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整合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为个案
2017-04-12尹爱青
佟 贺,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整合研究
——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为个案
佟 贺,尹爱青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要与专业艺术课程有所区别,改变专业艺术课程的专业性和单一性特点,而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通识性。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开设《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公共艺术课程,依据课程整合理论,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四个艺术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并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面做出改革,并进行4轮的研究和实践,通过调查法了解实施前后学生艺术素养方面的表现,检验课程实施的效果,并提出课程实施的建议。
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
一、问题提出:加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应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1]。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应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之中,要求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且通过考核。”[2]《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再次强调:“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开设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努力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3]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如何?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如何呢?对大学生艺术素养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喜欢音乐,其中喜欢流行音乐占75%;中国传统音乐占21%;西洋古典音乐仅占4%。听音乐途径,音乐会占31%;阅读音乐书籍占29%;听音乐讲座占15%。”[4]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音乐的了解仅限于流行音乐,欣赏音乐会的机会也不多。2011年,学者在对辽宁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提出“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开课不足不齐;艺术课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机制不完善;领导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问题。”[5]
国家政策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大学生艺术素养欠缺以及公共艺术课开设不足现状,本研究依据课程整合理论,以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为个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参与课程的教师(N=8)和大学生(N=200),以及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N=6)进行调查,验证该课程实施效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提出建议,同时也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二、理论依据:课程整合理论
本研究以课程整合理论为依据。“课程整合”(亦译课程综合化),英语专用术语为“Integrated curriculum”或“Curriculum integration”。“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6]“整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既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解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亦译综合课程)的建构。它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7]
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依据课程整合的理论,提出将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四个学科进行整合,由来自三个学院、四个学科、八个专业方向的教师,为非艺术专业学生授课的创新性的艺术综合课程。
三、个案分析: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设计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是教育部、财政部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2008.9—2010.7)的研究成果。该项目提出并建设了该课程,面向艺术专业学生开设两轮实验教学(2008—2009年),收到师生好评。在该项目的影响下,东北师范大学为了提升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将该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春季学期开设,学生主要来源于本校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目前已经进行了四轮的教学实践(2012—2015年)。
(一)课程理念的确立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使人本身在艺术教育中得到培养,完善自我认识;以艺术综合为平台,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融会贯通;以体验为过程,体验是整个课程学习活动的基础和途径,激发学生们对艺术的兴趣;以表现为目的,强调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现自己真实的想法,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的设定
面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通过《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建立多种艺术学科的沟通和交融,强调学生对艺术领域内各学科的总体性认识和体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艺术表现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
课程内容围绕音乐、美术、舞蹈、影视四个学科展开。把握要素性,大学艺术综合课程的内容选择是以各艺术学科的要素为切入点;关注整合性,注重艺术各学科的融合和沟通,把握各艺术学科内在的联系性;强调普适性,强调学生对艺术学科总体性的认识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
采用了课堂网络互补、课内课外互动、教师学生互助等多种教学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积极参与,营造“开放式课堂”,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行动、敢于表现;开展艺术创作实践,包括即兴编创和创作实践两部分;强调合作学习,构建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三位一体”的互动性合作模式。
(五)教学组织形式创新
上课人数一般限定在50人,采用多层次教学组织模式,即以参与为目的集体式学习;以实践为目的小组式学习;以综合为目的单元式学习和主题式学习。前两种教学形式侧重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合作,后两种教学形式侧重学习内容的整合。
(六)课程评价的多样
着眼于课程评价的激励与改善功能。评价内容重视学生知识学习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内容分为四项,即参与态度、小组合作、体验报告,成果展示;评价方式采用以多元的评价指标,学生预知评价标准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方式相结合。如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课题组成员完成课堂观察记录,不定期发放问卷,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定期举行教师交流研讨会,举办实践成果汇报会,撰写参与课程的体验报告等。
四、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一)问卷调查法
1.调查对象选择
为调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向近四年参加本课程的200名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调查,回收率平均83.5%,有效率平均为91.4%。
2.调查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依据课程整合理论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维度来设计,内容包括学习兴趣、艺术实践经历、知识与技能、艺术行为习惯四个方面,共17个题。并分别设计了音乐部分、美术部分、舞蹈部分和影视部分问卷。
运用SPSS17.0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其克朗巴哈信度系数(Cronbachα)平均系数分别为α=0.68、α=0.70。一般认为α=0.6即可被认可,α=0.7以上被认为信度较高。其中两个问卷的克朗巴哈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两个问卷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在0.6以上,说明本问卷的调查数据是可信的。
(二)访谈法
1.访谈对象选择
为全面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对观看本课程录像的专家,课程主讲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
2.访谈提纲设计
依据课程设计理论进行访谈提纲的设计,内容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意见和建议五个方面。
五、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课程实施的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学生课程参与前测和后测结果比较
1.学生的分布情况
从学生专业分布来看,分布范围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说明大学里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对艺术领域学习的热情。由于本课程的开设对人数有要求不超于50人。因此,2014年、2015年均出现竞争选课的情况。
2.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情况
本调查对艺术兴趣分为5个层次,分值越高,兴趣越高。从各学科领域来看,前测中学生对音乐和影视的兴趣,要大于美术和舞蹈。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在后测中有所提升,差异显著,这在四个艺术领域中均表现出此态势。
3.学生的艺术实践经历
以音乐领域听音乐会、美术领域看画展、舞蹈领域观看舞剧、影视领域对自我影视认知的评价为例,学生艺术实践经历方面有所增加,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4.学生的艺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
以音乐领域识谱知识、美术领域雕像《大卫》的作者、舞蹈领域天鹅形象刻画的作品、影视领域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的名称为例,学生在艺术的知识与技能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5.学生的艺术行为习惯
