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群众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7-04-14杨帆
杨 帆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培训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李大钊的群众观及其时代价值*
杨 帆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 培训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李大钊的群众观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他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西方近代民主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社会实际提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群众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形成、群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天,结合新的时代要求,重新回顾李大钊的群众思想,对于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保持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基础,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李大钊;群众观;内容;时代价值
李大钊是中国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者之一,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早期领导人,还是位学贯中西、勇于实践的著名学者。李大钊对于群众极为看重,可以说,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他对于群众的认识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看到群众的艰难困苦,大声疾呼:由于军阀混战,“以致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茕焉不得安其居”[1]12,对于当时民不聊生的黑暗状况进行强烈的揭露。在其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群众思想发生了深刻的演变,不再仅仅是对于群众报有朴素的同情,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认识到了群众对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和伟大历史意义。
一、李大钊群众观的理论来源
李大钊早年接受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正当其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时,科举制被废除,他转而进入新式学堂求学。在学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大量接触了西方的宪政、民主、人权等思想,开阔了他的眼界。在接受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后,李大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到唯物史观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从三个方面出发把近代群众思想同儒家学说结合起来,构建了其独特的群众观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文化对于李大钊的影响
李大钊的身世非常悲惨,2岁时父亲去世,3岁时母亲离世,他由60多岁的老祖父抚养。李大钊的父亲又不是其祖父的亲生儿子,而是过继给其祖父做儿子的。因此,李大钊从小无父无母,备尝人生的艰辛。但是,李大钊从小开始,在其祖父的严格教导下,在乡村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接受正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他在16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中过秀才。但是,就是那一年(1905年),清政府开展教育改革,最终废除了科举制。由于时代的进步,李大钊未能走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精髓,已经深深根植于他的脑海之中。
在中国,民本思想的延续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过程,从上古开始一直到近代西方民主传入中国,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们围绕着“君、民”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系统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它是一种政治理念,高度重视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将民众看作是治国安邦的根本。这种民本思想,已经看到了民众对于统治者维护统治、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因此,民本思想就是劝导统治者要惜民力,要认真听取民众的意愿和根本要求。
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滋养的李大钊,结合其自身苦难的身世,对于群众充满了同情。他认为要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才是真正的为人民。1913年4月,李大钊在《大哀篇》一文中就强烈指出:“吾侪小民,固不识政党之作用奚似,但见吾国今之所谓党者,敲吾骨吸吾髓耳。夫何言哉!夫何言哉!”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政党活动存在的严重问题,虽然口头上许诺要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但是,实质上只是一味追求官僚政客的利益。同年6月,李大钊在《裁都督横议》一文中,强烈抗议都督们只知道横行霸道,罔顾百姓死活的罪恶行径,他说:“都督不裁,军法未解,民命未安,一人威福自恣,斯民乃在水深火热中也。”[1]32从李大钊最初的群众思想中,可以清晰看到,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西方民主思想对于李大钊的影响
在国内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后,由于表现优异,1914年1月至1916年5月,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始较全面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段学习经历,对李大钊的一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他“立始之始”(《晨报》1927年4月30日)。虽然李大钊留学日本的时间不长,但可以说,从此他便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他群众思想中的重要源头之一就是在日本接触到的西方民主思想。
西方的民主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民主、自由和“天赋人权”的概念深入人心。以卢梭、杰斐逊、洛克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系统地论述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等观点,使得西方民主思想系统化、科学化,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前进得到升华与提高,为现代西方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民主思想探究方面,西方近代思想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但是,当时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并没有完全深刻认识到西方民主思想的精髓,仅是高喊民主共和的口号,以为在中国挂上一块民主的牌子,就实现了民主。李大钊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吸收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思想,融会贯通西方民主思想中的核心经典要义。他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对于民主理论的认识水平,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西方民主思想。在提高认识的同时,李大钊还积极地引以致用,思考在中国如何建立符合群众需求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李大钊深厚的中国传统民本的基础上,其吸收的西方民主思想成为其群众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李大钊的影响
