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理学语境及时代价值

2017-04-13郑善文

关键词:西铭张载价值观

郑善文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理学语境及时代价值

郑善文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民胞物与”思想题旨的开掘应嵌入到《西铭》构设的具体语境中,其理论旨趣可在与“天人合一”会通融合的基础上得以阐扬。“民胞物与”思想蕴涵着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标杆为当下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家园与行动指南。“民胞物与”思想构设了和谐、友爱、理想的社会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描绘的“和谐美丽中国梦”图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具有显著的镜鉴意义与涵养价值。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生态;核心价值观

“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1],在理学语境中开掘阐扬其思想旨趣与实践指向,对于和谐、生态、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涵养作用。

一、“民胞物与”思想的理学语境

(一)“民胞物与”思想题旨在《西铭》中的开掘

北宋理学家张载以“太虚即气”的本体论为基础提出了“民胞物与”的著名命题。张载哲学经历了建构与嬗变的发展过程,呈现了本体论特征,其对道德形而上、宇宙本体论的理论表征渊源于易学哲学范式,易学语境与范式在张载理学的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性作用,“民胞物与”思想的易学维度阐明具有独特的意义。张载对哲学问题的回答建基在对易学问题的理论表征中,哲学命题与易学语境相互交织构设了其独特的理学话语范式,最能彰显横渠先生哲学与学术深邃洞见的著述为《正蒙》《易说》等,“民胞物与”的命题出自于《正蒙》中的《西铭》篇,对“民胞物与”蕴涵的考察要嵌入到《西铭》架构的易学与理学贯通的哲学大语境中,从多层次、多角度完整深刻的开显出其命题丰富精深的思想意蕴。《西铭》是张载凭借易学的话语范式构设的哲学语境,剖析、透视《西铭》构设的哲学语境进而立体化的开显出“民胞物与”驳杂精深的思想,下面就以此为纲来探究其精髓要义[2]。

《西铭》熔铸了“天人合一”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想,是推阐、论证“天人合一”命题的典范。透视、剖析《西铭》文本,敞开宏阔的大视域,以宇宙本体论为逻辑起点,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解诠视域,把握张载哲学与“民胞物与”思想的真知见。《西铭》全文如下:“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优,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行,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凭借易学“乾坤之道”的范畴,张载在撰文的前几句话开宗明义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旨归:“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以易学中“乾坤生六子”的宇宙生成论为逻辑起点,述说了乾坤天地的根本性地位及其与人类社会、自然万物的生成与被生成关系;“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形象地表达了“天人一气”的思想;“天地之帅,吾其性”在道德论、人性论的意义上述说了天道与人性贯通为一的“天人同根”的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在价值观、生态观的意义上提出了人、物、我圆融一体的“天人和合”的思想;“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基于易学架构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宣示了作为独立个体之“我”置身于天地宇宙三才格局中应然的角色认同、责任担当、价值追求。《西铭》架构的哲学语境,折射出深刻丰富的精神财富,从宇宙论、本体论、道德论、价值论、生态论等多重视域诠释与论证了其“天人合一”命题的丰富意蕴与合理合法性,对于人们建构完整的理想的价值观具有启迪意义[3]。

(二)“民胞物与”思想与“天人合一”命题的会通性阐扬

“天人合一”思想在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中是具有历久弥新特性的重要命题,张载依据先贤的天人关系学说第一次明晰的把“天人合一”作为核心命题升华凝练出来,“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与方法论映射了先贤倡导的“至诚”理念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致思向度。《中庸》所阐说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等关涉“至诚”的命题突出了人道合于天道、天道与人道“合而为一”的圆融精神境界。易学中阐扬的三才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内高外低的谦虚之道“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等关涉天道与人道圆融性的论断,都有力地论证了天道与人道贯通为一以及“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旨趣与实践向度。渊源于易学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论,“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蕴涵着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过程,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动态的和谐图景;依据易学中的天、地、人“三才”模式,“民胞物与”“存顺没宁”等人生理念在整体的思维意识上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了坚实的“天人合一”认知基础。在张载的理学视域下,“天人合一”的核心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生态观还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生态观,或者是自然生态观与社会生态观双向互动下的宇宙整体性和谐,依循追本溯源、回归文本的方法理路进行探究可以窥见一斑。《西铭》熔铸了张载的宇宙观与价值观,透视《西铭》的话语范式,具有终极根源意义的“乾坤之道”的“天”是对自然与人的双重表征,含括了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意蕴;“天人合一”既在自然生态的意义上指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在社会伦理生态的意义上指涉了人与人以及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命题涉及的自然生态观与社会生态观交织互用、互为一体;体悟“天人合一”理念时,单向度的把其理论旨趣简单地归约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片面性,理应借鉴并嵌入到张载理学话语范式中进行多向度的意蕴开掘,从而突破线性思维的片面性,在反思的前提下获得完整的更高水平的新知见。

