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文学影视产业发展的新路经
——以巴蜀文学为例

2017-04-13蒋林欣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薛涛巴蜀文学

蒋林欣 岳 湛(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一、新形式:文学与微电影

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由来已久,巴蜀文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文学作品改编,如郭沫若《屈原》,巴金《家》《寒夜》、李劼人《死水微澜》《大波》、马识途《夜谭十记》,以及沙汀、艾芜、阿来等作家名作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二是作家影视传记、纪录片、访谈节目等,从作家作品衍生而来的影视作品,例如关于郭沫若就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坛巨星郭沫若》、《走进郭沫若》、《建国后的郭沫若》(三集文献纪录片)、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郭沫若》、《周恩来与郭沫若半个世纪的情谊》、《往事:绕不过的郭沫若》等。唐代巴蜀文学在当代影视艺术中的表现也很突出,如电视剧《李白》、《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有的甚至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即使疯狂如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人,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1]。在当前的“微”时代,文学影视联姻又产生了新的形式——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2]

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微电影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当前方兴未艾,正在朝着文化、艺术、商业、社会等多层面、多角度迅速发展。“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微电影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新媒体环境中孕育的完全可以满足新媒体传播特性的新的影像形态,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和产业发展前景,完全可以视为是我国电影产业新媒体转型的产业序曲。”[3]

注重故事情节的微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具有浓厚的广告味和良好的宣传效应,是商业广告从“硬广”到“软广”的转向。除商业微电影之外,公益微电影也在蓬勃发展,文教微电影就是由“硬科普”到“软科普”转变的产物。中华文化光辉灿烂,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微电影等新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国人传统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乃当务之急。例如已有《我的端午节》(2013)展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14年5月,《中华孝道》系列微电影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12月,《中华传统文化百集系列微电影》正式启动。在传统文化微电影中,文学微电影也掀起热潮。早在2012年,“中国诗电影”计划就启动,准备将100首经典中国现代诗歌拍成微电影。2014年,中央新影集团等单位重点打造的大型公益微电影《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旨在通过微电影这一新型的表达手段,重新解构和建构唐诗的精华和精神本质,创新唐诗阅读方式,以期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宋词108部系列微电影》也已立项筹备。

其实在过去的影视作品中,“诗词以声画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已经有一些例子。如小说《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就以一种非常唯美的画面计释了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和意境”[]。但在当前新媒体及“互联网+”时代,微电影有着传统影视作品不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微电影的迅捷性、普及性、宣传性等特点,促进经典文学的当下传播。“微电影作为现代的视觉传播媒介和沟通、表达手段,会越来越比传统的文学、音乐以及影院电影等艺术形式,在形构政治、文化、社会认同等方而具有更大、更强的功效”[4]。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中国的诗以意境为上,而用微电影的方式把它转化成现代人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又把诗、书、画合而为一,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尝试”,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文化传承在今天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唐诗微电影开了一个好头,重新去探索在新媒体时代,怎样用开放、沟通、分享的平台使传统文化跟今天发生关系,跟用户发生关系”[5]。综上所论,微电影与文学的融合创新获得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

二、巴蜀文学与微电影的适应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内容产业,好的创意就需要讲一个好的故事。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表现形态,微电影具有新媒体传播特质,碎片化、移动化的观看模式,以及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模式等,这就要求微电影必须讲一个具有观赏性、情感丰富、情节动人的好故事。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也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微电影的叙事,主要遵循的是“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线性模式,情节高度浓缩,要让受众在碎片化的、极短的时间里获得愉悦的观看体验,这就要求创作者提供极具冲击力和震撼效果的作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精品,如绝句、小诗、短剧、微小说等,并不因为短小而逊色,“微电影只要能‘致精微’,也能言简义丰、以少胜多,达到英国诗人布莱克说的:‘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6]因此,微电影的选材、表现对象至关重要,“一定要选择那些适合微电影表现的题材,做到故事情节感人、线索清晰、细节丰富”[7]。而从古至今的巴蜀文学就是微电影非常好的题材来源。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诸多因素影响,巴蜀的文学艺术形成了独有的气质与品格,浪漫传奇多,地方风情多,诗词歌赋多,文学家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兼具豪侠气与脂粉气的双重特色,其中的诸多内容、侧面都可以创作成微电影,在新的时代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

一是巴蜀文学家的流浪情怀。巴蜀历来文学家众多,生平经历充满传奇,如果以文学家为中心就可以创作出很多精彩的微电影。一方面,自古“蜀中才子蜀外扬”,由于多种原因,巴蜀文学家往往具有“出走”的向往、冲动与实践,富于流浪气质,如古代的李白、苏轼,近现代的郭沫若、艾芜、虹影等,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曲折。另一方面,巴蜀之地山川秀丽,文学家又好名山漫游,寻找灵感,兼之战乱移民等因素,“天下诗人皆入蜀”,如杜甫、白居易、元稹、薛涛、陆游等,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是微电影的绝佳题材。

