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拓展研究

2017-04-14胡召芹谢晶晶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巢湖旅游者供给

胡召芹 谢晶晶

(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拓展研究

胡召芹 谢晶晶

(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为积极探索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的发展,在对深度旅游需求与供给的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环巢湖地区旅游产品供给、配套设施供给及旅游宣传等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该地区旅游产品供给数量较多,但体验性和参与度不足;“吃、住、行”等配套要素供给不足,制约该地区旅游的深度发展;旅游宣传不到位,参与者多以附近居民的一日游或半日游为主,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环巢湖地区要想在深度旅游上做文章,就需要从供给侧的角度进行改革,与之相匹配,以满足当今社会新型旅游者的需求。

旅游供给侧;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拓展

长期以来,走马观花式的团体观光旅游一直占据我国旅游产品供给的主导地位,但经济高速增长决定了旅游需求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认知水平和旅游经验也不断得到提高与发展。处于浅层次的“麦当劳”式的快餐旅游,已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者需求,人们渴望的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深度旅游,于是,旅游供需矛盾重重。本文对环巢湖区域深度旅游的供给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该区域深度旅游发展的思路,期望能够推动环巢湖地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深度旅游需求侧与供给侧结构性分析

深度旅游是旅游需求侧的主体——旅游者旅游认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的产物。旅游业在刚开始发展的初始阶段,参与的人数并不是很多,在当时信息不是很灵通的情况下,出于安全和便利的考虑,参与旅游的人通常会以组团的方式于各个景区之间匆忙穿梭,期望一次旅游能多去几个地方,导致“走马观花”式的传统团体观光旅游成为这一时期旅游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旅游从奢侈品变为大众消费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观光旅游的队伍中来,加上我国假期的相对集中和人们对热点旅游景区的钟爱,造成主要景区游客爆满,旅游者对此是怨声载道,甚至恐惧假期外出旅游。而且这种快节凑的旅游方式让旅游者只顾在各景区之间疲于奔波,无法实现旅游者摆脱快节奏生活,追求身心处于深度放松状态的愿望,来满足慢节奏旅游所带来的恬静、休闲和快乐的需求。此外,私家车的普及,加上现代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人们在订酒店、找景点、安排行程等方面已不需要过度依赖旅行社,旅游者经常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渴望在旅游目的地的自由度能大大增加,可以从容欣赏风景,细细品味当地文化,于是,“深度旅游”应运而生。

旅游者需求水平的提升孕育了深度旅游这一形式,与之相适应的是深度旅游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供给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从旅游供给看,当前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供给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适应,目前大部分旅游产品仍然是浅层次的观光型产品,休闲度假产品供给不足,提供让旅游者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更是欠缺;二是要素配套水平不高,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配套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深度旅游需求;三是旅游宣传不到位,无法满足深度旅游获取信息的需求。这些都或多或少抑制了旅游市场需求,为此,必须全力推进旅游业的供给侧改革。

