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的英译比较与典籍外译的策略探索

2017-04-12朱振武

关键词:三国演义译本原文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三国演义》的英译比较与典籍外译的策略探索

朱振武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语全译本的译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进而对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问题进行学理探讨。通过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发现在翻译《三国演义》原作中的特质文化词、宏大故事结构和典故文化时,面对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和目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第一个全译者邓罗采取音译、改写和意译为主的翻译策略,而半个多世纪后的第二个全译者罗慕士则采用转译、直译和译释结合的翻译策略。这是两位翻译家从各自时代的目标读者出发,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为保证译文可读性与可接受性所做的有益尝试,也是他们的译本被各自的目标读者接受的重要原因。处在不同时代的邓罗和罗慕士对《三国演义》的成功译介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文化经典的外译既要考虑忠实性和准确性,也要兼顾差异性和目的性,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原则。

三国演义;典籍外译;翻译策略

《三国演义》高居中国“四大奇书”之首,结构宏伟,故事扣人心弦,语言简洁明快。它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更是拥有60多个语言的译本。目前,在英语世界中《三国演义》公认的全译本有两部,分别是邓罗(C. H. Brewitt-Taylor, 1857—1938)译本和罗慕士(Moss Roberts, 1937—)译本。两个译本相隔66年之久,译作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种差异让两者的对比研究有了更深的意义。邓罗是《三国演义》全译本的首位译者,其译本分上下两卷,于1925年由别发洋行①发行了标准本;时隔数十载后塔托(Tuttle)出版社于1959年又发行其译本,并于2002年重印。译本面世后近70年间,邓罗译本是《三国演义》唯一的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大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这类工具书中关于《三国演义》的条目中至今都能找到“RomanceoftheThreeKingdoms”这个译文。著名汉学家翟理斯认为,邓罗译本“为他在当代汉学家中赢得了重要的地位,将被后人铭记”。[1](P390)1992年,著名汉学家、纽约大学东亚语言系教授罗慕士完成了《三国演义》全译本这个艰巨的翻译工程,其译作最终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外文出版社联合出版,至今为止,其译本在中外学术界中被认为是《三国演义》最优秀的英文全译本。

邓罗译本自1925年诞生以来,一直广受中外读者的喜爱。时隔66年后,罗慕士也推出了自己的英文全译本。一部作品出现不同译本,原因很复杂,但不同时代或几十年后再出现新译本,则往往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语境、文学环境和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正如克利福德·E·兰德斯(Clifford E. Landers)所说,“一个译本每隔三四十年就会失去一半的生命力、新鲜感,无法用同时代的语言同读者进行交流”,文学翻译也是一种短暂的艺术,“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就要不时地重译,以保持其作为文化和时代的终结的功能”。②然而译本虽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而邓罗译本和罗慕士译本却都在各自的时代里取得了成功。通过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具体译例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厘清译本在不同时代取得成功的堂奥,也能从中获取一些中国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验和启示。

一、从音译到转译:增添译文的可读性

《三国演义》包含了文学、政治、军事、星象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其中不乏众多中国特质文化词和文化意象。例如中国传统的官职名称,又如“麒麟”“龙”“凤”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以及中国古代对已婚女性的称谓等。诚然,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这些特质文化词和文化意象可以为英语世界的文化带来新鲜血液,但也可能对目标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在解决这个翻译难题时,译者既要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又要考虑目标读者能否接受自己的译文。综合种种因素,邓罗和罗慕士分别采用了音译和转译的翻译方法,尽力让自己的译文既得到读者的接受和认可,又能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1)原文:遂封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2](P574)

罗译文:He appointed Zhang Xiu General of Manifest Might and Jia Xu an officer in the Capital Guard.[4](P801)

