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藏族弦子歌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2017-04-12贡布多加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弦子热巴马帮

贡布多加

★艺术研究★

试论藏族弦子歌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贡布多加

流行于康巴藏区的弦子歌舞文化,被人们美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那么, 弦子歌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弦子歌舞和茶马古道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阐述藏族弦子歌舞文化传播与茶马古道商贸活动之间的内在共生关系,试着考证“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弦子歌舞; 热巴艺人; 马帮; 茶马古道

一、茶马古道商贸活动的兴起

据藏汉文史书记载,大约公元7世纪伊始,西藏吐蕃时期藏族开始向东边的汉地大规模的接触,两个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进行了全面的交往交流。藏族社会除了基础的牧业和农业经济外,一些农业种植面积较小、又没多大发展牧业经济前景的河谷地带农民或者半农半牧的山地人,开始试图转移劳动力,以寻求新的出路,这样便出现了一大批行走汉、藏、印之间以茶马互市为主、日用百货兼具的商贸团队。这条穿越汉、藏、印之间由骡马蹄子走凿出来的商贸通道被今天的学者称之为“茶马古道”,各民族赶马人被称之为“马帮”或者“骡夫”。

茶马古道商贸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而“茶马互市”开辟的原因在于古代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具体来说,古代战争以骑兵为尚,汉地缺良马,为对抗来自北部游牧民族的战争压力,除了修长城,还需从藏地引进战争所需马匹。藏地产良马,像西宁、河套等周边有着天然的优质牧场和良马,深受汉地人的青睐。藏民族大概从公元7世纪开始有了饮茶的习俗,汉地又是茶的故乡,这便有了茶马之间“互通有无”的商贸需求。起初,“茶马古道”商贸只是较为单一的“以物易物”,汉地统治者严禁茶叶走私,几乎全部用来“易马”,故“茶马互市”有着较大的“以茶驭番”之政治羁縻色彩。到了近代,随着满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的得力和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战争的减少,加上北方牧场的良好经营,传统“茶马互市”的功能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进而被汉藏等诸多民族之间全面的物资交易给取代了,故“茶马互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以日常百货交易为主的“茶马古道”商贸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茶马古道”为弦子文化的传播开道

如前文所述,在农业种植面积较小的高山峡谷地带农民,为了生计和养家糊口,只要有能力都会走上茶马古道经营马帮生意,开始自己一生的马帮生涯。一支马帮队伍是由马锅头、赶马人、管家三个不同职业身份者组成,他们分工合作,一次又一次顺利地完成了长途运输的任务。

那么,茶马古道是如何为弦子文化的传播开辟道路的呢?

笔者以为,不论是商贸活动的发展,还是文化习俗的传播,皆与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交通路线的选择,又往往受到大自然与地理环境的制约。茶马古道主干线分布最广、商贸活动最活跃最集中的康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隅,处于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横断山区。境内主要有他念他翁山脉、云岭山脉、宁静山脉、沙鲁里山脉、碧罗雪山、高黎贡山、邛崃山脉等。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穿越全境,形成了“两山夹一川”或“两川夹一山”的自然奇景。江河支流纵横,将横断山区切割为许多深谷高岭和一块块不连贯的山原、台地,形成许多相对独立、封闭的小地理区域。对于康区地理形态,近代藏学家任乃强先生有个生动的描述:“挟有多数峡谷之高原,故其地势约可分为草原、溪谷之两类。草原为游牧部落所居,其地荒凉寂寞,其人飘忽不居,其政治呈小部落独立状态而受操纵于溪谷之酋长。溪谷面积甚少而多深山峡谷,时有绝壁束江,分化全河谷为无数破碎之小部分。峡之巨长者,又约束若干较大部分。”[1]可以说,任乃强先生简短精辟的几句话,包含了康区的自然环境、居民生活、生产条件、政治组织等内容,给我们展现了真实的康区社会全景图。茶马古道所要穿越的地区“奇险”无比,令飞鸟亦“闻风丧胆”。毫无疑问,长期以来人们似乎是将复杂的自然环境视为康区交通不变、发展缓慢、商业落后的因素来分析的,一定程度上此论断是有根据的。

