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

2017-04-11韩清滨王瑾珲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小城镇生态农业城镇化

韩清滨,王瑾珲,朱 喆

(1.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2. 辽宁科技大学 机械学院,辽宁 鞍山114051;3. 烟台市芝罘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理论经济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下的农村小城镇建设

韩清滨1,2,王瑾珲3,朱 喆1

(1. 武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2. 辽宁科技大学 机械学院,辽宁 鞍山114051;3. 烟台市芝罘区社会保险服务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0)

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广大农村把生态建设融入到社会经济全面建设的重要载体,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农村小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对实现我国广大农村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解决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力度,发展乡镇企业,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等。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农村小城镇;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中首次提出了适合我国发展国情的“五位一体”的整体、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其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分。与以往的十七大提出的“四位一体”的概念相比,十八大更加突出和重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此举意味着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站到了我国重大战略部署的高度,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全国上下一致的重视,成为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1],这也是美丽中国首次作为执政理念提出。在随后的2015年的中国共产党的五中全会中,又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方针,其中的提高农村发展水平,推进城乡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直接针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未来的施政纲要。实现我国广大农村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已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已成一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一环与“集约”“节能”共同构成推进城镇化的“新路子”,从而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2]。

然而,面对我国广大农村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促进我国广大农村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新的载体来完成这一个任务,新时期的农村小城镇化建设就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破瓶颈的解决之道。农村小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仅能从经济的角度实现我国农村的巨大飞跃,成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一大引擎,对于彻底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3]。

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建设应向新型农村小城镇转变,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城镇是未来农村的发展方向[4-6]。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生态建设问题,主要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匹配的生态建设机制不是那么完善,以及资源环境的逐渐匮乏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加快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能更好地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问题。本文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下深刻分析探讨适合我国农村小城镇化的生态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起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描述人类自身和与之紧密相连的大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描述我们人类自身和大自然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和谐一致,进而实现科学的、健康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形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就是要寻求正确、彻底解决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残酷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道路以及对策。在人类自身发展的某个阶段,曾一度认为自然是被征服的对象,对自然界进行无限攫取而不思保护。这种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大自然必然用自己的手段去调节由于过度发展而引起的失衡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则认为宇宙万物之间都是统一的平等的,人类不过是渺渺众生中的一份子,不会脱离大自然而单独存在,人和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于人类自身的发展问题,恩格斯曾警告人类不要沉迷于对大自然改造的成果,对自然要心存敬畏,因为我们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都将遭受到大自然的无情回报。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了我们人类自身与社会以及大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着重关注人类自身与大自然之间的紧密相连的关系,具有特别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人类认清这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的方法论和正确的世界观。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普遍性原则,必须与各个国家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指导作用。具体到我们国家,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和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产生丰硕的生态建设成果。

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生态学就是伦理学在自然界的发展产物。生态文明从道德的角度出发,赋予了公正、自由以新的内涵,把道德从人文社会领域扩充扩展到自然领域,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同时具备社会和自然的两大特征。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居住生活水平。

可以这样定义我国农村小城镇:指一些规模较小的小城市、建制镇以及非建制镇,非建制镇包括乡集镇以及乡下面的一些集镇,这里建制镇是我国农村小城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农村小城镇具备一定的城镇的组成要素,是非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从长远来看,可能发展为小城市,甚至形成大中型城市。小城镇发展具有集聚产业、吸纳人口、拉动就业的重要功能,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发展农村小城镇对促进大城市、小城镇与新农村三者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当前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发展有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究其原因首先就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失衡、发展不协调等因素所产生的。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城镇化进程有助于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如何发展农村小城镇,有如下建议和探讨。

(一)首先是要建设资源配置优化的小城镇化

农村小城镇规划必须考虑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问题。其次要着重考虑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结构合理的小城镇问题。在处理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之上,要充分加强产业布局问题,使得农村小城镇具有合理的经济发展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小城镇的分工问题的研究,注重农村小城镇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问题,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大城市既要互补、相互促进,也要形成自己的优势、专长。努力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小城镇,建立以高科技为特点的生态小镇。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当前建设农村小城镇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农村达到小康水平,一个最主要的指标就是要把我国原来比较落后的农村建设成村容村貌整洁有秩,适宜民居的新时期的农村小城镇。逐步改进我国广大农村的居住环境来推动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就要改进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农村基础建设既包括广大农民的日常居住环境也包括农村的水利和农村间的交通设施等。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的道路建设,做到乡村道路户户通,并实现农村公路硬化的指标,彻底改变千百年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糟糕的交通现状。建设与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基础建设问题,改善我国农村的饮用水安全工程以及建设独具特色的生态小镇是我国当前进行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

1.生态农业简介

这里的生态农业是指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遵循生态学原理以及经济学的法则,运用当代发达的农业科技知识,与千百年来传统农业的生产耕作经验相互结合,获得更佳的经济收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化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能保证我国广大农村的生物多样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加大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可以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来化学物质与外来物种的引入,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和化肥量以及地膜的使用规模。由生态农业可引入生态经济,生态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在新能源利用上,生态经济推崇的是以太阳能、风能替代石油、煤炭,可见生态农业追求的是低耗、低排、低污染,从而使生态农业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2.发展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以促进我国广大农村的小城镇化发展,从如下角度分析。

