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2017-04-12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
◎王海燕
本文通过分析“创新”和“创新驱动”的内涵,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点和路径,认为理论上的含混不清直接影响了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解读,提出要在统一语境的基础上,精准破题、加强研究及围绕创新链重置“责任链”等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相关建议。
创新;创新驱动;顶层设计
“创新”已成为我国政策研究及科技决策领域的高频热词,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创新政策和战略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各界讨论的“创新”往往又不在同一语境之中,即使在学术界,也常常出现自说自话的现象。因此,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必要在“创新”“创新驱动”等核心概念上统一语境,建立同一话语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理与路径,确定核心任务,促进这一战略的落实。
“创新”的基本内涵——回归熊彼特
传统中文语义下的“创新”是个很通俗的概念,政策及战略研究领域的“创新(innovation)”却是个有特定语义的“泊来品”。1911年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对于创新的表述包含三层含义:其一,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创新活动是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其二,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相比,除了技术、市场和商业模式等影响因素外,制度设计即“新组合”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三,无论是新的生产要素还是要素的新组合,关键一环是要将其引入生产体系。
创新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异常迅猛,从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创新理论,到我国学界和政府都意识到创新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之重要,再到今天把“创新驱动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创新”这一概念在我国迅速完成了从学术名词到政策名词的蜕变。由于创新研究本身具有较强的跨学科性,这一蜕变过程实际上是不同学术背景、非学术背景和不同角色的人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研究,但这也恰恰导致了“创新”概念的“泛化”。与学术研究相比,在使用“创新”概念进行各种讨论、宣传乃至决策时,“泛化”现象更为突出。概念内涵的含混不清,为深入解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来困难。因此,对创新的理解,应强调熊彼特意义的创新内涵,即回归熊彼特。
“创新”虽然是由熊彼特提出,但不应固守熊氏的原意,而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赋予它新的内涵。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说回归熊彼特,并不是要“固步自封”,应该说,“中国式解读”对源于西方的创新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但无论怎样修饰、改进和拓展这个概念的表述形式和内涵,当我们讨论创新战略、经济发展时,在“创新”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上必须取得共识,形成统一的语境,否则不仅很难得出有实质性意义的结论,还可能形成误导。如把“创新”等同于“科技领先”,而忽视其经济意义的现象在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当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另外,从国家战略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关讲话中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这表明,熊彼特意义的“创新”概念仍是当前我国创新战略的题中之意。统一语境,回归熊彼特,正当其时。
“创新驱动”的基本内涵——回归波特
“创新驱动”这一概念最早由波特提出,是指“创新”取代自然资源和资本投入,成为驱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因素,即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等无形要素对自然资源和资本等有形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以驱动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相比,创新驱动更加强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波特还强调,产业的发展只有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跃升到创新驱动,才能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攀升[1]。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创新驱动”并不等于“科技驱动”。首先,“创新”与“科技”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新”是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2],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进而实现市场价值。其次,创新活动与科技活动在目的、成功标志、过程和成果形式,以及活动的实施者与推动者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因此,创新驱动不能等同于科技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不等同于科技发展战略,其制定与实施不能局限于狭隘的科技体系,否则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成了对过去科技工作的直接翻牌。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两条路径
创新可以在企业、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需要在不同层面落实。不论在哪个层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路径都包括两条:一是新要素进入生产体系。这里所说的新要素不同于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而是包括新知识、新技术和科技创新人才等在内的创新要素。二是以新的模式重组原生产体系内的创新要素。即在没有引入新要素的情况下对原生产体系中与创新有关的优质要素进行重组,是为有效利用存量而进行的制度设计。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这两条路径不是截然分开、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往往是同时发生的(见图1)。如第一条路径中,引进的新要素在进入生产体系过程中,往往会与原有生产体系内的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相结合,形成新的组合;第二条路径中,新制度的落实往往需要在引入增量的基础上引导和配合存量的调整,增加新制度的可行性。
图 1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
以“三驾马车”的升级版驱动经济发展
与传统创新模式相比,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突出了创新源头的改变和创新要素的科技含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制度设计,强调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优质创新要素引入生产体系及与传统要素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组合。
归结起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机理是新的科学知识、技术、企业组织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创新要素,通过对现有的资本、劳动力等传统有形要素进行改造,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形成新的组合,实现对各类创新要素的科学管理,即创新治理,在企业、区域或国家层面形成内生性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的是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仍然离不开这三驾马车,本质区别是,通过创新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带来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服务与项目,使得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具体内容、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了质的飞跃,也就是通过创新打造“三驾马车”升级版,从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见图2)[3]。
冻云迷岭 陈宝林/摄
图 2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
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
1.强化理论和实证研究,精准破题
进一步强化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增长模式转变的条件、实现路径以及各发展阶段典型特征等问题的研究。同时,要加强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落入“中低收入陷阱”国家的实证对比研究,以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支持。
2.厘清问题和现状,确定核心任务
一是摸清现状,对现有的知识、技术等优质创新要素状况进行评价;二是制订提升现有创新要素规模与质量的有效政策;三是分析当前生产体系中资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状况和结构;四是研究创新要素介入、改造物质要素,形成新组合的路径、方案和举措。
3.立足顶层,设计合理机制,重置资源
“顶层设计”是一种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其“顶层”意味着设计的视角在于国家层面,服务于实现国家目标。创新活动涉及面非常广,既涉及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又涉及教育、科技与军工行业等,不能仅靠科技管理部门努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应格外重视创新机制建设,从多部门、多角度作出布局和制度安排。应围绕创新链设计“责任链”,重新定位各部委的职责分工,包括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各部委具体承担的工作以及各部委之间的协调机制等。要围绕产出更多的有效创新成果、围绕使创新成果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重新进行公共资源配置,重新设计政府各部门的关系,以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动力、能力和活力。
[1]迈克尔·波特. 国家竞争优势. 李明轩,邱如美译. 华夏出版社,2002.
[2]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九州出版社,2006.
[3]王海燕,郑秀梅.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与评价. 中国软科学,2017,(1).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编辑:云霞
F01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