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

2017-04-14王学兰常文梅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24期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应用效果糖尿病

王学兰+常文梅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从该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130例,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65例试验组患者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干预,统计临床护理结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9%、98.5%,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0.0%、81.5%(P<0.05),有区别。结论 临床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糖尿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176-02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病发率持续上涨。糖尿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慢性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将诱发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眼病等病症,危害患者生命健康。调查报告显示[1],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对于病情恢复、预防恶化来说,意义重大。故疾病治疗期间除给予针对性治疗外,还需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以提高总体效果。下面,将该院收治130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如下,确定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选130例,按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成两组:65例试验组中,女性、男性患者分别31、34例,年龄25~76岁,平均(45.2±0.6)岁;疾病史1~19年,平均(9.4±0.2)年;20例1型糖尿病,45例2型糖尿病;65例对照组中,女性、男性患者分别30、35例,年龄25~77岁,平均(45.3±0.7)岁;疾病史1~20年,平均(9.5±0.3)年;21例1型糖尿病,44例2型糖尿病。入选标准:130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2]中糖尿病的诊断,排除精神异常、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年龄段、疾病史等基础性资料无区别(P>0.05)。

1.2 方法

6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临床上的基础护理:患者疾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重点关注其生活、饮食、用药等,异常现象出现后及时通知處理;65例试验组患者则于上述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包括:①心理评估。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需立即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保证后续工作的有序执行;②认知护理。认真、详细的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病发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案等相关内容,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借助运动、饮食联合法有效控制血糖、血压指标,引导患者积极、主动的接受临床治疗,从根本上规避病情进展及并发症;③情感护理。向患者讲解自身情绪对病情、健康的影响,促使患者充分了解不良心理可减少胰岛素的分泌总量,提高血糖指标,加重病情。通过这样的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消除不良心理,提高疾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护理人员还需借助空闲时间,多和患者交流,认真倾听患者想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各种问题,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问题,加快不良心理的消退速度,提高治疗结果;④行为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饮食习惯制定针对性的膳食结构,确保营养均衡,保证每位患者均能正确、合理饮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以慢跑、打太极、游泳等运动为主,通过这样的行为干预,可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更好地利用、吸收机体葡萄糖,降低血糖、血脂指标,提高生活质量;⑤家庭护理。通常来说,家庭成员给予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疾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家属共同讲解用药的机制、用药时间、用药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一对一的讲解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和剂量。叮嘱家属多提供患者宣泄不良心理的时间和机会,多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人、亲朋的关心;多带领患者参加社交活动,不仅能扩大患者的生活、娱乐空间,还可帮助其正确面对自身情况,提高治疗配合度。

1.3 判定项目

1.3.1 心理状态 标准:借助SDS、SAS量表判定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数越高,表明患者心理越差。

1.3.2 治疗依从性 标准:借助临床通用依从性量表判定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完全依从,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基本依从,分数低于60分表明不依从。

1.3.3 护理满意度 标准:借助临床自拟的调查问卷判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90分,基本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60分,不满意护理服务表明总分<60分。

1.4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护理前的焦虑评分为(56.89±12.13)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56.90±12.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996>0.05);试验组护理后的焦虑评分为(38.82±6.10)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43.54±8.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9,P=0.001<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前的抑郁评分为(54.15±10.30)分,对照组患者评分为(55.01±10.2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6,P=0.635>0.05);试验组护理后的抑郁评分为(34.43±7.41)分,对照组抑郁评分为(48.60±1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1,P=0.000<0.05)。

2.2 治疗依从性判定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6.9%,其中,完全依从30例,占比46.2%;基本依从33例,占比50.7%;不依从2例,占比3.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80.0%,其中,完全依从22例,占比33.8%;基本依从30例,占比46.2%;不依从13例,占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9,P=0.003<0.05)。

2.3 护理满意度判定

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5%,其中,满意31例,占比47.7%;比较满意33例,占比50.7%;不满意1例,占比1.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1.5%,其中,满意23例,占比35.4%;比较满意30例,占比46.2%;不满意12例,占比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2,P=0.001<0.05)。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若不及时治疗,将造成严重影响。调查报告显示[3],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快速控制血糖指标,以缩短药物服用时间,甚至停用药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最终的结果并不满足需求。因此,临床需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总体效果[4-5]。该次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给予试验组65例患者临床心理护理干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基础护理对照组,有区别(P<0.06);從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上来看,试验组分别为96.9%、98.5%,对照组分别为80.0%、81.5%(P<0.05),说明:临床于患者入院初期认真、详细的讲解糖尿病病发原因、治疗方法、胰岛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等相关内容,可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识掌握度,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临床治疗[6-7];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评估结果制定疏导方案,可帮助患者消除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疾病治疗观,提高疾病的治疗配合度。另外,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心理、精神上的支持,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自身疾病,增强总体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作用突出,可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护理质量,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任翠萍,李芳.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及血糖控制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4):17-19.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试行本)[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4,12(6):283-385.

[3] 章志琼,吴育平,郭笑盈,等.心理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28-130,146.

[4] 李旭.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5):571-572.

[5] 李晓静,齐红梅,杨义娟,等.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40-241.

[6] 李鲁欢,钱钧.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2):173-174.

[7] 李静.心理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5):192-193.

(收稿日期:2016-09-25)

猜你喜欢

心理护理干预应用效果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研究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