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謦欬”考释

2017-04-14李晓婷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谈吐谈笑引申为

李晓婷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謦欬”考释

李晓婷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大连 116081)

“謦欬”,“咳嗽”义,后又引申为“谈笑,谈吐”,常以“如闻謦欬”“亲承謦欬”的形式出现。文章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检索与分析,发现“謦欬”一词还具有“形容时间之短,转瞬之间”及“言行”两个义项。

謦欬;义项;词义考释

“謦欬”一词,《汉语大词典》中共收录了两个义项,本义为“咳嗽”,后引申为“谈笑,谈吐”;此外,“謦欬”也常被用于佛经中,义为“想说话的样子”,是指说话前清润喉嗓所发出的声音,有提示的作用。在历代的典籍文献中,除《汉语大词典》所收两种义项外,“謦欬”还可从“咳嗽”义引申出“形容时间之短,转瞬之间”,由其“谈笑、谈吐”义引申出“言行”义。

一、表咳嗽义

(1)惠盎见宋康王。康王蹀足謦欬,疾言曰:“寡人之所说者勇有力,而无为仁义者。客将何以教寡人?”(《吕氏春秋·顺说》)[1](P113)

(2)扶腑出入,或通宵达曙曾不解带;或夜闻謦欬,乃率妇往者数四。(《江南野史》卷一)

(3)百丈乃令侍者唤第一坐来。即华林和尚也。问云:“此人如何。”头陀令謦欬一声行数步。对云:“此人不可。”(《景德传灯录》卷九)[2](P84)

《说文·言部》:“謦,欬也。”《说文·欠部》:“欬,屰气也。”《释名·释疾部》:“欬,刻也,气奔至出入不平调若刻物也。”《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徐)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史刘租针胃管讫,便苦欬嗽,欲卧不安。’”《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又作“咳”。

《佛学大词典》:“声之轻者曰謦,声之重者曰咳。”

故“謦欬”为同义复合词,本义为咳嗽义,后用来借指谈笑,谈吐。

另,“謦欬”在表“咳嗽”义时,还常被用于佛经之中,指欲言说之前,清润喉嗓所发之声。表示欲语之状。

(4)所谓“庚庚大横兆,謦欬如有闻”盖记是也。(《石林燕语》卷一)[3](P10)

(5)东方有佛,名曰善德彼佛,亦有分身,诸佛若尔,亦有诸佛,诸佛亦有分身,又神力品云:弹指、謦欬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释智顗《法华玄义》卷七下)

(6)复次如来将欲为诸声闻宣说正法,现四种相,一者从极下坐,安详而起,升极高座俨然而坐,二者安住随顺,说法威仪,三者发謦欬音,示将说法,四者面目顾视。(玄奘《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六)[4](P699)

二、表谈笑,谈吐义

謦:有谈笑义。《集韵·径韵》:“謦,謦欬,言笑也。”《庄子·徐无鬼》:“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又况乎昆弟亲戚之謦欬其侧者乎!久矣夫,莫以真人之言謦欬吾君之侧乎!”陆德明释文引李云:“謦欬,喻言笑也。”故,“謦欬”用来借指谈笑,谈吐,并逐渐成为常用义,常以“如闻謦欬”“亲聆謦欬”“亲承謦欬”形式出现。

(7)若市井游观。岁时物货。民风俗尚。则见闻习熟。皆得其真。余顷侍先大父与诸耆旧。亲承謦欬。校之此录。多有合处。(《东京梦华录·跋》)[5](P255)

(8)公与白沙先生虽相望万里,而心神交契,如共一堂,每一展像,宛乎如闻謦欬,俨乎如接神明也。《泉翁大全·墓表》

(9)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王阳明集》卷一)[6](P1)

三、形容时间短,表示转瞬之间

(10)李宪绘奏将来进兵出塞、筑立堡障及制贼方略,乞从中裁。诏:“地之险易,所向先后,自非目击与敌变化,謦欬之间首末已异,岂隃度于千里之外,得能之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五)[7](P7821)

