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7-04-14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徐悲鸿笔者微课

王 莹

顾名思义,“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堂教学,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某个教学点(包括重点、疑点、难点、易错点等)而展开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微课”主要由教案、脚本、微视频、进阶练习、课件等组成,其中“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教师运用摄影器材等将语文教学其中的某一教学内容拍摄下来,形成“微视频”。由于“微视频”短小精悍,声、色、影、像俱全,因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运用“微课”进行语文教学是“微时代”下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借助微信:激活“微课”教学

在“微课”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后,很少及时跟进,或者不引导学生交流,或者隔一段时间引导学生交流,使得“微课”教学中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及时完成。

借助微信却能够激活“微课”教学,解决上述问题。由于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在观看了“微课”后,其内心获得的感受也不相同。在教学中,笔者首先精心制作“微课”,然后让学生观看“微课”,对教材文本中的某个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笔者让学生在班级微信群中讨论交流问题。如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课时,笔者借助“微课”为学生重点讲解了“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徐悲鸿抓紧一切时间学画;二是尽管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但他仍然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微课”的学习引发了学生在微信群中的热聊:

生1:徐悲鸿这么认真、辛苦,当然能成为画家。如果是我,也行!

生2:你有徐悲鸿的天赋?

生1:这可不知道,我没有学过绘画,不了解我自己。说不定,我的画画天赋也是上乘的。

生3:不管怎样,反正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人只要肯努力,就会像徐悲鸿画的马,马到成功的。

生 4:××(指生 1),你可以从“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悟出这样的道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你语文词语默写不理想,英语单词默写不理想,那都是你不用功,你没有将学习放在心上。因为你的数学成绩不错,所以我认为你不是笨,你只是没有花时间认真学习。

……

应该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稚嫩的,但通过他们的微信群聊,笔者发现他们能够在讨论与交流中渐渐明晰文本的主旨。“功夫不负有心人”,其中的“功夫”指的什么?(做事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文本中指徐悲鸿学画。)徐悲鸿是怎样下功夫的?(勤学苦练等)通过勤学苦练,徐悲鸿取得了哪些成就?(轰动了整个画界等)这些“微课”中的问题,学生在微信群中通过交流都自行解决了。

笔者运用微信助力“微课”教学,深化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微信群聊,为学生创建了“微课”交流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师生、生生间展开积极的对话,这样的对话有时超越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向着学生丰富的生活世界延伸。学生们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坦露出来,表达观点、表达见识。“微课”的作用、功能得到了有效拓展。

二、借助博客:深化“微课”教学

在“微课”教学中,笔者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将自己制作的“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挤占了学生正常的课堂学习时间。由于学生只有一次观看机会,因此学习显得很匆忙,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生对视频中的某个问题、某个节点产生疑问或者产生兴趣想再次观看,常常是不可能的。较之于正常的课堂教学,语文“微课”教学是浓缩的精华,是教师精心打磨、精心制作的视频,具有精确、精练、精彩的特征,因此值得学生细看、品味。基于此,笔者常常将“微课”链接进自己的博客,或者链接进班级博客。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可以线上观看,也可以下载下来再观看;可以完整地看,也可以暂停、快进,也可以重复、倒退;可以单纯观看,也可以比照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观看;可以边看边思,也可以边看边记等。

如《桂花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有一段写作者“摇桂花”,在“微课”视频的最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2)课文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表现了“我”“摇桂花”时的快乐与兴奋?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重新回到“摇桂花”的界面,对课文中的“摇桂花”展开细读。如此,通过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边学习、边练习,边练习、边思考,学生们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需要反复阅读文本,反复观看视频。要进行文本细读,视频细看、细听,学生需要慢慢消化“微课”中的讲解,对于文本中的内容学生需要慢慢咀嚼、消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不是快餐,讲究的是“慢节奏的精彩”,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文火慢炖”。运用“微博”的链接功能,将一些重要的“微课”放于微博上,能够让资源得到共享。甚至,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微课”收藏起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点击学习、赏析。在教材与微课之间来回穿梭是学生学习语文应有的姿态。这样的语文教学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地进行文本分析,爱上语文。

三、借助朋友圈:助推“微课”教学

学生的“微课”学习通常在“线下”,而且通常是观看、倾听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这样的“微课”学习缺乏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学生的语文“微课”学习通常是“一个人的精彩”,这里多了一些安静,少了一些喧哗;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独白,少了一些对话。为了弥补“微课”独白这种清冷的气氛,可借助朋友圈,让“冷”的学习变得“热”起来。这里的朋友圈是广义的,既包括微信朋友圈,也包括在线对话的回复、留言等。通过朋友圈,学生可以将学习心得、学习体会贴进去,可以对伙伴的学习心得、学习体会展开对话、交流,可以对他人的简介作出评价,可以圈星,可以点赞,可以反对,可以赞成等。

例如《大自然的文字》(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与《古诗两首》(《观书有感》和《冬夜读书示子聿》)《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等文本在一个单元。教学中,笔者将《大自然的文字》制作成“微课”,放于博客上,学生可在课前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一位学生的朋友圈出现了这样的对话:

生1:为什么要将《大自然的文字》与《观书有感》《冬夜读书示子聿》《学与问》以及《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放在一个单元?其他的篇目很明显都是谈读书治学的方法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2: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啊,是一本“无字之书”。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石头书》吗?

(生点赞)

生3:如果你去认真读课文,就会发现,课文中的一些句子与《观书有感》的意思相吻合。“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与“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就是一个意思吗?书就是学问的“源头活水”。

(生点赞)

如此,热闹的朋友圈助推着语文“微课”教学。评价、交流等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水平,发展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微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联姻微信、博客与朋友圈等,形成了广阔、开放的“微课链”,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微课”学习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微话题”不断诞生,师生、生生之间展开知识、情感的“微交流”“微互动”,形成启人心智的“微点评”。微信、博客与朋友圈是“微课”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得“微课”教学能够向学生生活、向课外无限延伸。

猜你喜欢

徐悲鸿笔者微课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老师,别走……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