尽管有高山峡谷、大江大河的阻隔,但马帮们为了生计和改善生活,以令人赞叹的方式克服了这些不利的自然条件因素,开辟出了一条条通往汉地、藏区、南亚的商贸活动主干线,连接了一个个被大山峡谷阻隔闭塞的村寨,在大大小小的江流上架起了伸臂桥,还出现了像金沙江边靠渡船维持生计的“竹巴笼”(竹巴龙,意为摆渡村庄)和德钦奔子栏,以及澜沧江上的德钦溜筒江等因茶马古道商贸而兴起的村寨。可以说,茶马古道马帮人的脚步踏遍了被大山大河阻隔而孤立的每一座村寨,每一条小径,在崇山峻林、高山峡谷间走出了通向文明的无数条羊肠小道,这些便为弦子文化在不同村落和小镇之间的传播、发扬、扎根开辟了交通,创造了交流条件。因此,人们将行走茶马古道的高原马帮人赞誉为“古道勇士”,夸赞他们身上具有“冒险、勤勉、宽容、亲和”等数种“马帮精神”品行。

三、弦子热巴艺人和高原马帮人在茶马古道上的共生息关系

那么,藏族弦子歌舞文化和茶马古道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为什么人们将弦子歌舞美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这与藏族热巴歌舞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有一定的关系。历史上康区出现了很多卖艺谋生的“热巴弦子”艺人。据原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热巴老艺人欧米坚赞介绍,热巴主要流行于康方言区,其源于西藏与云南交界处的擦瓦绒(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后来逐渐传到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在笔者的故乡察瓦龙,当地确实有很多过去的“热巴弦子”艺人及其后代,迄今尚有一些老艺人健在,如察瓦龙的则那村,由于热巴弦子艺人集中定居之故,在当地被其他村讥为“乞丐村”。近代,康区“热巴弦子”艺人浪迹四海,卖艺谋生,他们成群结队,甚至整个家族都在出动,常年游转于德钦、察雅、芒康、巴塘、玉树、建塘、丽江、剑川、大理等地。当他们转到察瓦龙时,正值藏区的民主改革,艺人们也分得一份土地,就这样定居在察瓦龙则那村,不再流浪卖艺了。起初大家对这些外来的民间艺人或多或少有点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结婚生子,也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因此,察瓦龙地区不论是热巴艺术还是弦子歌舞,底蕴深厚发达,深受人们喜爱。

据笔者在西藏察瓦龙一带访问得知:流浪热巴人崇尚独立自由的生活,他们不愿干卑贱的工作,不想整日被束缚在田间进行劳作,他们看重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于是勤于表演技能学习,熟练掌握弦子、热巴、山歌、揉皮、刻经等生存技能。在卡瓦格博外传路上的康区察瓦龙和德钦等地,随处能发现数量可观的玛尼石堆,据说是当年游转于这些地区的流浪热巴人所雕刻的,可谓是外传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按照当地藏人的习俗,一旦家里有人去世了,都要去喇嘛那里占卜算卦,卜卦的结果如果需要为死者刻六字真经或者念诵数量庞大的玛尼经,人们便会去找流浪艺人替自家刻玛尼石、念诵经文,以求超度亡灵。而死者的家属须支付糌粑、酥油、蚕豆、玉米等给流浪艺人,以作为劳动报酬。察瓦龙作为流浪艺人的重要游转和休整地,至今仍能看到数量庞大的玛尼石堆,活现了历史上流浪艺人们的辛勤石刻场景。

康区热巴艺人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康南藏区以及接近藏区的丽江、剑川、霍庆、大理下关等地,而这些地区便是茶马古道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中转站,有利于他们与商人之间互为依赖和帮扶相助;热巴艺人的祖籍多为昌都、察雅、囊谦、德钦、建塘和巴塘,以家族热巴居多,技艺一般不外传;康区热巴艺人的另一大特色是弦子琴与热巴鼓舞的完美结合,使康区热巴不同于传统的藏族热巴,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当他们游转到丽江后,就给来此进货经商的高原马帮人表演热巴舞,赚取生活用品。据说有些流浪艺人还很富有,经济实力较普通家庭要强得多。由于热巴艺人们卖艺求生之路和茶马古道马帮们经商之路基本上是同一条线,因此很多时候他们赶同一条路或者露宿同一个集镇,马帮们一天都要集中精力于路况和马背上的托子,而热巴艺人则行动放松自如,唱着歌曲穿梭高山峡谷,没有马帮人的忙碌和疲惫。当他们赶到一个“驿站”时,马帮们卸货修整,艺人们开始登场表扬,热巴、弦子、鼓舞,精彩纷呈,马帮商人们的旅途疲顿便烟消云散,甚至有马夫参与到热巴表演当中,其乐融融。作为对热巴艺人精彩演出的回馈,马帮商人们会捐一些日常生活所需品给热巴人。因此,悠远的茶马古道既是马帮人的经商发财之路,也是康区流浪热巴艺人的卖艺谋生之路。虽然他们行走茶马古道的目的和方式不一,但在这条古道上,他们结伴而行,相依相惜,各尽所能,实现各自的梦想。