(11)视诸前朝高座深宫,寄耳目于宵小,謦欬之际,诛夷立逮者,真不啻霄壤间也。(《啸亭续录》卷一)

“謦欬”,咳嗽义。咳嗽,发音短促,转瞬即止,由此可引申出“謦欬”可用来形容时间短,表示转瞬之间。以上所举两个例证“謦欬之间首末已异”“謦欬之际,诛夷立逮者”都是表述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某事,即形容时间短,表示转瞬之间。《汉语大词典》未收,当补。

四、言行

(12)如闻已有往生之缘。而未脱女身。信否。曰。然。昨日符已至。百朋泣曰。祖父昔从公游。今祖母生缘。在公謦欬。苟得转为男。存没被厚德矣。纲曰。奈事已定何。(《夷坚志·夷坚丙志》卷第七)[9](p422)

(13)尝劾奏满臣权重,汉之六部九卿奉行文书而已。满人謦欬之下,无敢违者,殊非立政之体。(《啸亭杂录》卷十)[8](P328)

(14)今达尔札妄自尊大,仿效汉习。每召对时,长跪请命,謦欬之下,死生以之。故故旧切齿,其危亡可立待也。(清《啸亭杂录》卷四)[8](P86)

“謦欬”本义为“咳嗽”,《集韵·径韵》:“謦,謦欬,言笑也。”故可引申为谈笑、谈吐。从其“言笑”义又可引申为人的言语行为,在这几例中即为“言行”义,《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笔者认为当补。

另,《正字通·口部》:“咳,与欬同,嗽也。”《礼记·内则》:“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史记·仓公传》:“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其咳术。”故,“謦欬”又写作“謦咳”。

“謦咳”在历代文献中使用较少,

(15)晏元献为留守,以诗题庙中云:“炎宋肇英祖,初九方潜鳞。尝用蓍蔡占,来决天地屯。庚契大横兆,謦咳如有闻。”(《挥麈后录》卷一)

(16)然里中少年,闻其謦咳之音,往往逃匿,若匿不及,则俯首恐愧。(《王安石集》卷九十四)[10](P497)

(17)计八中夜,闻有声甚宏,若老人謦咳然,久而不绝。早起询之,乃大虫鸣也。头大于身,夜潜穴中,然惟此夕作声,余寂然。(《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11](P330)

“謦欬”与“謦咳”均被历代典籍文献收录和记载,但在使用上,“謦欬”更占据主体地位。《说文·欠部》:“欬,屰气也。从欠,亥声。”邵瑛《羣经正字》:“此字经典固无所误……然往往有作‘咳’者。今作咳,沿俗讹。”故,“謦咳”一词使用较少。通过对历代典籍文献的检索,收集和整理,对比《汉语大词典》所收义项,在“謦”与“欬”两字本义的基础上,对“謦欬”一词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释义分析,从其“咳嗽”义得到声音短促,进而引申出“謦欬”的“形容时间之短,转瞬之间”的义项,又由其“谈笑、谈吐”义引申出“言行”这一义项,增补了《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缺失。同时又对与“謦欬”同义的“謦咳”进行了例证。

[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宋]叶梦得.石林燕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古印度]弥勒菩萨说瑜伽师地论.[M].[唐]玄奘法师,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2.

[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6][明]王守仁.王阳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6.

[7][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清]昭梿.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宋]王安石.王安石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11][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2]王虎,张明辉.从心理域到体貌域——谈“悦”词义的演变[J].中国语文,2016(4).

[13]王虎.东北方言“蹀躞”的词义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H13

A

2095-0438(2017)12-0063-02

2017-07-20

李晓婷(1994-),女,满族,辽宁丹东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科举词汇研究”(16BYY123)。

[责任编辑 靳开宇]

猜你喜欢

谈吐谈笑引申为
兔死狗烹
谈笑间
不让一个南瓜掉队
要怎么向你表达
8分钟也能吸引对方
神奇汉字
Heart Failure lssues and Management:A European Perspective
不让一个南瓜掉队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