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行新歌

2017-04-12杨九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性精神幼儿教育

杨九俊

摘要:要给幼儿快乐的教育,让孩子幸福成长,就必须以个性化的教育哲学为引领,坚守幼儿教育的理性精神,努力为儿童创造一个蓬勃生长的完整世界。多年来,冯雅静和她的团队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挖掘“乐教育”的文化内核,探索“乐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抵达幼儿教育本质的“乐教育”实践,做出了新意,形成了影响。

关键词:乐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哲学;理性精神;完整世界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04-04

说起快乐教育、愉快教育,从小学到幼儿园,可谓一派明艳,春光无限,但真正做出影响的却不是很多,原因就在于不少学校、幼儿园并未能做出特色。兼任常州市鸣珂巷幼儿教育集团与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幼儿教育集团总园长的冯雅静和她的团队,多年来践行“乐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声名渐播,就在于她们不同凡响,唱出了新声。

一、“乐教育”是引导儿童快乐成长的教育哲学

冯雅静园长的教育信念是:“要给儿童快乐的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她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化实践,“乐教育”也成为她个性化的教育哲学。

1.个性化的教育哲学是性格的使然

个性化的教育哲学,是作为个人信仰或价值标准而存在的,而其深层次的缘由,则是一种性格使然。冯雅静以“乐教育”为个人化的教育哲学,首先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快乐的精灵。在参与一些活动时,只要有冯雅静在场,自然会笑声不绝,还时常有捧腹大笑。快乐,是她性格的基本色彩。众所周知,积极向上是所有健康的职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世界,世界总是向好的,以积极的态度应对万物,事情总是充满积极可能的。这种人生态度转化为教师的职业情感,就是有教育理想,有爱生情怀,有敬业精神,就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做好事。冯雅静从奔牛实验幼儿园起步,现在领衔两个幼教集团,只要她接手,幼儿园往往会旧貌换新颜,声誉鹊起,自然是与她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情感分不开的。冯雅静的积极向上又有其不同常人之处,就是童乐童趣。因为她长期深深沉浸在儿童世界,她的積极向上,她的快乐,又是与儿童性、孩子气融合在一起的。冯雅静是幼态持续的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生物进化论认为,人在母胎里没有完成相对成熟的孕育,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十月怀胎”的现象,人需要20年才能完成成熟。“幼态持续”非常有利于人保持童年的特征,人类的健康生存有赖于儿童期的部分行为保持到成熟期和老年期,幼态持续有利于人保持童年的特征。冯雅静显然是具有“幼态持续”特征的。在她身上,好奇心、欢笑、开放的态度、信任感等等,都成就了她这个“大孩童”。朋友们聚会,有时候互相调侃,似乎无路可走,冯雅静往往以“弱思维”的儿童方式应对,从而峰回路转,让人忍俊不禁。工作中,她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天真好奇和创造力。正是这种天真烂漫、积极向上、带着顽皮气的聪慧,成就了冯雅静,也为她的“乐教育”注入充满活力的性格根基。

2.个性化的教育哲学体现抵达教育本质的努力

个性化的教育哲学总是以公共的教育哲学为依托的,冯雅静的“乐教育”是教育目的、教育本质的个性表达。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诺斯丁认为,快乐是幸福的重要表征。怎样才能培养出享受幸福、创造幸福的学生?怎样才能使孩子们走向快乐人生呢?学者们的建议是:在幸福生活中准备幸福生活。这也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兴起的根本原因。周国平说:“在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的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刘晓东说:“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最核心处。”可见,快乐童年的价值是多么重要。冯雅静提出并践行“乐教育”,契合教育的本质,这正是她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悟出来的。冯雅静多年来主张快乐教育,调到鸣珂巷幼儿园后,发现这所当年的教会幼儿园文化渊源深厚,其内核则是自由教育,这与她的追求可谓不谋而合。在成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冯雅静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底气更足,立场更坚定,概括更凝练,表达更清晰。如果说,她的快乐教育原来是性格使然,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现在作为自己教育哲学的概括,“乐教育”经过洗礼,已然是一块通透怡人的上乘之作了。

3.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形成了个人活动稳定的倾向性

个人的教育哲学是想的,是说的,更是做的。在冯雅静的幼教实践中,我们欣赏的是那里面有儿童清澈明眸闪烁的眼神,有儿童快乐嬉戏的放声大笑,有儿童聪慧调皮的“顽劣”天性,等等。冯雅静给我们带来的是儿童的眼睛,她用儿童的眼睛欣赏自然,用儿童的眼睛审视世界。比如创设环境,她和她的团队构建的是儿童喜欢的、自然的、经验化的环境,儿童的天性在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自然释放。冯雅静给我们带来的是儿童的思维,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认知、游戏、探索中,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冯雅静读懂了儿童的思维,贴着儿童思维的特点,为孩子们创设环境,建构课程,设计活动,让孩子们在思维培育的快乐中成长。冯雅静给我们带来的是儿童的情感,她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挚爱儿童,她潜心教育,用心管理,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她们的实践就是大孩童带着小孩子的行走,就是和孩子一起沉浸在“乐文化”中的精神享受。正是富有童心的快乐,洋溢着童趣的幸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她们的幼儿园里,“到处流淌着奶和蜜”。

