族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特点,它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环境的思想,又将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指南。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

在提及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时,学术界并没有历史地考察其形成和成熟过程,至于它的蕴含和意义的发掘和阐述也不能令人满意。绿色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和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它并不是近年来产生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成熟过程,因而它有丰富的蕴含。只有紧密联系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和成熟过程,我们才能揭示其丰富蕴含,进而阐述其意义。本文拟就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作些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蕴含和意义,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成熟

任何思想和理论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和成熟的,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成熟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正定时期:绿色发展理念的萌芽

20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工作。那个时候党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层发展经济一要从实际出发,二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习近平一到正定,就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一方面要求正定发展经济和生产,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能像“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样,一味地盲目蛮干。如农业不能延续旧的耕作方式,而要注意结合城市化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农业生产必须注意维持生态平衡[1]124。工业不能再搞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发展模式,而要通过把握上什么样的项目这个环节,淘汰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和高投入项目,上低成本、低污染和低消耗项目[1]44。

从发展理念角度看,这一时期习近平虽然还没有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但工农业生产要抛弃传统发展模式,注意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这表明他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处于萌芽阶段。

(二)福建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思想开始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习近平在厦门工作不久,便来到宁德工作,最后又在省委省政府工作。这一期间,我国社会经过两年多治理整顿,迎来经济大发展时期。与其他人不同,习近平虽然也主张经济要大发展,但是并不主张延续旧的发展方式,而是强调工农业生产要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效益的协调[2]109,即经济发展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和生态效益。具体来说,发展农业要立足大农业,追求总体效益[2]178-179。对工业来说,要注意能耗问题[2]130。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如闽东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一不能盲目上大项目,二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要搞绿色工程[2]185。“经过努力,闽东会山青水绿,百姓更富裕。”[2]207-208当长汀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后,习近平立足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武平进行林权改革。几年之后,那里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开始出现山青水绿[3]434。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习近平提出生态省建设主张。

很明显,这一时期习近平不仅继续坚持先前的生态平衡思想,而且本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经济发展兼顾社会和生态效益,搞绿色工程,切实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使人们经过发展既能得到富裕,又能保持绿水青山。这已经表明,他不是像一些学者那样只是抽象地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切实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在绿色发展中实现富裕目标。换言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所理解的发展是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既能富裕又能山青水绿的发展。一句话,发展应是绿色发展。这说明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初步形成了。

(三)浙江时期:绿色发展理念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后,习近平赴浙江工作。我们都知道,党在十六大报告中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在讲到发展道路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544为使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报告还认为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4]545。同时,为了促使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我们必须做好人口工作,环境和资源保护、开发和节约工作,“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建设。”[4]546

浙江时期,习近平不仅牢记党的十六大有关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论述,而且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思批判了传统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及传统的政绩观,要求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5]93,即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为此就要处理好“两座山”(“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关系,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186-187。当然每个公民必须树立生态价值观,自觉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5]48。

很显然,这一时期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得到了深化和发展,并且在系统阐述“两座山”关系之后,他明确指出:“这‘两座山’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态文化,体现在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中,体现出不同地方发展导向的不同、生产力布局的不同、政绩考核的不同、财政政策的不同。”[5]186-187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不仅具体而丰富,而且已经呼之而出了,这充分表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已经形成。

(四)中央时期:绿色发展理念成熟

党的十七大后,习近平进入中央工作。这一时期习近平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和目标,继续思索和探索我国生态问题,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习近平主持起草十八大报告时,专辟一节内容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他看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严峻形势”[6]644,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同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644。为此,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6]644-645。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就我国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问题作出具体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发展全局,发现我国社会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缺林少绿和资源约束趋紧等问题,他继续强调要“下大力气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3]114,植树造林,保护和节约资源[3]207。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在原来绿色发展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很自然,这一时期习近平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张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又把绿色发展思想提升为绿色发展理念。至此,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最后由形成走向成熟。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蕴含

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来,我国学术界就绿色发展理念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但由于缺乏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和成熟过程的考察,研究不是过于狭隘,就是过于抽象。联系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和成熟过程,再参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绿色发展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个整体,它蕴含丰富,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和成熟过程看,所谓绿色发展就是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尊重生态平衡规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追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不能像传统发展那样,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不顾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而一味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虽然获得了经济一时的增长,但是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引发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在当代中国,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加之当前的国际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要发展,而且发展要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必须变革传统理念,这就是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持生态循环和平衡的条件下实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把“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统一起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即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双赢。为此就要创造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形式,这就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二) 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的条件

在习近平看来,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具备一系列条件。

第一是经济条件。从经济自身来说,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7]11,就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发展方式,而是“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7]12。

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来说,就不能再像传统发展方式那样,既盲目扩张,又大量甚至无限度地利用自然,而是一方面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7]12;另一方面要加强建设主体功能区,使各地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定位发展。

在立足于经济发展整体方面,习近平认为,必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7]12。

第二是政治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且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就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政治和制度保障。