二、环巢湖地区旅游供给现状分析

巢湖俗称焦湖,位于安徽省中部,省会合肥南部,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最小的一个,但它却是安徽省最有名的湖泊。据《巢湖志》载:“巢湖名巨浸久矣,即淮南子所云:历阳之都一夕反为湖是也”[1]。这是关于巢湖是由巢州城陷落而形成的一个传说故事,而巢湖名称由来实际是由于其外形俯瞰像一个鸟巢而得名。巢湖与县级市巢湖市同名,容易混淆,因此有必要在此界定一下,本文所指的环巢湖地区范围大致是:西以合铜黄高速公路、肥西县为界;南距湖(丰水期)岸线2km,包括银屏山牡丹景区;东以巢湖市区(半汤)为界;北含义城镇、大圩两乡镇,沿湖大道2km以内,面积1800km[2]。环巢湖地区旅游开发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却存在着旅游产品及旅游配套设施的供给跟不上旅游消费升级的现象,无法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产品供给数量较多,但多数处于“浅度”状态,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环巢湖旅游区是以800里巢湖为轴心,以环巢湖大道为主线,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于一体的大型旅游区。主要景点有以牛角大圩、东大圩为主的生态农业旅游区;以大张圩湿地公园为主的生态湿地旅游区;以三河古镇、长临河古镇、中庙古镇为主的古镇风情旅游区;以巢湖、半汤温泉、汤池温泉为主的水体观光休闲旅游区;以姥山、龟山、四顶山、银屏山、紫蓬山为主的山岳观光休闲旅游区;以李鸿章故居、杨振宁故居、冯玉祥故居、张治中故居、吴邦国故居等为主的名人故居旅游区;以渔民习俗、饮食习俗、中庙庙会为主的民俗节庆体验旅游项目,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彩[3]。但是,笔者在对环巢湖地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发现,该地区旅游开发整体缺乏特色旅游项目,旅游产品供给形式单一,仍然局限于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体验性和参与性的产品较少,显然无法满足深度旅游者的需求。很多旅游者到此只能“匆匆一游”,对景区印象并不深刻,缺乏深度体验。要想改变这种“快餐式”旅游的尴尬局面,提高有效供给,就必须对该地区的旅游产品供给形式进行改革,逐渐从传统观光旅游形式过渡到以体验和参与为主的深度旅游形式。

(二)“吃、住、行”等要素供给欠缺,制约旅游的深度发展。深度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景区能够提供良好的旅游供给环境作为保障,对景区接待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但目前环巢湖地区在吃、住、行等旅游要素供给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了深度旅游的顺利开展。在交通方面,环巢湖旅游大道全长155公里,已经于2015年2月8日全线通车,把分布在环巢湖旅游大道周边的各个分散的旅游景点串连起来。但该区域的旅游交通线路过度依赖这条旅游大道,造成周末及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通往各主要景点的路上拥堵不堪,交通疏散能力不强;在饮食方面,景区内餐厅数量很少,因为缺少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不高,很多到环巢湖地区游玩的旅游者也都是凑合着吃,旅游者要么自带干粮,要么忍受昂贵的餐费,要么就耗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其他用餐地点,餐饮供给与旅游者需求不匹配;在便利设施方面,据熟悉环巢湖旅游开发的业内人士介绍,从中庙到巢湖市大约40公里的观光大道上,一个旅游公厕都没有,让很多旅游者感到非常无奈。此外,环巢湖旅游大道沿线的主要景区停车位非常紧缺,给自驾游的旅游者带来诸多不便,迫使他们不得不在景区附近的路边占道停车,致使本来就比较容易拥堵的交通状况更加雪上加霜;在路线指引方面,对于想去环巢湖地区旅行的非自驾旅游者来说,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顺利到达旅游目的地,也造成困扰。环巢湖旅游大巴在2012年国庆节开通,因为宣传不够,很多旅游者并不知道有旅游班车,班车的发车时间、地点、中途停靠站、发车班次等具体信息难以掌握,更糟糕的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发车状况不稳定,时而停运,时而无法按时发车。旅游大巴因为长临河古镇限高而无法通行,乘客们要想欣赏环巢湖观光大道最漂亮的一段风景,就需要在此换乘小巴士,大巴车和小巴士之间衔接不紧凑,有时候需要等上很长时间,影响了旅游者的游玩兴致。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环巢湖地区各主要景点的要素供给,无论是在供给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难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深度旅游模式下,旅游者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对旅游供给要素的要求也更高,环巢湖旅游区要素供给的欠缺成为制约深度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旅游宣传力度欠缺,产品开发深度不够,导致旅游经济效益低下。环巢湖地区虽然近年来在接待旅游者数量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仍以安徽省内旅游者为主,尤其是合肥、巢湖两市旅游者占了绝大部分,省外旅游者所占比例甚少,而且这些人停留时间较短,多数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在接待的旅游者中,自驾游和团队旅游占主要部分,游览的景点主要集中在牛角大圩、渡江战役纪念馆、三河古镇、大张圩湿地公园、中庙、姥山岛等地,大部分旅游者在这些地方仅仅停留几小时,最长也不超过一天时间,理由便是没什么可看可玩的。旅游者停留时间短,导致消费环节少、旅游收入的含金量不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环巢湖地区旅游宣传不到位和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该区域也打造了一批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但流于形式,未能走出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的范围,能真正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的旅游项目不多,旅游者参与度不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宣传,知名度不够,导致省内旅游者居多,尤其是本地旅游者占据比例更大。因此,要想将环巢湖地区打造成符合后现代旅游者需求的区域性旅游基地,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动能力,无论是在产品供给上,还是在游客人数上,都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表面的数量增长上,更应当从深度上做文章。因为深度旅游可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拓宽旅游消费领域,比如从基本的交通、食宿、观光等拓展到购物、休闲娱乐等领域,其提升旅游效益的意义不言而喻。

