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2017-04-13马锁生

生产力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小微体系企业

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我国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

马锁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小微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经济下滑压力增大,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创业这一背景之下,其经营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于具有创业意图的人员和新创业人员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笔者试图从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入手,探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希望能为小微企业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内部控制体系;必要性;途径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出台以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国税总局等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鼓励、完善和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取消或减免小型微型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减轻小型微型企业负担以来,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小微企业逐渐走上了健康、有序、正规的发展道路,日益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解决民众就业,填补市场空白、繁荣社会经济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总数达到了785万家,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到95.6%。从业人员14 729.7万人,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50.69%。这一经济力量也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那么如何能使这一力量保持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笔者认为除了政府积极地扶持、引导之外,小微企业自身的管理不容忽视,而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1]。

一、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特点

1988年,AICPA的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的概念,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三个组成要素: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将内部控制定义为: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特征的过程。并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个要素。2004年COSO又发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并形成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管理概念和工具”。随着我国企业注册程序的简化、小微企业的数量在飞速发展,总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从近几年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居多,多数集中在服务业领域,分布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其具体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措施简单

内部控制仅仅放在了资金管理方面,没有从企业营运的整个流程方面来综合考虑。许多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设置的组织机构少,内部管理不完善,只能把有限的人力资源安排到重点的管理环节上,尤其是对财务的内部控制工作相对比较严格,大多数企业都设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审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费用报销制度[2]。这些控制措施虽然对于企业提升其自身的资金流转速度,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资金安全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土壤,多数小微企业或多或少都带有家族式的影子,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晰,管理集权化,决策专制化。工作流程混乱,亲缘关系代替工作关系,家族式管理代替现代化管理。拉帮结派,非正式组织盛行,抱团取暖,人身依附严重,人情重于制度,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恶劣的内部控制环境导致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各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扯皮,经营理念和方针政策难以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体系推行,经营效率低下。

(三)内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小微企业营运过程中的内部风险主要表现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3]。尤其是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小微企业风险控制当中的地位更重要。由于许多小微企业不重视销售渠道的构建,生产成本控制,生产技术提高,资本结构的合理配置,资产的优化组合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经营风险居高不下。资金困难是众多小微企业面临的一个难题,筹资渠道狭窄、资金规划不严谨,资金流转不顺畅,导致资金链随时都处于断裂的边缘,财务风险不容乐观。

二、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速增长之后,经济下行的压力不容小觑,依靠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用在逐渐降低,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大量的小微企业倒闭、破产、转型,生存压力剧增。小微企业一方面要及时调整自身的业务领域和产品结构,以适应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强化内部管理,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小微企业在“新经济常态”下获得市场生存机会的需要

据统计,60%的小微企业生命周期不超过 5年,这也突出反映了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尤其是内部控制比较薄弱[4]。“十三五”期间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减少,企业一方面要应对各种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应对需求不足的困境。尤其是针对一些业务单一,产品种类和数量较少且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特点不明显的小微企业,只有从内部管理入手,强化岗位职责意识,建立岗位轮换制度,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减少内耗,降低运营成本,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存机会。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小微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

经营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许多企业未能从战略角度出发提出一套合理、高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方案并付诸实施。更谈不上具有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发展、获利、再发展是企业经营不懈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许多企业,制度不健全,决策过程随意,决策结果推行不力,各部门之间配合度不够,控制的关键节点缺失,控制环节不连贯,运行结果不理想。业务流程不规范,对业务流程的监督、控制还停留在过去的经验积累阶段,无法适应业务多样化的需求,无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需要。

(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小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思维和经营理念的影响,许多企业仍然奉行“一把手负责制”,大事请示,小事汇报,权力高度集中,使得企业核心领导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决策过程依赖于少数领导者的个人偏好,主观性、随意性较强[5]。制度形同虚设。利益上收,风险下移,一方面造成中下层管理者不敢担当,不愿担当,工作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将企业的成长发展系于“一把手”个人身上,决策的科学性没有体现出来,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不能形成制度化的内部控制体系,即便某些企业设立了独立的监督机构,但其真正的职能并不一定能完全发挥出来。

三、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途径

构建完善的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促进其转变经营方向,调整组织机构,优化业务重点的制度保证,也是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贡献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内在要求,是主动响应和服务于国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举措。笔者认为,完善和构建我国小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点是要掌握这类企业管理的现状、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途径。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

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奋斗历程,但每一个企业的成长经历无不包含着文化的印记。“企业家精神”、“企业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一系列符号特征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元素。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得到了从上而下的一致认同和精神层面的肯定,并贯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执行者。企业内部控制就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一系列规章制度、意见和办法及众多文件的罗列。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者和员工的日常工作习惯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强大的文化氛围能瞬间感染一个人,并促使其认同企业的理念和目标,从而忠诚于企业的使命,成为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忠诚员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就是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使其成为所有员工的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本能,这样,内部控制才达到了最初的目的,控制措施才能得到彻底的执行[6]。

