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视角下的工会改革研究

2017-04-13刘光庆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需工会组织工会工作

李 臻,王 政,刘光庆,匙 涛

(山东省总工会,山东 济南 250001)

【工会理论研究】

“供需”视角下的工会改革研究

李 臻,王 政,刘光庆,匙 涛

(山东省总工会,山东 济南 250001)

在“供需”视角下,当前工会改革需要破解的突出问题是当前工会工作与党委政府的需求、与职工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工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工会组织的有效“供给”。因此,要借鉴改革试点单位的经验,解决“供需”矛盾,推进工会改革。要立足于党政所需,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实践;立足于职工所盼,通过维权服务实效赢得职工群众的拥护支持;立足于工会所能,突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特点;立足于强化保障,积极争取党政加大支持力度,为工会持续不断有效“供给”提供坚强支撑。

“供需”视角;工会改革;工会工作

2015年中央、省委先后召开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就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制定下发意见,明确要求把群团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盘子中安排。2015年11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全总改革和上海、重庆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要求用一年时间通过试点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自此拉开了包括工会在内群团改革的大幕。

2016年以来,按照全总改革工作推进会的部署要求,山东省总工会积极谋划、扎实推动我省工会改革相关工作。2016年上半年,省总工会组成调研组,赴上海、重庆等地学习考察改革试点经验和创新做法,在省内到部分市、县开展了专题调研,深入了解有关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同时举办了全省工会改革创新研讨会,不断理清改革思路、凝聚改革共识。8月初,中央改革办印发《关于推进地方党的群团改革工作的通知》后,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我省工会改革进入到加快推进阶段。

一、“供需”视角下工会面临的突出问题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推进工会改革,同样应当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现实问题,敢于啃硬骨头,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

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长期以来,在动员组织职工、助力改革发展、维护职工权益、服务职工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也存在许多制约工会职能作用发挥的突出问题。改革只有聚焦问题,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才能破除顽瘴痼疾、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工会活力,才能够履行职责到位、党委政府满意、职工群众认可。

当前,在经济领域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借鉴这一思路,分析工会存在问题的根源,从一定程度可以说,就在于工会组织的“供给”与党委政府、职工群众“需求”之间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

(一)从党委政府的“需求”看,当前工会工作与党政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1.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弱化。一直以来,工会组织始终牢记自身承担的政治职责,不断强化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宣传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主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职工队伍变化,工会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也亟需转变,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多元化社会思潮对职工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传播蔓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职工的思想也造成了影响。二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氛围弱化。尽管工会组织一直致力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使“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等成为口号和标签,轻视劳动、轻视劳动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广大职工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主力军”作用难以认同。

2.对职工群众的组织力、动员力下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第一次对群团组织提出了先进性的要求。工会组织有没有先进性,关键在于能不能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工会组织振臂一呼,带领广大职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新中国建设时期,工会组织号召广大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党的带领下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工业体系。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单纯的劳动与金钱利益交换,企业对职工的关怀不够,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降低,工会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维护职工权益之间的平衡工作不到位,导致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大不如从前。

3.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贡献率不高。围绕党委政府的各时期各阶段的中心任务,工会组织历来是积极响应、认真贯彻,也都提出了一系列贯彻落实措施,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工作项目,但大多实际成效不大。党委政府在关注保障民生方面,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工作很多,比如职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安全、教育等等,但工会组织源头参与作用发挥得不好,大多时候是“敲边鼓”,久而久之,在党政工作大局中就成为“猪尾巴”,没有不好看,有了作用也不大。