在文娱活动极度缺乏的年代,高原马帮人常年行走茶马古道,路途遥远,马帮生涯不免艰辛而又单调乏味,于是他们学习拉弦子,自娱自乐,以消除倦意、排解孤寂。以致后来,弦子器乐传到了流浪热巴艺人手里,并被艺人们发扬光大,成为了他们卖艺谋生的重要道具。艺人们在古道沿线重镇适时地停了下来,开始挨村表演,凭借嘹亮的嗓子、优美的舞姿、耳目一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沿途人们的喜爱。

被誉为“纳西才子”的范义田先生,在讲述民国时期康区流浪艺人在丽江的情景时,用其生动的笔墨记录了20世纪20~30年代期间,藏人在寒冬腊月到丽江县石鼓等地“化缘”(实为卖艺谋生)的情形:“……当其游行村间,垢面浊手,杖木棍,沿门托钵,口讽梵咒,俨如僧侣化缘状。更有伟丈夫,持鼗鼓,擎长矛,挺然入门,力振其鼓,高声大唱……或有父子夫妇,跳舞市肆间,始则拉胡琴,唱蛮调,态度雍容,以左右足踵互相点地为节奏;继则摇其鼗鼓,高其声调,或曲一足作商羊舞,或转其身作妖魔舞,历时虽久,曾无眩晕之苦,其旋转程度之高,实足惊人也。献技既毕,向市民乞钱,又顾而之他。迨夕阳西下,则群就山水平旷之间,张幕休息,无雨则露处,以日间所乞饭,预备以供足岁,仍取所酥油炒面(以干牛肉或青稞为细末)等果腹。瞑色既近,万籁俱寂,皆合掌趺坐,讽诵藏经,妇女亦一面手纺织毛绳,一面随声应和,其声大半用鼻音,而间以喉音,沈押深宏,众口如一,嗡嗡然若万蜂飞舞。夜将半,始划然阒静,横卧直躺,鼾声雷动矣。”[2]这段文字将“热巴弦子”艺人在丽江街头卖艺、乞讨、穿着、装扮、道具、演奏、技艺、用餐、信仰和组织活动等情景描述地惟妙惟肖,令人印象深刻。

俄国人顾彼得先生在其《被遗忘的王国》中也记载了民国时期丽江街头“热巴弦子”艺人表演的情况:“除了赶马人这种自发的舞蹈外,不时有小队的康巴歌舞演出队。他们由两三个妇女和大约同等数量的男子组成。作为一个特殊的标志,他们的腰带上挂着许多串珠子,他们带着单弦琴、琵琶、笛子、手鼓和小鼓。他们从一家到另一家,为了一点施舍,50分到一元,他们作精彩表演,历时约半小时,有歌唱,有旋转舞。如果主人要求,为了得到更多的酬金,他们可以击鼓起舞一整天。他们在丽江停留一两个月,看生意情况而定,然后转移到别处,他们的表演很有艺术性。”[3]文中所谓“康巴歌舞演出队”实为“热巴弦子”流浪艺人,描写的是艺人们在丽江街头跳热巴舞的情形。

从流浪热巴弦子艺人的唱词内容上看,有诸多反映茶马古道马帮人的生活场景。比如令人耳熟能详的弦子曲“骑花马的大叔”中唱到:“骑花马的大叔啊,请把花马借给我;不远走高飞,转巴、理塘就归来;花马不会空牵着,托上十三袋汉茶”;“姑娘次仁次姆”中唱到:“嘉木大理洱海边上,年轻小伙儿念母亲,小伙加鞭赶马,归心恰似如箭”;“商人诺布桑布”中唱到:“拉萨八廓街上,聚集上万游人,比肩诺布桑布者,确如寥若星辰”。这些唱词表现了马帮人常年行走茶马古道时思亲念家的故乡情,勤辛赚钱养家的决心,以及对优秀马帮商人的赞美之情。

藏族弦子舞主要分布在康南藏区,其中,巴塘、德钦、芒康、得荣、察瓦龙是弦子文化的核心区域;建塘、察隅、左贡、八宿、囊谦、贡山等是弦子文化的外围区。而不论是核心区还是外围区,它们都肩负着藏族弦子歌舞传承的使命,是目前弦子文化最为盛行的地区。

