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来了走了(短篇小说)
2017-04-13林那北
看上去玄奘瘦了,大唐的繁华、长安的安逸都没留住他,他还是执意向西出发,几年间顶着厉风、暴雨或者烈日,每天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走——走过兰州,走过瓜州,走过玉门关,走过伊吾,走过高昌国,再走,就经过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然后他抵达了蓝毗尼。
那一年是公元635年,他刚过而立之年不久,生命正饱满丰盛,目光如炬,内心如洗,健步如飞。
大概是夏季吧,天空像一口大锅当头扣下,非常热,而且闷,风深居简出轻易不肯刮起,但万物葱茏,每一片叶子都肥硕而壮大,绿统治了一切,无边无际,恣肆汪洋。
他站到那棵娑罗树下,他就是为这棵树而来。
在他之前的很多年又很多年,一个美丽的女人在回娘家途中曾经过这里,她是迦毗罗卫国国王的妻子,她名叫玛雅·黛维,她有孕在身。那时这里还是一座丰饶的花园,金婆罗花、木立大丽花、狼毒大戟、紫罗兰、黄帽月季、硫华菊、杜鹃花以及孔雀草、彩叶草、红萼龙吐珠……它们在那个春天以前所未有的心力挤挤挨挨竞相绽放,开出绝世的妖娆与明亮,月光下娇媚,烈日中绚丽,让所有路过的人久久伫足,凝神注目,惊讶与疑惑次第涌起。
后来,当尼历正月十五,黛维王后在花园里的娑罗树旁诞下她心爱的儿子悉达多·乔达摩时,人们才猛然醍醐灌顶回过神,原来冥冥之中偏心的造物主早已将一个惊天讯息暗暗传递给花草,于是它们心领神会,拼尽全力怒放,轰隆隆迎向前,以最璀璨的姿色涌向新生的佛祖。
是的,被后世尊称为佛祖、佛陀的就是王子悉达多·乔达摩,黛维王后把他降生在娑罗树下。非常顺利,王后纤纤玉手抚着树身,痛苦还未真正抵达,儿子就已呱呱坠地,沐着月亮的银辉,粉嫩得周身闪出金光。
尼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农历四月初八,而玄奘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九降生。在年份上他们差了近千年,而月份与日期却如此接近,一个月不到,在同一个美好的季节,这便是缘吧。想象着那个已经逝去的非常久远的春天,属于悉达多·乔达摩的春天,玄奘脸款款镀上一层神往的熠熠光亮。他眼前的娑罗树已经枯悴,但枝干仍坚硬地挺立,像一道让人永远参悟不透的禅语。
玄奘对着树身双掌合十,颔首默诵,又沿着它缓缓绕行三圈。这个年轻的中国僧侣此时内心明净清爽,俊朗的脸庞被蓝毗尼的夕阳拂照得愈发显出惊人的柔美。
然后他去了迦毗罗卫国,不太远,大半天的行程而已。
国早已散,城也已经破,连城前的那条丰沛大江都已干涸,但城的根基还在,残砖碎石都依稀挽留着曾经的气韵。玄奘长吁一口气,他听到自己内心的呢呢喃喃: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
城邦面积比他想象的还要大,屋宇连残迹都如此磅礴壮阔荡人心魄。可是作为王子的悉达多·乔达摩却执意抛下了,不要,都不要。两手空空牵一匹白马从城的东门绝然离去时,妻儿万般留恋的目光追在身后,还有泪水,还有挽留与嘱咐。他回头了吗?玄奘相信没有,不会有。那一年王子二十九岁,与玄奘离开长安城的年纪恰好一样。
仅仅为了修道,就非得一意孤行离家苦行吗?世俗的眼光打死也看不明白,而玄奘却心有戚戚,他懂。他也生长于富足之家,曾祖父任过太守,祖父是国子博士,而身高体壮、眉清目秀的父亲虽只做过县官,却因潜心学问、博览经书而为众人所景仰。他是父亲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幺子总是格外得宠,以他过人的聪颖本可以凭借科举走上仕途,可他十一岁就随二哥入洛阳的净土寺受学经书,十三岁就在净土寺正式出家,然后隋武德六年,在他二十三岁时,受了具足戒。
一切都是命定的,他愿意像悉达多·乔达摩王子一样隔绝俗事,将自己一生都献出去,黄卷青灯中竭力求索人生苦痛本源,断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东城门已不复存在,剩两坨潦草隆起的土堆相对而立,中间两丈宽的路也已杂草丛生。因为没风,草们不摇曳,不喧哗,不骚动,都直愣愣地挺着小身子,不绝如缕地散发着某种积蓄已久的寂寥。
玄奘卸下背上沉甸甸的行囊,坐到左边土堆上。他低头看路,看路上的草,再抬起头看外面空旷的田野和远处连绵而去的喜马拉雅山脉。听到了,他听到王子铿锵的脚步声,很快眼前也人影晃动——是玉树临风的王子啊,简衣陋衫,却气宇轩昂,正从城的深处而来,然后穿过城门,走了,每一脚抬起落下都毅然绝然,地似乎都在慌乱抖动。
玄奘不由得肃然站起,眨眼间,他整个身体又一下子匍匐到地上了。阿弥陀佛!
很久,过了很久,重新站起来时,他两眼光泽四溢,这电光石闪的一瞬就是对自己一路艰难西行的最高奖赏吧?够了,接下去再苦的日子再难的路又何足挂齿?
天真蓝啊,像一枚剔透的大宝石。他深深吸一口气,仰头再看一眼,这一眼是深深的道别。蓝毗尼不是他的终点,他来了,又走了。路那么漫长,他得继续瞻礼学法,直至取得真经,然后重返大唐,惠及苍生。
坚持!他对自己说。
责任编辑 梁智强
林那北:著名作家。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剑问》《浦之上》《我的唐山》,长篇散文《宣传队运动队》《屋角的农事》等著作二十三部,作品入選《中国文学年鉴》《新世纪最佳中篇小说》等若干权威年选。现居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