二、“乐教育”是体现理性精神的科学实践

幼儿园,女性,更多以感性示人。作为一位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冯雅静呈现出快乐的精灵般的感性。但深入了解她的“乐教育”以后,我发现其生动的感性里包裹着理性,“乐教育”的重要特色就是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泽。

1.遵循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坚持幼儿教育的科学性,最重要的就是顺其自然,遵循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这几年,在与冯雅静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过这一根基性的问题,也曾梳理过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冯雅静对之视若珍宝,并记录下许多至理名言。比如鲁道夫·施泰纳所说的“幼儿期的个体是完全的‘感官体”,蒙台梭利所说的“孩子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对外在环境异常敏感,依赖、吸收,接受外界环境中的一切”,马拉古奇所说的“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康德所说的“在人性中有许多胚芽”,教育要引导这些自然禀赋发展出来,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皮亚杰所说的“儿童发展的缓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发展”,鲁迅所说的“不能逆于行事”等等。令人十分欣喜的是,冯雅静在做中学,学中做,她们整个的幼教实践体系都着力于顺其自然、引导生长。在幼儿园的环境设计方面,“让每一堵墙面都说话”,即便是走廊,也注意以各种元素对幼儿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吸引并促使他们关注和探索这个刺激源,还给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的互动留有空间,提供便利。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她们十分注重孩子不同年龄发展的差异性。比如她们在观察中关注到,小班幼儿经常提出问题,更多地说明他在好奇而并不代表着他想知道为什么;中班幼儿活动的指向性更明确,对新事物比较敏感,想探个究竟;大班的孩子自主意识更明确,经常动手动脑寻求答案。她们根据这些特点,正确应对孩子的问题,指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幼儿的科学精神就可以逐步培养起来。

2.勇于尝试幼教改革的教育实验

依我对冯雅静的了解,她在柔柔弱弱的表象背后,是藏着敢做敢为的性格禀赋的。十分幸运的是,她正当盛年时,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她就有机会“吃螃蟹”,有机会腾挪手脚,做一番创新的探索。2003年省教育厅开发“做中学”的项目,冯雅静的幼儿园便成为常州市的实验学校,她也有幸远赴法国参加项目培训。“做中学”倡导以儿童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观点与我国推进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是相通的。同时,作为一个项目,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实验能够成为先进理念与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冯雅静积极参与项目的实验与推广,和同事们一起,从学模开始,在鼓励孩子猜想、实验、记录、表达的过程中亲历探究,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奠定了她在常州幼教界领先一步的地位。近年来,她们又引进美国高瞻课程,在全省首次尝试全园的混龄教育。集团中的宝龙幼儿园将不同年龄的幼儿按照1:1:1的比例进行混龄编班,形成小中混龄、中大混龄、小大混龄三种模式,组织小班化教学,全方位进行改革。在混龄教育中,她们放大差异性资源,实现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共性的同时,原先的能力差异、经验差异、思维差异、情感差异成为主要的教育资源,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彼此的合作、交往、分享、互动中不断地交流与碰撞,获得更多的体验,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和交往的动力,有效地实现了教与学的真正变革。同时,混龄教育还较好地建立起生态朋伴环境,使班级更接近社会真实的人群生态,还原了更具层次性的朋伴环境,使幼儿既有向上的依靠,又有向下的责任,还有同龄之间的竞争,使同龄竞争更多地向异龄互补关系转变,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性的发展。这些使冯雅静和她的团队站到了幼儿教育改革的前沿,用她的话说:“我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但始终在探索中努力前行。”这种“探索”,正是努力抵达幼儿教育本质的科学探索,其前瞻意义对于幼教改革不言而喻。

3.努力达成实践行为的话语规范

幼儿园的教育更多是经验性的,但这种经验当以学理為背景。在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行为选择和话语表达方面,应是从经验走向科学,符合准确、规范的要求,可以在公共活动平台上与同行交流。冯雅静和她的团队这些年来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她们对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解,是很见学理根基的,她们的各种方案都是基于规范性要求的。仅举她们的工作案例,就可见其在规范性方面的一丝不苟。

正是一招一式间的一丝不苟,使她们的操作行为规范而不走形。

三、“乐教育”是儿童蓬勃生长的完整世界

儿童发展的理想样态应该是儿童的蓬勃生长。鸣珂巷与奔牛幼教集团孩子们的蓬勃生长,是“乐教育”思想引导下的闪烁着理性光彩的科学实践,他们为儿童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1.这是一个真善美融为一体的世界