李大钊在日本求学时,不仅接触了西方民主思想,而且当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学说已在日本全面传播。当时日本已经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了日文,还成立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组织,如 “社会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协会”等等。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河上肇博士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还出版了一系列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著作。这些著作,引导李大钊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华,为其群众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民群众是全部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2]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始终坚持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一方面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正是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历史的发展也表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群众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展现出来的基本立场和核心。因此,马克思对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和揭露,指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分不出彼此的模糊的人,不是远离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神,而是由千千万万的广大群众行为综合创造的。“唯心主义者一直都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存在于上帝的头脑中的,而且世界的命运也由自己决定,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一定会接受到现实的摧毁。”[3]一直以来,唯心主义历史观都认为世界历史是由某种绝对的精神或意志创造的,普通群众对于历史发展起不到什么作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此表示明确反对,如果没有实践的人,绝对的理念或精神如何能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第一次将人置于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李大钊在日本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深受启发。他认为人民群众具有无穷无尽的强大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政治改良,根本力量就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1917年4月,他在《学生问题》中写道:“在欧美社会……工人问题、妇人问题,皆成为社会问题,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先声,遂皆发于工人之口。若英,若美,若法,政治上、社会上之一切改革,罔不胚胎于劳动阶级之运动。”[1]851917年5月,他在《乐亭通信》中指出,舆论只有来自于乡间民众,才是真正的舆论,才能代表一种真实的社会感情。这些重要论述的提出,表明李大钊群众观已经开始触及了群众历史地位的探讨。
二、李大钊群众观的理论内核
李大钊出身于社会底层,真切地感受和体会到群众的生活疾苦,这种朴素的生活认识一旦得到理论的升华和提高,就成为他研究现实、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
(一)朴素的人民立场
李大钊对于普通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痛恨残酷的剥削制度,同情群众。他一直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强烈要求社会各界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改善群众的待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他对于农民的处境和生活高度关注,注重从感情上贴近农民。他指出:农民“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他们的苦痛,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苦痛;他们的愚暗,就是我们国民全体的愚暗;他们生活的利病,就是我们政治全体的利病。”[4]304-305对于工人,李大钊也常常顾及,非常同情工人们的悲惨遭遇。1917年2月,他在《可怜之人力车夫》中直接揭露,北京生活最为悲苦的人群就是人力车夫,他们整天拉着别人在风雨烟尘中拼命奔跑,而且收入微薄,违背了最基本的人道主义。所以,他提出,国家要尽到保护国民、维护社会平等的责任,要“干涉车主之设备”[1]264,要统一为人力车夫购买口罩、手套、雨衣等设施,既花费不了多少钱,又能够很好地保护人力车夫的身体,这对于人力车夫是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当然,李大钊对于人力车夫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但是,他希望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出面改善人力车夫的生活,在当时不切合实际。1919年3月,他在《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中揭露到,唐山煤厂的工作环境,简直和地狱一般, “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骡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骡马的生命了”[4]316。目睹工人如此悲惨的生活状况,李大钊认为,要改善工人生活,必须缩短劳动时间,让工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才有时间、有精力去接受教育,提高素质,过上理想的生活。在传统民本思想指导下,李大钊更多地企图用“仁政德治”的时政方针来调和社会矛盾,解决群众的生活苦难。这也正是儒家一直对历代统治者要求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二)提出要实现妇女解放、平等
李大钊群众观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他强调要实现妇女的解放,争取妇女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夫妇关系从伦理上就是男尊女卑,女性完全没有任何地位。在结婚问题上,男女待遇差别很大,要求女性要固守贞操,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在离婚问题上,要求女性要从一而终,而男子可以主动要求离婚;在再婚问题上,要求女性必须为死去的丈夫守节,而男性可以立即拥有新欢。李大钊对于封建社会传统中男女关系的极度不平等给予了强烈的批判:男女之间不对等的伦理规则,其实质就是要求女性牺牲一切来满足男权社会的要求,女性则不能作为自由平等的个体,享受人的一切权利。
