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逻辑

2017-04-12黄清迎沈跃强

商学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群众

黄清迎,沈跃强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2.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逻辑

黄清迎1,沈跃强2

(1.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2.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5)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必然有其严谨的逻辑思路。 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逻辑起点上,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逻辑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逻辑展开即一个梦想,“两个百年目标”,三大价值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并强调最终落实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和维护这一逻辑归宿上。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时代需求和历史实践发展相结合的产物。要完整准确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首先就要科学把握它的逻辑思路。一个科学的思想或理论学说一般而言要通过四个基本环节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首先,要着眼于当下所面临问题的时代特征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判断,这是逻辑起点;其次,要着眼于当下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这是逻辑主题;再次,要着眼于围绕这个中心主题所开展的一系列理论设计与制度安排;最后,要着眼于这个主题提出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即逻辑归宿。因此,本文力图从上述四个方面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思路作一个全面的梳理。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之形成,首先在于它所处时代面临问题的时代特征作出一个科学的判断,这是思想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在其早年著作中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当时的历史和现实得出我们国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而就提出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的革命任务、革命对象、革命力量、革命方针、革命目标和革命策略等,而这些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在这一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都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毕竟对于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去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历经将近五百年才得以完成的任务,这谈何容易。因此,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仍然不会改变。这是从宏观层面和静态角度来考量这些思想和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可是,科学看待一个理论或思想不仅要从宏观和静态层面来着眼,更要从微观层面和动态角度来分析。

从微观层面和动态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也不尽相同,它所面临的时代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存在重大的差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形成的思想理论是基于我国处于 “生存型” 阶段实际, 需求目标是将 “蛋糕” 做大, 需求内容是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和生活要求, 需求途经就是通过 “量”的增长来实现;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思想理论则是基于我国处于 “发展型” 阶段实际, 即强调 “发展中的问题”, 需求目标是将 “蛋糕”做大并做好,需求内容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需求途经则是通过 “质” 的发展来实现;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和国际国内发展趋势, 主要基于 “今天的中国, 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 开放 的 新 起点 ”[1], 在 这 样 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我们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正处于 “共享型” 阶段, 即更侧重 “发展以后的问题” (邓小平语), 需求的目标更加侧重将 “蛋糕” 分好, 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需求内容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提升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需求途径则是更加凸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来实现。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和要求不同,这就必然导致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也会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也就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主题

任何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都是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指南。一种科学的思想理论在对所处的时代特征进行准确的判断后,紧接着就应该及时回答所处时代要解决的主要课题,即逻辑主题,而这是一个思想理论得以成熟和完成的标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明确当时我国正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这基本国情后,就提出我们的中心课题是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由于确立了这一中心课题,后来才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后,尽管时代和条件发生了变化,我们党依然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工作,从宏观主要层面来看,当前我们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但是从微观层面来看,由于每一个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又存在差异,因而,所提出的中心主题也会随着发生转变。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吸取了文革当中“左”的错误的深刻教训, 着眼于社会经济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认为中国要想融入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跻身世界大国行列,就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回答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课题,进而实现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 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 1989 年政治思潮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临危受命,直面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疑、阻碍,继续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力图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时地回答了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这一时代主题,极大地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则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继续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为破解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和阻力, 提出了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地回答了 “实现什么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中心课题,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等方面的难题,更加凸出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在多次讲话中,他都明确强调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是其他什么类型的社会主义事业,而是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 则 不 能 丢 , 丢 了 就 不 是 社 会 主 义 ,”[2]强 调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 ”[3], 认为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义 既 遵 循了 科 学 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同时符合我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而且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做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他还强调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今天我们所取得的这一伟大成就是植根于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宏大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精准发力。因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从根本上来看强调的是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逻辑主题。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展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产物,它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凸出强调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布局和规划,形成了一个“梦想”、 “两个一百年” 目标、 三大价值引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这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结构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

