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4-12刘炼,郑艺
刘 炼,郑 艺
(1.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艺术院校“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刘 炼1,郑 艺2
(1.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吉林艺术学院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当下与未来社会对音乐舞蹈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依据社会对音乐舞蹈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通过科学调配与全面整合音乐舞蹈学学科的各类资源,探讨“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逐步“实现一个融合、建设两个平台、坚持三个贯穿”,使其成为具有推广价值的培养音乐舞蹈领域内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模式。
艺术院校;“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早在三千多年前,古人就把音乐、舞蹈、诗歌结合在一起,统称之为“乐”。“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1]39古人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舞蹈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营造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生态式的教育环境”[2]16,对目前高校艺术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即不能只培养专业高端人才,也要着眼普适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普适教育的音乐与舞蹈类专业,必须担负起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适应未来素质教育需要的音乐舞蹈类人才的重任。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中的音乐、舞蹈类课程将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无疑会对高校培养的该类人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教育部每两年举办一次“珠江凯撒堡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和展示活动,国内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每年都会多次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或是汇报演出[3]11。从这些展示或比赛的内容上看,一般分为声乐、钢琴、器乐、舞蹈、即兴弹唱、合唱指挥和音乐理论等几个方面,以考察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和舞蹈基本素养。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甚至直接将比赛成绩作为音乐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这一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良好的促进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于以上情况,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对人才的复合型需求,对音乐与舞蹈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势在必行。
一、“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与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艺术院校与非艺术院校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之发展,国家及地方文化、教育系统逐渐呈现出对于具有较高综合文化艺术素质的基础性艺术人才和创新型领军艺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所谓“基础性艺术人才”,通常是由招收艺术类学生的综合院校培养,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模式;而“创新型领军艺术人才”则大多是由独立的艺术院校培养,可以称作是精英化的艺术教育。“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则是结合了基础性艺术人才以及精英艺术教育人才的双重培养目标。
(一)“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音舞融合型”人才指既有专业的音乐表演和教学技能,又有专业的舞蹈表演创编技能,是具有创造能力,可以深化和优化教育教学的高级艺术人才。“音舞融合型”人才是针对师范院校培养对象和使命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对师资的客观需要而提出的。“音舞融合”不是音乐与舞蹈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尊重音乐与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原则出发,培养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知识与技能相融合的高级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以建设音舞融合的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课程平台为保障、以突出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创新为导向而培养的音乐舞蹈特殊专门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方面基本要素,通常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爱好广泛以及富于创新精神等特征。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3.在音乐和舞蹈领域拥有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二)“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音舞融合型”人才是高等艺术教育教学人才的组成部分,他们是未来基础教育工作领域的拓域者和革新者,是国民基础教育中的特色精英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对“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具备“金字塔”式知识与能力结构,复合型、高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音乐舞蹈教育教学工作者。此间,“金字塔”式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是创新型人才赖以存在的稳固基础,复合型和高素质是“音舞融合型”人才未来求得长足发展的坚强保障。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包含有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前瞻能力等诸多要素,它们是“音舞融合型”人才翱翔千里、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丰满羽翼。
“音舞融合型”人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改革举措,如果把教育领域比作市场,那么市场的现今需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就是高等艺术教育院校需要培养的重点目标。在现今中小学新课标、新课改对于音乐舞蹈学科愈发紧密结合的形势和需求下,高等艺术院校应注意到“市场”对于人才培养的明确要求,应顺应时代要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到有的放矢,学有所用。“音舞融合型”人才既符合了基础性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需求,又符合艺术教育院校培养高端人才以及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念和趋向,是实现不同学科的共融、交互学习方法的有效创新,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参照模式。
二、“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依托与研究基础
(一)对音乐舞蹈学科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