针对此种情况,李大钊指出:妇女要谋求解放,首先是应该寻求经济独立。他认为,妇女要主动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分工,实现自食其力。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男女平等,根本条件就是推翻私有制,妇女只能通过承担社会工作,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李大钊指出:“欲求有经济独立之权,其第一步则在有独立之职业。”[5]150其次是妇女要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在参政之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权利意识,寻求解放。李大钊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先运动参政权,参政权得到后,即可在议会上列席,得以建议和监督。一方面组织强有力的政团,解决一切社会上不平等的问题”[5]138-139。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是李大钊在充分吸收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运用其原理进行分析,但是,在当时中国社会条件下,不进行根本社会变革,如何使妇女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再次是妇女要追求自由恋爱,大胆捍卫自身婚姻自主的权利。李大钊认为,妇女在恋爱自由的基础上,和心爱的人走进婚姻,这样的婚姻,才是健康的婚姻。妇女能否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决定了以后的婚姻家庭健康幸福与否,更关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风尚的整体风貌。因此,他提出:“两性相爱,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保护它的自由、神圣、崇高,不可强制它、侮辱它、压抑它,使它在人间社会丧失了优美的价值。”[4]111李大钊群众思想强调要谋求妇女解放,实现男女平等,在他看来,这就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民主的重要标志。
(三)青年要加强与工农的结合,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李大钊对于青年的重要社会地位以及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和评价。在激荡的社会变动之中,他看到了青年人的作用,认为中华民族要崛起,要复兴,就必须依靠中国的年轻一代,因为青年人才是变革中国的主力军,中国要完成社会改造,这是青年人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他指出:“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国家不可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6]178可见,李大钊对于青年的观点十分明晰,就是要对青年进行教育培养,使之成长为有见识的新青年,而后让这些新青年投身中国社会的改造。
李大钊强调青年要肩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就必须加强对于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有青年在,中华就不会灭亡。不管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还是对于中国,甚或对于中华民族,青年都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但是,当时中国的青年很多都是胆小怕事,缺乏蓬勃向上精神的。不管是什么学科的青年,都只寄期望于哪位大人物帮他谋个事少钱多的岗位。因此,李大钊认为,要革除青年身上存在的沉沉暮气,就必须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李大钊还提出要引导青年去农村,参与生产劳动,和工农劳苦群众打成一片。他倡导青年学生要积极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因为,青年学生如果不深入工农群众,就不可能对中国有个真正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因此,他在《青年与农民》一文中大声呼吁:“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层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6]205在农村的革命实践中,李大钊还提醒革命青年要注意提高乡间文化,既要同农民团结起来,更要加强对于农民的革命意识教育,“应该结合起来,到乡村去帮助这一般农民改善他们的组织,反抗他们所受的压迫!”[7]85总之,李大钊认为,只有鼓励青年回到农村,与农民团结起来,向农民学习,才能找到胜利的道路;只有在青年的参与下,农村才有可能继续向前发展,中国革命才能取得伟大胜利。
三、李大钊群众观的时代价值
李大钊群众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理论起源,也是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群众之源。当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少数地方、少数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重温李大钊群众思想,注重改善群众生活,照顾群众利益诉求,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依旧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李大钊的群众观对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李大钊充分相信和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对于有些人认为群众粗鄙,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能寄予厚望的观点,他态度鲜明地表示反对。他认为:“人类的真实历史,不是少数人的历史。人类种族,是由那些全靠他们自己工作的果实生存的家族的群众成立的。历史的纯正主位,是这些群众,决不是几个伟人。”[5]312在李大钊看来,历史主位就是历史的主体,就是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群众,不是少数几个英雄代表人物。这表明了他对群众力量的肯定和认可,也已经看到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他说道:“一切过去的历史,都是靠我们本身具有的人力创造出来的,不是哪个伟人、圣人给我们造的,亦不是上帝赐予我们。将来的历史,亦还是如此。”[8]221李大钊始终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这个观点经由中国共产党后来的革命实践一再得到证实。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在革命时期充分依靠群众,最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李大钊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观点仍旧闪烁着熠熠光辉。不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改革开放如何能成功地涉过险滩,啃下硬骨头?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指出:“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9]正如习近平所指的,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能够成功取得三大伟大历史成果,根本原因就在于依靠群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质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这是中国共产党群众思想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既是人民群众自身的事业,又需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二)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