(二)从职工群众的“需求”看,工会维权服务的效果与职工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

1.对弱势职工群体权益的关心关注不够。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维权服务一直是各级工会组织的工作重点,比如,工会“送温暖”工作已经持续了二十几年,但工作的力度和效果与职工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重点体现在对三类弱势职工群体的关注度不够。一是对下岗职工群体的关心关注不够。近年来,伴随企业改革改制、兼并重组、破产倒闭等,大量职工分流、下岗失业。仅从当前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来看,预计从2016年开始,五年内需安置分流职工近5万人。这部分职工通常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工会对他们关注度不够,亟需加大维权服务力度。二是对农民工群体的关心关注不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涌入城市就业。据统计,2015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仅我省农民工数量就约2300万。但受自身素质限制,相当部分的农民工进入脏、累、苦、差的低端就业市场,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虽然工会针对农民工群体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劳动条件、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心理关怀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工会维权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对劳务派遣工群体关心关注不够。劳务派遣用工是我国企业用工的补充形式。但现实中,违反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三性”规定,滥用派遣制度、扩大派遣范围、侵害劳务派遣工权益等违法行为比较普遍,工会虽然一直针对这一问题广为呼吁,但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权、福利待遇低、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不利于促进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工作不到位。据统计,2015年,全省各级仲裁机构当期立案的劳动人事争议50717件,比上年度同比增加21.32%;其中10人以上争议334件,比上年度同比上升21.45%。可见,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如果党领导的工会组织长期发挥不了作用,职工一定会另找出路,通过别的方式来维权,那么非党领导的“第二工会”将会出现。或是境外非政府组织渗透我国劳动关系领域,打着“维护职工权益”、“保护工人”的旗号,与我们争取职工、抢夺阵地;或是职工自发成立“老乡会”、“互助会”等带有工会性质的组织,并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互相联系、抱团取暖,与资方争取利益。但由于职工自发组织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引领和必需的法律知识支撑,极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危害社会稳定的严重后果。

3.服务职工群众工作的精细化水平不高。近年来,我省工会不断加大对职工群众的维权服务工作力度,在持续推进“四季服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以“一卡一计划”为主要内容的“惠员工程”,大力推行工会普惠化服务,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称赞。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职工队伍结构的变化,职工的维权服务需求呈现差异化、层次化的特点,职工所从事的行业、所在的企业,职工的年龄、性别、岗位、收入等,都成为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外,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职工就业形式更加多样灵活,如电商、快递、外卖、专车等新兴业态从业人员逐年增多,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已经达到几千万人。相对传统企业而言,这种新型劳动关系呈现虚拟、动态、短暂、不稳定等特点,劳资双方只存在简单的权利义务和金钱给付关系,缺乏接触式的情感交流,相互之间的忠诚度、归属感较低。面对以上的变化,工会一成不变的服务内容、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职工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必须提升服务职工群众的精细化水平。

(三)从工会组织“供给”的角度看,工会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工会作用发挥

1.机关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方式滞后时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的群团组织越来越像党政部门,机构运行、工作方式、人员录用、干部管理等没有群团组织自身的特点。”这既是总书记对工会工作僵化保守的严厉批评,也是对推进工会机构设置和人员管理方式改革的明确要求。随着改革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职工队伍的结构构成、利益诉求,劳动关系的矛盾纠纷、处理策略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工会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职能的划分却多年来一成不变,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和企业职工需求,亟需加以整合优化。从干部管理方式上看,由于工会机关干部的考录、选拔、任用一直是参照公务员管理,使会说职工话、真懂职工心、善做职工事的人员很难进入到工会体制内,极大降低了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

2.工会组织的活力普遍不足。从工会领导机关来看,由于工会机关干部的来源渠道较窄,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双向交流较少,导致工会干部队伍整体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综合素质不高,面对新形势下职工队伍和工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查研究不够、创新思路不多、工作干劲不足。从基层工会来看,在国有企业,随着改革改制的深入推进,合并工会工作机构、削减工会工作人员的现象较为普遍,工会工作呈现弱化趋势。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主席的产生不够规范,由企业行政负责人、合伙人及其近亲属、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等担任或兼任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实工作中,企业工会更热衷的是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组织文体活动、评选岗位标兵等凝聚职工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工作,而对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等涉及企业职工现实利益的事项,往往避而远之,即便开展了相关工作,也往往是流于形式、走了过场,很难真正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

3.脱离职工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根基在职工、血脉在职工、力量在职工,离开了职工群众,工会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工会脱离职工群众问题却始终没有解决,集中表现为 “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导致工会脱离职工群众的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横亘在工会与职工之间的巨大天堑,割断了工会与职工之间的血肉联系,降低了职工和社会各界对工会的评价,如不及时有效加以解决,工会将与职工群众渐行渐远,直至被最终抛弃。

4.基层基础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工会基层基础薄弱问题是长期制约工会发展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会组织网络有效覆盖不全。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还存在有效覆盖不够、建会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部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其他企业体制外职工还存在入会路径不畅的问题。二是基层工会工作阵地匮乏。近年来,工会在楼宇、市场、工地、村(社区)等新领域不断建立组织网络,但是工会工作阵地、职工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工作活动的开展。三是基层工会缺人、缺钱的问题依然严重。一直以来,工会人员配备、经费分成头重脚轻,呈倒金字塔形分配,虽然省总工会近年来出台实施了加强乡镇(街道)工会建设的“一意见两办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没人干事、没钱办事的窘迫状况,但工作力量不足、工作经费匮乏仍然是制约基层工会工作开展的最大障碍。

