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翻译生态学视角研究
2017-04-13郝军
郝军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当代中国翻译生态学视角研究
郝军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过去的几十年间,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研究视角亦呈现多元化趋势。生态翻译学理论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提出,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逐步发展,不断趋于完善。通过分析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回顾其产生的背景、起源和理论基础,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其显著特征,以展望生态翻译学的未来发展,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翻译学;生态翻译学;发展历程;研究现状
一、生态翻译学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
2001年,中国学者胡庚申教授在国际翻译家联盟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此举拉开了我国学者探究生态翻译学的序幕,为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了生态学理论基础。该理论作为本土原创的新兴翻译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拟对其15年来的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
(一)产生背景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已经逐步由工业意识转向生态意识,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生态思潮。这为生态翻译学的萌芽,提供了时代的温床。越来越多的人迎合全球性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趋势,崇尚生态食品、生态家居、生态旅游等以生态为主题的生活方式。“生态”成了主流词汇,包括语言学、文化学等在内的学术界都引入生态学的理念,翻译学亦不例外。
在胡庚申教授发表《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前后,国内外就已经有很多翻译研究人员从“生态”“环境”“生存”“适应”“选择”等生态视角或运用生态学术语描述翻译活动。其中,以国外学者的研究较为多见。Michael Cronin于 2003年出版了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并在书中提出关注生态翻译以及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健康平衡”。George Steiner将翻译理论分成 universalist和relativist两大类,与人类的整体环境适应及局部环境适应相得益彰。WolframWilss把翻译拆解为两个高度复杂的阶段,即分析“由环境决定的文本输入”和在复杂的回馈处理机制框架内参照译语读者的各项“环境特征”对输入文本进行多层次的操纵。国内学者提出“翻译生态”一词,论题主旨涉及翻译质量、翻译理论和翻译行业发展,其中中国三峡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许建忠编著的《翻译生态学》一书。
尽管国内外出现了很多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但是大多处于萌芽、片段、零散的状态,这种译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的情况给生态翻译学的出现提供了机会。此外,由于全球生态思潮、中国生态智慧、译界生态翻译取向、现有译学理论局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
(二)核心理念与视角
生态翻译学,顾名思义,意指一种以生态学视角对于翻译进行理论研究的途径。该生态学途径“着力于构建完整的翻译生态系统,并以其生态翻译学视角,对翻译做出全新的阐释与解读”[1]。生态翻译学主要聚焦的视角有:生态研究的范式转换、译有所为、翻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译者中心、译者的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以及事后惩罚等方面[2]。
二、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
胡庚申教授在《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一书中把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分为“立论、倡学和创派”三个阶段。本文以时间为坐标,呈现生态翻译学15年来的发展历程。
(一)相关论著
胡庚申教授2001年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这是我国学者第一篇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论文。胡庚申在论文中特别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为适应特有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做出的适应性选择,为其后期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同时也奠定了其理论基础。
2004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胡教授借用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阐释了该理论体系的哲学理据,依据其在两岸三地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证调查对生态翻译理论体系的有效性做出了一定程度的验证。该理论将译者的“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作为翻译原则,提出并例证了“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提出“最佳的翻译”就是译者“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书中初次系统展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并形成了生态翻译学术语的雏形[3]。此后,胡庚申教授相继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相关学科术语,从而宣布了翻译的“生态学转向”[4]。
与此同时,国内学者纷纷参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探讨,并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对生态翻译给予肯定或提出质疑。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也在广泛应用中大行其道,经历了一个由星星之火到大火燎原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国际会议、协会、会刊
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2010年在澳门召开。56位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Marri Boers参会并肯定了生态翻译学的创立对于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评价说该理论研究范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兴趣。国际翻译研究杂志Perspective: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前任主编Cay Dollerup到会并发言,肯定生态翻译学中国首创的精神。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际翻译家联盟副主席黄友义等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肯定生态翻译学在中国的发展[5]。2011年以“生态翻译学十年:回眸与展望”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上海海事大学召开。德国学者Radegundis Stolze在大会发言中表示,生态翻译学“源于东方,并可以对西方传统翻译理论进行有效补充并丰富其研究途径”,这无疑是对中国学者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莫大认可。《中国翻译》副主编,杨平博士提出“生态翻译应加强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建构,通过进一步的应用研究验证其有效性”。许钧教授则鼓励翻译理论研究者进一步开创自身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6]。以“生态翻译学: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2013年在西南大学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态翻译学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学者在翻译学术研究方面所展示的探索精神。以“生态翻译学:范式与方法”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2014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包括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Douglas Robinson强调通过阅读胡庚申教授所著书籍,自己对生态翻译学的疑惑得以解开。第五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于2015年在台湾长荣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生态翻译学:东方智慧与西方理念”,主要探讨全球生态主义学术思潮与生态翻译学研究。
在此期间,有关生态翻译理论研究课题已经获准立项10余项;国际生态翻译学学会及其会刊Journal of Eco-Translatology等也先后成立和创办。
三、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
据中国知网显示,从2001年到2017年有关“生态翻译学”“适应和选择”等关键词的参考文献已经显著增加。笔者将在下文整理分析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探讨、实践应用以及研究队伍等。
(一)研究团队结构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团队由两部分构成:其一,以胡庚申为主导的生态翻译学创建人员,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并通过发表学术专著、论文等形式不断完善生态翻译学,使其趋于成长成熟。其二,研究生、博士生和高校教师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作为整体框架,推出相关研究论文和课题。
(二)理论探讨
1.书籍探讨