二是巴蜀文学的浪漫气质。古代巴蜀作家偏于浪漫,文学风格接近南方楚文化,如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和《登幽州台歌》,豪情万丈。巴蜀自古有“蜀女多才”的传统,女性文学异彩纷呈,文君相如的爱情传奇绝唱千古,薛涛的诗词和恋爱轰动文坛,花蕊夫人才貌艳绝天下。才子才女多佳话,巴蜀文学浪漫多,典故多,言情多,富有一股脂粉气。同时,巴蜀文学又张扬一种侠客剑气。巴蜀地区历来民众剽悍劲勇、朴直好义,很多文学家年轻时都曾一马轻裘,负籍挟剑远游,这也影响到他们性格形成,儒侠合一。李白一生以侠客自居,始终保持高昂的游侠豪情,《侠客行》就是对侠客精神的颂扬。到了近现代,巴蜀文学的这种侠气依然传承,李寿民被誉为“现代武侠小说之王”,北派武侠小说家之首,前后写了三十七部武侠小说,其中《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最负盛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郭沫若的浪漫冲动也是巴蜀侠文化的表现,他自称一介“学匪”,他的历史剧中有聂政、高渐离、侯赢、朱亥等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游侠。李劼人大河小说“大波三部曲”中的袍哥,魏明伦戏剧《巴山秀才》中的秀才孟登科、马识途《夜谭十记》中的土匪等都是侠文化的重要体现。如同武侠与言情长期占据读者市场一样,巴蜀文学中的脂粉气与剑侠气都是微电影的好素材。

三是巴蜀文学地域风情、民间色彩浓厚。《花间集》收录的词作家大部分在前后蜀任职,有的就是蜀中人,词作深受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天府之国”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物产丰富,蜀人生活富足,注重艺术审美,性格热烈奔放而又情感细腻,《花间集》多写男女情爱,注重描摹、抒情,以及对蜀地风物歌咏。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的民歌演变而来的诗体,“志土风而详习尚”,着力吟咏风土,描摹地方民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现代川籍作家李劼人的成都书写让人拍案叫绝,成都的茶馆、成都的美食、成都的街道……巴金就说:“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8]。艾芜《南行记》将精彩的中国西南、滇缅边境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是巴蜀文学名篇佳构层出不穷。诗词歌赋多,中短篇小说多,经典片段多,文学艺术形象丰富,选取其中的一篇、一段或某个形象,如巴金《家》中的“鸣凤投湖”、李劼人《大波三部曲》中的“幺姑闹嫁”等,都可以打造成为一部好的微电影。主题是微电影的灵魂,“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巴蜀文学的众多经典为微电影的人文情怀和独特品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巴蜀文学微电影现状分析

近年来,关于巴蜀文学的微电影表现已出现了部分成果。2013年启动的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所覆盖的诗人群体范围较广,其中巴蜀诗人众多,他们的作品在微电影中得以部分展现,主要有李白9集(《长风破浪会有时》、《日月照耀金银台》、《惟有饮者留其名》、《故人西辞黄鹤楼》、《轻舟已过万重山》、《苍茫云海间》、《桃花潭水深千尺》、《炉火照天地》、《我歌月徘徊》),杜甫9集(《好雨知时节》、《尘埃不见咸阳桥》、《城春草木深》、《暮投石壕村》、《与君永相望》、《好雨知时节》、《不尽长江滚滚来》、《孤舟一系故园心》、《月涌大江流》)、陈子昂(《今日狂歌客》、《岁华尽摇落》),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等。其中,《江雨霏霏江草齐》是根据唐代花间派词人韦庄的名作《菩萨蛮》改编的一部爱情主题微电影。影片围绕诗中“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展开,讲述了男女之间相恋而不相见的凄美爱情故事。

唐诗微电影中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离梦杳如关塞长》是根据薛涛的名作《送友人》改编而来,原诗:“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薛涛曾经在四川三台县生活,在此与元稹初会,演绎了一段千古奇缘。《同心莲叶间》取材于薛涛的诗《池上双凫》:“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当年元稹有《寄赠薛涛》“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此外,《大唐才女薛涛传奇》是成都薛涛研究会出品、四川省微电影人协会会长王长久导演的公益微电影,2014年拍摄,2015年发布,片长25分钟,集中展示了薛涛这位成都本土女诗人在音乐、诗作等方面的多才多艺,以及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该片启动资金只有几万元,融入了穿越、催眠等时尚元素,更融入了巴蜀文化特色,例如望江楼的竹林等。

从已有成果来看,唐代受到关注较多,其他相对来说还未起步。总的来说,巴蜀文学影视产业还处于零散的状态,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局限在个体作家、单个作品的影视改编,视野相对单一。笔者认为,急需发展系列微电影,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微电影之所不能形成文化的长效机制,是因为大部分微电影都是独本创作,拍完一个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缺少后续的关注度。因此,创作微电影系列剧,更能引发观众长久的关注。