“民胞物与”思想凸显出了和谐生态双重蕴意,展示了儒家有机体理论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式、互动式、朋友式关系。张载以气一元论为立足点,着眼于乾坤天地以及气的聚散离合的差异性状态,从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天人合一”在自然、社会向度上相贯通即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人与社会的圆融和谐。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趋向于紧张,各类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社会、经济生态危机亟须诊断并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解救,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民胞物与”道德原则,践行人、自然、社会融合一体的行为模式,理应汲取“民胞物与”思想溢出的丰富养料,谋求生态思维与发展思维的契合,培育与强化生态发展意识,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动力来源。《西铭》作为张载学术思想结晶,表征了“爱人爱物”的思想精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本体论、宇宙观的角度论证、指明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应然价值取向,蕴涵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双重内涵。依循广义生态学新视角去思索探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丰富内涵,践行“兼爱式”的理想社会模式,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提供深厚的思想资源与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民胞物与”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民胞物与”思想蕴涵的“横渠四句”式的社会担当意识

张载的思想体系以“气”为本,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实践旨归。表征张载“以学养德”、“内圣外王”之道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本体论、人生观、价值观相互交织的有机整体。“为天地立心”透显了天道观与人道观一体化的整体致思范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辩证逻辑,即天道下贯到人道,人道归合于天道,实现天道与人道的贯通融合;“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基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逻辑主线,蕴涵着追寻真善美的伦理逻辑;横渠四句以“天人合一”为阐释理路,以“万物一体”宏观视界为建基高度,显扬了“成己成物”的精神境界诉求以及“居恒以天下为念”的社会诉求与担当精神。“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散发了张载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息,洋溢着“民胞物与”的宏大气象,为实现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提供了底蕴深厚的思想资源。张载的“太虚即气”“天人一体”“万物一体”的理学语境悬设了平等、和谐、友爱的价值标的,“横渠四句”凸显了儒者“成己成物”的气象,既是对其价值追问与精神内涵的升华凝练,也是对其担当意识与社会理想的清晰标示。

在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阶级分化日益加剧,社会下层百姓的幸福生活被剥夺殆尽,友爱、平等、互助的公德意识淡薄,扶弱济贫、经世济民的情怀呼唤大担当。张载是一位非凡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社会担当意识,以自身所处的特殊历史场域,从思想者的角度对社会事务与社会现象保持了反思的自觉自信自强,深刻剖析了造成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因素,描绘设计了“民胞物与”的理想社会模式。“民胞物与”的内涵在《西铭》中得以开显,彰显了对平等友爱的美好社会与“乐而无忧”“存顺没宁”精神境界的希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中的“立”“继”“开”蕴涵了明晰的角色意识与担当使命。“立心”“立命”“继绝学”与“开太平”是集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于一体的视域融合,是以“不可为而为之”的实践精神作为思想武器与精神信念去引导社会的良好风尚、扭转造成社会不等现象的腐化政策,饱含着开辟和谐平等友爱社会新局面的责任感与担当感。张载依循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阶层与角色,敏锐的洞察、深刻的把握了“位”与“政”的一体性与辩证性。《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两句的思想主旨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君子都应该牢记为社会尽责的使命、培育为仁由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紧贴现实、审视具体的社会环境、与时俱进的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策略方针。“易”有简易、变易、不易三义,贯穿在其中的精髓与红线“阴阳中和”与“亨行时中”,预见性地提出了实践的主体应创造性的适应变化了的情势,灵活变通,慎言慎行与具体的社会环境相契合,紧贴时代脉搏,在解决社会问题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论语·泰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此句大意是不居于那个职位就不必思虑那个政务,此种解释经常被贬义的曲解为不思进取、明哲保身、洁身自好的消极处世态度,这种简单化的思维习惯遮蔽了“位”与“政”辩证关系的条件性、复杂性、多义性。在易学中以易象为为基础的“三才六位”说就是六十四卦以整体的视角规划、明晰处于具体位置主体的职责,如《乾》卦对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六个阶段的展开进行细化并指明处于每一阶段、位置的主体“唯变所适”的“位”的意识蕴涵,为政修身的取向理应嵌入到整体的结构中进行准确定位,安置于相对应的位置,使社会井然有序而不杂乱无章,使个人遇事有条不紊、泰然自若而不惊慌失措。“位”与“政”是辩证一体的,以泾渭分明的严谨思维界定哪个“位”对应哪种“政”,不可笼统的一概而论的阐述“政”的抽象内涵,也不可简单的判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价值取向的是非曲直,《艮·彖》所显扬的“时”的观念可以恰如其分的佐证“位”与“政”的一致性:“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位”与“政”的搭配具有多义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在其位,谋其政”是同一价值取向的两种表征方式,“位”与“政”的相辅相成得到了践行与确证;“不在其位,谋其政”与“在其位,不谋其政”两种带有唯心痕迹的价值取向是“位”与“政”关系的错置、颠倒,“不在其位,谋其政”的空洞说教很快就会被复杂残酷的现实击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惰性思维就会像毒瘤一样桎梏人的创造性、侵蚀社会的健康肌体。“横渠四句”内涵丰富,传讼不衰,为君子的精神境界与生活方式的塑成提供了思想范式,对于君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富有启迪意义[4]。