三、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的供给提升策略

(一)设计主题鲜明的深度旅游产品以提升产品供给质量。深度旅游最重要的宗旨是能够让旅游者参与到某一主题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满足对文化、生活及生命的深刻认知。因此,在进行主题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突出旅游者的参与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力求从质量上提升产品的供给效率,以此提高旅游者满意度。例如,“8天探险跋涉挑战乌干达”就是以探险、回归自然作为主题,而“澳大利亚葡萄酒之旅”则是以体验葡萄酒文化作为其产品主题[4]。深度旅游的理念要求对旅游产品遵循“少、精、慢”的供给原则,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环巢湖地区旅游开发应改变遍地撒网的初级模式,而要根据旅游资源禀赋对其进行深度挖掘,选取少数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设计富有深度的主题鲜明的旅游精品,采取“慢旅游”的旅行方式,让旅游者能够充分参与进来,从而进行深度体验。例如,可以借助周边开发相对成熟的农业基地,开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租赁农家田舍、回归田园生活”游,以身心疗养为主题的“享受森林天然氧吧、呼吸新鲜空气”游,以健康休闲为主题的“徒步或骑行穿越环巢湖”游等。

具体来说,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产品供给可以采取如下开发模式:一是“租赁农家田舍、回归田园生活”游,旅游者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采摘、购物、品尝等形式,而是将农舍和田地租给旅游者,旅游者和农民一起吃住,体验饮食、住宿民俗,和农民一起种植、采摘,体验农耕之乐。通过这些体验可以让想要摆脱快节奏生活的旅游者暂时回归田园,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惬意的山水田园生活。二是“享受森林天然氧吧、呼吸新鲜空气”游,可以利用大张圩湿地公园、姥山岛等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方,开设林中漫步、森林浴、探险、野营、垂钓、水上运动等生态休闲项目,给饱受雾霾困扰的人们提供好好享受呼吸新鲜空气、清理肺部垃圾的机会。三是“徒步或骑行穿越环巢湖”游,以环巢湖大道为主线,精心设计线路,旅游者利用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深刻感受自然、崇尚健康。旅游者沿途既可以饱览湖光山色,领略风土人情,又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在劳累之余不妨驻足享受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渔船浮动的美妙画卷,别有一番情趣。这些深度旅游项目带给旅游者的美妙感觉与内在快乐,绝非走马观花式的浅度旅行所能体验到的。

总之,深度旅游产品的供给一定要有内涵、有特点,不能徒有其表、名不符实,只有这样,旅游者才不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而获得好口碑,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理想效果。

(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以保障深度旅游供给环境。旅游配套设施的有效供给是实现深度旅游的保障,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顺利开展需要在吃、住、行等配套设施方面进一步完善,为旅游者的深度体验创造良好舒适的旅游环境。比如:饮食供给方面,可以在景区多增加一些收费合理的特色餐厅,提高饮食质量,改善景区附近农家土菜馆的用餐环境。除此之外,可以让旅游者自己动手操作,如自己到果园采摘果蔬、自己打鱼或垂钓,然后根据旅游者对食物的需求特点,为其提供如烧烤、锅台等烹制场所与器具,以增加旅游者的体验性和参与度,让旅游者玩得好、吃得好;在住宿供给方面,除了提供一些环境较好的宾馆酒店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特色住宿,如租住农家小院、在森林公园里设吊床和帐篷、在古镇设仿古住宿设施,提供质优价美的服务,为旅游者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体验氛围,从而加深对旅游目的地的深刻印象,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在出行方面,环巢湖观光大道沿途的景区内和各个主要观景点要增设停车位和旅游公厕,以更好地满足自驾出游者的基本需求。此外,在合肥、巢湖等区域要完善相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将主要旅游点串联起来,为非自驾出行的旅游者提供便利。