胡庚申教授在2004年出版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由此奠定了翻译即适应和选择的核心理论思想。
之后,胡教授所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于2013年出版。本书高屋建瓴,从俯视的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翻译学进行描述与诠释。
2.论文探讨
关于生态翻译学的论文,以国内作品居多,尤为显著的是胡庚申教授。他先后发表数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翻译学做了详细阐释,分别对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产生背景、研究现状、研究局限、发展空间、关注焦点、发展趋向、整合途径和理性特征等,提出了多方面的探讨、启示和建议。
生态翻译学,因其本土特征,倍受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翻译学理论进行探讨。刘爱华、王宁、韩巍、哈格斯以及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等先后发表了《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生态翻译学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等,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生态翻译学提出质疑的声音也应运而生。很多研究者针对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中心”“适应/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等主要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及看法。
冷育宏在其论文中否定了胡庚申提出的“译者中心”思想,认为“翻译的生态学意识彻底解构了‘译者中心’论”“而生态翻译的价值和意义恰恰彰显‘译者中心’的解构,即:建构一个和谐统一的翻译生态环境”[7]。胡庚申在论文《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中回应道:所谓“译者中心”只是用以解释译者操作行为的其中一个视角,其意在彰显译者与原文及译文之间力求达到的平衡或解构[8]。
王宏论文《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中指出“译者中心”可能误导译者,而“适应/选择”等概念实则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实践指导作用,从而质疑生态翻译学的成熟性[9]。
张立峰和金文宁撰文评述:所谓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转向并未得到学界认同,其中的诸多术语名称、概念等尚待厘清,其理论建构仍需充实完善[10]。
陈水平在其发表论文《生态翻译学的悖论——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中明确表示生态翻译学理论存在悖论[11]。
(三)实践应用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生态翻译学,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得到充分肯定,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问题的研究中。
1.译文文本分析
据中国期刊网和维普资讯网数据显示,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进行文本分析的文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其一,对中国文学译著的分析,如《红楼梦》《论语》和《天演论》等。其二,对公示语、标志语等翻译文本进行分析,如《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翻译》《公示语翻译及其生态翻译学理据》等。此外,对国产电影的片名的翻译及字幕翻译等所做的文本分析。
2.翻译思想研究
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评述翻译家译学研究逐年受到重视。最早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翻译家思想的当属胡庚申教授。他撰文《傅雷翻译思想诠释——生态翻译学视角》,从全新的研究视角对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文中写道:“傅雷的翻译思想体现了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者追求的译有所为;译品生命的适者生存等生态学思想”。
这一创举开辟了学界之先,引领了大批学者,结合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解读翻译家的翻译思想。先后有孙迎春的《张谷若与“适应与选择”》,刘爱华的《徐迟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刘艳芳的《鲁迅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等。以上论文分别对张谷若、徐迟、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了研究。
3.外语教学研究
随着生态翻译学成为走入国际译坛的翻译理论,学者们陆续探讨其应用于翻译教学的实践方案。其中,主要围绕如何构建翻译教学的和谐生态系统展开,力图改革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翻译教学模式和翻译硕士的生态翻译学教育等主要内容研究。例如,复旦大学陶友兰著有《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生态翻译学视角》,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及我国翻译教材的发展轨迹、翻译教材在中国翻译生态环境下的改革、新世纪翻译专业教材生态建设等。
四、展望
思创·哈格斯在《生态翻译学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中提出,“将于近年内组织出版一系列生态翻译学专题著作,其中主要包括其导论、理论的应用与评析、各种理念的阐释、其学派发展脉络以及翻译研究的生态学转向等。利用‘国际生态翻译学’网站传播介绍其理论思想,定期召开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建设,并努力创办学刊,为研究者提供平台,发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多种方式集中培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员,从而使‘生态翻译学学派’在国际翻译学界享有一席之地”[12]。
总之,随着生态翻译学在国内和国际译坛地位的确立和拓展,将有一大批翻译研究人员和翻译从业人员加入对于翻译生态学研究的行列。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历史性课题,也终将在不断的发展中得到完善。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9.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9(2):4.
[5]蒋骁华,宋志平,孟凡君.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新探索——首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1(1):34-36.
[6]宋志平,孟凡君,刘爱华.总结、反思与探索——第二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综述[J].中国翻译,2012(2):69-71.
[7]冷育宏.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真的是“中心”吗?——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翻译,2011(3):71-73.
[8]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J].上海翻译,2011(4):7-9.
[9]王宏.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考辨[J].上海翻译,2011(4):10-11.
[10]张立峰,金文宁.试论生态翻译学及其生态三维度——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61-266.
[11]陈水平.生态翻译学的悖论——兼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2014(2):69-71.
[12]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4):3-5.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ology from an Eco-translatological Perspective
Hao Jun
(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s,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The past few decades has witnessed grea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diversified research perspectives.Eco-translatology,put forward by Hu Gengshen,a Chinese scholar in 2001,has been developed intoa perfect translation theoryafter years ofstudy.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translatology from four aspects.First of all,it reviews the ecological translation background,the origin 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then,according to the time coordinate,it reviews its development course;after that,it analyzes the status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tudy and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Finally,it foresees the prospect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eco-translatologysoas tolaya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ranslatology;eco-translatology;development course;research status
H 059
A
1674-5450(2017)04-0131-04
【责任编辑:赵 践 责任校对:詹 丽】
2017-04-10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2014142)
郝军,女,辽宁昌图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