(二)构建实施“所有者”约束机制

在我国的大多数小微企业中“总经理”往往也是“董事长”,也是企业的出资者或相关资源的控制者,也就构成了形式上的“治理层”和实质上的“管理层”合二为一的独特现象,事实上就是“治理层缺失”,管理层代替了治理层。当然这一现象是由我国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当所有者成为管理层的代表,内部控制体系的控制对象就应该包括所有者自身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自我控制的意图将更为明显,在企业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地位将更高。这一意图要能够顺利的实现,离不开所有者的推动。构建实施“所有者”约束机制就是要对所有者的行为进行限制,适当提升企业内部中高层管理人员和外部相关人员的权责,构建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以利于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不佳是学术界对我国企业内部管理的一致看法。内部控制环境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指各种相关利益方对企业内部事务的干涉。内部环境主要指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安排、任务的分配、信息的沟通与分享,政策的制定、贯彻与落实等。随着小微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竞争的加剧,原有的管理机制和传统的管理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小微企业急需完善治理机构,优化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各职能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能范围,既要重视岗位分工,又要落实互相监督[7]。既要民主决议,又要集中拍板。

(四)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体系

内部控制机制运转不畅、控制方案执行不力、控制措施实施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微企业各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体系。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体系就是要实现信息的统一收集、集中管理、准确归纳、分类整理、酌情删选、及时更新和有序传递。领导层要及时掌握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管理层的决策意图是否能够迅速地传达到企业的基层员工、基层职能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偏差及采取的控制措施是否及时反馈到决策部门等。都需要小微企业构建一套顺畅的信息沟通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以保证遵守制度的行为得到及时的奖励而违反制度的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当然,构建有效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体系除了部门之间保持密切的配合之外,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来为这一目的实现搭建硬件平台。

(五)建立完善的制衡机制

制衡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基础。小微企业建立完善的制衡机制要实行既统一领导又独立运行的原则。一方面要从管理流程着手,明确各分管领导的工作权限和岗位分工、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种责任。任命不同的人员担任互不相容的岗位,执行不同的任务内容,不得由任何一个人处理一项业务的全过程。依靠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实现任务从上到下的层层落实执行。另一方面要从部门设置入手,研发部门、采购部门、生产加工部门、销售推广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从组织机构上来说又是相对独立的部门,它们有一套自我运行的程序和控制系统。所以在机构设置上既要考虑到其独立的工作程序又要考虑到各部门在完成工作时相互制衡的特点。

(六)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小微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是进一步降低成本,防范企业风险、增加利润空间,扩大经营规模。在内部,企业可以采用自我控制评价风险的方法,构建一系列风险评价指标、构成多个评估预警系统,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自我评估活动。比如针对企业固定资产减值的评估预警系统、存货跌价的评估预警系统、应收账款损失的评估预警系统、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预警系统,或有负债的评估预警系统等,这些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损失,提高资产盈利能力[8]。在外部,企业可以委托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或委托某些行业学会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经营范围、产业前景、优势和劣势、潜在对手、经营业绩和财务成果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获得企业风险评估的真实有效信息,提前预防,降低风险。

(七)强化绩效考核,落实问责机制

强化绩效考核,落实问责机制是小微企业坚持从管理出成绩、从管理要效益的基本要求。是培养一支忠诚员工队伍的制度保证。专注经营业绩、提升管理效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设置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和奖惩机制,形成人人争创先进,个个参与监督的良好工作氛围,有利于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消除不公平现象[9]。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和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对有工作失误的部门和人员加大惩处力度,将个人和部门的利益直接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奖优罚劣,有利于形成“霍桑效应”。通过层层考核,将个人的工作绩效及时反馈到监督和考核部门,有利于发挥监督问责职能、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刘泉红,刘健,2011.国外中小企业政策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19):36-38.

[2]刘敏,2013.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中外企业家(5Z):102-103.

[3]文艺,龙雨晴,2015.中小微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探研[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5):32-37.

[4]曾秀玲,2015.试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61-62.

[5]何冰晶,2015.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12):128-129.

[6]王荣三,李静,刘宝锁,2012.小微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探讨[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10):51-52.

[7]张福玲,2013.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营与管理(1):102-105.

[8]陈关亭,黄小琳,2013.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6):93-101.

[9]李晓慧,何玉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89-198.

(责任编辑:D 校对:T)

F276.3

A

1004-2768(2017)04-0131-04

2017-02-06

马锁生(1975-),男,甘肃镇原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与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小微体系企业
企业
小微课大应用
企业
企业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小微企业借款人
小微企业经营者思想动态调查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