从地理位置上看,上述地区为三江并流的川滇藏交界,是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沿途重镇,像巴塘、德钦、盐井等边远城镇的兴起与茶马古道商贸活动的繁盛有着很直接的关系。弦子歌舞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热巴弦子”艺人们的作用功不可没,艺人们跟随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为之表演弦子歌舞,既实现了个人赚钱维持生计的生活需求,又慰藉了高原马帮人在茶马古道上孤寂的心灵,各需所求,互利共生,客观上促成了弦子歌舞文化在上述地区的传播和发扬。

笔者曾听一位昌都察雅地区的老人讲:过去啊,只要察瓦龙马帮商人一来到察雅,就会在当地连续呆上好几天,白天做生意,晚上跳弦子,全村人也都会跟着参与进去,那比过年要热闹得多,算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欢乐时刻了……可见,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人、弦子歌舞和沿途村落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了。

有人说,藏族的“毕旺”琴是凝聚人心、使人开心的道具,此言不无道理。弦子歌舞文化在上述地区生根发芽,与茶叶一样成为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逢年过节更是如此,深得人们的喜爱。“弦子”这一藏族民间大众歌舞艺术,至今活跃于上述川、滇、藏地区,离不开茶马古道商贸活动和流浪艺人的传播、发扬和继承。因此,人们将藏族弦子歌舞称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实为然也。

结 语

流行于康南藏区的藏族弦子歌舞文化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并非主观臆断或个人杜撰的赞美词,它有真实的历史事实根据。其一,茶马古道商贸活动开辟了横断山区艰险的交通要道,连接了被高山峡谷阻隔了的每一座村寨,为弦子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文明通道;其二,流浪热巴艺人作为弦子歌舞最直接的传播者、发扬者和继承者,为了生计浪迹天涯,沿着茶马古道沿线卖艺谋生,走进高原马帮人的露营安寨地进行表演,获取自身生活必需品,大量以茶马古道马帮人的马帮生涯为题材进行艺术创造。他们之间形成了和谐共生的相互依靠关系,为弦子歌舞文化的传播、发展和继承创造了极其完美的生存空间。其三,藏族弦子歌舞文化流行于巴塘、德钦、芒康、建塘、察瓦龙、贡山、左贡、八宿、德荣等川、滇、藏交界的藏区,而这些地区又是历史上茶马古道主干线的重要分布点,是茶马古道经商活动的重要区域。天生热爱歌舞的康区马帮商人们行走至这些地区时,有弦子歌舞作为娱乐消遣,聆听弦子神韵,可以露宿休整数日了。其四,茶马古道既是马帮人的经商生意之路,又是流浪热巴弦子艺人的卖艺谋生之路,他们在茶马古道上结伴而行,互为依赖,和谐共生,在古道上拉响了悠远的古道神韵。

笔者以为,结合上述几种原因,人们便将弦子歌舞文化美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1] 任乃强.任乃强藏学文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9 年

[2]范义田.谈谈江边古宗[A].云南边地问题研究( 上册) [M].昆明: 云南省立昆华民众教育馆,1933 年,p60

[3] [俄]顾彼得著,李茂春译.被遗忘的王国[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p87-88

[责任编辑:陈光军]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Tibetan "Xianzi" Dance as the "Gu Dao Shen Yun" on the Tea Horse Road

Gongbuduojia

Popular in the Khampa Tibetan area, "Xianzi" dance was known as "Gu Dao Shen Yun"on the Tea Horse Road . So, why was the"Xianzi"song and dance dubbed "Gu Dao Shen Yun"? What was its historical basis? What w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Xianzi" and the Tea Horse Road?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nd analyze these issues, expound the inner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betan "Xianzi"dance culture and the tea and horse trail business activities, and explai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reputation of "Gu Dao Shen Yun".

Xianzi dance; Reba artist; caravan; Tea Horse Road

J722.2

A

1674-8824(2017)04-0074-04

贡布多加,西藏大学图书馆。(西藏拉萨,邮编:850000)

2016年西藏大学“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茶马古道商贸活动与民族文化交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10341。)

猜你喜欢

弦子热巴马帮
马帮“驮起”脱贫路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首届热巴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
参加《西藏昌都首届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有感
帕雄热巴的描绘与解释
试论藏族弦子舞被冠以“古道神韵”的历史由来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漫谈雪热巴
阿莲
马驹的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