巴蜀文学微电影系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实施:一是巴蜀文学家微电影系列,以文学家生平创作经历为主线,打造系列微电影;二是巴蜀诗词微电影系列,专门选取巴蜀诗词,每一首诗词或关联性强的诗词可以拍成系列微电影;三是巴蜀艺术人物形象微电影系列,以巴蜀文学中的艺术形象为主线拍摄微电影;四是巴蜀文学中的风土微电影系列,例如巴蜀文学中所描写的成都、美食、茶馆、街道、花草等,拍成系列微电影,再现过去的巴蜀风土人情。通过这些微电影系列,整体提升巴蜀文学的知名度和影视文化品牌建构。

四、见“微”知“著”

打造巴蜀文学微电影,对巴蜀文学、文化及产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微电影是一种文学传播的新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微电影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各种企业、各个单位进行品牌推广、活动营销与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很像“拍得像电影的高级广告”,其广告气质与生俱来。微电影与文学结合,互惠互利,文学为微电影提供核心素材,微电影为文学提供“病毒式的”、“无微不至”的快速而广泛的传播。与传统影像传播相比,微电影碎片化的海量传播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民众广泛参与。微叙事具有碎片性特性、分身性转发或分享功能,通过网络公共平台的转发或分享,微电影就可以实现一对多的发散式传播。唐诗微电影就是用现代手段,对唐诗阅读方式进行的一大创新,更适应当下受众的观赏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

其次,微电影是文学阐释的一个新维度。西方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对文本的填空,经典是在不断的阅读阐释中形成的,在当下微时代、互联网+时代,更需要以新的方式重新阐释经典,让它们在与受众的接受过程中,代代延续。比如,用现代微电影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在新时代更加丰富了唐诗的内涵,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通过微电影的形式,重新阐释巴蜀经典文学也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巴蜀经典文学不断丰富、不断绵延的方式。

再次,微电影是一种跨界大创作。电影产业可谓“越界”高手,是文化产业中产业链拓展最为宽泛的产业之一,微电影的产业魅力充分表现在电影产业最薄弱的产业链拓展环节上,特别是广告产业、旅游产业等。以地方文化、文学作为核心资源进行微电影创作,就是产业延伸的重要表现,在提升文学文化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到广告、旅游等相关产业。当然,巴蜀文学微电影一方面可以提升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大力发展。

最后,微电影是一种巴蜀地域文化记忆重构与特色文化品牌塑造的途径。文化具有地方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周作人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极力提倡“地方的文艺”[10],鲁迅在三十年代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11]。在当前世界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我们的文化战略重点,“越是地方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基本成为共识。一部优秀的微电影作品无疑融入了地方元素、民族元素,独特的文化才是它的灵魂。我们应当发挥微电影文化推广的作用,让微电影成为巴蜀地域文化记忆重构与特色文化品牌塑造的载体、途径和名片。唐诗微电影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春风一夜吹乡梦》、《池上双凫》、《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男儿本自重横行》、《金陵津渡小山楼》、《石破天惊逗秋雨》、《春风不改旧时波》等选择在古蜀梓州、魅力三台拍摄,因为三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李白、杜甫、苏轼、薛涛等著名文学家的足迹,还有纯朴人文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些微电影的创作,既是对从盛唐梓州沿续至今的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也是展示蜀地特色文化、重构地域文化记忆的良好契机。

[1]谷峪.唐诗影响下的世界电影[N].新京报,2012-04-20(C25).

[2]曹文龙.营销性微电影的传播机制及发展态势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阮南燕.喧嚣过后:微电影的产业迷雾[A].文化产业研究(9)[D].顾江主编,2014.117-118.

[4]赵风杰,李斯力.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与微电影创作[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3).86.

[5]丁亚平.“大电影”视域下的微电影的发展[J].艺术评论,2012(11).

[6]李婧,马霞.108部微电影让唐诗亮相荧屏[N].中国文化报,2014-11-01.

[7]杨晓林.微电影的特征、分类及传播[J].民族艺术研究,2015(2).

[8]徐莹.论微电影的公益价值与可持续发展[A].小微之魅戏剧影视文学的微美学研究[D].厉震林,刘庆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07.

[9]“过去的成都活在他的笔下”——巴金致李眉信[J].郭沫若学刊,2011(4).

[10]尹家美,土稼之.浅析自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创作[[J].文艺争鸣,2013(5).

[11]周作人.地方与文艺[A].钟叔河,《周作人散文全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鲁迅.《致陈烟桥》(1934-4-19)[A].《鲁迅全集》(第十三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81.

猜你喜欢

薛涛巴蜀文学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我们需要文学
初寻雪上飞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