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
2017-04-14肖国鸣
肖国鸣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应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从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该院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观察组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BG、2 hPG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8.33%,较对照组29.17%明显降低(P<0.05)。结论 针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比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胰岛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2(b)-0029-02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性、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是关键。胰岛素注射、降糖药物口服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措施,但易引起低血糖。胰岛素泵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其给药方式可模拟人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方式,更符合生理需要。该文收集了9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比较分析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与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96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男性53例,女性43例,年龄45~74岁,平均年龄(55.81±4.50)岁;平均BMI(23.72±3.45)kg/m2。入组标准[1]:初诊时空腹血糖>11.1mmol/L,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未使用过降糖药物、胰岛素治疗;排除重要脏器严重不全、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恶性肿瘤、精神异常、依从性较低者;经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根据随机原则,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等基线资料比较,均衡性较高(P>0.05)。
1.2 方法
1.2.1 材料和药物 712C型胰岛素泵、诺和笔5、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国药准字:J20090113)、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诺和锐,注册证号:S20100049)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注射仪器为诺和笔5,抽取门冬胰岛素在三餐前皮下注射,抽取甘精胰岛素在睡前皮下注射,持续治疗2周。根据血糖变化情况,科学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组患者采用胰岛素泵治療,以患者体重(kg)×0.5 U计算出胰岛素全天总量[2],连接胰岛素泵导管,将针头置入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以50%作为基础量持续输入,50%作为负荷量于餐前输入,持续治疗2周。治疗过程中,应设置餐前最大输注量,避免误输过多,引起低血糖。患者配备血糖仪,监测餐前、餐后2 h、夜间22点时刻血糖水平,必要时可在凌晨3:00测定。同时,对患者加强饮食、运动等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加强运动,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血糖仪测定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水平,采用胶乳凝集反应法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进行测定;②记录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判定标准:有明显低血糖症状,或血糖值<3.9 mmol/L[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FBG和2h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表达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出现14例低血糖,发生率为29.17%。观察组4例低血糖,发生率为8.33%。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4 1,P=0.000 1)。
3 讨论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4],2010年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2.85亿,2030年可达到4.39亿,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约9 274万人,是全球范围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2型糖尿病发生病理机制为胰岛β细胞功能削弱,胰岛素抵抗增加,表现出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脂异常、高血糖等症状,引起一氧化碳、内皮素等释放作用异常,对各种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相关研究[5]表示2型糖尿病发病时,胰岛素功能仅剩50%,随着病情的进展呈进行性降低,这就决定了早期采用胰岛素干预的重要性,更好地保护胰岛细胞功能,缓解病情。
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目前临床暂无根治方法,可通过多种手段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临床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糖尿病自我教育、血糖自我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其中以药物治疗为主,如降糖药物口服、胰岛素治疗。降糖药物口服治疗难以控制血糖水平,且病情不断发展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但降低到一个限度时,血管、肌肉、微血管结构、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并发症。胰岛素是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该文主要分析了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和胰岛素泵的临床效果,其中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但不符合机体24 h胰岛素分泌规律,同时疗效受不同药物、注射位置、进针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从表1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FBG和2 hPG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效果不如胰岛素泵。同时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需每日多次注射,血糖波动较大,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对照组患者发生14例低血糖,明显多于观察组4例(P<0.05)。
在柴东林[6]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BG、2 hPG改善优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29.80%(P<0.05),表明胰岛素泵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是治疗糖尿病的新型模式,有“人工胰腺”之称[7],可模拟正常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24 h持续输注基础量胰岛素,增加外周组织基础糖利用率,餐前大剂量及时补充进食所致胰岛素代偿不足所需的外源胰岛素,减少餐后高血糖的出现;同时胰岛素泵不断往人体输入微量胰岛素,可降低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泵与血糖监测联合,分段设定适当夜间基础量,更好地控制血糖。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与刘琳[8]研究结果相似,提示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时,可迅速控制血糖至正常水平,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减少胰岛素用量。同时,胰岛素泵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可提高依从性,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等特点,有利于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有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不同病程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及随访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8):68-74.
[2] 杨俊,杜亚丽,席艳格,等.胰岛素泵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59-160.
[3] 张新丽.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0):107-108.
[4] 梁雪,陈康,王安平,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15):72-76.
[5] 张宝芝,古广莲,王皓,等.胰岛素泵治疗重症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5):458-460.
[6] 柴东林.胰岛素泵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3):3238-3239.
[7] 温慧萍.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6):106-107.
[8] 劉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34-35.
(收稿日期: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