李大钊不仅从理论上提出要尊重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更是充分运用于实践,注重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要关心群众生活,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日常生活问题。当时,北京市民的生活环境污秽、不健康、不整洁,渴望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群众生活的实际,李大钊提出了详细的政治改良、社会改造的策略,在此基础上,还提出20多项能够立刻改善群众生活的具体措施。例如:开办一些公开免费的图书馆,用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开办一些免费的夜校识字班,提高工人的教育程度;多办贫民学校、贫民工厂、孤儿院、恤老院社会福利机构,解决民生问题等等。李大钊提出的改善民生之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注重民生的理论渊源。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注重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实际困难。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明确要求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分散开来开展群众工作。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小事、难事入手,从而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在感情基础上,进行理论教育和政治训练,才能把群众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与动员,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物质补充。
李大钊提出的这些改善民生之法,就是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一直保持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基础,必须继续注重改善民生。现在的群众,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改善物质生活的需求已经不是那么强烈,呈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精神追求,包括平等的政治地位、合理的利益诉求、公平的社会环境等等。这些由时代发展给执政党带来的新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继续保持和发扬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集中全党智慧,予以妥善处理和解决。正如习近平所讲的:“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9]
(三)大力开展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
李大钊提出,要大力开展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再加以政治训练,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水平。因此,他十分注重群众的教育问题。1913年6月,他在《论民权之旁落》中说,大家不仅要注意到革命的发展,还要把适当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去,只有不断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加以科学的政治训练,才能增强他们行使权利的能力。“所望仁人君子,奋其奔走革命之精神,出其争夺政权之魄力,以从事于国民教育,十年而后,其效可观。民力既厚,权自归焉……若夫国民教育,乃培根固本之图,所关至钜。”[1]431914年8月,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重视国民教育,对于改善社会风气,作用甚大,“时至今日,术不能制,力亦弗胜,谋遏洪涛,昌学而已”[1]92。李大钊群众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使得他们明白和懂得革命的道理和意义,为推动中国社会改革积蓄群众力量。在李大钊群众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中华苏维埃政府就高度重视保障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中央苏区教育的普及,使得很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刮民政府与苏维埃政府、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解释。正是因为中华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群众教育,提高群众的政治鉴别能力,才能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现在,中共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顺利实现“四个全面”,也要加大群众宣传教育的力度,不能使之空化、泛化、流程化,而必须深入群众实际,贴近群众生活,才能够让群众乐于接受,勇于实践。
[1]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0.
[4]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8] 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6-07-01)[2016-09-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The Main Content of LI Dazhao′s View of the Masses and Its Value of the Times
YANG Fan
(TrainingDepartment,JinggangshanCadreTrainingAcademy,Jinggangshan343600,China)[Abstract] LI Dazhao′s view of the masses is rich in content and profound in connotation. He learnt and absorbed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western democratic ideas and Marxist concept of the masses. On this basis, with his own experiences and social reality, he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the masses which met the needs of the era. It laid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PC′s mass view and development of mass work. Today, reviewing LI Dazhao′s thinking of the mass still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e times for CPC to maintain the ruling posi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ruling foundation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LI Dazhao;view of the masses;content;value of the times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建构及应用”(16XBJ022)之阶段性成果。
2016-11-11
杨 帆(1980-),男,江西南昌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调研员,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党的建设。
10.16396/j.cnki.sxgxskxb.2017.02.004
D61
A
1008-6285(2017)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