(二)“民胞物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胞物与”思想与“天人合一”论、“仁爱大同”说在理论旨趣与实践指向上是一脉相通的,是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社会发展新目标。“民胞物与”思想是基于北宋民声载道的社会现状而设计的平等友爱的新社会建构方案,勾勒出了兼爱式的理想社会图景。在关注纷繁复杂社会现象的诠释角度与解决社会不平等的实践路径上,与王安石的“富国”理念、司马光的保守态度相比,张载改造社会现状与实现社会平等的方式手段立场鲜明、思考独到、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张载特别关注社会贫困问题,并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揭示了导致社会贫困的社会结构性影响因子。北宋时期,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兼并迅猛发展,一些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而靠租地活命,被地主视为奴仆,并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证,民心离散,常有思寇之心,人与人缺乏关爱与互助,整个社会陷入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宗族瓦解也是造成贫困的社会性因素,宗族的瓦解使贫困的族众难以得到血缘族群内部亲友的救济,个人以“小我”为本位,被利益所笼罩,以邻为壑,宗族群体内部人与人关系冷漠,群体意识为家庭本位观念所倾覆。面对贫富不均的堪忧景象,张载以儒者经世的情怀与担当理性的建构了通向美好社会的可行性方案,即恢复井田与重建宗法社会。恢复井田的现实指向就是平分土地,在土地可分的策略上又逻辑的指出用授予富者官位、提高富者社会地位的方式补偿土地分出去的损失,从而减少土地制度改革的阻力,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重建宗法社会就要教之以“礼”、培养“兼爱”精神、以“仁爱”为社会公德,革新风俗,为实现理想的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思想基础。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需要鲜明标的是张载“民胞物与”的改革观是在维系等级关系、稳固特权阶层利益的前提下缓和社会矛盾的努力,是典型的调和论,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并导致其哲学上陷入了矛盾融合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的立场,消除社会不平等以及不和谐社会状况的愿景与努力最终沦为空洞的说教。“民胞物与”思想的借鉴与发挥应秉持辩证批判法,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态度,从瑕瑜互见的思想成分中挖掘合理内核,立足当下的社会发展现状、面向时代发展的现实诉求,在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的征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回应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面临现实挑战、复杂形势的迫切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价值导向意义,对于化解、超越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心灵冲突具有鲜明的现实导向意义。深化改革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伴随大量的矛盾,资源重新分配面临的阻力以及利益整合中出现的矛盾与危机,整个社会似乎陷入了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的危险境地。比较突出的矛盾如反腐败形势严峻,腐败行为由“明”转“暗”并趋于隐蔽性与复杂化,塌方式腐败在一定范围内成为腐败常态,亟须净化政治生态;贫富分化制造社会对立、撕裂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失衡,成为侵蚀和谐社会健康肌体的毒瘤,祛除社会毒瘤、化解贫富分化迫不及待;生态失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态危机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人们的幸福感缺失,化解生态危机亟须摒弃物质主义;社会道德滑坡,腌臜腐朽的低级趣味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暗中滋长,社会心理浮躁,道德诚信缺失,不良社会风气的暗流涌动侵蚀了社会的健康肌体,价值观的纠偏、引领、重建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式”的凝练、简洁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与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作为一种大写的“德”,其是“大德”“公德”“私德”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根基性提升了其在中华儿女中的亲和影响力以及认知认同度,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就能感知、领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维自觉与行为自觉,从而使核心价值观能深入人心并迅速形成社会价值共识。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公正平等秩序的真正建构尚需时日,化解诚信与信仰缺失以及构建健康向上信仰体系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回归生态与和谐遭遇到了多维挑战,这些社会难题普遍的引发了人们的思想困惑与精神焦虑。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真善美的精神家园,为纠正价值观扭曲提供了稳固的价值标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提供了理论资源与科学的方法论支持[5],因此培育与阐扬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关键举措,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有效路径与最佳选择,是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与价值范式。

