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研究
2017-04-13王伟姚蕾胡惕
王伟++姚蕾++胡惕
摘要: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是高校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高校校园的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学生素质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只有不断地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才能使校园体育文化发挥更大的价值,进而为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以及素质教学的发展发挥独有的价值。
关键词:高校校园 体育文化 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67-02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要求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宗旨是文化价值的实现。而文化价值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和校园体育思想文化。
一、浅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直观表达。它主要表现为校园的体育相关的建筑,布局,教学设施等。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的体育物质文化是一个具有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特质。以清华大学的体育场为例,清华大学体育场的建设展现了体育建筑的力量美,并充分采用了自然光线。这样的校园体育物质基础将会为清华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2.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是学校为了规范体育教学所形成的一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一般将这种规章制度装订成册,并让教师学生阅读学习,从而约束、完善自己的行为。这种规章制度很好地指导师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并为构建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提供理论保障。
3.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在体育思想文化指导教育下所完成的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等体育行为。包括在行为中所展现出的学生的仪表、气质、态度等各项外在的素质。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的外在表现。
4.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的构建
校园体育思想文化是通过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活动所形成的校园体育文化,它包括校园体育思想、体育观念、体育意识等。高校校园体育思想文化以自己独特的价值,对大学生的思想及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思想文化的内涵就是其价值观。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偏重于物质价值,而非精神价值,即看重学生的身体锻炼重于对学生的精神培养。我们更应该重视“精神”和“物质”的结合,培養学生体育活动中的荣誉感,强调体育竞赛中的团队精神。
二、高校体育文化社会认同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层结构、表层结构都密切相关。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深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上,高校体育相关的哲学思想、价值判断、审美观、健康观、意识形态等的社会认同度直接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形态存在的依据、发展原则和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社会的价值判断准则,以弘扬高尚的体育精神为目标。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中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是由一系列校园体育教学、竞赛的规则组成。只有规则、制度的公平、完善,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它直接决定了校园体育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操作效率。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表层结构上的相关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主要是将深层的体育文化概念通过中层的操作结构以及实际活动规则,表现为具体的教学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的设计等等。而对于高校文化的社会认同直接从深层结构上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了中层结构对于体育精神与体育行为的连接,进而影响表层结构的一切体育活动。
三、如何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1.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的基础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只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得到了社会认同,才能提高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高校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表现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即运动带来的学校荣誉感和个体荣誉感,以及在活动中的团队精神。物质价值主要为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得以锻炼,气质、精神得以改变等(下转第66页)
基金项目:本文系烟台社科研究项目“烟台市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牛海龙,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丁国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岳彦姝,烟台市芝罘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学士,研究方向:人力管理。全面构建烟台市职业教育体系现代交际·2016年7月
全面构建烟台市职业教育体系
牛海龙 丁国强 岳彦姝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摘要:目前,烟台市职业教育在评价机制、衔接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已陷入瓶颈期。本文深入总结了制约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大因素,从烟台市情入手,提出破解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三大突破口,分别是以实用性为核心、以大职业为理念、以立体化为特色,并客观分析了各项解决之策的必然性。
关键词:烟台 职业教育体系 评价 大职业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68-02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烟台市中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崛起,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建设理念相对保守、社会企业参与不足、人才培养模式模糊、根基薄弱、国际化接轨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问题主要体现在现在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跟上现代经济转型的需求,所以当务之急需要改变目前陈旧的职业教育体系。
目前,在全国大背景下纵观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可以看到我市在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已经尝试着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要到2020年实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还有长远的路要走。如今烟台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烟台市职业教育评价机制问题
