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电动汽车发展及石化行业应对策略

2017-04-12王铁滨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油品燃油电动汽车

王铁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外事局,北京 100728)

随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和全球气候变暖对碳排放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特大城市对燃油汽车牌照的限制等因素,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近几年,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主要类型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对能源、交通、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多个传统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动汽车发展步入高成长周期,欧洲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更加积极,德国、法国、丹麦等国家甚至制订了禁售燃油车日程规划。中国电动汽车进入重要发展节点,2012年以来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尽管受补贴减少影响,近两年销量增速放缓,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和发布,表明国家对其发展高度重视,也给出了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节点。

1 影响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1.1 购买和使用成本

对于一辆电动汽车而言,电池组的费用占到车总价的80%,不同于其他电子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电池的价格受制造材料价格影响很大,因此价格比较坚挺。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池供应商产能的增加,电池的总体价格还是会明显下降。几年前,电池组每千瓦时蓄电量的平均价格是300欧元,到2017年跌至180欧元。这意味着一套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的30千瓦时蓄电池仅为5400欧元,而不是以前的9000欧元。有数据称,到2018年,电动汽车的总体使用成本会和同级别的内燃机车型持平。尽管如此,如果全球石油价格回升,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分庭抗礼的激烈程度更甚。毋庸置疑,电动汽车使用成本的降低一定会让其面对传统汽车的竞争力大幅上升,而且电动汽车根本不存在变速箱技术和尾气处理的成本。

1.2 续航里程

目前只有很少品牌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这或许对于日常通勤、购物来说绰绰有余,但如果像传统汽车一样驾车远行,或许就难以实现了。由于目前电动汽车电池储能多少是与电池大小和重量成正比的,要使电动汽车实现更大的续航里程,势必会增加电池的体积和重量,这就会导致电池电量中相当一部分因为运载自身重量而被消耗。虽然像特斯拉上的远行光电元件可以储存很多电量,但那需要很多个电池模块互相接通,且每个电池模块的利用率只有50%。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们都试图通过改变电极材料大幅提高蓄电池组的储电量。例如,德国博世公司收购了一家名为SEEO的技术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研发新型固态电池,得益于纯锂制造的电池阳极,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高达400千瓦·时/千克。由于这种新型电池不需添加易燃电解液,因此电动汽车会更加安全。据称,这种电池有望在2020年装备到量产车上。除了这种固态电池,使能量密度大幅提高的锂-硫和锂-氧蓄电池也可能会投入使用。目前,这两种技术还在研发阶段。虽然蓄电池技术在近些年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似乎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瓶颈期,德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几乎完全退出了电池的研发。

1.3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大多数厂商在研发电动汽车之初,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车辆充电一般会在车主家里或是工作地点完成,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个别城市有几个远离市中心的直流充电桩,没有厂商愿意投身于快速充电网络的建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特斯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了一个有着2000个快速充电站的充电网络。德国联邦政府计划在201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的高速路服务区建设400个快速充电站,这些充电站在试运营时将用50千瓦的功率进行快速充电,等到条件成熟后,充电功率还将进一步上涨至150千瓦。这意味着,100公里的续航里程的充电时间只要几分钟便可完成。2016年初,保时捷宣布其电动概念车“mission E” 将搭载一个可以承受300千瓦充电功率的电池组。这意味着,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的时间将与当前传统汽车加满一箱油的时间相差无几。但这种新型电池目前大多停留在概念阶段,完全批量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近几年,感应充电技术的发展也同样不可小视,这种新技术可以让电动汽车摒弃沉重的充电线缆,汽车将通过无线技术进行充电。一家名为Qualcomm的公司目前已经推出了一个充电功率为7.2千瓦的无线充电器,不久还将推出22千瓦的新型号,安装这种充电器后,汽车将从车库墙壁上的充电板上获取电能。也有公司开发了新型充电桩:充电板安装在车位上,当系统检测到有车停好,充电板自动上升,开始充电。

1.4 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

历经多年发展后,电动汽车早已摆脱了乏味和不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到电动车那种独特的驾驶乐趣。纵观当前的电动汽车市场,除了日产leaf这样实用的城市通勤车型,你也可以买到像BMWi8这样未来感十足且极富驾驶乐趣的跑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人们当前在决定购买一辆电动汽车时,主要因素已经从为环保做贡献悄然变成了对前沿新技术强烈的好奇心。

受政府补贴和市场预期影响,越来越多的汽车生产商开始转型制造电动汽车,电动汽车车型也为满足客户需求涵盖到了小轿车、越野车、公交车和跑车等各类车型。很多整车厂商都认为短短几年后,电动汽车总体的销量将迅速超过内燃机汽车。在2016年的CES电子展上,大众汽车推出了一款名为BUDD-e的概念车,这也意味着大众正式启用了MEB电动车模块化平台。据悉,这个平台上的首款量产车型Bulli将于2019年推向市场,这将会是一款续航里程超过500公里的纯电动MPV。此外,大众汽车也将继续在这一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的新车。在汽车运动领域,零排放的电动方程式将继续在世界各地举办,或许传统的赛车迷们短时间内仍会对这种“悄然无声”的赛车感到嗤之以鼻。但通过在各地举办街道赛,这种未来感十足的赛车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2 电动汽车未来发展趋势