“扬武将军”是一个将军封号,它由曹操招安成功后赐予刘绣;“执金吾”则是一种官职称谓,指秦汉时率兵保卫京城和宫城的官员。在英语文化中,“General”一词恰好与“将军”对应,所以邓罗将原文译为 “Yang-wu General”,对“扬武”采取了音译处理。但考虑到当时的目标读者可能无法理解这一称谓,他又在后面添加译文“‘Prowess-in-War’ General”。对 “执金吾”一职的翻译,他也采取了同样的策略,将其译为“Chih Chin-wu (Controller of the Ways)”。其实在此之前,“将军”一词的译文“General (Chiang-chun)”[3](P102)早已出现在邓罗的译本中,目的就是便于读者明白原作中“Chiang-chun”类似于英语文化中“General ” 的职能。这种翻译策略让目标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译文也比较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在20世纪末期的罗慕士译本中,在正确解读原文后,译者分别将其译为“General of Manifest Might”和“an officer in the Capital Guard”。相比之下,罗慕士的译文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深层意蕴,为新时代的目标读者提供了窥探中国传统职官制度文化的契机。此类官职称谓还有“大司马”“太傅”“都尉”等,邓罗音译为“Ta Ssu-ma (Minister of War)”[3](P327)“T’ai-fu”[3](P38)“Tu-yu”[3](P338);罗慕士为减少这些繁杂的职官称谓、头衔对目标读者造成的阅读负担,在编后记中不辞劳苦地列出了一张包含76个主要官职名称的中英文对照表,如上文对应官职的英译 “grand marshal”“court steward”“military commander”,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更顺畅地阅读译文。

(2)原文: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2](P404)

邓译文:“With me? Compared with him I am as a worn-out cart-horse to a kilin, an old crow to a phoenix.”[3](P415)

罗译文:“To compare him to someone like me,” Shan Fu answered, “would be like comparing the fabled unicorn to a dray, a peafowl to a crow.”[4](P432)

上例中的“麒麟”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传统神兽,但西方世界并不存在这种文化意象。邓罗为了把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象介绍给西方读者,直接原封不动地音译为“kilin”;罗慕士则用英语文化中的“unicorn”(独角兽)来作为对应的译文。因为独角兽是目标读者所熟悉的西方神话中的一种虚拟生物,和“麒麟”有相似之处,“the fabled unicorn”拉近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译本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后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翻译莫言的《师傅越来越幽默》时,把其中的“麒麟”也译成“unicorn”,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中国特有文化词还有“围棋”,邓罗和罗慕士分别译为“wei-ch’i”[3](P455)和“chess”。[3](P954)

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已婚女性的称谓由于社会等级差异而不尽相同,特别是后宫中的称谓。对于那些对异域文化感兴趣的目标读者而言,这些无疑充满了浓郁的异域色彩,但语言和文化差异却给他们造成了阅读障碍,所以解决这些问题的重任最终落到了译者肩上。然而,只有好的译者才能让他们畅快地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例如“夫人”这一称谓,它源于《礼记·曲礼》:“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先秦时期,帝王的妃子以及诸侯的妻子皆称为“夫人”,它含有尊贵之意。在目标语言中却出现了词汇空缺,并不存在对等的称谓,只有 “Lady”一词与其意思接近,表示对英国女贵族、女爵士、贵族成员妻女或爵士妻子的尊称。考虑到译本的可读性,邓罗先将其音译为“Fu-ren”,后来也翻译为 “Lady”;半个多世纪后,英语世界的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所增加,对译本的阅读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罗慕士将“夫人”前后统一译为“Lady”。其他的译例还有“贵妃”“太后”,邓罗也音译为“T’ai-hou”[3](P22)和“Kuei-fei”。[3](P215)

针对上文中相同的文化特质词和文化意象,身处不同时代的邓罗和罗慕士却采用了相异的翻译策略,原因何在?一战后,西方世界兴起了“东方文化救世论”的思潮,继而出现了“中学热”。中国的诗词、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被大量地翻译和出版,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依然处于弱势地位。[5](P1029)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邓罗作为一个汉学家,他希望通过译本把中国的特色文化介绍给英语世界的读者;但作为一名译者,他更加需要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作以及目标读者对译本的阅读期待和接受能力,所以对部分文化特质词进行了音译。当然,邓罗的做法丰富了英语文化中的词汇和表达手法,移植过来的这些异域文化概念也开阔了读者的眼界,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末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西方读者开始主动接近中国传统文化,对译本的接受能力相对而言也更高了。然而,罗慕士依然把读者放在重要的地位,在翻译时尽可能多地为读者考虑。为了“降低语言、心理、文化等外在客观因素对作品的影响”,[6](P115)他对这些特质文化词采用转译的翻译方法,译文平易流畅,目的就是为了让目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获得和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二、从改写到直译:还原作品艺术本色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与精彩的细节描写数不胜数。邓罗和罗慕士为了英语世界的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得到和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可谓各显神通,他们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分别采用了改写和直译的翻译策略,各自的译文都很精妙。

