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云南南涧彝族“跳菜”特色词汇翻译
2017-04-13温晓兰秦莹黄雁鸿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
温晓兰 秦莹 黄雁鸿(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
一、研究背景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源于云南南涧县境内的彝族,常见于其民间办宴席时,在上菜时,为了表达对于宾客的欢迎和尊重,活跃喜庆氛围,而跳的一种风俗礼节性舞蹈。“跳菜”是彝族人民在继承先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历了交流、碰撞、融合、创新而形成如今的形式。
我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既是经济战略,也是文化战略,云南作为“一带一路”连接交会的战略支点,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独特文化当之无愧能作为与周边国家民心相通的推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翻译有助于全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同时云南形象对外宣传也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翻译,而作为云南彝族文化代表的“跳菜”作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之一,是彝族文化的突出象征,在向社会、向国际传递民族声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跳菜”文化特色词汇恰当的翻译对宣传云南形象,保持彝族文化清晰度至关重要。
二、理论依据
功能目的论,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的德国,凯瑟琳娜莱斯是第一个提出此问题的学者,到1984年,弗米尔和莱斯撰写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的出现,促进了翻译目的论的成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他们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决定翻译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或目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翻译时译者应该结合翻译目的和读者特殊情况对所译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1],相比传统的等值观,德国功能目的论所强调的是译者基于预期功能,针对语境因素的不同,选择最有效的处理方式进行的翻译,而非所译内容是否与原文相符。换言之,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即所谓的“目的法则”。但是,侧重于译文功能的同时,也注重译文在译语中的可读性,即“连贯法则”,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忠实原则”,但后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
目的论中的翻译观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基于实现目的进行一切翻译活动。以传播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彝族“跳菜“文化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策略,让更多的人对”跳菜“文化感兴趣,了解”跳菜“文化。南涧彝族的地理和生活环境较为特殊,其历史背景和宗教信仰也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跳莱”特殊词汇的存在,是彝族特定的语言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的具体体现。它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形象表达,同时在新的时期,某些旧词汇的解读有了新的意思,而这些新的词语和短语,我们可以翻译成具有彝族独特文化特色的英语,这为彝族走向国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也可以增加国际交流。
三、功能目的论指导下“跳菜”文化特色词汇翻译策略
在目的论指导下,对彝族“跳菜”文化根据不同的目的(如:针对不同翻译语境,目的,如:实地表演翻译,对外宣传翻译等),通过对意译、增译、省译、音译、直译、加注法、删减等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即根据不同场景,如,实地表演翻译,对外宣传翻译等,对翻译策略进行不同的选择。换而言之,原文中的一个词汇在译文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表述,译文内容的多样性使得它存在可选择性,因此应根据翻译目的对译文内容进行选择,如“跳菜”一词,指的是彝族在宴请宾客时跳着舞上菜,根据其目的不同可翻译为“Dancing when invites the guest”,“serving dance”等,而“跳菜”中“三星(福禄寿)”等词汇则需对其内容进行释译,“fu,lu,shou”,“happiness,promotion,longevity”通过不同译文内容的选择,在保证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的同时,使彝族文化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1 音译
目的论认为,翻译所体现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较量,而在较量的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到文化及文化的特殊性。文化的特殊性,指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比较时,其中一种文化存在这种特殊性的现象[2]。如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某些源语文化中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时,那可选择音译法进行翻译,也就是在翻译特色词汇时,通过源语词语的读音来解决以上问题。音译法换句话说,就是将这些特有的事物转移到英语当中,保持原文化负载词的韵味。
如在彝族“跳菜”文化有其独特性,很多人名,物名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给英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应以彝族发音为依据进行翻译,如“吾切拔(上菜的人)”、“吾下拔(将托盘中菜端下来的人)”等词汇翻译应该按照其发音方式直接译出“Wu Qieba”、“Wu Xiaba”,读者通过译文了解彝语的读音,通过源语特色词汇音译使读者体验异域文化的独特性,感受原汁原味的彝族文化,达到传递文化的目的。
3.2 直译
直译是指用译语中“对应”词语译出原语中包含的文化信息。直译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原语的文化特征,同时又为译语读者和听众理解原语文化提供了便利,开阔他们的文化视野。不过,译者不能生搬硬套,翻译之前应分析原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译文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传达。“跳菜”在跳的过程中各个动作的名称,如“三跺脚”可直译为stamping feet three times,“手托金鼎”可译为holding the golden tripod,此处译者没有解释各个舞蹈动作的特点,更没有在译入语中找相应词汇代替,而是进行的字对字的直译,从内容上,尊重了原文作者的原意,形式上也与原文符合,一致,毫不拖沓,文化上是对原文内容的忠实传达,将特有词汇引入译入语中。
3.3 意译
意译法,主要侧重于如何将原文意义传达给读者,它在翻译过程中,舍去源语字面含义,也不用管源语的语言形式,从原文意义出发,在译文中表达对等的语言功能。如“跳菜”文化中的婚宴为“流水席”,在对其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彝族婚宴文化有所了解,彝族的待客时间一般有三天,流水席指的是客人陆续前来,随到随吃,吃毕随走的筵席,在此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意义的解析翻译,dinner served separately as the guests arrive in succession。再如彝族婚庆中提到“通信”一词,在彝族文化中指男方家决定择日成婚后,向女方通报结婚日期,给女方礼钱商定迎亲时所需的车马数量,在这里翻译时则不能按照英文常规习惯译为“communication”,而应是“inform and discuss”这类表示告知对方同时对下一步安排做出商量之意的译文,翻译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是基于意义为基础的文化传播过程,需要将源语文化通过译者的努力传播到读者,帮助读者对其有准确的理解。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衍变和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同时又不能一味的按照现在的用法想当然的对译文进行翻译,对于词义有变化的内容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实的将原文要表达的内容翻译出来,达到忠实及功能对等的翻译的目的。
3.4 移译及中和策略
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有相同之处,因此译者可以借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语对原文进行翻译[3],即借用英语文化中对应词来翻译彝族“跳菜”文化中词汇,这不失为一种“拿来主义”之翻译策,如“五谷丰登”,可译为a golden harvest,这样一方面很好的传递了原文解释“跳菜”文化所表达的意义,另一方面方便了译语读者的理解,达到了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中和策略,指广泛吸收各方面优点,通过两种或多种翻译方法的手段来实现翻译目的。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习俗造就了现在的彝族跳菜词汇,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及地方特色,文化是它存在的根本。那么就需要在按照字面直译的同时后面附加解释性的说明,如之前提到的“三跺脚”,根据翻译的目的不同,还可译为:SANTO CHIAO(stamping feet three times),采用音译结合释义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异域特点,同时使读者理解其跳菜舞蹈动作的内涵,推动彝族“跳菜”文化的发展。
四、结语
“跳菜”是彝族特有的飨宴礼仪的一部分,代表了彝族人民的智慧结晶[4],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增加新的内容,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新时期的“跳菜”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彝族文化,所以,笔者认为,在翻译彝族“跳菜”特色词汇时,应取各家之所长,但有时也应中和处理,即音译、直译、意译、释译、移译或几种译法并举。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文化推上国际,实现跨交际的目的,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
[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3]
[3]Christine Nord.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41.
[4]秦莹.《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