5.工作方式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工作水平不高。当前,各行各业都呈现向“线上”发展的态势,工会也同样需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升级工作内容和项目,提升维权服务水平。从全省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些市、县在推进“互联网+工会”模式上开展了先期探索,但“星星之火”还远没有形成“燎原之势”,工会知网、懂网、用网的路还很长。二是社会化工作水平不高。职工群众工作面大量广、涉及方方面面,虽然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但绝不是工会自己的事,需要党委政府、各级工会、社会力量共同协作才能做好。长期以来,工会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工作成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会组织单打独斗,没有充分向党委政府借势借力,没能充分向社会力量争取支持,形不成工作合力。三是法治化工作水平不高。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工会履行职责也必然要走法治化轨道。但从目前看,工会干部的整体法律素养还不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还不强,距离实现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工会改革试点单位的经验借鉴

包括工会在内的群团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复杂性、敏感性都非常强的改革。中央选取全总和上海、重庆先行试点,目的就是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经验。对于我省工会改革来说,认真学习借鉴试点单位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是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的有力保证,也是发挥好后发优势的必然选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以下试点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把去除“四化”、增强“三性”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群团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剖析了群团组织存在的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实质是脱离群众,提出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明确要求,指明了工会改革的前进方向。上海市总工会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上海方案”)开门见山提出了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鲜明立场;重庆市总工会专项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重庆方案”)在第一、二部分都花了大量笔墨对去除“四化”、增强“三性”问题作了阐述。我们只有旗帜鲜明地把去除“四化”、增强“三性”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关键要害,切实解决工会脱离职工群众的突出问题,才能确保我省工会改革不偏离方向、取得实效。

(二)把改革机关机构设置和干部管理方式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突破口

1.在改革机关机构设置方面,上海、重庆方案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革措施:

改进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提高基层工会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生产和工作一线人员在工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中的比例。上海、重庆市总工会基层一线人员在市工会代表大会代表、全委会委员、常委会委员中的比例分别占80%、40%、15%以上和80%、40%、20%以上。

优化调整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立足于更好适应基层工作和职工群众需要,对机关内设部室和编制做了精简、整合和优化。改革后,上海市总工会形成了以基层工作部门为基础和重点,以综合服务部门为重要支撑,以机关工作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为基本保障,职责明确、面向基层、服务便捷的机关机构新格局。重庆市总工会突出主责主业,设立了宣传网络中心、职工权益维护中心、职工服务中心,使工会机关部门设置更加合理。

推进所属企事业单位、产业工会改革。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强化所属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性职能,推进市级产业工会改革。上海市总工会结合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调整,把机关部室服务职工的具体事务转由直属事业单位承接,调整形成职工援助中心、职工保障互助中心、职工文体活动中心、职工技术协作交流中心等若干个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重庆市总工会按照广泛性、代表性和群众性要求,普遍实行产业工会委员会制,设定产业工会领导班子专职成员超过50%的比例,对代表、委员、常委中一线人员的比例提出不低于80%、40%、20%的要求。

2.在改革工会干部管理方式方面,上海、重庆方案的改革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针对工会领导班子成员,上海、重庆均提出了按照专职、挂职、兼职干部各占一定比例的模式配备领导班子,其中专职成员不超过50%。

针对机关工作人员,上海提出了建立“2+1”机关工作人员使用机制(“2”是指工会机关专职干部和选派的挂职干部,“1”是指工会机关工作志愿者),并配套建立了专职干部遴选、挂职干部选派、志愿者管理服务三项制度。

(三)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在加强基层基础方面,上海、重庆方案都把焦点集中在了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和加大对基层工会人员、经费、阵地的支持力度这两个重点上。

关于扩大工会组织的有效覆盖。上海市总工会通过在所辖100家以上工会组织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小三级”工会组织体制,在规模较大且具有管委会职能的各类园区建立总工会,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楼宇、园区、居村等领域实际建会率,打通企业体制外职工入会路径等措施,健全有效覆盖的基层工会组织体系。重庆市总工会重点对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村(社区)等工会组织建设提出了要求。