不同于其他学科客观性强的特点,音乐与舞蹈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主要表现在音乐与舞蹈学科讲究艺术创作主体的个性特征。因而,音乐与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在坚持“以激发个性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恰当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选择人才培养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抓好落实与实施环节。我们认为,音乐与舞蹈人才培养规律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作为以人本教育为本质特征的大学教育,必须以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潜质为前提,音乐与舞蹈教育更应是如此。其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课程体系,必须适应人才多元化培养的要求,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出发不断优化。音乐与舞蹈课程同样需要在优化的原则下,从专业课程、素质课程和个性课程出发,突出强化“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最后,作为实践技能突出的特殊专业,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把基本的原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在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其艺术感受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开发学生的艺术智慧和灵感,使其真正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依托
依托师范大学及专业类艺术大学的音乐与舞蹈学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以及相应的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足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针对当下和未来社会对音乐舞蹈人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依据社会对音乐舞蹈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激发个性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心”的教育理念,构建“音舞融合型”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一个融合、建设两个平台、坚持三个贯穿。“实现一个融合”,即从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的层面设计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着重考虑和体现音乐与舞蹈两个学科方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建设两个平台”,即从“厚基础、精专业”出发建设专业课程平台,从“强素质、重能力”出发建设素质课程平台;“坚持三个贯穿”,即从“扬个性、强实践”出发,坚持将就业创业指导、激发个性发展和突出实践创新三方面课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
(三)“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前提与研究基础
1.以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艺术教育观念为前提
培养“音舞融合型”人才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更新教育观念:(1)艺术教育目标的更新。传统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艺术专业人才,现在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促进普适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前者是以社会为本,后者是以学生个体为本。目前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积极适应现今教育发展的艺术人才。(2)艺术教育使命的更新。传统的使命是各司其职的传授单一的知识;现代艺术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才拥有综合的教育能力及表演研究能力。(3)艺术教育特征的更新。传统的艺术教育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按工业经济的要求来培养学生,其重视的是几何式的复制。现代艺术教育则要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艺术教育方式、过程更强调专业强化,强调百花齐放式的异彩纷呈。(4)艺术教育组织形式的更新。传统的组织形式是以学科、课堂为基础的体系,现代艺术教育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突出问题取向,使人才不断提升面对各类问题的解决能力。(5)艺术教育过程的更新。传统的艺术教育过程是传授和实践,现代艺术教育强调实践性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大胆创新。以上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如果能够把上述思想渗透到“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研究当中,必将取得良好的成效[4]27。
2.以不断优化的各项保障条件为研究基础
(1)以坚实的物质资源基础为保障。要构建“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规模,以拥有丰厚的纸质和数字资源为保障,例如,东北师范大学建有两座图书馆,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纸质藏书量约353万册,阅览座位5 154个;吉林艺术学院拥有音乐舞蹈学学科的数字音乐与舞蹈资源共享平台,存储量达到近100T,并与多家数字资源公司形成镜像合作模式,这些资源为“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奠定重要的物质和资源基础。(2)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前期研究基础。要研究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拥有丰厚的物质资源基础的同时,还要拥有大量、丰富的前期研究基础。例如,已进行了对于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施经验,进行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等等。要建立一定规模且形成一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研究中心,在东北地区的有艺术类学科的高校中,东北师范大学建立了国家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吉林艺术学院拥有音乐与舞蹈学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音乐创作与表演创新团队等。这些都可以为“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3)以建设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研究队伍为支撑。要运行“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研究队伍,形成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各项指标当中,合理化的研究队伍是尤为关键且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该模式的有效运行,更关乎该模式的持续的发展与创新。从师资队伍上讲,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要合理;从构建的方针和机制上讲,梯队建设要明晰,有能力指导“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学习和研究。
三、构建“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要以“重视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音乐舞蹈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以“贯彻国家艺术教育新理念,制订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建立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育目的与手段、结果与过程之间紧密结合,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体系和制度保证,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基本原则。
(二)“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方案设计上我们坚持如下几条思路:1.打破过去在课程设置方面依赖和模仿专业音乐学院的惯性做法,强化音乐与舞蹈相融合下的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和素质课程平台的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正视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引导、促进其向积极、良性的方向转化;3.建立并不断完善有助于实现其培养目标的教育保障体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完成包括课程、师资、教学设施、实践性环节等在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人才培养新型模式良性运转的机制。