教育本质的意义就是引导儿童走向真善美,这种走向是过程也是目的。冯雅静似乎深明其理,她们努力为儿童创造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真的世界是事实的世界,是关乎知识的。科学教育在鸣珂巷幼儿集团的教育内容中举足轻重,比如“力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她们就有:“好玩的磁片”,通过玩具和螺丝帽的操作,尝试寻找图形中心,制作陀螺;“分不开的书”,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重叠的书页之间的摩擦力;“长脚的词典”,通过操作比较,发现物体受到滚动摩擦力时比受到滑力摩擦力时容易拉动;“杂技小丑”,通过小丑平衡玩具的操作,感知平衡力的奥妙;“筷子的神力”,通过活动,体验杯子里米粒的挤压带来的变化;“积木叠叠高”,通过玩一玩,感受重心和平衡力等等。她们为孩子提供的知识世界是向四面八方打开的,比如自然的世界、科技的世界、社会的世界,都能有机转化为恰当的教育内容。善的世界是价值的世界,是关乎伦理的。幼儿园的制作设计,特别是混龄教育的实施,关注德性的养成,着眼儿童社会性的更好发展。比如“相亲相爱一家人”的主题活动,其“社会”领域的目标,就包含了熟悉常规音乐、按规则进行活动、遵守游戏规则、懂得轮流玩和一起玩等方面。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也渗透着道德教育,哪怕是盛饭的环节,也注意培养孩子们排队的习惯,懂得助人为乐。善的世界是心理的世界,是关乎情感的。鸣珂巷和奔牛幼教集团把艺术纳入课程的主体内容,其中又分为园本艺术课程、节日艺术课程,既是科学课程,又注意向艺术延伸,如“镜像形影相随”,就从科学实验、生活体验,向文学艺术拓展,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又注重情感培育,使情育为内蕴的美育到处生根,扎实又富有生气。

2.这是一个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世界

冯雅静曾经抄录过这样一段话:“有探索的地方,就会有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她们努力按照幼儿的本性去设计幼儿园,让幼儿园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快乐家园。在幼儿园的环境设计中,“人在中央”,她们首先考虑孩子的舒适感,比如孩子怎样走路方便,孩子玩耍怎样少受限制,孩子的眼睛如何得到保护,孩子选择性的活动怎样才有可能等等。其次,在环境设计中,着力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比如集团中的天润园区的门厅,春夏秋冬的布置都呈现季节的特征,让孩子们参与其中,与四季展开对话。第三,环境布置体现“乐文化”的特色,用冯雅静的话来说,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每一根树枝,甚至每一片绿地,都好似跳动的音符,恰如“活泼泼的快板”“如歌的行板”“热情的急板”,谱写一首首华美绚丽的“乐教育”的奏鸣曲。

3.这是一个孩子、老师、家长共同成长的世界

在正向意义上,家长、教师都是孩子获得教养的途径,家长、教师的人格都是孩子最生动的教科书。“乐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具有快乐的性格,孩子置身于快乐的家庭。冯雅静本人就是快乐的精灵,她为自己设计的生态位置是:站在前面领跑,争当教师成长的表率;站在同行中间,甘做教师成长的拐杖;站在后面推动,“催”“逼”教师向前走。那些时常见到的嘻嘻哈哈,既是她管理乃至处世的智慧,更融汇成她自己前行的音程。她将教师群体命名为森林团队,坚信独木不成林,营造绿色氧吧,创造和谐生态链;引导读书积淀人文底蕴,培育爱心升华职业情感,分层指导放大最近发展区,创造机会提供表现舞台,于是幼儿园中的这群独生子女教师,经过“文化美容”优雅起来,感受人文关怀温馨起来,情感滋养快乐起来,通过引领助推启动起来,追随儿童成长的脚步成就自己。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成长的风景也蔓延到一个个家庭。冯雅静园长提出,教师应该是“水灵灵的”,家庭应该是“喜洋洋的”。家园共育既是指向孩子,又是指向施教者自身。她们设立的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植入了引导孩子快乐成长的理念,建立亲子之间的平等观念,学会教育孩子的技巧、方法;成立父母课堂,引导家长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和教育活动的展开,在参与中内化先进的育儿理念;组织家长介入管理,一方面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另一方面与父母课堂一样,也有引导家长登堂入室的意义。如是共同成长就遍及到所有师生,遍及到每一个家庭,成长的风景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了。

责任编辑:宣丽华

猜你喜欢

理性精神幼儿教育
基于“韦伯命题”的视角理解“四个全面”战略的实践意义
以知怡情,让数学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原因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