关于加大对基层工会的人员、经费、阵地支持力度。在人力支持方面,上海方案提出了将机关“减上补下” 编制统一下拨至乡镇(街道)总工会、各类园区工会,配备专职工会工作者在乡镇街道、园区总工会任职,为乡镇街道“小三级”工会配备职业化社会化工作者等措施;重庆方案提出了适当增加区县总工会机关人员编制,选派人员到区县总工会机关兼职或挂职,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设置群团工作岗位,聘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购买社工服务,组建职工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多种方式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在财力支持方面,上海方案提出了对企业工会经费上缴留存制度实施差异化管理改革、设立保障农民工工作资金,重庆方案提出了从市、区县总工会经费中留成一定比例等措施用于补充基层工作经费。在阵地支持方面,上海方案提出要在职工聚集度高且流动性大、工会覆盖不到的各类园区、重大项目工地等,探索建立职工服务站,重庆方案提出通过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群团服务站,在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增设群团服务项目等措施拓展基层工作阵地。

(四)把改革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作为推进工会改革的重要支撑

在改革工作机制上,上海、重庆方案都把坚持职工主体地位贯彻到了工作的谋划、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基于此,上海市总工会建立了联系基层、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制度,以职工满意度为导向的工作评价机制,基层工会和职工需求调查制度等共三大项工作制度机制。重庆市总工会建立了“与职工交朋友”的联系制度,“以职工为本”的工作机制,“以职工为主”的活动方式,“职工说了算”的评价体系共四大项工作制度机制。在上海、重庆的改革方案中,均把改革制度机制作为重点内容,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大篇幅阐述。

在创新工作方法上,上海、重庆方案主要从网络化、社会化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创新。在网络化方面,上海、重庆方案均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打造工会网上工作平台,通过加强各级工会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构建工会系统网上工作平台和信息发布辐射圈。二是拓展网上工作功能,依托网上工作平台,设立具有不同功能的工作模块,满足职工个性化、小众化、全天候的服务需求。三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着力培育工会网络宣传引导员队伍,占领网络舆论主战场。在社会化方面,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积极培育发展工会社会组织。上海方案提出,对市总工会主管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和清理,结合部门调整和企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管办分开。二是鼓励采取项目化、市场化的办法购买服务,提升服务职工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上海、重庆方案均对此提出措施。三是加强对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重庆方案对此作了大篇幅的阐述。

三、破解“供需”矛盾的工会改革思路举措

针对当前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全总和上海、重庆工会改革经验,我们认识到,只有切实破解工会“供给”与党委政府、职工群众“需求”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把去除“四化”、增强“三性”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因此,我们认为,推进工会改革,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谋划:

(一)立足于党政所需,牢牢把握政治性、先进性要求,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实践

1.切实承担起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始终把工会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把能不能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作为衡量工会组织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政治标准,牢固地树立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更不能淡化和遗忘。这是工会组织与一般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也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工会的本质特点。各级工会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引领方式,找准与职工群众思想情感的契合点,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发挥先模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调整职工心理预期,引导职工意愿诉求;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潜移默化的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党委政府保障改善民生的政策成就寓于其中,把党的主张和意志转化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加强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并通过他们把更多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2.始终站稳为党分忧、为职工谋利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先进性,必须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当前,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下降,归根到底是在代表谁、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了模糊,在是否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出现了动摇。各级工会组织必须始终站稳为党分忧、为职工谋利的立场,多做组织职工、宣传职工、教育职工、引导职工的工作,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特别在当前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既要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对化解过剩产能、清除僵尸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更要切实保障在企业关、停、并、转过程中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为工会组织凝聚人心、赢得尊重,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

3.努力提升工会工作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贡献率。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确保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我们谋划工会工作也必须服务服从于这个大局,通过提升对大局工作的贡献率赢得党政的支持和认可。要重点围绕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深化“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动员组织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争当稳增长、促转型的主力军;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强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围绕促进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进一步健全完善群众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机制,推动“查身边隐患、保职工安全、促企业发展”活动普遍化、制度化、常态化、全员化、长效化发展;围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创新协调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工作,提升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层次内涵,防止劳动关系层面的经济风险向政治社会领域传导。工会工作只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才能确保与时代同步、与大局合拍,才能以服务大局的工作成效,提升工会的形象和地位,让党委政府在思想上重视工会、工作上依靠工会、行动上支持工会。

(二)立足于职工所盼,把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大旗牢牢掌握在手中,通过维权服务实效赢得职工群众的拥护支持

1.加大对困难职工群体的维权服务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困难群众身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各级工会组织要以破解职工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己任,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解职工之所忧,切实让困难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温暖。要加强对下岗失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以再就业和创业为目标,提升技能素质,开展创业培训,引导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要注重加强对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维权服务工作,把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工资报酬、社会保险、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作为主要内容,努力促进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同工同酬同权、打通职业上升渠道、均等享受公共服务,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更加注重对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