针对生物多样性消失问题,要“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7]12。同时,要“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7]12。还要依法“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7]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和资源消耗过大,这不仅使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约束趋紧,而且已经造成严重污染。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我们需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7]12。还要立足于节约,“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7]12。从长远来看,同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需要相比,我国的能源和资源严重不足,我们必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7]12。一方面要励行节约,另一方面要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立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行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域综合治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7]12-13

为了控制过度耗能和严重污染,必须“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7]13,同时“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7]13。另外,要“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7]13。

我国缺林少绿,生态相当脆弱。要实现绿色发展,这就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此,一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7]13。二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7]13。三要“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退耕还海、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7]13。

第三是文化条件。目前中国社会之所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因为公民程度不同地缺乏生态意识,不懂得生态规律,也不清楚生态价值。为了推动绿色发展,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对公民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具体来说,一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众所周知,我国资源消耗大而且日趋枯竭。发展工业化和市场经济,不仅资源能源过度使用,而且污染相当严重,导致我国人与自然关系过度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要朝绿色方向发展,就要千方百计切实节约和保护资源和能源,同时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但从长远来看,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公民进行生态环境教育,使广大公民懂得,“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7]6;“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7]12。二要加强公民政治参与教育。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由深入接受生态灾难之害走向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是公民深入接受知识界生态启蒙教育后,纷纷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运动,使整个社会形成政府、公众、企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在当今中国,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民进行有序政治参与教育,使之有序参与环境治理体系,促使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有效治理环境,从而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第四是社会条件。在我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市场经济深度推进情况下,国家必须发挥其管理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方向,“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7]11,始终“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7]11。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7]12。在交通运输方面,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7]12。下大力气控制污染,这就要“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作”[7]12。

第五是个人条件。无疑,个人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所作所为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因此,我们绝不能忽视个人在绿色发展诸条件中的作用。为了推动和促进绿色发展,每个公民除了自觉接受生态环境教育外,还要崇尚和践行绿色消费,即摒弃传统的用完即扔的生活习惯,也要抛弃超前消费,更要力戒奢侈浪费,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形成绿色消费。当然,在这个习惯养成中,政府应当“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个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为,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7]13。一句话,公民应当自觉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三) 绿色发展理念特点

从第一部分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一定背景下形成和成熟的,并且是针对特定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第一,具有全球性特点。浙江时期,习近平开始深入反思近代工业化,认为西方工业化是一种陷阱。这是因为,近代西方工业化看上去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但却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这条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习近平又结合战后发达国家人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过程,从中发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进而已经呼唤生态文明,强烈要求尊重和爱护自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可见,通过反思近代工业化历史,习近平已经看到人类应当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为了实现这一历史转变,就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自觉实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一句话,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在反思近代工业化,特别是总结战后发达国家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实践后提出来的,因而它带有全球化特点。

第二,具有民族性特点。从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和成熟过程看,无论他是在地方工作时期,还是在中央工作时期,都一直在思考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又结合战后发达国家生态保护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正是在认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又不断探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对策过程中,习近平逐步形成和完善其绿色发展理念。这就是说,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针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因而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才能给予具体而现实的理解,在这里我们绝不能对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作抽象理解。目前一些学者想将绿色发展理念抽象化,但如此一来,他们并不能解释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而是维护自己国家的生态环境这一现实问题。一句话,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带有民族性特点,我们不能在抽象意义上来理解。

第三,具有综合性特点。在习近平看来,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即使我们提倡要植树造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往往收效甚微,且又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面对这种难治的环境问题“综合症”,习近平主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而综合治理又不是短期内能奏效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习近平认为要从文化方面入手。正是拥有这种远见卓识,他提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在制度层面要健全环境保护法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同时又要严格执法。在生活方面,公民应当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普遍树立生态价值观,尊重、顺应和珍爱自然,又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和奢靡之风。由此可见,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大文化观为基础提出了解决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综合性方案,因而绿色发展理念带有综合性特点。

第四,具有创新性特点。很明显,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如下创新性。

一是发展观创新。众所周知,我们以前一提发展,就只知追求经济增长,而很少顾及发展的不经济性。虽然我们把经济总量搞上去了,但是过量消耗资源能源,环境污染严重,致使目前人与自然关系过分紧张。为了解决我国发展的反生态问题,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中包括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可持续发展战略只是立足于未来发展来考虑当下发展,而不是从当下出发来考虑发展。从中国当下来看,我国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又缺林少绿,资源能源相当贫乏,污染相当严重,不转变传统发展观已经不能进行经济生产活动了。正是从中国当下环境状况出发,习近平才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这显然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和创新。

二是发展方式创新。我们很长一段时期囿于传统发展方式,结果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已经相当突出。习近平多次强调,这种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之后,习近平要求经济发展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很自然,绿色发展方式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的革命。

