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2017-04-13林忠华
林忠华
(温州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问题研究
林忠华
(温州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浙江 温州 325000)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践行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从创业孵化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的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对于温州市吸引优质企业、发展创新战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对温州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展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好更快的发展。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提高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引擎。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已成为我国促进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核心。为此,国务院在2015年先后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旨在强调科技、创新、创业的紧迫性和必然性,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共享平台优势,激发企业创新主体的活力和潜力。同时,由于不同行业在不同发展周期需求创业资源有所不同,《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强调,为满足创新企业差异化需求,要努力向全链条孵化体系(即“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转变。
近几年,温州市政府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先后出台许多创业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平台发展,全力打造浙南科技城、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积极培养创新型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使温州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平台热情高涨,温州正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创业激情涌动的“双创”高地。
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宗旨,在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前提下,打造三个平台,提供线上及线下交流沟通和信息共享服务。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建设众创服务机构库、众创人才库,打造移动互联网、技术众创综合信息共享、技术众创信息交互等优质平台,构建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和辐射网络,解决好创新创业者和初创企业创新过程中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不足、协同互动不通畅,创新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应,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匹配,创新合作不对位,创新成本高等问题。不断建设成以政府引导为主,兼有综合化、专业化孵化特色的发展格局,使其分布更加合理、服务更加完善、主题类型更加多元化[1]。
但是由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普遍存在服务不到位、低端化、创业团队紧缺等问题,结合温州市创业孵化整体情况,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便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需要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2]。
二、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必要性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可简化地比作“筑巢、引凤、助凤腾飞”,其低成本性、便利性、全要素性、开放性等服务特点,为各种类型的企业、项目、理念、想法的孕育和快速成长提供优质生长的阳光和水源,对创客和创业团队成长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第一,集聚创新,发现并认可创业者、企业的价值。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为各行各业精英、创新人才、创业团队的集聚提供交流平台,利于新思维碰撞、创意交流和行业协同互助。第二,提供共享平台和创业氛围。在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不同创客和创业团队可共享相同办公环境,更好地促进彼此间交流,互帮互助的同时也会激发许多新想法和新观点。另外,通过定期创意沙龙、训练营、培训大赛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圈子的建立,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业热情。第三,链接外部资源,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入驻门槛低,创业者在这里可以享受低成本办公、互联网、交流等空间服务,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风险。第四,在市场、信息、资金、运营、服务等方面给以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向创业者提供辅导培训、投融资对接、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多功能创业服务,个别创客空间还自身设立基金,对初创企业进行补贴,提供便利化融资渠道,等等。
三、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情况
(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呈现井喷式发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驱动下,近几年温州市众创平台发展呈现燎原之势。众创空间顾名思义,众指大众参与;创指创新、创业;空间就是提供的场地和硬件设施。众创空间功能多样性更强,包含办公、社交、娱乐,将人与资源合二为一,是社区和孵化的集合体。到2016年底,温州市已有87家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主要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两种类型为主)兴办完成并启用[3],包括市级以上孵化平台共有61家,省级孵化平台1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各一半),国家级孵化平台有9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6家)。入驻创业团队已至少有2 400家,与2015年仅有24家孵化平台相比,在一年左右时间内,全市孵化平台以平均每个月5.7家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全市域化发展演进
由于本土资源禀赋,初创型企业往往喜欢中心城区,因此中心城区率先试点。而随着众创空间(孵化器)数量的不断增多,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空间分布正不断从中心城区向全市发展演进。据数据统计,目前全市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市域全覆盖,主要分布在鹿城、瓯海、龙湾、瑞安、乐清、经开等四区两市,平台数量占到全市的87.5%,平均每个孵化平台集聚创客团队29个以上,年开展各类创业辅导活动约500场次,已经成为温州市发展众创经济、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创新创业孵化链中的关键环节。