以音乐领域有固定时间听音乐、美术领域鉴赏作品、舞蹈领域观看舞蹈视频、影视领域一星期看一次电影为例,学生的艺术行为习惯在逐渐养成。
(二)访谈结果与分析:国内外专家、课程教师和参与学生的评价
1.国内外音乐教育领域专家鉴定
在对国内外艺术领域的6位专家访谈结果中可以看出,专家对于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的课程设计与实施给予正向的评价,如专家E2指出:“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课,很有启示性,对学艺术的人很有意义。重视过程,艺术本来就是重视过程。这种Workshop应该在各个校园中推广。”专家E3指出:“这是一个为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借鉴的富有创新思想的模式。并且我希望这项计划能在高校其他院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延伸与壮大。”具体评价意见如下:
(1)课程设计体现了时代的需求,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理念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的课程设计理念是比较先进的,在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并不多见。如专家E6指出“这一课程体现了时代的需求,体现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在跨学科的时代,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实践的考验。该课程体现了‘艺术的综合是理念,综合的艺术是方法’”。专家E4认为该课程“所体现了教育的新的理念,这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上,更体现在实践操作上。”
(2)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
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专家E4认为该“课程培养的人才符合艺术的本质,首先是释放的天性,艺术是一门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它要符合艺术的本质,抓住了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专家E5认为“艺术的综合现在引起了很大的共鸣,能够满足就业需求。该课程注重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专家E1指出“在该课程中,不是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一定会利用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
(3)课程评价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课程评价是总结课程学习成果的关键阶段,以往高校课程的评价多为期末考试,而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的课程评价采用创新的方式,体现艺术学科的特点。专家E5认为“课程评价途径是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感言、案例和图片,打破传统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的误区,这是一种真正致力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方式。”
(4)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
影响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教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知识技能等,因此教师团队建设非常重要。专家E6评价“该课程的教师真的承担起社会责任感”;专家E1认为“这个教育团队的老师和学生为此项目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并且收得了显著的效果。”
2.教师评价
(1)对传统分科教学的挑战
教师T1:“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授课经历,这不仅仅是因为课程对象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在于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方式、方法的重新思考与尝试。”教师T4:“在课程安排上,要力求用最短的时间,给予学生们最有价值的教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
(2)对艺术课程重新认识
教师T4指出“这门课程的开创,同时也拓展了我的舞蹈编导创作思路。艺术需要综合,综合后的艺术才是有价值的艺术。”T5指出“当四个艺术学科本体能够打通的时候,同学们实际在思想里,就慢慢建立起来对一般艺术学的基本认识。”
(3)对个人成长的促进
教师T2说“实验区的经历无疑是我在教师阶段最有意义和最具挑战性的历程。”课程结束后,该团队的教师在个人专业发展方面皆取得较好成绩。如申请并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等。
3.参与课程的非艺术专业学生的感言
课程结束后,非艺术专业学生表达了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也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感悟。经济专业学生:“我发现身体中原本对艺术敏感的源泉被唤醒,点滴的火花终于得到释放”;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我第一次有了拍片的经历,第一次走进了东方大剧院看舞剧,第一次去雕塑公园看画展。艺术真真切切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法学专业学生:“各个领域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打开视野,打通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才能真正有所建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其实,我们离艺术并不遥远!”
六、对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艺术综合”:不是各艺术学科的简单相加
依据课程整合理论,“艺术综合”不是将不同艺术学科进行简单的相加,如一个学期是20周,那么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各5周课。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综合”。而应将这四个艺术学科进行有机地整合,打乱学科间的壁垒。在本课程中,每学科单独学习时间是2周,以该学科为主的综合体验与表现2周,学生创作作品并展示4周。例如教师在讲授影视作品时,会讲授电影音乐、画面设计、演员表现等方面的知识。
(二)“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与表现
依据“做中学”的实践哲学,注重学生在不同艺术学科交叉间的“体验与表现”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创作。如学生在创作一个舞蹈作品,会涉及美术(舞台布景、演员服装设计等)、音乐(背景音乐)、影视(多媒体、短篇等)进行多感官艺术的整合。
(三)“教师引导”: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
教师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中具有重要影响。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分科教学的理念,不断改进上课的形式(走出课堂,如音乐厅、雕塑馆、演播室、舞蹈排练室等),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等。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体验。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中对音乐、舞蹈、美术、影视四个艺术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而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有了更多参与艺术实践的经历,从而促进其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艺术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专家、教师及学生对东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综合体验与表现》的评价可以得出,该课程基于课程整合理论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面做出的改革,得到专家、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
[2]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
[3] 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2011.
[4] 付馨.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材选编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5] 马跃.辽宁省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Z].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获奖论文,2011.
[6]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4).
[7] 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3).
[责任编辑:何宏俭]
AStudyontheIntegrationofNENU’sPublicArtCurriculum——A Case Study of the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of Art
TONG He,YIN Ai-qing
(College of Music,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course of public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ublic art curriculum should be different from the professional art curriculum,and change the specialty and oneness of the professional art curriculum. Based on this,set up “comprehensive experi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public art curriculum of NENU University,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music,dance,art,film and television art four cross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and make the reform in the curriculum idea,curriculum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and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4 roun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artistic accomplishment in terms of performance,testing the effect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Public Art Curriculum;Artistic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5.034
2016-10-17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3BD035);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3YJA760060);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6第997号)。
佟贺(1984-),女,吉林松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后;尹爱青(1958-),女,福建南平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博士。
G642.0
A
1001-6201(2017)05-02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