(1)原文:正话间,忽报袁绍遣使陈震至。策唤入问之。震具言袁绍欲结东吴为外应,共攻曹操。[2](P318)

邓译文:Then arrived Ch’en Chen, the messenger from Yuan Shao, and Sun would have him brought in. He said, “My master wishes to ally himself with Wu in an attack on Ts’ao Ts’ao.”[3](P329)

罗译文:At this point Yuan Shao’s messenger, Chen Zhen, arrived with the news that his master wanted to ally with the south and attack Cao Cao.[4](P346)

上例讲的是袁绍派遣部下陈震前往孙策处,表明其欲与孙策结盟共同对付曹操的故事情节。原文句式简短精练,皆为陈述句。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后,我们发现邓罗在其译文中虽保留了原文的内容,但改写了形式,使用了原文没有的人物对白形式;而罗慕士则选择直译,从而忠实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这里无意说明谁的译文棋高一着、谁的译文略逊一筹,我们主要是通过对比来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邓罗之所以会对原作的形式进行改写,将原作中的陈述句在译文中改为人物对白,这与他对《三国演义》的翻译理念有很大的关系。“邓罗认为戏剧性是《三国演义》的主要特征,在翻译时他便尽量使用能够保持译文戏剧特征的手段。”[1](P386)人物对白更容易体现生动、快速变化的戏剧场景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在20世纪初,英语世界的读者对戏剧更为熟悉,邓罗在忠实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为译文披上“戏剧的外衣”,因此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其译本在读者中的可接受性。到了20世纪末期,接受译本的社会语境变了,新时代目标读者对译本的阅读能力更强了,罗慕士认为译文应该兼顾原文的形式与内容,所以他采取了直译。现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沟通的信使,译者也有责任让目标读者欣赏原原本本的中国文学作品,体会中国文学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2)原文:……多曾说有一刘玄德,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乃当世之英雄。……[2](P389)

邓译文:…they all talk about Yuan-te, the tall man whose hands hang down below his knees and whose eyes are very prominent. They say he is the most famous man of the day…[3](P400)

罗译文:…I often hear talk of Liu Xuande—over six spans tall, arms reaching past his kness, eyes that can almost see behind him—one of the heroes of the age…[4](P417)

上例原文是对刘备外貌的描写,讲他长得如何与众不同,以此为他日后必定成为大人物做铺垫。邓罗在翻译这段文字时,并没有拘泥于原文的信息,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原文进行改写。在他的译文中,仅一个“tall”就表达了“身长七尺五寸”的含义;“目能自顾其耳”更是译为“whose eyes are very prominent”,目的就是为了在读者心中树立刘备器宇非凡的形象;“当世之英雄”则译为“the most famous man of the day”,译文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浅显易懂。而分析罗慕士的译文,我们发现他严格依据原文的形式和信息,译文信息毫无省略,形象上无删除,与原文几乎是如出一辙,原原本本地彰显出原作中的人物形象。

(3)原文:……糜夫人身带重伤,不肯上马,投井而死,云只得推土墙掩之。……[2](P471)

邓译文:…The Lady Mi was severely wounded; she refused my horse and threw herself into a well. She is dead and all I could do was to fill in the well with the rubbish that lay around…[3](P477~478)

罗译文:…Lady Mi was wounded so badly that she refused my horse and threw herself down a well. I could do nothing but knock over an earthen wall to cover her body…[4](P495)