2.更多在劳动关系问题上亮剑发声。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着和维护者,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天职。各级工会组织要把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掌握维权服务的大旗,把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职工董事监事、集体协商集体合同等制度作为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会履行维权基本职责、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体系整体推进、一体建设、相互衔接、联动实施,从制度机制上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劳动经济权益和安全健康权益。要勇于亮出法律的维权武器,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建议书制度,依法纠正和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要敢于发出工会的维权声音,推行重大劳动违法典型案件曝光制度、公开谴责制度,让侵害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无处遁形。要逐步降低工会法律援助门槛,让工会法律援助制度更广泛更及时更有效地惠及广大职工。要探索建立“上代下”维权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基层工会履行维权职责时遇到的困难,对侵害职工权益的企业和个人形成威慑。工会组织只有在劳动关系问题上亮出旗帜、发出声音,真正在维护权益上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才能彻底消灭“第二工会”的生存空间,真正赢得职工的认可和拥护,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提升维权服务工作的精细化水平。适应职工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工会组织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改进维权服务工作,增强维权服务实效。一要注重开展“精准化”服务,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有效、供需对路的服务。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等工作,特别针对今年开展的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更要因困施策、精准帮扶,确保工作真正做到职工群众心坎上。二要注重开展“订单式”服务,针对不同行业、企业从业人员,不同岗位、收入的职工群体,分层次设计服务项目和内容,让关心民主政治权利、劳动经济权利益、精神文化权利等不同需求的职工群体都能认可、满意。三要注重开展“项目化”服务,精心设计、甄选确定一批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服务项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做出实效、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四要注重开展“普惠化”服务,以“职工群众满意、多方广泛参与、社会普遍认可”为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工会普惠服务项目,叫响做强 “惠员工程”“四季服务”等工作品牌。

(三)立足于工会所能,突出工会组织的群众性特点,努力把工会建设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1.着力推进工会机关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改革。改革机关机构设置和管理方式,并不等于简单地精简机构和编制,而是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强、改进、提高”的总基调、总要求,结合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进行改革,该精简的精简、该增加的增加、该调整的调整、该优化的优化、该理顺的理顺。这是改革的关键所系,也是难点所在。

在机关机构改革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增强工会领导机构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提高基层工会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生产和工作一线人员在各级地方工会代表大会、委员会、常委会等工会领导机构中的比例,并根据我省产业结构、新业态发展和职工队伍结构变化情况,对不同类别的代表比例适时调整,让更多一线职工参与工会议事决策。二是调整优化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本着更好适应基层工作和职工群众需求的原则,坚持重心下移、面向职工,调整优化内设机构,着力突出服务基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网上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努力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面向基层、服务便捷的机关机构新格局。三是改革所属企事业单位。结合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优化调整,进一步理顺所属事业单位的任务分工,强化所属事业单位的公益性、服务性职能,将机关部室服务职工的具体事务和日常活动交由所属事业单位承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职工分布变化,调整优化相关产业工会设置;省级产业工会全部推行委员会制,从组织设置上增强广泛性代表性。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学会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和发展工会企事业,实现工会资产保值增值。四是理顺省总直属大企业工会隶属关系。尽快出台规范大企业工会隶属关系的规定,从企业的隶属关系、经济规模、职工数量等方面统筹考虑,科学界定省总工会、省产业工会、市总工会直接管理企业工会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对省总现直属的大企业工会适时调整,该直属的直属、该移交的移交、该下放的下放,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关于干部管理方式改革,目标就是建设精干高效、活力充沛的工会干部队伍。这是焕发工会生机活力的重要保证。各级工会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在坚持“二十字好干部标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拓宽工会干部的来源渠道、更加注重优化工会干部的结构素质、更加注重突出工会干部的群众性特点、更加注重工会干部的基层工作经历,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创新。一是探索建立工会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挂职、兼职制度。通过干部挂职、兼职制度,可以结合工会的实际工作需要,有目的地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基层一线的优秀代表选拔到工会中来,把各行各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工会中来,把职工群众的真实意愿诉求吸收到工会工作中去,促进提升工会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二是探索建立工会机关专职干部遴选制度。中央明确要求,要改进群团干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支持群团组织根据自身工作特点按规定考录和遴选机关工作人员;改革群团工作人员使用机制,打破年龄、学历、身份壁垒。我们要主动争取组织、编制部门支持,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更多面向基层一线,从基层工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中,遴选热爱职工群众、热心工会事业、善做群众工作的人员担任工会专职干部,不断优化专职干部结构和素质,提升做工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建立志愿者招募管理制度。根据工作需要,招募一定数量的法律工作者、工资方面专家、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志愿者参与工会机关工作,增强各级工会机关服务基层、服务职工的工作力量和专业水平。四是畅通工会干部内外上下交流渠道。争取组织部门支持,进一步落实工会干部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跨系统多岗位交流制度,建立工会干部系统内部上下交流制度,通过建立内外循环、上下畅通的工会干部交流机制,激发干部活力、拓宽干部视野、优化干部结构、提升干部素质。

