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科学规划的“1234”模式
2017-04-12宁芳
宁芳
摘要:以特色规划引领高校發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发展目标是高校发展改革的导航标,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智力支持,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精神支柱,深化改革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探求高校科学规划的“1234”模式是加快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要引领大学生对大学的未来进行积极地审视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特色;战略;规划
乔治·凯勒在《大学战略与规划》一书中提到:“发展规划不是一堆陈词滥调。不是校长或董事长的个人愿景,不是各部门计划的汇编,不是迁就市场条件和趋势的产物……而是大学领导人积极地看待其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着眼于使学校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是一种对矛盾冲突颇具有包容性的参与模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提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因此,高校科学规划需要积极探索“1234”模式。
一、一个目标
发展目标是高校发展改革的导航标、引领旗。牛津大学在800多年的历史中树立了“英国第一,世界顶尖”的发展目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创办之始就以“追求卓越”为发展信念;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致力于成为“欧洲著名的高等学术团体”。因此,高校发展目标要引领大学生用其知识和理性,对大学的未来进行积极的审视和价值引领。
二、两个支撑
(一)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智力支持
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上的著名高校都将“拥有一流师资”摆在首位:牛津大学提出“要吸引、培养并留住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教师”:墨尔本大学提出“从世界范围内吸引最高质量的教学、科研人员,以确保在研究、教学和管理方面保持道德和质量的最高国际标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则根据教学和科研目标,吸引并留住优秀教职员工,保证所有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任校长都将“网罗著名学者”列为一切工作的首位。可见,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决定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文化是高校发展的精神支柱
大学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文化机构,以传承、整理和发展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大学的教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传播过程。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化人”,使青年学子在这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成为向上、向善、向前的优良之士。
三、三大战略
(一)深化改革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其理念和模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时代使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突破了时空局限,资金、技术、人才频繁流动,要求高等教育资源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共享开放;新科技革命拓展了科学研究领域,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加速,区域化、集群化、网络化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要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组织模式进行变革。高校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需要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
(二)依法治校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前提
现代大学开始步入“宪章时代”,一方面,在办学实践中贯彻大学章程,尊重和维护章程的权威;另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要依法而设、依法而行,要明确政府和学校的权力划分,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来合理地束缚双方的权力,从而实现权力的合法张力。
(三)从严治党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
从严治党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从严治党首先就需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高等教育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体现了党的领导和遵循教育规律的协调统一,这一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前提。
四、四个着力点
(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改革是带动其他各项改革向前有序推进的火车头。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就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放权与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步进行,高校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权力监督机制,同时健全放权后的第三方监督机制。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就要加快章程建设,完善师生权利、组织框架、决策机制、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机制等内容,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科学管理制度,形成依照章程管理学校的体制和氛围。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就要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高等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形成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当今,经济的转型升级对高校的结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就需要协调好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的结构关系,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使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推进结构调整就需要找准定位和服务面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坚持有选择的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就需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结构,改革教师评价方法,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
随着我国迈入“众创”时代,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归纳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引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操守,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意志品质,注重培育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感。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搭建多元的实践平台渠道,调动校内外优秀资源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育人环境。
(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校的民生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离开发展,民生工作就是无源之水;同时,改革发展也是为了改善民生,造福于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需要我们把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把谋事创业的成果实实在在体现在师生员工身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应该学有所教,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学生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健全学生的资助制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应该劳有所得,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提供机会,同时,还需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积极探索教师职业年金制度。
责编: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