透视“民胞物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在场语境,可以发现“民胞物与”思想在其表达的阶级利益诉求上具有明显的调和性和空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两者在根本立场以及属性预设上存在质的不同。而“民胞物与”爱人爱物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善而生的价值信仰是相互融合、一脉相承的,对形塑健康中国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从对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的涵养作用来说,“民胞物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是对“和合”社会的全景式描绘,是建构“和合”社会的路径方案,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生力量。“民胞物与”思想历久弥新,其闪耀的智慧光芒必将穿透历史,蕴涵的思想价值必将跨越时空,为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力量。“民胞物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度契合的,“民胞物与”是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富有时代气息的生动诠释,使公平和博爱跨越血亲“小家”走向同气同性的“大家”[6],在北宋社会把儒家的道德境界诉求推到了新的高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理想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发展范式与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民本”“仁爱”“道德至上”等思想观念的传承与升华,其基本内涵可以升华凝练为大写的“德”,国家层面的“大德”、社会层面的“公德”、公民层面的“私德”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培育及践履。“民胞物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两者彰显的和谐生态旨趣是一以贯之的。

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具有充分的典型性和完整性,对这一思想的充分挖掘和解读,无疑对当今社会人的主体精神的培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7]。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维度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与整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基本路径[8]。“民胞物与”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表达简洁,具有入耳入脑的鲜明效果,“民胞物与”思想蕴涵的人、自然、社会有机统一的价值理念与社会理想具有历史进步性与当代性价值,时代的发展呼唤对其题旨的深度开掘。“民胞物与”思想与核心价值观在理论旨趣、现实指向的维度上是内在契合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表征为“源”与“流”的辩证统一,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民胞物与”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传统的“民胞物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起来,赋予“民胞物与”思想在实现“和谐美丽中国梦”征程中以时代元素,从而为整合多元社会思潮及价值、化解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社会矛盾及阻力提供理论资源与方法论支持,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文化底蕴的可汲取营养的价值坐标与社会范式。

[1]李林宝.“民胞物与”思想的时代意义[N].人民日报,2013-10-11(7).

[2]王新春.张载《西铭》所构设的理学新语境[J].烟台大学学报,2013(1):1-8.

[3]杨亚利.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J].理论学刊,2007(4):58-61.

[4]刘天杰,夏宇尘.张载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13(8):40-43.

[5]唐晓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理论资源与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2-117.

[6]向世陵.从“天下为公”到“民胞物与”——传统公平与博爱观的旨趣和走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71-79.

[7]邹广文,蔡志军.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超越维度[J].河北学刊,2010(2):17-21.

[8]欧阳军喜,崔春雪.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3(3):11-15.

(责任编辑 林东明)

The oryon Zhang Zai’s Neo Confucianism of“Min Bao Wu Yu”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Zheng Shanwen

(School of Marxism,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123)

The digging of “Min Bao Wu Yu” thought theme should insert into the specific context created by Xi Ming, which could be expounded and propagated 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fusion of Heaven and Human. “Min Bao Wu Yu” includ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wareness,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eminent Confucian scholar Zhang Zai’s four oft-quoted sentences. The four quotes set up a spiritual home and a guide to action to the people for the moment. The “Min Bao Wu Yu” thought, which constructs a social model of harmony, love and ideal and shares the same purpose as “Beautiful China” portrayed b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of great reference and valu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values.

“Min Bao Wu Yu”;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ecology; core value

10.16169/j.issn.1008-293x.j.2017.02.013

B244.4

A

1008-293X(2017)2-0085-06

“制度与文化双重视域下的反腐倡廉道路研究”(KYZZ16_0067)阶段性成果。

2016-05-28目“制度与文化双重视域下的反腐倡廉道路研究”(KYZZ16_0067)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制度与文化双重视域下的反腐倡廉道路研究”(KYZZ16_0067)阶段性成果。

郑善文(1988- ),男,安徽宿州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苏州廉政建设与行政效能研究所助理,研究方向:文化哲学、廉政文化。

猜你喜欢

西铭张载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张载与王夫之关于乾父坤母说的政治哲学差异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从《西铭》、《东铭》看张载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宋元学案》视域下张载思想的阐释与评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