2.更加注重巩固夯实工会的基层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工会组织的根基所在、生命力所系。基层工会服务职工能力的强弱、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工会工作的整体和全局。夯实工会基层基础,应着重从组织网络,工作阵地、工作力量、经费保障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第一,要着力扩大工会组织有效覆盖,着力构建纵横交织、覆盖广泛、联系紧密的组织网络。在健全组织体系上,要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产业工会组织建设。通过依托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或在市、县(市、区)总工会直接建立等多种方式,健全完善市、县两级产业工会组织体系;通过建立行业工会联合会,代行产业工会职责等方式建立完善县级以下产业工会组织体系,从而解决产业工会横向覆盖不全、纵向组织断线的问题。二是加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组织建设,所辖区域内企业100家以上或职工5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全面建立总工会,并明确其作为一级地方工会组织,履行地方工会领导职责。三是加强新领域工会组织建设,着力提高“两新组织”、村(社区)、楼宇、专业市场、项目工地等领域的实际建会率;打通企业体制外职工直接入会路径,实现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组织覆盖。

在创新建会模式上,要做到“两个转变”:一是转变工会组建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做法,以提高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扩大有效覆盖面为目标,严格建会标准,规范建会程序,确保建成一家、达标一家,使其真正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二是转变从上向下推动建会为主的做法,把上级推动建会和增强职工会员意识、引导职工自主建会入会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引导和服务,把职工入会的热情调动起来,把会员的优越性展现出来,实现建成一家、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良好效果,筑牢工会维权服务的组织基础。

第二,要着力打造服务职工工作阵地。大力加强省、市、县三级职工服务中心建设,拓展职工服务中心职能,增加服务职工的工作项目,着力打造涵盖信访接待、就业服务、困难帮扶、法律援助、争议调解、互助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基层群团服务阵地整合,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楼宇商圈、重大项目工地等,依托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共同建立的基层服务站,开展工会维权服务项目;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依托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点等设立工会服务窗口,实现工会与党组织活动场所、政府公共平台等共建共享;在有条件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鼓励通过设立职工服务站、职工诉求中心、职工心理咨询室等多种方式,延伸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触角和空间。

第三,要多措并举充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以县级以下工会为重点,通过增加人员编制,选派挂职、兼职干部,招聘社会化工作者,招募志愿者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基层工会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在县(市、区)层面,通过推动党委政府根据辖区内企业、职工数增加人员编制,以及争取编制“减上补下”等方式,加强工作力量薄弱的县(市、区)总工会。在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村(社区)层面,在推动落实乡镇(街道)工会工作人员行政编制、配备专职工会干部的基础上,采取其他有效方式,充实工作力量。探索“工会工作人员+社工+志愿者”模式:根据需要,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和市、县产业工会选聘社会化工会工作者,同时争取民政、财政等部门支持,将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纳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范围;通过乡镇(街道)工会委员轮流值班、购买社工服务、建立职工志愿者队伍等方式,充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

第四,要进一步加大面向基层的经费倾斜力度。基层没钱干事的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破解:一是积极争取有关职能部门支持,进一步落实企业工会经费税务代收工作,推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由同级财政统一足额支付;力争将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会的社会化工会工作者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根据经济情况、职工队伍状况,由工会经费和地方财政共同解决。二是建立完善经费对下补助制度机制,在贯彻落实加强乡镇(街道)工会建设“一意见两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工会经费的基层留成比例,把更多经费留在基层、用于职工。三是推行项目带资金模式,鼓励基层工会承接上级工会的工作项目,工作做得越好,支持力度越大,实现工作开展与经费支持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同步提升。