上例叙述了曹操围攻刘备、赵云守护刘备妻儿的情节。通过将原文和两个译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 “土墙”一词出现了不同的译文。邓罗译为“the rubbish that lay around”,罗慕士译为“an earthen wall”。两种译文的差异不禁让我们心生疑窦:出现这种情况是译者的翻译能力有限,还是另有原因?邓罗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翟里斯的学生,翟里斯对他的汉学素养颇为赏识,并鼓励他翻译《三国演义》,“土墙”一词并不会难倒他。那不妨推测这是译者根据当时的故事情节,在译文中对原文的部分内容进行的改写。邓罗认为在纷乱的战场上很少会有保存良好的房屋、土墙,故“the rubbish that lay around”更能凸显战争的惨烈。原文是赵云推倒土墙掩盖糜夫人的尸体,因而将原作改译为“to fill in the well”而不是“to cover her body”,极大地增添了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相比之下,罗慕士依据原文信息,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用精简的译文流畅地再现了原文场面。

通过上面三个译例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翻译目的促使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20世纪初,邓罗翻译《三国演义》是希望西方读者能欣赏到这部非常吸引人且具东方特色的小说,使他们通过阅读故事情节来满足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理。[3](Pxii)在翻译过程中,他并没有拘泥于原文,而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采用较为灵活的改写,以增强译文的故事性,让译本更容易为同时代读者所接受。罗慕士作为美国纽约大学的教授,以及教授中国文化的专家、学者,他翻译《三国演义》的目的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文化,让他们能够领略中国小说和中国文化的风采。[4](P1460)于是,他主要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让译文兼具原作的形与意,以最大限度地忠实原作。两人不同的翻译目的促使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但殊途同归,不论是邓罗的改写策略还是罗慕士的直译策略,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时代目标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这是他们的译本能在英语世界中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三、从意译到译释结合:挖掘作品背后的典故

除了包含众多的中国特质文化,《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在作品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丰富了其内涵,增加了行文的韵味。但这些精彩的典故背后往往隐藏着众多历史人物、古代典章制度等故事或传说,这些翻译因素不仅给译者理解原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更对他们所掌握的汉学知识和翻译技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有些译者为了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直接译出意思,对词法结构和文化标志不予理睬,更没有挖空心思从英语里寻找对应的表达”。[7](P78)但在邓罗译本和罗慕士译本中,两人分别通过意译和译释结合的翻译方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试看下面几例:

(1)原文: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诚不足怪。……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2](P248)

邓译文:Hung-yang’s mental calculations and An-shih’s mnemonical feats compared with Mi Heng’s powers are no longer wonderful. … Jen Tso in unflinching candour, Shih Yu in severe rectitude, never surpassed him.[3](P262)

罗译文:It would not surprise me if he proved the equal of Sang Hongyang in calculation and Zhang Anshi in comprehensive recall.…He would risk his life to defend useful criticism as promptly as he would protect Your Majesty from unscrupulous counsel in the manner of a Ren Zuo or a Shi Yu.[4](P282)

上例中的“弘羊潜计,安世默识”是称赞西汉的桑弘羊擅长心算,丞相张安世则记忆力惊人,能够过目成诵;“任座抗行,史鱼厉节”讲述的是关于名士任座和史鱼坚持高尚德行的历史典故。邓罗在通透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采取意译,直白地译出典故背后的深意,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罗慕士采用了意译+文外注释的策略,欲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本意,而且在不打断目标读者阅读节奏的前提下额外为译文添加了文外注释,向读者展开了典故背后的故事,给目标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典故文化的宝贵机会。

(2)原文: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2](P286)

邓译文:I have been a student in my youth and know somewhat of the proprieties. I sigh and weep at the memory of the fraternal affection that made Yang Chio-ai and Tso Po-t’ao die rather than separate.[3](P262)

罗译文:In my youth I came to know the classics and to appreciate something of our traditions and code of honor. When I reflect on the fraternal devotion and sacrifice of such ancient models as Yangjue Ai and Zuo Botao, I cannot help sighing over and over through my tears.[4](P319)