(三)构建“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连续的系统工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要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诸多教学要素进行修订和完善,还要系统地考察各个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于整个培养过程去考虑。本培养方案仅反映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具有创新的需要实验的因素,其目的是打破传统“知识+技能”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验目标。
1.课程建设上,继续针对师范、非师和舞蹈三个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技能类共有课程,以实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除学校的共同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外,我们拟针对所有专业开设专业基础理论课4门(必修):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和合唱指挥课;开设专业技能主干课7门(必修):声乐、钢琴、器乐演奏、即兴伴奏、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课、音乐与舞蹈教学实践课、形体训练与舞蹈编导课;开设专业选修课7门: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器乐演奏、合唱指挥、戏剧表演与作品赏析。针对非师与舞蹈专业开设了生涯课7门:音乐课程标准与教学研究,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中外音乐教育比较,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音乐教学心理学,音乐教学设计,微格教学,数字技术与音乐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调查等。
2.实践环节上,继续加大艺术和教学实践的力度,在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课程化、学分化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采取兴趣课题立项实践、技能竞赛实践、综合策划实践等形式,强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和实施艺术实践、教学实践、学术讲座以及公益活动等方面的学分制管理制度与规定,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使实践活动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鼓励师生结合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开展研究性社会调查或志愿者活动,引导教师通过课程实践汇报、综合实践汇报以及毕业实践汇报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践教学、艺术创作指导和演出实践。
(四)“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建设
“音舞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技能业绩优异的师资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上都要具有充足的优势。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以上要占总数的50%,作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学历结构上,博士、硕士要占总数的80%左右;年龄结构上,要引进一批享誉全国的知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又要有占教师总数50%的中青年教师,而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比例应为100%;学缘结构上,呈现出多样化、合理化的特点。这样,“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师资队伍上能够得到充足的保障,而且要不断在数量和结构上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在以上各方面更加合理的高水平的实验师资团队。
(五)“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管理机制的建设
建立“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实验区,要成立若干个领导和工作小组,确保该模式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副院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各系主任、辅导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为毕业生各项就业工作的顺畅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2.成立由各系主任和专任教师组成的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落实“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实验区学生培养方案的执行,为实验区学生配备责任心强的校内和校外导师,使实验区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3.成立由教授委员会、教学督导等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实验区培养方案的审定和落实、相关管理机制等的贯彻与实施进行宏观管理和把控,确保实验区培养方案、双导师制等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六)“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实行量化和质化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特色研究为目标,不断强化已有的专业特色和优势,从而打造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精品,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设开放、灵活、竞争、激励、和谐的专业建设和管理机制,培养一批有后劲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七)在招生和升学方面的鼓励政策
招生方面:鉴于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于在进入高校之前在专业上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照顾录取。在每年的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对于全国考试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文化课成绩录取。升学方面:鉴于音乐舞蹈人才成长的特殊性,应重视并鼓励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支持他们到国内外重大专业赛事上锻炼提高自己。对于在大学期间专业成绩优异,获得国家级或国际级重要奖项的本科生,在每年的“推荐免试研究生”时给予优先考虑,为他们继续到本校或国内外其他重点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创造条件。
四、“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体现
(一)创新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音乐舞蹈类人才教育理念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以激发个性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心”的教育理念,将音乐、舞蹈两个学科资源充分融合利用,着力培养具有深厚音乐舞蹈艺术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体现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良好发展潜质的音乐舞蹈教育的领军人才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是指向当下的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观念革新,是结合了传统复制型授课以及单独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型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既体现出了基础性应用人才的必要价值,又充分调动了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客观能动性,是遵照我国现今教育体系中客观规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的单一、单面培养的线性教育教学理念,以纵向的思路来进行人才的双向培养。“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是艺术高校进行交叉学科学习的升级版,体现了综合性艺术教育以及师范类艺术教育的双向要求和准则,亦是将交叉学科学习、交流、共融的教育理念传达到了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培养当中,这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全新教育理念,是培养我国综合、优质的栋梁人才的前瞻性的举措。“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理念未来可发散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理念革新和项目孵化上,这种教育理念的意义和影响不可低估。