(三)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孵化平台的热情高涨
目前,温州参与众创空间建设的主体单位主要有政府创办、高校创办、民企创办。“以点带面、以政府带动民间”,随着孵化器的宣传推广及示范效应的增强,民间资本投资孵化器建设,正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浪潮[4]。数据显示,在温州参与众创建设单位中,以民企创办为主(占比71.25%),政府(占比18.75%)、高校次之(占比10%)。特别是近一年来,新增的63家孵化平台中有81.8%为民资兴办,如温州永宏科技孵化有限公司、文成山哥哥科技创业孵化园等等。
(四)众创社区(特色小镇)蓄势待发
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是具备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切合的特定区域,不同于行政区划单位,也不同于物流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等产业园区[5]。发展集中式众创社区(特色小镇),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温州市有1家众创社区,即文昌众创社区,同时规划建设一批众创社区和特色小镇,实现小面积大资源、小平台大项目、小介质大创新[6]。众创社区(特色小镇)提供项目平台有助于温州市汇聚各类优质资源,促进产业创新与升级,为温州市乃至国家整体经济发现新的增长点。
(五)众创空间主要建设模式
温州市旨在加快推进低成本、便利性、全要素及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由此各种众创空间不断出现。整体来看,温州市创客空间主要有五种模式:
1.政府主导模式。此种模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一段时间内,企业孵化器可免费享用场所和服务。由政府主导,可以为许多创业者提供一定程度无压力、全要素扶持平台。
2.民非组织模式。该模式是一种非盈利性社会组织模式,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经费众筹、志愿服务等方式举办创业活动。例如浙江省第一家社区重创空间主要扶持那些没有资金、土地、办公场所,但有能力、创新、上进的创业者。
3.运营商模式。运营服务商对创业团队提供场地和创业指导,从而对其进行孵化并提供增值服务。
4.企业平台模式。通过企业这个平台,对内部员工提供“开放技术平台+产业资源”服务。
5.院校模式。充分借助高等院校优质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温州大学创业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企业孵化存活率至少80%[7]。
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温州市一个“朝阳产业”,发展速度飞快,数量也呈迅猛之势,然而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期阶段。目前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整体存在服务不完善、低端化、创客团队紧缺等不足,怎样实现转型升级,如何提高平台质量迫在眉睫。
(一)服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温州市已投入使用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总体来看其运营程度和服务水平还比较低[8]。一是维持运营压力大。温州市多数孵化平台主要通过场地租金(至少占收入80%)及部分管理费用来运转,本身并没有对应的投资基金,所以整体运营成本较高[9]。多样化的创客空间形成了一个资本集聚区,但实际上能获益的并不多,创客活跃地已进入高成本时期,随着创业热潮逼近,仅仅依靠政府直接投资远远不足。二是持续盈利能力差。因为短期内,创业计划项目效益无法预测,同时存在地区间转移风险,导致创业孵化平台发展面临很大压力。如何提高平台盈利能力,使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稳步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三是配套功能不到位。众创空间相比于传统孵化器,其配套服务更加多元,但在温州市大部分尚未形成一个全孵化产业链,因此不能保障多元化创新创业服务,比如为创业团队提供齐全的办公设备、科技信息服务支持,另外,创客知识培训、老师辅导、资金融通等服务也相当缺乏[10]。四是专业服务水平低。温州市大部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运营和服务团队,尤其平台由中心城区不断向全城市域化扩展,其管理服务能力和方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11]。
(二)产业对接有待进一步紧密
从总体产业发展趋势来说,已建设的孵化平台中,国家支持的(尤其以温州市产业发展需求为主的)重点产业板块,通过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主导完成的很少;在“互联网+”“文化创新”的背景下,很多创业团队(以个体创业者为主)的项目以这两大方向为主题,缺少与实体经济密切联系和面向行业共性技术、分支领域开拓创新,以及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性项目,同质化、低端化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温州市市域内尚没有建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12]。其次,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来看,“苗圃-孵化器-加速器”间协调度欠佳,创业苗圃内育成的“苗”存在转移风险,并不必然进入创业苗圃所在的孵化 器进行创业孵化,孵化器缺乏激励机制去引导高成长性企业进入加速器,甚至存在孵化器与加速器为争夺高成长性企业而产生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创业团队针对性减弱、成长期加长、成功率降低、带动性变差,对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不利,对提高实体经济水平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效果不明显。
(三)创新创业团队有待进一步集聚
通过“创客”的集聚效应,形成了温州市许多氛围独特的创客空间,然而温州市目前由于众创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不但没有很好地汇聚外来优秀团队来温创业,本地有能力、有想法的创客和团队也不断前往上海、杭州等地,变成了创业人才“空巢”。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在外地高等学府读书的温州学生,毕业后能够回到家乡工作的比例大约为63%,而且温州某些IT类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留温工作,致使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创客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本地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占70%[13]。另外,创业项目质量水平普遍不高,高质量项目少之又少,许多平台出现“有店无客”的现象,永嘉科技企业孵化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平台的孵化地域有36 883.94方,但创业团队才10支,平均每支团队孵化面积达3 688多方。
(四)创客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
诚然,温州是创业者的集聚地,但是在创业的教育和发展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一是尖子多,但根基不稳。创客教育讲究课程、空间、活动三位一体,但很多县区学校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非常缺乏。二是学科范围狭窄。虽然教师数量很多,但是教师的专业面比较狭窄,其中信息科学技术占绝大部分,而中小学文艺类、科技类相关专业的老师参与很少。三是除教育部门参与外,缺少其他相关部门(如科技局)等的加入。当前情况下,温州市除了教育局以外,有关创客的教育培训没有其他部门参与。目前最让人忧虑的问题是,除了由市电教管引导市教育局外,像科协等部门参与意愿不大。四是高校的创客空间更多地将重心放在了创业上,对教育很少,但从根本看,教育是创业的基础,因此温州市的高等学府应在培养专业化的创客教育工作上做好准备不断完善。
五、促进温州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现有平台资源,抓好“政策落实”