一个伟大 “梦想”。 中国梦由来已久, 可以追溯至近代中国。 170 多年前,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惊醒了沉浸在“落日辉煌”美梦中的一大批中国人,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中国的现状,相继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不同层面的过程,努力追求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但令人可惜的是都以失败而告终。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那些只有过去创造过历史辉煌的民族才会真正明白复兴民族的真谛,那些只有历经深重苦难的民族才会懂得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建国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国民党留下的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重新科学地规划了未来中国发展的蓝图, 适时地提出了 “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重新开启了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征程。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 “四个现代化目标” 的实现,并进一步细化为 “三步走” 的伟大战略。 2012 年10月份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地担负起这一历史任务的 “接力棒”, 自觉地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 明确提出中国梦 “不仅是历史的,现 实 的 , 更 是 未 来 的 ”[4], 基 本 内 涵 是 “ 国 家 富强 、 民 族 振 兴 、 人民 幸福”[4], 这 一 梦 想汇 聚 数 百年几代中国人的艰辛努力和伟大愿景,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无数中华仁人志士团结向上、追求进步的最大公约数,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大化利益的集中表达和深刻诠释,是我党面向未来的庄重承诺和政治宣言。抚今追昔,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将现代化的中国重新放在世界文明的新坐标系中,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为今天的中国人民面向未来提供了美好愿景和美丽蓝图,更重要的是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提供了理想意义上的指引。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最早明确提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上明确对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未来图景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安排。强调分三步走,具体而言就是,第一步到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二步到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 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 21世纪中期,国家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在党的十五大上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特别注重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机制上的完善和健全,特别注重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强调国家的民主、富强、 文明, 从而使 “三步走” 的战略和步骤更加明确化。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则在党的十八大上再次重申 “两个一百年目标”即建党 100 周年之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国100 周年之际, 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是中国梦的第二个宏伟目标。当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则将 “两个一百年” 目标与 “中国梦” 的实现有机地联系起来, 强调 “两个一百年” 目标是 “中国梦” 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将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比作当下观照的现实, 那么 “中国梦” 则可以看作是未来的梦想,生动现实是美好明天的助推器,而美好明天则是当下现实的牵引器。如果将 “两个一百年” 目标比作奋斗近景,那么“中国梦” 则是宏大远景, 远景与近景之间交相辉映,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如果将 “两个一百年”目标与 “中国梦” 比作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那么中国梦则更多地体现为 “两个一百年” 目标实现的形式, 而 “两个一百年” 目标则更多地是 “中国梦”得以实现的主要内容。它们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征程中。

三个价值引领。 “两个一百年” 目标与 “中国梦”归根结底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有了这样的梦想和目标,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实现它们的价值导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运而生。有了梦想和目标,那么人民就有了信仰,国家发展就有了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梦想和目标的完成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精神保证。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苍蝇” 和 “蚊子” 也如同潮水般一起涌入,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纷涌而至,极大地挑战着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文化未来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没有一个人们共同信仰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一个国家和民族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科学地回答了当今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应该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基本问题。在这个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当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不仅是亿万中国民众基于现实的一种理想和愿景,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领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征,它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能够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价值追求,更是衔接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必不可少的环节。马克思在其早年著作中就提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也就是我们今天一般意义上所强调的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就会难以实现, 建国 6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说法。个体是国家和社会的细胞,国家和社会这台机器的良性运转必须依靠道德个体的努力践行。不管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都离不开个体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支撑。因此,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连贯、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了 “两个一百年” 目标与 “中国梦” 的具体内容。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有了 “两个一百年”与 “中国梦”的目标指引, 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那么就必须进一步确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因此,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呼之欲出。 这一战略布局是基于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它既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遵循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演进逻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式和理论产物。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作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顶层设计,它不仅创新性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和现实任务,而且具体地阐述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主题,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水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宏大规划和具体部署,主要强调当前党和国家各个层面需要破解的矛盾和难题, 它不仅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 目标与 “中国梦” 的重要阶梯, 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重要助推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大战略目标,不仅在整个战略布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牵引作用,而且也是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的第一个目标,更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在整个战略布局体系中居于基础性的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侧重于解决我国社会经济领域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是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重要推手;全面依法治国侧重于国家社会生活法治化规范化秩序化,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安全的稳定阀;全面从严治党侧重于党自身的建设,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重要保障。四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过程中。