上例中的“羊角哀、左伯桃之事”讲述了羊角哀和左伯桃的故事。两人在去楚国谋事的途中遭遇风雪来袭,天寒地冻,眼看各自随身携带的干粮就要告罄了,左伯桃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牺牲自己来成全朋友羊角哀。后来他托梦给羊角哀诉说自己在九泉之下受人逼迫,羊角哀最后自尽到阴间帮助左伯桃。原文短短八个字却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典故信息,邓罗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直白地译出了典故的意义;罗慕士依然采用译释结合的方法,先意译出原文,然后通过文外注释的方法为读者提供该典故更为详细的信息,以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在罗译本中由此类文外注释组成的副文本信息多达1184条,它们不仅为整部译本增添了额外的阅读信息,也提高了译本的学术研究价值。

面对《三国演义》中庞杂的典故信息,邓罗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采用了意译的策略,极力减轻目标读者的阅读负担,让译文的故事情节更流畅,使译本更容易为同时代的读者所接受;时隔66年的罗慕士并没有效仿前辈的做法,一方面他考虑到新时代目标读者的审美趣味和对译本的阅读期待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他又绞尽脑汁地思索如何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本的故事情节,故最终采用了译释结合的方法,尽力使自己的译本满足各方面的要求,让目标读者和源语读者拥有同样的阅读感受。凭借自己深厚的汉学素养及专业学者的帮助,罗慕士不辞劳苦地为译本添加了额外的文外注释,让读者在品读译文的过程中有更多机会接触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译释结合的翻译策略并非仅限于典籍外译活动,中国本土的译者在译入国外文学作品时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如翻译家金堤和萧乾夫妇翻译的《尤利西斯》中文译本,均用直译,译者对书中难以理解之处或中外文化差异尝尽辛苦作了大量的注,金堤译本约为2000余条,萧乾夫妻译本约为6000余条”,[8](P189)为中国读者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英语世界时,媒体和公众对文学作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多大限度地再现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一直心存疑虑。[9](P10)20世纪初,中国因为国力衰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家对面向西方世界的译介工程中所采取的异化翻译策略采取认同的态度。现在,中国国力日渐强盛,学者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将中国文学、文化译介到西方世界,而是希望更多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能有机会进入西方世界,并为西方世界的主流读者群所接受。罗慕士这种译释结合的翻译手段,无疑为我们的典籍英译提供了很好的译介经验。

四、借鉴成功译介经验,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谈起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三国演义》邓译本和罗译本成功的译介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磨。

首先,这两部全译本的译者都是英语汉学家,他们有着母语优势,对英语世界读者的阅读兴趣、文字习惯、思维模式以及审美情怀有着精准的把握,换句话说,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英语读者的审美情趣以及目标阅读市场的需求。

其次,他们对中国文化都非常感兴趣,愿意投身到翻译中国文学、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业中。莫言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曾经在季进对其采访中谈道:“翻译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10](P50)翻译不仅要耗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得到的回报和付出也很难成正比。但是对中国文学、文化强烈的兴趣让这些优秀的翻译家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翻译事业中。

此外,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邓罗和罗慕士作为译者的良心与操守。虽身处不同时代,作为译者的邓罗和罗慕士都为忠实于原作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同时还秉持了读者优先的翻译思想,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努力将原作中蕴含的异域文化魅力与文学美感传递到英语世界。

邓罗和罗慕士根据各自所处的社会语境确定了不同的翻译目的,前者注重用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目标读者,以满足其对中国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后者更重视通过译本传播中国文学、文化。针对英语世界不同时代和读者不同的阅读期待,两人在译本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面对原作中的特质文化词、宏大的故事结构和典籍文化时,邓罗采取音译、改写、意译的翻译策略来满足同时代读者对译本的阅读期待;后来的罗慕士则采取转译、直译和译释结合的翻译方法,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凸显出中国文学、文化的艺术特色,最大限度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原原本本地展现在目标读者面前。因此,两个译本都堪称各自时代的经典。