三是环境观念创新。近代社会以来,人们信守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无视自然本身的存在和价值,一味追逐财富增长,虽然创造了物质文明,但是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为了人类未来,一些生态学家主张生态中心主义,但这样一来,等于又忽视了人的生存和价值。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应当把人和自然统一起来,人既要考虑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也要顾及自然的存在和价值。这就是说,我们应当抛弃人类中心主义,确立自然的价值和存在地位。基于这种认识,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了绿色的作用和地位,并要求广大公民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自觉树立生态价值观,尊重、顺应和珍爱自然,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绿色发展创造主体条件。很明显,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对传统环境观念的变革和创新。

三、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毫无疑问,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具有丰富意义的。

(一) 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环境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苏联帮助下搞国民经济和工业化建设。虽说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自觉不自觉地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中,致使人与自然关系较前更加紧张。针对严重污染问题,邓小平建议要防治环境污染,还身体力行植树造林,借以改善和建设我国的生态环境。但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迅猛,加上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的不经济问题日趋突出,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也开始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应当说,自党提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观以来,公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有所增强,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保护。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恶化的势头还未根本扭转,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存在,而且程度还有所加深。这一现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仅仅靠提倡和实施可持续发展观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的环境思想有待于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观念变革往往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但完成了观念变革后,就要选择具体形式来将观念付诸实践。我们党倡导可持续发展观是完全正确的,但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来实施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在一个时期是没有解决的。带着这个问题,习近平一直在进行艰辛的探索。他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出发,反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批判了近代工业化对人类生态环境的极端破坏,深刻指出西方工业化乃至工业文明是个陷阱,我们应当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他对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生态问题的观念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既发现了生态文明的历史大趋势,又发现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还发现了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正是在这些探索和发现基础上,习近平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

当习近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后,可持续发展观便找到了自己的实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走上生态文明新时代;发现了自己的实现道路——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获得了自己的实现保障——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且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使公民普遍树立生态价值观,自觉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青山。很显然,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丰富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观,这就等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环境的思想向前系统推进了。因此,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极具理论价值和意义的。

(二) 它将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行动指南

按照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条件和实践要求,要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近代资本主义盲目扩张,疯狂发展,虽然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但是人们生存空间和生态空间越来越小,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一一出现。这已经雄辩地说明,人们从事经济生产应有一定的空间限度,如果不顾及这一点,就会损害人生存的空间和生态空间,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均将不能存在和发展。习近平认为,为了使人类和自然均存在发展,就要限定和约束人类生产活动空间,即对整个国家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分,使生产、生活和生态在空间上相区分,这样一来,人们只能在生产区域从事生产,而不再像过去工业化那样到处扩张,使得人们只能生活在三废环境中。生态空间日趋缩小后,不仅整个生态环境功能下降而变得脆弱,而且不能再支持发展,生态危机将不可避免。只有把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作空间划分,既有利于生产可持续进行,又能使人们在绿色环境中生活,更有利于生态的保护。

第二,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我国污染问题之所以还相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过大,致使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根本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习近平看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并尽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有效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同时在产业方面要充分考虑清洁生产,“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209简言之,我们必须“走上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5]93,而再也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覆辙。

第三,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按照习近平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必须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同时从制度和机制方面对资源能源进行节约管束,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无限制地使用资源能源。必须依法治理和保护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3]209还要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估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4]210。最后就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3]210。

第四,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目前,我国不仅存在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也相当厉害。这样一来,我们吃的粮食和蔬菜很难说是无公害的。“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7]6本着这样的理念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就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7]13。为此,就要大面积开展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尤其要在江河源头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在河湖、湿地地区,统一开展退耕退湿、退养还滩,同时还要“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13,也要注意“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7]13。只有这样,生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修复,生态整体功能才能恢复,绿色富国、绿色富民才能实现,“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7]11才能成为现实。

当然,从绿色发展理念条件看,每个公民应当积极接受生态价值观教育,养成环境意识,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并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 习近平.知之深 爱之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6] 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7]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J].求是,2015(22).

本刊征稿启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创刊,是山西省教育厅主管,由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科技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联合主办的人文社科学术月刊;每月25日出版,大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收录期刊,先后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山西省一级期刊。

主要栏目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研究;政治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法学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讨;高教论坛;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与文化等。

本刊诚征围绕以上栏目的人文社科领域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理论精品。

来稿应符合学术论文规范要求,采用word文档格式,发到本刊电子信箱:skxuebao@tyut.edu.cn。若初审通过即在网上回复作者;如一个月内未接到采用回复邮件,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务请将作者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电话、电子信箱)附文末。

编辑部地址: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西矿街53号(太原理工大学柏林校区)

邮编:030024 电话:0351-6014499 6018979

On XI Jinping′s Idea of Green Development

LI Deshuan

(CollegeofMarxism,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After a long period of exploration, XI Jinping found that green development means that man must respect the law of ecological balance, transform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s to pursue the unity of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developed countries, XI Jinping has explored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social even personal conditions for achieving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connotation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 of his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we can find 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 has global,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nd innovative features. This not only 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guid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XI Jinping;the principle of green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rment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构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FJ2016B011)之阶段性成果。

2016-12-04

李德栓(1965-),男,陕西宝鸡人,闽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01

D61

A

1008-6285(2017)02-0001-07

猜你喜欢

理念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生态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