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剖析及疏导研究
2017-04-14李炫林
李炫林
[摘要]笔者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厌学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了解高职学生厌学行为表现;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最后对高职院校学生厌学提出对策和建议,以建立一个良性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导高职院校学生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
[关键词]高职 厌学 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62-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速,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时,面对学习负担过重、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问题,高职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甚至迟到、逃学,厌学辍学,这些行为表现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校的声誉,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和谐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笔者认真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了使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笔者随机从某高职院校抽选了173名学生进行调查,据此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现象。173名同学,其中问卷调查100名,访谈调查 73名。在性别比例上,男生占93,女生80名。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占66人、69人、38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共包括20道题目,分别从个人因素、学校教育教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设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访谈问卷共7个访谈问题,发放访谈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份。
(三)研究结果
由以上表格可以得知,大一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37.8%,大二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52.2%,大三学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73.3%,男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55.9%,女生厌学比较严重的占43.8%。调查結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长,男生厌学情绪明显要高于女生。
二、高职院校学生厌学表现
(一)课堂行为表现
调查结果表明,31.6%的同学上课的一般状态是枯坐;23.7%的学生在课堂上做其他事情,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差,学习态度不正确,不专心听讲,说话,读小说,玩手机;6.2%的同学上课睡觉;仅仅38.5%的学生上课时的一般状态是认真听讲。
(二)课外行为表现
课后不复习所学内容,不做作业或抄别人的作业。如果强迫学习会产生痛苦、紧张、焦虑的情绪和行为,一些人表现出反抗的态度,更有甚者顶嘴、唾骂老师,逃学、辍学。从调查来看,整体情况不太乐观,仅有18.3%的学生能够每天坚持2小时以上,81.7%的学生课余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甚至更少。22.3%的学生课余时间在上网、玩网络游戏,36.3%的学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社团活动,14.5%的学生做兼职等,仅有26.9%的学生能够做些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三、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并非与生俱来的,其与学生自身因素、学校教育教学因素、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一)自身因素
第一,自我认识的偏差。大学新生面临角色的转换,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26.2%的学生心里不适应,感觉前途渺茫,看不到未来的前景,从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第二,基础太差跟不上。调查表明,1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太差,课程内容听不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习性、信念、能力都不尽相同,学习基础良莠不齐,整体较差。这些都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教学因素
第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呆板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
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认为教师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不易理解知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等,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
第二,课业负担过重,使得学生疲于主动学习。29.1%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过重,强制性要求学生早晚自习,全天满满地排课,使学生无法劳逸结合,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第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13.1%的学生认为不喜欢某老师是导致厌学某门课程的原因。部分学生认为教师不理解学生,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辅导员缺乏经验,说话方式太过官方等原因,使学生对大学生活迷茫,偏离了入学时的憧憬。
(三)家庭因素
第一,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孩子压力很大。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只有成绩好,以后才会有未来美好的前程。于是要求孩子每次考试拿高分才会有奖励。这样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便会感到痛苦,长此以往必然厌学。调查研究表明,13.9%的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过高使学生产生厌学。
第二,家庭氛围不和睦,孩子缺乏安全感。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长期环境。”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困扰和不少的压力,乃至使孩子发生情绪偏差。在调查中发现,12.5%的学生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父母对子女精神层面的关心较少导致了学生厌学。
(四)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高职院校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的高职院校已并非象牙塔,其与外面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盲目跟风,边打工边上学。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发现,59.2%的学生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利用寒暑假、周末进行打工。边打工边上学的初衷是可行的,其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但有些学生痴迷于打工,认为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通过打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无需进一步学习。学校有管束的生活与放松的打工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厌学情绪应运而生。
第二,校外娱乐设施的影响,使学生经不住诱惑,学习分心。调查研究发现,23.2%的学生认为校外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机使部分学生沉迷于此而产生厌学。
四、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对策探讨
(一)学生应发挥自身“内力”,转化厌学不良情绪
第一,重新确立新的目标,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斯大林说过:“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因而,从高职学生入学就应该确立一个新的目标,即确立了生命的一个里程碑,对未来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同时将自己既定的目标分解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只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第二,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转化不良的学习情绪。
学生可利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文艺等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积累生活阅历和体验,同时调节情绪,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从而远离不良情绪的渗透。
(二)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第一,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合理设定各阶段目标。
所谓职业生涯教育,重点并非是职业,而应该是生涯。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也被称为生涯教育,这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内容涵盖了职业知识、认识自己、适应社会等知识。在当前这种教育理念下,职业生涯教育应当宜早不宜迟。教师应指导学生入学后即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定向,让学生将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相结合,与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相结合,一方面能增长知识,另一方面能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
第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约束自我。
首先,辅导员应该定期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行为引导的教育,应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其次,思修教师必须抓好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目标鞭策自我,用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和超凡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高职学生。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第一,教师应注意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劳逸结合,学有所用。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求教师要狠抓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学生愉快轻松地学习。同时教师应照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来组织教学,做到用职业行为体系取代专业学科体系,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其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应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它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突出职业实践的综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理念。
第二,教师应改進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该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众所周知,游戏的新奇、刺激恰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导致青少年会对此产生持续时间长的兴趣。教师应借鉴游戏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同时,教师要充分了解现代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自我锻炼和创新的机会,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第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学生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随时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举止和言行,迫切地想得到教师的赞赏和认可。俗话说:“亲其师,信之道”,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学生尊敬教师,真心喜爱教师,就会对教师任教的相关学科产生好感,用心去学,既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该多亲近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四)加强家校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
第一,父母要多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怀,而不是多给物质上的满足。父母平时可以主动与辅导员联系,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然后给予孩子正确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温暖,从而使其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家长应先了解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成长环境,不要盲目地进行教育。同时家长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孩子成才的途径也是多样化的,无需过度拘泥于以分数论英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并承认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些差异,才能做到教有所获。
(五)优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还学生一方净土
第一,针对校园的招聘,公司对人才的选聘,应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既要重视文凭,更要重视水平,防止学生滋生“学习无用论”的侥幸心理,用正确的心态对待打工与学习的关系,避免辍学事件的发生。
第二,社会大环境与校园风气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坚决消除社会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存的外环境,减少不良现象对学生的诱惑。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场所的管理力度,给学生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世界。
【参考文献】
[1]王继辉.论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9).
[2]李大勇等.高职学生厌学现象原因分析及对应措施[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邢莹,吴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旭英.浅析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基础教育论坛,2015(02).
责任编辑:彭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