当然,邓罗译文和罗慕士译文中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罗译本中把“老天”[2](P263)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翻译为“Old Man Heaven”,[4](P296)其实这里指“老天爷”的意思,类似于英文中的“god”;把对曹操“奸雄”[2](P263)的称呼翻译为“villain”,[4](P296)只体现曹操的“奸”而没有体现他的“雄”;把“西凉军七十二万”[2](P253)误译为“seven hundred thousand Xiliang troops”,[4](P287)正确的译文应该是“seven hundred twenty thousand Xiliang troops”;原文第二十七章中的“忽毛玠如入见曰:……愚意以为今夜必主有人来劫寨”,[2](P263)在罗译本中完全被漏掉了。在邓译本中,把“操即命绣作书招安刘表”[2](P574)误译为“Ts’ao then directed his secretaries to draft letters inviting the support of Liu Piao”,[3](P261)但原文中刘绣并没有出任类似于曹操秘书的职位;把“金盔金甲”[2](P721)译为“a silver helmet and breastplate”,[3](P340)但原文中却是“金盔”而不是“银盔”;并且漏译了“大军七十万”。[2](P720)这些纰漏,部分是因为译者的疏忽,部分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文化误读,但瑕不掩瑜。成为经典的同时,邓译本和罗译本也都具有时代性。把邓译本拿到现在,目标读者未必会买账;如果把罗译本拿给20世纪20年代的读者阅读,以当时他们对中国文化零星的了解,也很难接受。罗译本面世到现在已有20多年,社会语境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标读者在阅读其译本时会有新的感悟,学者在研究其译本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

分析了邓罗和罗慕士成功的译介案例,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中国典籍外译的进程上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884年,“‘东学西渐第一人’陈季同就将中国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作翻译成法文译介给法文读者”。[11](P1~2)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英文版与法文版诞生,改革开放后“熊猫丛书”的面世,21世纪初设立“大中华文库”项目,外文局于2004年成立“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以及2010年启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等,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现实结果跟预期目标仍然存在一定距离。尤其是“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大中华文库”系列,至今已出版近200种,但仅有少数选题被国外相关出版机构买走版权,更多的译本都局限在国内发行销售,还没有真正“走出去”。除此之外,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该文库中的大部分译作都出自中国本土译者、学者,只有小部分出自海外译者,例如翻译《金瓶梅》的克莱门特·厄杰顿(Clement Egerton)、翻译《水浒传》的詹纳尔(Jenner, W. J. F.)以及翻译《三国演义》的罗慕士等。目前的译者队伍虽然很强大,但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目前有组织、大规模的对外译介工程多为政府主持,其宗旨就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塑造中国文明大国的形象。与过去极力迎合目标语读者的译法不同,当下大多数本土学者、译者在翻译典籍时主张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力求原原本本地将我们的文化瑰宝介绍到国外,减少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努力构建一个客观、公正的中国形象。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客观的现实:西方读者刚刚开始主动了解、学习中国文化,毕竟处于初级阶段;中西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文化差异,在交流中还存在明显的逆差;以及由于种种冲突而引起的条条沟壑还横亘在沟通、理解和认同之间。种种因素使得在当下典籍外译的翻译实践中,主张“一口吞下一个胖子”的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虽然有一定的适用空间,但整体来说普遍实行该策略仍有待时日。作为译者,除了要保持理性的文化自信外,“同时要改变概念,认清译入和译出的本质差异,形成翻译自觉”。[12](P16)面对文化差异时,我们不妨借鉴罗慕士在《三国演义》英译本中使用的转译和译释结合的方法,既保证译本的可读性,又可以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此外,我们也需要更多心怀文化自信的学者,在跨文化语境下,从译介策略出发,为弘扬中国文化找到合理的途径。