2.1 电动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据《石油情报周刊》调查反馈,到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在全球汽车总量占比1%~2%,2030年增至3%~21%,2040年可能达到11%~33%。彭博社则乐观预计204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3亿辆,占汽车总量33%,甚至提出2038年电动汽车年销量将超过燃油车。埃克森美孚公司的预测则略显悲观,预计只有1亿保有量,占比11%。不同机构对新能源汽车远期发展的预测差异较大,且呈指数波动,说明2030年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有很大不确定性,而这关键取决于电池技术能否有突破。就中国而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2020年、2025年和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要分别大于500万辆、2000万辆和6000万辆。具体保有量和销量已敲定,但远期发展速度不可控。

2.2 电动汽车技术不断革新,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地进步,电动汽车制造中将不断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一方面尽可能提高电池储能水平,尽快提升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另一方面减轻电池以外的车身重量,用以增加电池重量,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改进均能显著增强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在方便用户方面的竞争优势。此外,随着技术革新,电动汽车电池制造成本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随之会降低电动汽车的购买成本,加之电动汽车充电也会变得更加快速便捷,这些都会极大改善电动汽车目前在购买和时间成本上的劣势。

2.3 智能和共享有望成为电动汽车发展新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和共享经济的出现,势必会推动电动汽车朝着更高阶段发展,因此预计新一代互联网电动汽车将成为汽车产业的新趋势。目前,共享燃油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无人驾驶也已在燃油汽车上试验成功,共享+无人驾驶的燃油汽车指日可待。对于追求低碳绿色、资源优化的电动汽车而言,人工智能和共享有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目标。

3 电动汽车发展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目前,虽然部分国家提出在未来将禁售燃油车,但尚没有任何国家将此上升至法律高度。德国提出未来禁止销售燃油车的决议与大选有关,代表所在党派立场,不能等同于法律。完全替代燃油车并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实现,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电动革命不仅是电力替代油品,还关乎发电机替代内燃机,禁售燃油车政策牵涉石化、电力、电池、电机等多个行业,波及范围广。

具体到石化行业而言,总体来看,主要是汽车电动化后对炼油和油品销售的冲击,短期影响有限,但中长期压力不小。目前,石化行业与汽车产业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石化行业炼制的汽油、柴油等油品是燃油汽车的燃料,并通过油品管道等方式运输到加油站销售给燃油汽车用户;二是石化行业生产的化工材料作为汽车设备和零配件的原料。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电动汽车,都会使用化工材料作为汽车设备和零配件的原料,因此汽车电动化给石化行业最大的冲击就是炼油和油品销售。

短期来看,尽管有关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各种政策,但是受电池续航能力、充电便捷程度、同等购车成本的性价比、使用习惯等影响,与汽车总体使用量相比,电动汽车普及率并不是特别高,特别是在长途运输、大运力运输和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非常受限。此外,为应对目前电动汽车带来的变化,部分加油站同时开展了充电和换电池业务,一定程度地顺应了这种变化。因此,短期内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汽车影响不大。

但是长期来看,随着电池储能技术的突破、人们使用习惯的变化和更多替代化石能源的使用,汽车电动化将会成为一种大的发展趋势。一旦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电动汽车,燃油汽车的使用比例必将减少,由此导致汽油、柴油使用减少,相应地影响到炼油和油品销售业务。因此,届时石油炼制、煤制油等业务将更多地向化工转型;成品油运输和销售也将不得不被输电、售电所取代。石化行业与燃油汽车有关的业态和运营模式随之改变,相关产业工人面临转岗。

4 对石化行业应对电动汽车发展的建议

首先,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加快转型升级。分析高度影响的业务板块,在尽可能依托现有业态、装置和工艺等条件下,抓紧研究应对策略。在炼油业务中,可针对电动汽车在大运力、长途和低温环境下运输受限的特点,可逐步加大柴汽比,并向生产更多化工原料转型;在油品销售业务中,继续推行充电和换电池业务,特别是在城市和高速路加油站应尽快布局充、换电业务。

其次,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及早布局,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应加强与电动汽车制造商,特别是电池制造商的合作,尽可能地介入电池核心技术业务,从战略制高点上有效缓冲电动汽车对炼油和油品销售的冲击。

第三,参与新能源,特别是石化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可积极介入电能投资,如水电、风电、核电和太阳能,以及环境容量大的煤电,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扩大天然气、液化气、页岩气、地热(重点是干热岩)、生物质能(地沟油、乙醇)、可燃冰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守住能源阵地,走能源与化工结合之路。

最后,为炼油和油品销售业务做好长远打算。长期来看,不只是汽车电动化,而且常规交通运输电动化和大型运输核动化也有可能,石化行业应立足于关注能源和运输发展趋势,时刻警醒,超前谋划,为炼油和油品销售业务长远发展提前做好足够准备。

猜你喜欢

油品燃油电动汽车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燃油泄漏闯了祸
SP/GF-6规格分析及油品性能要求
纯电动汽车学习入门(二)——纯电动汽车概述(下)
电动汽车
智能化油品分析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现在可以入手的电动汽车
奔驰S500车燃油表不准
迈腾1.8TSI车燃油消耗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