(二)创新高等艺术教育中音乐舞蹈类人才的培养机制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从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出发,在培养机制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首先,创新性地建设音舞融合性课程,同时强化综合实践环节,突破性的提出“音舞融合型”不是音乐与舞蹈的简单叠加,而是从尊重音乐与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原则出发,培养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知识与技能相融合的高级艺术教育工作者;是以建设音舞融合的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课程平台为保障、以突出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创新为导向而培养的音乐舞蹈特殊专门人才。“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是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累积所结出的“两生花”,一朵指向音乐学科的培养方案,一朵指向舞蹈学科的培养方案,其两生花的根深植于音乐学科与舞蹈学科的特殊规律和艺术类学科的共同性,“音舞融合型”绝非是彼此的嫁接,而是探索互通、互融的培养手段,在这个复杂、庞大的体系中依托综合型艺术院校以及师范型艺术院校的多年培养经验和条件,是其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有优越的实践条件和创新环境,所以,“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体现出了师范类培养手段和专业类培养手段的强强联手,是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不二选择。
其次,在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系列创新。“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工作组和项目组相结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管理上,各工作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运行上,各项目组目标细化、考评科学,由此保证了“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各项方案能够在各环节得到充分的贯彻与落实,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既定目标的实现。“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对象主要是学生,运行的成效在于调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5]9。通过满足质量保障主体暂时稀缺的合理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为整个“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持续运行提供动力。“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体现了竞争机制、创新机制以及约束机制的优势,通过各项分工分化到各个项目中,并将其成果统合于“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评估当中,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的方式形成内部的竞争机制,并在各项指标体系的完成度上探寻创新方式和方法,切实的贯彻“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激发个性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以建设音舞融合的专业课程平台和素质课程平台为保障、以突出个性发展和注重实践创新为导向的培养方案。总之,“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体现了对于音乐学科与舞蹈学科融合的协调能力、驾驭能力和管理能力,是综合艺术院校和师范类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实力体现,显示了以音乐、舞蹈为双翼,培养新型艺术雄鹰的哺育手段。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共同探索让我们完全可以预期并坚信,在 “音舞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激发个性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平台,以实践创新为重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实现一个融合、建设两个平台、坚持三个贯穿”模式培养出的音乐舞蹈领域内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会活跃在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领域,必将为国家文化发展繁荣,为人民群众艺术素养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1] 邬诺娃.浅谈舞蹈与音乐的关系[J].理论界,2010(6).
[2] 张博.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音乐人才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 郑隽逸.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的要求及与本科音乐教育的接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12).
[4] 郑艺.综合艺术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
[5] 陈文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D].天津大学,2005.
[责任编辑:张树武]
TheConstructionof“Music-danceInter-disciplinary”TalentCultivationModeatartColleges
LIU Lian1,ZHENG Yi2
(1.College of Music,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School of Music,Jilin College of Arts,Changchun 130021,China)
The new mode and tendency towards the demand for musical and dancing talents emerge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society.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tandards of social demand for musical and dancing talents,based upon scientifically adjusting distribution and overall integrating both sciences’ all kinds of resources,exploring the concept,thinking and means of music-dance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cultivation mode,gradually “realizing One Integration,constructing Two Platforms,and adhering to Three Perforations” enable it to be a specified and effici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at is of value in promoting the new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 in the field of music and dance.
Art Colleges;“Music-dance Inter-disciplinary”;Talent Cultivation Mode;Construc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5.021
2017-05-06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15DE36)。
刘炼(1962-),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郑艺(1972-),男,吉林长春人,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J711.1
A
1001-6201(2017)05-0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