五大发展理念。理念作为一种行为活动的先导,是 “管全局、 管根本、 管方向、 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6]发 展 理 念 是 否 正 确 , 从 根 本 上 决 定 着 发 展的效果和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所提出 “五大发展理念”, 这对于破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发展是社会永恒的动力。伴随着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理念自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更不是人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产物,是根源于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经验、发展大势、发展问题,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新常态的这一态势所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两个一百年” 目标与“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来践行,“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成效更需要五大发展理念来衡量和评判。因而,保证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和落地生根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这关键取决于全党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念觉醒和实际行动,同时也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崇尚五大发展的良好风气,并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真正做到思想和行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升级版,它本身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只有完整科学把握这一深刻内涵,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这一重要内涵,就等于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协调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真正实现了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就等于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进了关键性的一步。绿色作为现代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解决好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关键难题。开放作为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性地吸纳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好中国文化,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享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和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努力推动共建共享共赢对于新时期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关联的集合体,对于落实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顶层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归宿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最终都会有一个归宿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重要产物,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中心主题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逻辑展开,即一个 “中国梦”、 “两个一百年” 目标、 三大价值引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而这些理论的展开最终都必须落实到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发展上,必须落实到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一切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一切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在 《共产党宣言》 中提及到过去的一切社会历史运动都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只有少数一部分人从中获得了利益,而现在我们开展的共产主义运动是谋取大多数人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讲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也可以说人民群众既是历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也是书写者,更是评判者,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个基本力量,历史将无法前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共产党作为一个有着先进、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 它与其他政党的区别在于, 并 “没有把人民群众当做自身实现利益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为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实现特定历 史 任 务 的 工 具 。”[7]因 此 , 从 党 和 人 民 群 众 的 关系上可以看出,党和人民群众是鱼与水、树与根、种子与土壤的关系。正因为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所以中国共产党应该始终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中国梦的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完成,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践行;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真正展开,抑或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都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因为党是人民群众的工具,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私利,终归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百姓之心为心。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高度强调本届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坚持以人民为导向的价值遵循,树立人民利益之上的价值理念,坚定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立场,凸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归宿。 在 “中国梦” 和 “两个一百年” 目标方面,提出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则强调要使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用,就必须将其灌注和贯穿于人民群众生活的全过程,成为人民群众日常行为准则,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方面,则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遵循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归人民共享;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凸出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要归结于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最终要靠人民群众来评价和评判。在五大发展理念方面,强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和现实期待,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需要人民群众的身体力行,发展理念的最终效果同样需要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概而言之,人民群众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所勾勒的未来美好蓝图和宏大愿景的实现最终都需要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人民群众的检验和评价。因而,习近平治国理想的逻辑落脚点就是 “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 真 正得到了改善”。[8]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个主题突出、逻辑严谨、层次清晰、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理论武器,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习 近 平.在 G20 集 团 工 商 峰 会 上 的 主 旨 演 讲[N].人 民 日报,2016-09-04.

[2]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 十 八 大 精 神 研 讨 班 开 班 式 上 的 讲 话 [N]. 人 民 日 报, 2013-01-06.

[3]习近平. 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 入党的 制度 建设[N].人民 日 报,2014-07-01.

[4]习 近平 谈治国 理政[M].北 京:外 文出版 社,2014.

[5]江 泽民 文选(第 2 卷)[M].北 京:人民出 版社,2006.

[6]习 近平.关于 《中 共中 央关于 制定 国民经 济和 社 会 发展第十 三 个 五 年 规 划 的 建 议 》 的 说 明 [G].中 国 共 产 党 第 十 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邓 小平 文选(第 1 卷)[M].北 京:人民出 版社,1994.

[8]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 报,2013-12-27.

[9]吴 爱邦.论四 个全 面“对中国 特色 社会主 义发 展 思 想的创新[J].湖湘 论坛,2016(3).

(责任编辑: 杨粤芳)

On the Basic Logic of Xi Jinping’s 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HUANG Qing-ying1,SHEN Yue-qiang2
(1.College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 100091; 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Anti-corruption Construction,Changsha,Hunan 410205)

As a scientific theory system,Xi Jinping’s 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nevitably have a strict line of thinking in logic.In the new historical stage,our social economy is entering into the starting pointof China’s New Normal.Centering on the logical theme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 series of theoretical logic are:One dream,Two centenary goals,Guiding in three values,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blueprint,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the logical ending is to realize and safeguard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Xi Jinping;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China;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610

A

1008-2107(2017)02-0058-06

2017-02-20

黄清迎(1986—),男,湖南宁乡人,中共中 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意识形态与 宣传工作研 究;沈跃 强(1961—),男,湖南宁乡人,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邀研究员,湖南省委政策研究办公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群众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多让群众咧嘴笑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