职业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步。在烟台市目前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评价机制与实际教育质量有脱钩的现象。首先,评价机制仅限于走过场,评价的好坏无法与学生质量、老师教课质量直接画等号;其次,职业教育评价标准不够全面,教师很容易为了评价而去评价;再次,学校往往作为评价的主体过于单一,评价的主要参照也仅仅是课堂内容、校内表现,这使得评价结果过于片面。行业、企业、政府等一般不参与评价过程,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与否、实习情况均无法体现。
二、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过渡机制问题
根据国际标准,“处于3A阶段的学生只有经过4B阶段的补充教育,才能转入高职教育,这个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生源质量”,按照这个思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应该主要来自中职,这样才比较合理。但是一直以来,我市大专职业教育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高中生,而并非中专生。高等职业院校成为普通高中无法升入本科学校的毕业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这种被动的选择直接左右了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有色看待,这种偏见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学生学习以及以后工作。
三、烟台市职业教育保障机制问题
这里的“保障”主要有三点内涵:经费保障、政策保障以及人才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国家高度重视对普通教育的经费投入而轻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缺乏足够的经济基础,导致职业院校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目前,我市的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专科层次,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整个体系都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情况跟目前我国对高级技术从业人员需求的日益增加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以上种种保障的缺失导致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岗位吸引力不足,教育资源流动性大。不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很多教师将高职院校当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渡跳板,影响职业教育人才的长远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教育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仍然是服务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由此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个重点入手。
(一)以实用性为核心是职业教育的根基
“实用性”是指职业教育跟“理论性”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点,具有顯著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虽然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看似是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但必须看到职业教育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高需求,而非“次品回收站”。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两条培养计划相对独立的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就业市场上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专门开设职业性课程,课程目标就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与岗位的匹配度,着重强化实践教育与技能训练的作用,融职位需求与个性需求于一体,最终为社会各个行业大批量输送能够胜任岗位的高素养、高技术、高水平人才。
(二)以大职业为理念是职业教育的力量之源
大职业教育理念以开放性、多样性、包容性为主要特点。要想全面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应该将教育对象从个别群体辐射到社会大众,让每一个公民都有自由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机会。应该促进职业教育逐步分层发展,建立低、中、高各个阶层教育之间的互通体系,保证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打破现在社会就业中靠文凭定终身的旧观念,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提高其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将阶段性教育转化成职业前教育、就业培训、职场培训等全方位的过程,让职业教育贯穿到一个人就业生涯中的各个阶段。
(三)以立体化为特色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使相对割裂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逐渐互通融合,打破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固有界限,让校内教育、技能培训、企业实习环环相扣。最终构建起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入职前后人才培养一体化、普教与职教间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满足不同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中的学习和工作的需要,让体系的构建形成三维一体化,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发展不顺畅的局面。简要地讲,是要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低、中、高每一个都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交错融合,并且与职业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总之,构建烟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最终是否能够形成以现代职业教育学制体系为核心,以专业设置、辅导教材、师资建设、理论研究、技能培训、岗位实习、就业创业、评价机制、政策法规、经费投入等配套设施为支撑的立体的、完整的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否真正确立的重要标志。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的多方参与,仅凭某一单方面的努力,是很难达成目标的。只有客观、科学、有针对性地对难点、重点各个击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的理念才能深入烟台,建设行动才可以更有效率和执行力。我们应立足于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到烟台市情的大环境下,拓展思路、放眼未来,有比较、有分析、有选择地学习模仿其他地区甚至其他国家不同类型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认真仔细总结我市职业教育历史、重点难点和经验教训,积极顺应教育改革的大形势,谱写构建烟台特色、中国领先、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篇章。
四、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提高和发展的基础。因为社会认同是人们对共识的东西确认的一个过程,因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体育文化不断自我构建、自我重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育文化的构建不仅能逐渐自我完善,还能通过社会认同得以弘扬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学习态度,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完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还要做到高校体育文化的体育标识、精神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沈芝平.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2]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3]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6(4).
[4]刘勇,胡建忠,周健生.校园体育文化本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
[5]沈廷川.借鉴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发展[J].教育探索,2010(8).
[6]马毅.美国大学体育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