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2017-04-13邵飞尧
邵飞尧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师角色;教学情景;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67—01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框架与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名教师,怎样将教师的知识疏导与学生的积极探索相结合,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提高、取得进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传统观念要改变,教师角色要改变
传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和传播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体现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拓展思维。因此,传统观念与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施教,放权课堂,扮演引导者和沟通者的角色。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探索,创新思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要实现这一效果,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疏导者、引导者,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就必须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促进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很好地创新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尊重学生的思维,呵护学生的自尊。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找出思维错误的病因,协助学生找到最佳思维途径。倘若教师评价过程单一、无激励性话语,直接用“错”、“你真笨”来评价,极易伤害学生自尊,引起学生的反感,激起学生抵触情绪,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更不利于课堂实效的生成。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闪光點,让学生找到自信,并在彼此间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全方位做好课前准备,预设课堂教学情景
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教学,都必须要进行课前准备。课堂要实现高效,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本节课的课堂流程,要充分结合具体的教情与学情,设计出最为简洁明确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实况,避免因课堂教学中新生的问题而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准确把握重难点,过难的知识点要预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与探索。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最忌讳照本宣科,照抄教学辅导用书,做课堂教学的搬用工,这样脱离实际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更难形成高效课堂。
三、合理设计教学流程,不同环节要体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课堂知识的生成。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流程中,要针对不同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预设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常见的课堂教学流程主要有激情导入、自主学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和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在激情导入环节中,教师要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获取新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参与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要明白本节课所学内容,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更深层次的探索,巩固知识点,发现并罗列重难点,先独立思考,倘若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可在激情互动环节中,借助于小组的智慧去解决,教师只需要适时点拨;倘若存在共性的问题,可进行全面讲解(实则就是魅力精讲),最后将拓展延伸与课外作业相结合,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各环节环环相扣,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可在不同的环节中得以解决,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自然会实现高效的效果。
总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背景下必须面对的现实,虽然因不同的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不拘一格,但它的目标与任务是明确的,为此,要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转变传统观念与教师角色,课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扎实备课,备好教情与学情,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的环节,解决不同的疑惑,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巩固提升。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