3.切实建立起以职工需求为导向的制度机制。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因此,工会开展工作就应当始终坚持职工主体地位,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以职工为中心,努力形成以职工需求为导向,以职工满意度为标准的工作任务、项目形成机制。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联系基层、服务职工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工会机关基层联系点制度、领导班子成员信访接待制度,组织机关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职工,实现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大部分工作时间要到职工群众中去。建立全天候回应职工诉求制度,工会服务单位探索实行周末值班制、错时工作制、职工预约制,让职工群众随时随地进得了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建立职工诉求反馈制度,对职工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能办理的抓紧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办理条件暂不成熟的及时向职工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第二,要改革工会工作任务形成机制。建立职工需求调查制度,将开展需求调查作为工会委员会、常委会及领导机关履职尽责的必经程序,定期分析研判新形势下职工群众的共性需求和特殊职工群体的普遍问题。建立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在确定工会年度或者阶段性重点工作、举办重大活动、制定重要文件及实施服务职工重大项目等之前,广泛征集基层和职工的意见建议,提高工作决策、项目实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建立依靠职工推进工作机制,组织活动请职工群众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职工群众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职工群众一起评议。建立工会代表委员提案制度,完善会务公开制度,畅通工会代表委员和职工参与工会事务的渠道。

第三,要改革工会工作评价机制。改进工会考核评价体系,增加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职工群众和基层工会满意度测评结果的比重。改进“双亮双争双述双评”活动,确保基层工会和工会主席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接受评议监督。将企事业单位工会工作成效与企事业单位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综合性评先树优挂钩,引导其重视支持工会工作、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探索委托第三方定期开展职工满意度测评机制,打通职工群众对工会干部、工会工作的评议渠道,真正把工会工作评判权交到职工群众手里。

4.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会工作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在发展,事业在创新,工会工作也要发展、也要创新。”新形势下,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应重点掌握以下三种工作方法:

第一,要善于运用网络化方法开展工作。适应“互联网+”新形势,将工会工作拓展到网上和移动端,运用互联网升级工会传统工作模式,通过网下服务强化对网上工作的支撑,形成网上网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工会服务新模式。

打造工会网上工作平台。统筹推进全省工会系统信息化建设,促进上下联动、协调运行。加强工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建设,着力打造集办公传送、档案管理、信息报送、统计分析、网上入会、会员管理、需求调查、工作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网上工作平台,通过互联网升级工会工作模式,实现工会业务工作网络化、便捷化、高效化。

拓展工会网上服务职工功能。依托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开发涵盖政策咨询、宣传教育、技能提升、民主管理、法律援助、困难帮扶、医疗互助、文体活动等功能模块,构建网上网下协调联动、有机融合的服务职工新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做实工会会员数据库等基础工作。积极对接全国统一的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对会员会籍的动态管理,破解因职工会员流动性大带来的管理难题。

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宣传引导。积极推进工会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工会网站与党政官方网站、社会主流网站的互联互通,提升工会工作宣传引导能力。加强职工网络舆情监测、收集、处置工作,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网聚正能量。加强工会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建设,在工会干部和职工中培育一支懂网络、知工会、敢说话、有权威的职工网络评论员、宣传员队伍,积极主动为工会和职工发声。

第二,要善于运用社会化方法推进工作。切实扭转工会组织单打独斗的传统思路,探索多种形式向党委政府借势借力、向社会力量争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大力培育发展工会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好工会主管的社会组织,逐步探索管办分离,促进社会组织良性健康发展。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开展直接培育孵化社会组织的试点,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人才队伍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各级工会联手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共同建立文化体育、技能培训等职工服务类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群众工作社会力量。

提升服务职工的专业化水平。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和特长,依法有序承接政府部门服务职工群众的工作项目,建立完善可负责、可问责的职能转接机制。鼓励采取项目化、市场化的方式,将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工会自身无力开展或工作质量效率不高的职工服务类项目,委托给具备条件的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承担。规范购买服务的经费来源、购买流程,明确社会力量准入标准,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为职工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供需对路的服务。

强化对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的联系引领。发挥工会组织的枢纽作用,通过培养骨干人才、开展项目合作、提供业务指导和教育培训、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工会、吸纳社会组织为工会团体会员、工会与社会组织双向兼职挂职等多种途径,实现对劳动关系社会组织的政治引领、示范带动和联系服务,并通过它们把更多职工群众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第三,要善于运用法治化方法开展工作。适应全面依法治国大趋势,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切实把工会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有序参与政治协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中职工、工会工作者和政协工会界委员的作用。健全完善工会源头参与制度机制,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重大决策的调研、论证、制定。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把合法性审查作为工会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基层工会组织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实行“三证合一”,保障其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法律地位。加强工会公职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工会法律专家人才库,省、市、县(市、区)三级工会成立法律援助和服务律师团,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创新工会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模式,鼓励支持工会干部通过多种途径提升法律素养。

