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12张朝辉
张朝辉
摘要:电子商务是信息技术与商务活动紧密结合的产物,能够促进产品的充分流动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从业者需要更高的素养和能力。然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目标定位不统一等问题。本研究根据电子商务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明确了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定位、知识体系以及支持条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
一、电子商务对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新的发展动力。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与商务活动紧密结合的产物,能够促进产品的充分流动和要素的有效配置,成为改革的新手段和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作为。在政府层面,电子商务的作用体现在:第一,提供实时、准确的大数据,为政府监管调控经济运行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第二,增加信息公共产品的供给,利用电子商务采集信用信息并公开,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第三,信息资源的分布不均是产生贫困的一个主因,增加贫困地区的信息要素投入,电商扶贫是有效途径。在企业层面,电子商务的作用体现在:第一,促进价值链各环节信息要素的有序传递,降低交易成本;第二,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对業务流程进行再造,降低生产成本;第四,提升企业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的泛在性,电子商务对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是多方位的,由于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电子商务往往是通过嵌入已有的经济管理活动中对其改造提升,从而发挥作用。电子商务的上述特征要求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必须是多技能、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同时,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这说明学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之间脱节,对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没有统一的认识。
一般而言,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复合管理型人才。学校多是重点培养技术型和商务型人才,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技术层面和操作层面。部分学校将信息技术作为侧重点,开设较多的网页制作、网站规划设计和程序设计类的课程,而有些学校将在现有电商平台上如何开展电商运营作为重点,开设较多诸如网络安全、电商运营和跨境电商实务类的课程。很明显,上述定位存在偏差。目前,电商行业的专业分工已经细化,基于自有平台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主要采用外包形式开发电商系统,基于第三方平台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更无须关注技术细节。
三、面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市场最缺乏的是复合型电商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当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管理型电商人才。此类人才需具备三个层次的能力:第一,了解传统行业的运行规律,在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第二,熟悉新平台转换的规律,了解什么样的形式和平台更能发挥优势,在新平台上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品牌管理等;第三,具备宏观视野,能将电子商务放在企业战略、产业发展的维度上。
(二)知识体系的重构
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生需要获取的知识应该是多维的。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技能和运营技能,更要学会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要清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应如何以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增强核心能力,实现竞争优势。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上弱化技术类课程,强化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课程。
第一,技术及运营模块。设置计算机基础、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商实训、网络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教学目标为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和主要流程,掌握电子商务理论、业务范围与特点、行业发展概况等基础知识,以及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及软件的应用知识与技能,掌握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开展营销、跨境贸易、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的运营知识。
第二,管理学理论模块。设置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等课程。教学目标为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企业战略制定的方法及影响因素。掌握企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主要活动及功能。
第三,市场营销模块。设置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市场营销学、广告学和传播学等课程。教学目标为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能够对目标消费者进行分析,熟练运用4P理论制定整体营销策略,尤其在新媒体、网络渠道中的营销开展工作,通过传播学、广告学的学习,理解营销中各主体的信息行为与目的,掌握网络品牌塑造的方法。
第四,经济学理论模块。设置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等课程。教学目标为掌握使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基本范式,理解信息在经济学视角中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以及企业的经济学含义,理解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能够对网络经济中的现象和方法进行经济学分析。
(三)支撑条件的建设
有效的要素投入和保障措施是达成上述培养目标的关键。关键的支持条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以博士为主,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他们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很多教师的研究往往精其一点,较欠缺对全局的把握,同时,也缺乏对实践业务的了解。而电子商务通常要与具体的业务情境结合起来分析。因此,高校教师要补齐实践方面的短板,可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高校教师和企业结合起来,互相交流促进。第二,完善的实训条件。电子商务运营类的课程仅靠书本是不够的。目前,有很多相关的软件可以模拟仿真,但是在实训条件的建设中,存在“重软件轻案例”的现象,没有案例支持的软件模拟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目的。第三,提升本科生的研究能力。科研本身就是创新工作,鼓励教师将本科生纳入科研团队中。本科生在科研团队中耳濡目染,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又能学会做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责编: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