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经济外交研究方法论
2017-04-13谢华
谢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唯物史观与经济外交研究方法论
谢华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方法论是一个包含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范式等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方法论的深刻论述,尤其对目前的国内经济外交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克服机械的历史唯物论等方面论述,是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经济外交内涵、性质以及具体研究方法的法宝。
唯物史观;本体论;认识论;分析方法
“经济外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多的一个概念,但应该说对其研究方法的认识仍存在着很大差异。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因素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论述,尤其对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认识经济外交研究方法论问题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虽然方法论的含义众多,但人们一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指的是一个包含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研究范式与具体分析方法等内容在内的有机整体。
一、本体论:经济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本体论指的是研究者作为主体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根本性认识,即思维(观念)与存在(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们一般认为,经济外交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经济手段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或对外战略意图;二是通过外交手段处理经济事务,修正和协调经济政策,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权益、增进国家经济利益的目的。[1]不过,也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因素并不是能影响外交决策制订的相对独立的“变量”,还有更多的学者质疑在外交研究中到底有无必要使用该概念,是否这种使用只是对后冷战时代流行的新名词的套用和借用。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指导我们进行全部历史研究唯一科学和严整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虽然都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其具体内容却有所不同。在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在文明时代,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经济因素。[2]狭义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经济因素。狭义的唯物史观有一个前提,即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针对从物质生产有所发展、物质产品有所剩余到物质生产极大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而言的。唯物史观以经济为第一性的决定因素。“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视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4]外交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行为,它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即阶级、国家和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因此从起源上来说,经济外交是现代外交的一种原始形态和最初形态,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外交乃至军事外交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经济外交的延伸或放大。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即承认国家关系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它们最终来自于国际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差异带来的生产关系矛盾是国际政治的根本动力,决定着国际关系的深度和广度。
二、认识论:经济因素作用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方式与特点
认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的理论思维能否认识世界,以及如何获得对世界认识的概念。目前国内“经济外交”研究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即如何准确界定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互动关系。经济因素是整个人类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个活跃变量,分析历史发展变化中的经济因素,能大大拓展外交史研究的视野和空间,能使研究工作更具深度和广度。目前经济外交研究中也存在“经济问题就是政治问题”的倾向,导致对经济因素的分析成了政治史的陪衬。实际上,国际政治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经济根源,另外政治事件也总会酝酿或引发重大的经济后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地把人类历史全部归结为是一种经济决定论。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指出:“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5]“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6]唯物史观揭示的是历史深层的逻辑规律,而不是历史的现实表现,我们不能用原则去替代具体的历史研究。对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作用的全面理解,同样有赖于对历史进程中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之间的现实关系进行微观的考察。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经济因素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历史性与非决定性的特点。现实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经济因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不能单独决定社会历史的存在与发展。经济因素只有与其他社会因素统一起来,彼此不可分割地构成社会整体,它自身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截然分开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只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在社会历史的各个构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对整体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人类历史是由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宗教的等因素构成的统一的历史,每一个因素在发展过程中都保持着自身的连续性和其他因素的密切联系,每一个因素在历史上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人类历史整体结构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依存,决定了经济因素对非经济因素的“第一性”,同时也为其他因素所影响着。二是阶段性与两重性的特点。经济因素作为历史结构性因素之一,并不总是先有某种性质的经济因素出现,然后才决定与其性质相适应的非经济因素的出现。随着条件的不断变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会改变自己的位置,成为社会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唯物史观没有把人类历史结构中各因素的排列和地位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也没有把某个因素规定为永恒不变的决定性因素。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要素也都可能对社会的某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现象最深厚的基础和根源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国内或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都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和外交关系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国际关系中“争权”和“夺势”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为了“取利”“谋利”,这是国家行为最基本的出发点。
三、研究范式与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深刻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研究范式的基础。所谓的研究范式,指的是得到同行研究者共同接受的、具体观察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视角或途径,它是“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目前经济外交研究方法论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唯物史观经济分析研究范式的回归。不过,由本体论和认识论组成的哲学层面的方法论,毕竟不是也不能完全取代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唯物史观在方法层面揭示出来的研究手段和思路,虽然对历史研究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但同样是全面认识和把握经济外交研究方法论问题的重要方面。
首先,唯物史观经济分析的研究范式是辩证的经济决定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为所谓社会”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它们的内部联系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以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7]在现实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各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使得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诸方面可能是同步运动,也可能不是同步运动,所以历史表征才变得错综复杂,历史因果规律因时间、环境、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得千变万化。其次,唯物史观坚持人类历史发展的合力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考察历史因素本身的活动,还要在此基础上考察各因素彼此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交互作用,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单一的历史研究往往只着眼于一个切入点、一条分析线索、一个考察角度,因而因发现不了史实背后的历史规律,使得研究工作缺乏应有的深度和科学性。“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虽然相互作用的力量很不均等:其中经济运动是更强有力的、最本原的、最有决定性的),这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8]第三,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非线性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从任何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抽象理念出发来考察人类历史中的经济因素,而要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唯物史观不是一般地承认历史的因果关系,而是深入到社会有机体的内部,具体揭示本质与表象、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对意义。唯物史观不是把历史规律看作某种外在于人的、无主体的自在过程,而是看作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在人类经济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人类以及国家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经济因素。经济要素是保证一个社会运行和国际关系演变的基本条件,也许有人不想也不愿意承认世人皆有“自私”和“贪欲”的本能。没有经济利益牵涉其中,国际政治活动最终会显得玄幻乃至不可理解;就效果看,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持久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坚实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历史发展规律不由得使人们更加怀念马克思主义有关论述的深刻性以及具备的强大生命力。
[1]鲁 毅,黄金祺,等.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167;周永生.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2;张学斌.经济外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3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696.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10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责任编辑:徐 芳
B27
A
1674-1676(2017)02-0012-03
谢 华(1971- ),男,山西大同人,历史学博士,中共山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冷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