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规、家教、家风传统教育研究
2017-04-13闫海玲乔希玲
闫海玲 乔希玲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优秀家规、家教、家风传统教育研究
闫海玲 乔希玲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山西 太原 030021)
家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为人处世的行为风格的总和,它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渗透在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处世为人等日常行为中,又在思想道德层面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的进程中,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家规、家教、家风中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传统,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传统文化;家规家风;继承弘扬;教育研究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一体”、“家国天下”的思想深入到了每个中国人的血脉当中,所以,家规、家风和家教也被提高到了关乎国家兴衰与社稷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视,家规、家风、家教在5000年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内容,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国家是由一个个的家庭构成的,所以好的家规、家教、家风能促成好的社风、民风以及政风、党风,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家庭都能有良好的家规、家风和家教,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都将获得无比的力量和无尽的正能量。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2月17日的春节团拜会上所指出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优秀家规、家教、家风是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在家庭中的传承和体现
家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家庭氛围以及沿袭成习的为人处世的家庭传统和原则方法的总和。
家规、家教、家风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家庭文化氛围系统,好的家风来源于良好的家教与优秀的家规,家规通过严格的家教付诸实施,并世世代代相袭相传,就形成为家风。家风的传承主要依靠家庭或家族成员一代对一代的言传和身教,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曾子杀彘》的故事,就是曾子“言行一致”、“一诺千金”的行为示范。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典故和传说,有的多靠百姓口耳相传,还有许多是写成文字传下来的,比如《诫伯禽书》、《袁氏世范》、《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外甥书》以及现当代文学中的《傅雷家书》等等,内容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以及为实现这些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而制定的办法和规矩。
从文化角度看,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也是一部关于家规、家教、家风的记载史,家规、家教、家风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固有特色。纵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关于家规、家教、家风的各种名言、典故、故事、佳话以及家训,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比如在《诫伯禽书》中,周公旦告诫儿子不可怠慢和轻视人才。他说,德行宽裕并能够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能够克勤克俭,就能够防患危险;禄位尊盛却能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能够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才是真正的聪明。周公旦教导儿子要遵守这六条谦虚谨慎的美德。儿子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把鲁国治理成了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由于自己生前没有完成编撰史书的宏愿,在临终前还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嘱咐司马迁继承他的事业,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告诫司马迁什么才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中的家训。司马迁不负父亲临终时之命训,受尽人生折磨也不辜负父亲的嘱托,最终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因此名垂青史。《颜氏家训》中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与瞑目而无见者也”。《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
以上所举家规、家教、家风中的古训,是浩如烟海的传统家规、家教、家风中的一些典范例子,至今仍然焕发着道德的光彩和教化的价值。所以说优秀的家规、家教、家风传承的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忠信、仁爱、孝悌、感恩、礼义、廉耻、宽容、和平、谦让、奉献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具体传承和体现。
二、优秀家规、家教、家风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老百姓经常爱讲的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就是在明确告诉每一位社会成员,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规矩和章法。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是世界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连续文明,不能不说这其中,家规、家教、家风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因为家规、家教、家风的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的传统,使得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离开家庭、家乡距离多么遥远,时间多么久远,家规、家教、家风始终伴随并影响着他,召唤并吸引着他,形成了中国文化重家庭、重家乡的乡土情怀,进而促成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一体的情怀,并且在长期的岁月延传中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成为了像岳母为岳飞刺出“精忠报国”这样家训的深厚思想文化基础,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所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家规、家教、家风倡导单个家庭的价值取向。虽然每个单个家庭或者单个家族的家规、家教、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是存在交集的,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观念,比如,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简朴节约、团结友善等内容,绝大部分的家规、家教、家风教育中也包含了这些内容,正是因为传统的家规、家教、家风教育中有类似内容,所以才能最终总结提炼并升华为整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了全社会的最大共识,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家规、家教、家风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具有内涵丰富的道德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内容,与国家、社会层面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内容上存在有许多的共通之处。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单位,她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无论是单个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是希望正气弘扬,歪风邪气消失的,在这个层面上,二者不但密切相连,而且是追求一致的。所以说,通过继承和发扬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文化传统,同时摒弃其历史传承中的糟粕,可以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用优秀家规、家教、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一)重视家庭在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家规、家教、家风的好坏甚至会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好的家规、家教、家风造就好的人才和人生,坏的家规、家教、家风则贻害后人,长期延传无疑会自毁家庭乃至家族。比如周永康、徐才厚等人的家族腐败和堕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一个人良好的操守、优秀的品行,其中一大部分是在家规、家教、家风中养成的,好的家规、家教、家风既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结果。只有有了好的家规、家教、家风,其他层面的教育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家规、家教、家风对于其他层面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抓紧抓好对家长进行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普及教育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是父母的镜子。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使新时代的家庭模式与传统相去甚远,无论是家庭结构、行为方式还是现实处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传统的家规、家教、家风因旧时代的烙印过于强烈,与当代人有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有些已不再适用。但是,长幼有序,讲究礼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优秀的家规、家教、家风,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DNA,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经典总结,需要我们继承发展并发扬光大,而这需要全社会的每个家庭都继承和弘扬,所以首先必须抓好对家长进行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普及教育。
“仁者爱人、以德立人”,“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克勤克俭、力戒奢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等优秀家规、家教、家风,既是每个人踏入社会需要的基本品质,又是社会成员树立道德自信、进行自我约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精神内容,必须加强和加紧对这些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普及学习和教育。
在日常的家规、家教、家风培育和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光芒,一方面,为了使子女都能顺利传承家庭和家族的优秀家规、家教、家风,在孩子的智慧蒙开时段,家长就应当加强家规、家教、家风的正面教育,做到“蒙以养正”,并渗透在子女的吃饭穿衣,以及学习、玩耍、交友当中,将家规、家教、家风教育与子女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起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做起,处处都不放松践行家规、家教、家风。另一方面,家长还要以身立教,在家规、家教、家风的传承和教育中,在训练孩子道德素养的过程中,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立范,经常表现出敬老爱幼、节俭朴素等凸显家风家规精神的实际行为,自觉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家规。
(三)营造全社会重视优秀家规、家教、家风普及教育的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中国古代“孟母三迁”的历史故事,深刻说明了环境对于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意义。所以要培育和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作用。
要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普及宣传和讲教活动。通过积极创建社区家长学校,社区父母学校,社区夫妻学校等形式,组织家长对传统的优秀家规、家教、家风进行学习、讨论与交流,针对当代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探索加强优秀家规、家教、家风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同时基层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向家长提供家规、家教、家风的资料,向家长传达现代家规、家教、家风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树立家风家教楷模”等家风家教培训实践活动;以“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为主题,为家长教育子女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开展诸如社区家规、家教、家风教育评选活动,采用评选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形式,推进优秀家规、家教、家风的普及和教育。
传承优秀家规、家教、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引导,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家规、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来抓,筑牢社会和谐的精神阵地。通过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学习雷锋实践活动等方式,并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独特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重品行、正家风、作表率,感召群众,使全社会形成家风正、民风淳、社风清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毋 斌
D630
A
1674-1676(2017)02-0085-03
闫海玲(1963-),女,山西洪洞人,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乔希玲(1962-),女,山西洪洞人,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