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戏剧思想
2017-04-13阙艳华
阙艳华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略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戏剧思想
阙艳华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 10007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戏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如戏剧观要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戏剧艺术具有阶级倾向性,实践性是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戏剧要坚持党性这一根本原则,戏剧要为群众服务等等,这些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戏曲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
艺术观念会因思想基础不同而出现明显差异。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亦受到一定思想基础的支配,因为不管戏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戏曲政策的接受者,都受到一定的思想理论支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的论述大量散见于政论、经济学等相关论著以及书信、笔记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无产阶级文学与革命和政治的关系、无产阶级文学应关注和反映现实、文艺的阶级性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无产阶级文学应该如何为大众服务、作家创作与世界观的关系、文艺作品如何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戏曲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中国共产党对戏曲等文艺工作的领导提供了借鉴。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戏剧的主要思想
所谓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戏剧观要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戏剧思想的重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了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此分析基础上指出:戏剧和其它艺术一样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系列观点正确解决了戏剧艺术的本质问题。
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但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3],即社会形态构成中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但根本的动因在于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戏剧的本质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阐明了戏剧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
马克思恩格斯在强调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决定戏剧的基础上,又辩证的指出精神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指出戏剧艺术在实际发展中的相对独立性。马克思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荣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5]。
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艺术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的关系”理论。戏剧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并不否定社会存在对它的决定作用。但经济基础对艺术的决定作用并不是直接的,戏剧艺术在它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自身的艺术经验与成果;戏剧艺术的繁荣取决于许多条件,如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其中决定性的是社会存在,进而解释了戏剧艺术的本质问题。
(二)戏剧艺术具有阶级倾向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戏剧的阶级性时,非常关注倾向性问题,他们指出:戏剧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反映,在社会关系存在阶级的情况下,戏剧艺术是服务于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戏剧艺术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制约性;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带有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占有主导地位,力求使其他阶级接受自己的思想,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在压迫中发扬光大。因此,戏剧艺术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与阶级斗争相联系,有时它自身就是阶级斗争的一部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某个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的变化,它的戏剧艺术内容倾向性也在发生变化。
恩格斯曾指出“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都是有强烈倾向的诗人”,又说“席勒的《阴谋和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6]。同时也指出,戏剧艺术的阶级倾向性需要建立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作者在艺术作品里面应当表现作者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但“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7]。马克思恩格斯的戏剧阶级倾向性理论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
(三)实践性是戏剧艺术的根本特征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对戏剧的研究停留在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映层面,看不到戏剧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也不能对作为戏剧对象的“社会生活”的内涵作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旧唯物主义者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尽管承认“美是生活”,但同时又指出戏剧艺术不能高于生活,这些决定了他们对戏剧与生活的关系认识,不可能是辩证的。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充分认识到实践在艺术产生、发展时的重要作用,更认识不到劳动群众在社会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也决定了他们所说的社会生活,不可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马克思恩格斯则将戏剧艺术的创造放在劳动实践与社会实践过程的大环境中,放在人同自然界及周围世界的相互辩证关系中去加以考虑,人民群众是艺术产生过程的基础,劳动与社会实践是戏剧艺术产生的根源。
(四)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戏剧艺术另一个贡献是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他们不仅注意到戏剧的内容,同时也注意到戏剧的形式,要求戏剧艺术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的内容是有形式的内容,艺术的形式不是外壳,而是内容的内部构造与联系的外观。恩格斯指出理想的戏剧应该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8]。他称赞《济金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从头到尾的戏剧性”[9]。马克思也指出应该“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在最朴素的形式中”,诗剧应该把“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一些”等等。
二、列宁、斯大林的戏剧思想
(一)列宁的戏剧思想
1.戏剧要坚持党性这一根本原则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中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即文学的党性原则问题;阐述了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捍卫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他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里阐述的思想主要是:文艺作品必须有思想性,有倾向性,有阶级性,有党性。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任何作家都必须有党性,他应该知道为谁写,写什么。“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相反地,为了公开地和广泛地进行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因此,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完全应该随时同无党性作斗争,坚持不懈地为建立一个坚持原则的紧密团结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而努力。”[10]
列宁提出的党性原则,主要对象是党内的文艺家、政论家和出版工作者,在阶级社会里进行艺术创作,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不能超然物外。因此,他要求共产党员应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上,站在共产主义党性的立场上,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文艺政策的理论根据,也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
2.戏剧要为群众服务
列宁认为有益的、好的艺术应该是:它的对象应该是广大劳动人民,而不是对于无所事事的少数人。即为劳动人民而创作,为劳动人民所理解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列宁也始终坚持艺术为群众服务这一方针,俄国革命后他对戏剧艺术的态度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列宁首先注意的是人民群众,艺术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颁布的一系列法规体现了列宁重视戏剧的同时又强调戏剧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如1919年5月26日签署的《关于统计舞台和戏剧工作者的决议》,1919年8月的《关于取消演出税的法令》,1919年10月《关于联合戏剧工作的法令》等。
(二)斯大林的戏剧思想
斯大林关于戏剧比较重要的论述在《给杰米扬·别德内依同志的信》中,他主要关注两个重要原则——爱国主义原则和如何对待错误的原则问题。
1.文艺作品要反映爱国主义精神
斯大林从对杰米扬·别德内依的作品出发,“首先谈谈你琐碎的句子和暗语。假如这些不漂亮的‘小东西’是偶然发生的,那倒可以不用管它。但是这些‘小东西’是这样多,这样生动地‘层出不穷’,就决定了你的整个信的基调。”[11]斯大林信中的“小东西”指杰米扬对中央的决议看做是“绞绳”一事,显然这是对某些艺术家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提倡艺术与政治相独立思想的批判,斯大林明确指出这是诸如杰米扬的艺术家“自高自大”态度造成的,并指出“杰米扬同志,多些谦虚吧。”[12]杰米扬在自己创作过程中,对苏联生活缺点的批评逐渐变成了对整个苏联的诽谤,从而表露出明显的反爱国主义倾向。
斯大林认为,对于当时苏联的一些缺点,文艺界展开批评是必要的、而且是需要的;然而不能过分的醉心于标榜批判进而对社会主义进行诽谤,这是完全违反列宁主义的。苏联工人阶级给人类提供了为自由和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伟大榜样,这使工人阶级怀揣着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可以排山倒海,也可以创造奇迹,文艺家应该在文艺作品如何表现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多做贡献,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诽谤。
2.文艺工作者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
在杰米扬的错误被苏联共产党指出后,不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抱怨、诉苦,把苏共中央的决议看做“绞绳”。斯大林严厉批评了这种自由主义的态度和“自高自大”的作风,强调指出“共产党员作家必须服从党的决议,领会党的决议的实质,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共产党员作家必须谦虚”[13]。
斯大林在列宁戏剧思想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下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倡文艺作品要“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戏曲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前提;对待批评,我们当下的戏曲工作者需要采取谦虚的态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戏剧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戏曲政策的直接思想来源。正确认识他们对戏剧的相关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研究的逻辑起点。
[1]张雷声.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8.
[3][6][7][8][9]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6,454,462,343.
[4][5]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3,112-113.
[10]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72.
[11][12][13]斯大林给杰米扬·别德内依同志的信[Z].文艺政策论文选(内部资料),1984:52.
责任编辑:毋 斌
J892.0
A
1674-1676(2017)02-0076-03
2016年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项目“新中国头十七年戏曲政策的历史经验研究”;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Z001)。
阙艳华(1981- ),女,河南商丘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戏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