针对温州市推进企业孵化平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端化、运转不良等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完善。一是借助传统型孵化器像创业园、创业中心等,将传统孵化器与新型创业孵化器(如创新工场、宇泰思科等)紧密结合,在配套设备及专业化服务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促进两者的深层合作,联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为中心的产业链,为新的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提高项目的成功转化率和新企业存活率。二是积极探索众创社区建设,在浙南科技城、温州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资源较为集聚的区域,建立创客小镇等社区型众创空间,引进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等学府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借助知名院校优质的专业、智力、成果等优势,使得外地有才之人、有创新的项目来温州落地,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引导国内外创客来温创新创业。三是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以主营业务为方向建设高端化、专业性强的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二)储备人才,汇集高端创客,培养“创客群体”
一是以举办各类大型创新创业活动为契机,为温州地区汇集更多创客人才,特别是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复合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以此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二是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创客人才跟踪、扶持机制,增强各类创客大赛项目在温落地的成功率,提升创客人才创业的成功率,确保创客人才的发展空间。三是完善创客人才统计的开发体系,强化创客人才可以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各类创客人才的开发动态。四是要充分发挥本土创新人才资源的优势,特别是回归本土的创客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将创新人才转变成创业人才。五是要充分挖掘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培养的创客人才,对有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项目和拥有高新技术含量的技术带头人创业人才,政府给予创业启动经费资助等,同时,也要对从国内其他城市引进的高层次创客人才,享受海外人才引进的同等待遇。
(三)提升效能营造浓厚氛围,优化“众创生态”
打造温州市各众创空间联盟体系,以不同行业间自我规范的机制形式,实现各众创空间资源共享,为创客平台主体创建一个集全要素、多方位服务、优质氛围的良好创业生态体系。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要加强对温州市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进行整体宣传推介,通过发布“温州众创空间地图”、“温州创客指数”,鼓励创业者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创业讲堂、训练营等等,为“温州系”众创空间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吸引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加入到创新创业大潮,同时集聚国内及海外优秀的创客和创业团队。二是出台持续性、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鼓励竞赛优胜者留温州创业,扩大温州在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创业创新影响力。三是加强政策解读,邀请省级乃至国家级专家来温做好政策解读和宣讲工作。进一步引导温州市平台从业人员走出去,通过培训、实地访问、交谈等途径,在市域内各大孵化平台中普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相关专业知识。
(四)完善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切实“保驾护航”
一是通过法规形式,继续简政放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借鉴同类城市做法,推行集中或流动的办公登记制度,试行“先照后证”、“一照多址”,简化住所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二是积极推动推行科技创新服务。积极促进公共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平台向创客群体开放仪器设备设施,提供检验检测、数据分析、知识产权、创客培训和风险投资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实施服务体系网络工程。从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人才体系、完善创客公共服务平台和培育创业服务专业化市场等方面,构筑起创新创业的新公共服务体系。四是营造创新创业社会环境。积极倡导勇于尝试、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起崇高的创新创业价值导向,大力倡导和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
[1]李永周,阳静宁,田雪枫,2016.科技创业人才的孵化网络嵌入、创业效能感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9):169-180.
[2]王佑镁,陈赞安,2016.从创新到创业:美国高校创客空间建设模式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8):1-6.
[3]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惠武,叶彤,2016.加快科技孵化体系建设 促进大众创业创新[J].广东经济(2):14-19.
[4]王佑镁,叶爱敏,2015.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11):5-12.
[5]马凤岭.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时代创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5-10-19(003).
[6]郭俊华,杨艳,2015.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
[7]“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激荡浙江大地——各市科技局长谈创新创业[J].今日科技,2015(7):10-20.
[8]袁河,陈洪涛,张登银,2015.基于大学科技园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构建——以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13):246-247.
[9]朱瑞峰.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
[10]王艺博.外部环境、孵化网络对孵化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1]宗祎本.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反思[D].上海交通大学,2009.
[12]作者不详,2016.浙江温州瓯海“五种模式”推进众创空间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12):61.
[13]郭俊华,杨艳,2015.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7.
(责任编辑:D 校对:L)
F127.42
A
1004-2768(2017)04-0078-04
2017-02-16
林忠华(1982-),男,温州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创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