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7-04-14张中义王学昌马迎存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7期
关键词:摘除术腰椎间盘腰椎

张中义 王学昌 马迎存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 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32例(64%), 良14例(28%), 差4例(8%), 優良率为92%。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指数均低于手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对腰椎功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7.038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患病人数较多, 通常情况下临床均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而非手术治疗并无显著的疗效, 手术治疗虽然可获取的相应的疗效, 但是会对患者产生较大的组织创伤, 术后恢复时间延长[1]。此研究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现将治疗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最大69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50.6±6.4)岁。

1. 2 纳入和排除标准[2]

1. 2. 1 纳入标准 患者均经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或者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以及体检结果和影像学检查存在一致性;经过保守治疗后并无显著效果;VAS评分分数>6分。

1. 2. 2 排除标准 将患有腰椎不稳、肿瘤以及畸形患者予以排除;将患有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予以排除;将症状较轻患者予以排除;将VAS分数<6分患者予以排除;将伴有认知功能障碍且配合度不良患者予以排除。

1. 3 方法 50例患者均选择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 其手术方法步骤如下。

1. 3. 1 手术前准备 手术前对影像学资料进行阅读, 将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情况以及髂脊高度予以确定, 患者选择俯卧位并在透视X线基础上, 确保腰椎存在轻度后凸状态, 采用C型臂X线机对腰椎正侧位影像进行确定, 透视影像中央位置处为手术节段。

1. 3. 2 麻醉定位 正位片以及侧位片对穿刺目标、穿刺位置、穿刺点进行确定, 旁开中线12~14 cm位置处为穿刺点。选择利多卡因(1%)对患者皮下直至肌层穿刺对其实施浸润麻醉。

1. 3. 3 确定工作通路 在正侧位处予以穿刺, 穿刺状态为缓慢, 直至穿刺到目标处。将导丝植入其中, 采用手术刀在进针点位置处做一切口, 其切口长度大致为7 mm, 顺延导丝按照顺序将扩张器放置在工作套管中。如果关节突对其进行阻碍, 应采用环锯将外侧位置的部分骨质进行咬除, 将椎间孔进行相应的扩大, 从而将7.5 mm的工作套管进行插入。在确定工作套管开口目标位置时选择正侧位片。

1. 3. 4 摘除椎间盘髓核 通过工作通路将椎间孔镜进行插入, 并通过液体连续冲洗, 选择经皮椎间孔镜对椎管中的组织予以观察以及辨别, 通过低温消融射频辅助方法对患者进行成形术, 对剩余的髓核组织进行反复冲洗, 止血时则选择双极低温射频, 手术完成后将复发倍他米松注射液(7 mg)注射在孔中, 将外套管进行拔除, 随后对切口予以缝合, 包扎时选择无菌敷料。

1. 3. 5 术后处理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管理。采用甘露醇或者抗生素缓解并预防神经根水肿的出现, 持续用药时间为3 d。手术后需要绝对卧床3 d, 并在病床上进行直腿抬升练习, 以免神经根出现粘连。随后佩戴腰部护具进行下床活动, 6周内应进行身体扭转[3]。

1. 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评价手术前、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疼痛以及障碍程度。

1. 5 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评估[4]:优:表现为症状逐渐消失, 患者可进行原有的生活以及工作;良:表现为症状改善效果显著, 患者日常活动受到轻度限制, 并不会影响工作以及生活;差:表现为症状并未缓解, 对患者的日常活动受到限制以及影响。治疗优良率=优率+良率。选择VAS评分[5]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选择ODI指数[6]对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情况进行评估, 分数越高其疼痛以及障碍程度越严重。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效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32例(64%), 良14例(28%), 差4例(8%), 优良率为92%。

2. 2 手术前、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疼痛以及障碍程度 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手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 讨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为微创手术, 在内窥镜基础上将病变节段椎间盘以及产生脱出现象的髓核组织进行直接摘除, 进而将椎间盘压力予以降低, 缓解神经根压迫。

此手术方法的优点为:①能够进行后路开窗从而完善髓核摘除术, 可将患者的疼痛症状进行有效缓解[5, 7]。②通过C型臂X线的直视下实施手术, 手术操作具有一定的简单性, 同时能够正确定位[8], 提升了手术的安全可靠性。③此手术方法不会对腰椎重要骨关节结构进行损伤[9], 同时对腰椎的稳定性未产生严重影响。④手术后可减少患者的恢复时间[10]。然而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对其实际病情进行充分了解, 同时将解剖关系以及病变椎间盘位置进行确定, 在进行手术时需要对神经根周围静脉丛出血现象予以相应的控制, 在术后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11, 1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50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疗效果优32例(64%), 良14例(28%), 差4例(8%), 优良率为92%。手术后1周以及手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低于手术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田胜兰, 谭伟, 冯丹,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4):472-475.

[2] 姚昱, 章筛林.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9):99-100.

[3] 葛梅.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 中医正骨, 2014(9):79-80.

[4] 张国峰, 高立, 柯友鹏,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 22(4):39-40.

[5] 洪潇, 姚书眈, 罗春山.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5(3):40-42.

[6] 赵学军, 左玲, 傅志俭,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1):8-12.

[7] 谢春华, 谢玉明.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78):364.

[8] 钟红发, 陈荣春, 卢志军,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实用临床医学, 2013, 14(8):30-32.

[9] 金林中, 舒巍.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9):3257-3258.

[10] 谢春亮.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 18(3):154-156.

[11] 陈爽, 杨勇, 梅伟,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中国實用医刊, 2015, 42(18):102-103.

[12] 何仁高, 胡军祖, 粟玉斌, 等.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效果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16(22): 28-29.

[收稿日期:2017-02-03]

猜你喜欢

摘除术腰椎间盘腰椎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老年人腰椎滑脱怎么办?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高龄患者白内障摘除术的安全性及手术疗效分析
腰椎间盘的“害怕清单”
支撑喉内镜下与传统纤维喉内镜声带息肉摘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种手术方式对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黄斑区厚度变化的OCT观察
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