(四)立足于强化保障,积极争取党政加大支持力度,为工会持续不断有效“供给”提供坚强支撑

第一,要强化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最本质的特点,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领导加强,工会工作就加强;党的领导弱化,工会工作就削弱。因此,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是工会改革的关键,更事关工会事业的兴衰成败。各级工会要把争取党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推动工会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总体格局,与党委其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要建立党委定期研究工会工作重大事项制度,每年专题研究工会工作,定期召开党委群团工作联席会议,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涉及职工和工会重要问题。要完善党建带工建机制,把工会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工作体系,列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述职评议考核范围,并吸收工会组织负责人参加述职评议考核。要将工会工作理论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将工会理论政策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教学计划和主体班次,强化党政领导干部对工会工作理论的学习研究。要加强考评和督查,落实党委抓工会工作主体责任,把工会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党委领导班子和分管负责同志工作的重要依据,每年对群团工作开展督查,并对督查情况进行通报。要充分发挥工会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一致。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支持配合派驻纪检机构开展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第二,要强化经费支持。维持工会各项工作正常运转,需要工作经费的保障;推动工会工作改革创新,更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要健全完善工会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工会经费税务代收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实行财政全额直接支付。要积极争取财政在工会信息化建设和工作阵地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将各级工人文化宫、俱乐部和工会网上阵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要优化工会经费支出结构,严控“三公”经费等行政支出,提高直接用于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的经费比例。要规范工会组织资产管理使用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或者任意调拨工会资产。要建立工会经费有效监督机制,依法加强工会经费审计和监督,按规定实行信息公开和绩效评价,不断提升工会经费使用绩效。

第三,要强化队伍建设。改革的任务举措归根到底需要人来执行和落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既是做好形势下工会工作的迫切要求,更是确保工会改革各项任务措施顺利落地、取得预期成效的根本保证。

要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作风建设是工会干部的必修课,要实抓、狠抓、持之以恒地抓,常抓不懈。各级工会和广大工会干部要按照中央、省委去除“四化”、增强“三性”的要求,把转变工作作风与巩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结合起来,真正把工会工作重心放到广大职工的身上,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要切实增强群众意识、群众观点、群众感情,经常下基层、接地气,大部分时间到职工中去察民意、摸实情,同困难职工结对子,帮助解决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主动适应职工需求多样化、小众化和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要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和“慵懒散”习惯,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积极作为、敢于作为,努力树立工会良好形象。

要在提升业务能力上下功夫。工会履行维权服务的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干部的业务素质的高低。提升工会干部业务素质和水平,在当下显得尤为迫切,应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在宏观层面,要着力提升工会干部的政策把握能力,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宏观政策、经济形势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会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确保工会干部能够从整体上、大局上把握劳动关系的焦点,在政策制定中有效参与,在源头维护中有的放矢;在微观层面,要着力提升工会干部的维权实战能力,通过强化工会业务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会的服务维护职工的能力水平,切实增强工会干部的资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协商谈判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推进工会改革发展、焕发工会组织生机活力奠定深厚的人才基础。

A Research on Trade Unions Reform from Perspective of “Supply-Demand”

Li Zhen, et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demand”, there are some prominent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in trade unions reform: first, current trade unions work could not satisfy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committee government and expectation of the workers; second, the unions’ own problems restrained their efficient “supply”. Therefore, resolving conflicts of “supply-demand” and promoting trade unions reform need to learn experience from reform pilot sites as followings: based on demand of the Party governments, encourage the workers to actively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great reform development practice; based on the expectation of staff, get support of the staff through efficient rights protection service; based on all what unions can do, highlight universality of the trade unions; based on strengthening security, actively win greater support of the Party governments to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unions’ incessant efficient “supply”.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demand”; trade unions reform; trade unions work

D412.6

A

2095-7416(2017)-01-0001-11

(责任编辑:梁霞)

2017-01-11

李臻(1967-),男,山东济南人,研究生学历,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王政(1976-),男,山东章丘人,研究生学历,山东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刘光庆1980-),男,山东济阳人,研究生学历,山东省总工会政策研究室干部。匙涛(1982-),男,山东临清人,工程硕士,山东省总工会干部。

猜你喜欢

供需工会组织工会工作
打造有温度的工会组织——记北京服装学院工会工作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工会组织要善于“春风化雨”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工会工作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