(三)创新宣传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高效、广泛的宣传对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作用很大,会影响到景区的发展速度和生命周期。环巢湖旅游的名气还不是很大,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提升环巢湖旅游的知名度。一是加大对旅游路线的宣传力度,便于旅游者出行。去环巢湖地区旅行的人大多会选择自驾游,而对于合肥、巢湖两市的非自驾游出行的旅游者,如何顺利游览环巢湖旅游区却是个大问题,因为宣传不够,知道环巢湖旅游大巴和滨湖明珠码头的人并不多,更不用说发车(船)时间、班次和价格了。为此,需要通过报纸、路牌、画册、会议等传统形式,结合电视、广播、微信、互联网等现代手段,提高该地区旅游信息覆盖广度和深度,加大对环巢湖地区旅行路线和班次时间的有效宣传。二是注重对举办大型赛事的宣传,扩大环巢湖旅游的影响力。举办大型赛事、大型会议,对于提升主办方的社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抓住这些难得的机会,加大宣传力度。2017年4月举行的环巢湖40公里毅行活动,参与者上万人,规模盛大,活动本身主题很好,但设计缺乏特色环节,在舆论宣传上做得也不够,前期宣传不足,后期报道也较少,导致其产生的影响力也很有限。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开发不仅要有主题明确的旅游产品供给,还必须对其进行适当包装,尤其注意突出其主题特点,借助于大型赛事和会议,进行必要的宣传造势,以不断提升其知名度。三是注重宣传的梯度性和针对性,首先是要重视在安徽省内的宣传,将距离环巢湖地区较近的合肥、淮南、巢湖、芜湖、马鞍山等省内的旅游者作为核心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其次要加强对临近省份的宣传,主要是周边省份尤其是长三角和河南、江西、山东及湖北等临近省份的旅游者,可以作为辐射市场,需要逐步加强宣传工作。这样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客源市场的范围,争取和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关注和尝试它。

结语

体验时代的到来决定了“快餐式”旅游已不再是主流,让旅游“慢下来”成为众多旅游者的追求,而深度旅游则恰恰是能够满足旅游者深度体验和享受的一种理念与方式,符合当今旅游“快行慢旅”的趋势,但深度旅游对旅游产品供给形式、旅游基础设施的保障条件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巢湖地区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水、农、山、林等,具有发展深度旅游的天然优势,但开发中却存在着“遍地撒网、多而不精”的状况,缺乏主导思想,导致旅游者逗留时间短、旅游创收不足等缺陷。因此,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需求侧的消费心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旅游产品供给侧的视角出发,根据资源禀赋开发具有特色的深度旅游产品。同时优化旅游配套设施,在供给环境上做文章,让旅游者愿意来,并愿意留下来,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再加大有效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并参与到其中,以不断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总体来说,环巢湖地区具有发展深度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和相关学者对此也较为重视,只要方法得当、措施有力,环巢湖地区深度旅游的发展一定会前景乐观,欣欣向上。

[1]安徽概况编写组.安徽概况[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刘丽.环巢湖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165.

[3]胡召芹.基于SWOT战略分析下的环巢湖旅游区建设[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121.

[4]李晓雯,黄远水.深度旅游产品的设计——以泉州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79.

F592.7

A

2095-0438(2017)12-0011-04

2017-06-12

胡召芹(1981-),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规划。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安徽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SK2017A1003);合肥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深度旅游理念下的环巢湖地区旅游开发研究”(2015QN28)。

[责任编辑 王占峰]

猜你喜欢

巢湖旅游者供给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Always be gr atef ul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
巢湖玉卮意蕴长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