此外,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爱丁堡大学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教授在《现代中国翻译区》(TranslationZonesinModernChina,2011)中对杨宪益夫妇20世纪80年代主持翻译的“熊猫丛书”评价较高,认为该丛书无论是选材内容还是翻译质量都明显高于此前的翻译。[13](P90)“她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前,外文局聘用的翻译人员多数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如上海圣约翰大学),语言能力和翻译能力因而较强。”[13](P63)言外之意,目前中国从事对外译介的翻译团队的素质还有待提高。罗慕士也曾表示中国从事对外译介的翻译人才都很优秀,但他们仍然需要广泛阅读西方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摸清英语世界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深化自己对西方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在加强对本国翻译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也要吸纳邓罗、罗慕士、白亚仁(Allan Hepburn Barr)、蓝诗玲(Julia Lovell)、米欧敏(Olivia Milburn)、罗鹏(Carlos Rojas)、杜迈可(Michael S. Duke)、葛浩文这些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有中国情谊、有良好汉学素养的优秀汉学家、翻译家,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让他们和中国本土学者及翻译家形成优势互补。比如本土学者、译者可列出预计翻译的典籍书目单,然后由海外汉学家、翻译家根据其对英语世界读者阅读爱好和图书市场需求的了解进行甄选,最终做出合理的典籍书目出版计划;关于译文质量,本土译者完成译文后可将其交予汉学家、翻译家进行审阅,后者则利用其母语优势合理地对译文进行最后的修改和润色,从而让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2009和2012年,国际译联先后以“合作翻译”和“翻译即跨文化交流”作为国际翻译日的主题,号召翻译工作者以新的视角审视合作翻译的原因和方式,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传播。

注释:

①英国商人沃尔什(F. G. Walsh)兄弟在上海黄浦滩(今外滩)开设了外文书店(Kelly & Company)。1885年,沃尔什在香港注册了“Kelly & Walsh, Ltd.”,中文名为别发印书馆(别发洋行)。

② 详见朱振武“导读”之《一部医治初涉译事者“心病”的翻译著作》,载Clifford E. Landers所著LiteraryTranslation:aPracticalGuide,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年版。

[1] 刁克利. 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 罗贯中. 三国演义[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Brewitt-Taylor (tran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M].Vermont: Tuttle Publishing, 2002.

[4] Roberts Moss (trans). Three Kingdom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5] 郑大华. 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谈论会议文集·中卷[C]. “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2002.

[6] 朱振武. 借帆出海——也说葛浩文的“误译”[J]. 外国语文,2014,(6).

[7] 史国强.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J]. 当代作家评论,2013,(1).

[8] 刘齐文.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9] 胡安江.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J]. 中国翻译,2010,(6).

[10] 季进. 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 当代作家评论,2009,(6).

[11] 谢天振. 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 中国比较文学,2014,(1).

[12] 朱振武. 他乡的归化与异化[J]. 外国文艺,2015,(4)

[13] 马会娟. 中国文学英译的两种模式研究——评介杜博妮教授的新作《现代中国翻译区》[J]. 东方翻译,2013,(1).

[14] Bonnie S. McDougall. Translation Zones in Modern China[M]. New York: Cambria Press, 2011.

the title of Yang-wu General (“Prowess-in-War” General) and Chia Hsu that of Chih Chin-wu (Controller of the Ways).[3](P380)

AComparativeStudyofthetwoEnglishVersionsofThreeKingdomsandtheTranslationStrategiesofChineseClassics

ZHU Zhenwu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wo complete translations ofThreeKingdoms, on which to base it conducts a further study of translation out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out-go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s. Through the specific case study, the paper find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and facing target reader’s different expectations, C. H. Brewitt-Taylor (the first translator of the complete translation) and Moss Roberts (the second translator of the complete translation) have taken different strategies when translating the unique image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grand structure and allusions of the source text. The former has taken transliteration, rewriting and free translation as the main strategies while the latter has chosen conversion,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combined with explaining over half century later. Actually, those are their tentative endeavo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arget readers in different times, to ensure the reada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their translations based on faithfulness to the source text. Tha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why their translations are accepted by target readers respectively. Although produced in different times, the successful translations of C. H. Brewitt-Taylor’s and Moss Roberts’s provide us an important lesson, which is in translation out of Chinese classic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aithfulness and accuracy while tak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our translation aim into consid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arket principles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as well.

Threekingdoms, translation out of Chinese classic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046

A

1004-8634(2017)06-0085-(08)

10.13852/J.CNKI.JSHNU.2017.06.011

2017-05-12

朱振武,辽宁大连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学研究。

(责任编辑:陈 吉)

猜你喜欢

三国演义译本原文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
《孙子兵法》蒙古文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