首先,对于我国日益匮乏的自然资源,必须践行节俭的理念,努力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更加先进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遵循了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并结合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验,因此能够获得比传统农业更好的经济效益、更佳的生态效益,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生态建设规划,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统一。抓好农村乡村建设,起到示范效果,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循环、无公害化。然后要加强在那些生态脆弱的农村地区,寻找符合当地特点的发展模式,不搞一刀切,逐步推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进程[7]。要加强开发适合农村发展的新技术,比如生物农药技术、农村喷灌技术等,以改进传统农业的低效率、高污染的状况。大力推广秸秆变油技术,努力推进农村的秸秆还田技术、沼气技术等以建设环境友好的新型生态农业。

第二,为加快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推广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应用。所谓循环农业是指相对于以往的传统农业而言,运用循环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结合农业生产,在建设农村生态环境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大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控制外来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的引入,从而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循环经济对于实现我国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循环农业囊括了生态学方法和循环经济的方法。发展循环农业为我国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农业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开辟了新的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对资源的充分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对环境的低排放标准。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利用效果,达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符合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第三,为了加快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发展进程,必须大力推行低碳农业。传统农业我们可以认为是“高碳农业”。低碳农业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新概念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农业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程度的发挥生物多样性在我国广大农村中生态农业的作用,减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外来化学物质与外来物种的引入。具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使用量,加大生物技术中的新技术如生物农药等来代替传统的剧毒的有害的合成农药,使用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聚乙烯合成可降解的塑料薄膜代替农业中广泛应用的地膜,由此减少对农村环境的污染、破坏。向农民灌输立体种养的农业生产新模式。立体种养可以充分利用空间、阳光和水分,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效益,比如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农桑结合技术,可以在一些合适的其他地区推广这种立体套种技术。大力发展农林结合技术,可以在林中套种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相互促进的农作物,达到苗木合理科学种植的目的。此外,稻田养殖、藕鱼共生的农业和渔业的结合以及林牧结合、农牧结合、渔牧结合技术都可以进行推广。随着社会的日益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8]。

最后,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科技的投入,积极推进我国广大农村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投资力度,全国各级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应该持续的对我国落后的农业保持高投入,同时鼓励全国各界广泛参入到我国农村建设中来。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我国农村基础建设体系,努力完善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体系。兴修水利,改善农村的自来水问题,污水排放问题,切实提高我国农村的基本农田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农村秸秆还田技术。为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加大对农业科研开发。充分发挥我国各级农校、农科院的作用,推进科研单位和农民深层次结合,大力推动上门服务。此外还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民做好相关技术的指导和培训,推动有机产品的生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真正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为推动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持。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我国农村要想得到彻底快速稳定的发展,改变以往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就必须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其著作《江村经济》中就提到我国农村的进步和希望就是要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所谓的农村工业化就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发展工业,由此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进程。现阶段的我国农村工业化包括所有农村除农业生产种植、养殖之外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包括诸如建筑行业、快递交通运输行业、商业零售、加工、餐饮服务等。当然伴随着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整个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工业化也开始转向科技含量高的行业。

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的工业化进程,当前首先就必须对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极其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加工工业能力比较大,与之配套的农业、能源和交通运输产业能力不足;第二,加工工业内部一般加工能力过大,但是高水平的、科技含量高的加工能力不足;第三,一些乡镇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现代化的公司制,企业要么小而全、要么大而全,企业制度比较落后、协作水平非常低;第四,我国农村的乡镇工业的地区分布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使得我国乡镇经济难以协调平稳发展。因此,调整我国农村的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就是要搞好治理农村经济,保持农村乡镇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我国乡镇企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必须选择以绿色经济为主要导向。绿色经济是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前我国乡镇企业必须做到因地适宜,充分利用农产品的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并逐步拓展到高技术行业。

绿色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绿色经济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绿色经济包含效率优先、和谐发展、持续进步的显著特征,绿色经济的结构严密,包括生态农业、循环再生的工业以及可持续的服务行业三大块。绿色经济能够实现环境协调、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对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乡镇企业来说,发展绿色经济能够快速整合分散的农村资源,达到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目标。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统经济是以破坏生态环境、消耗资源为特征的,而绿色经济则最大程度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并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平衡经济,在日益恶化的我国广大农村生态环境面前,发展绿色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实现我国乡镇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发展节能减排为主导的我国乡镇企业产业,在此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注重节能减排的监督机制。要靠群众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来监督乡镇企业节能减排的实施。推动节能减排在乡镇企业中广泛展开,以确保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以此加快淘汰乡镇企业的落后产能,解决我国农村的污染问题。同时还要规范和健全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在节能减排这个问题上,各乡镇企业能做到有法可依。

4.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

农民是我国广大农村的重要建设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消费者。只有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推进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进程,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就是必须加大对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水平,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和自己是息息相关的,增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这样广大农民才会主动的参加到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众所周知,我国农民的自身水平有限,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过程是漫长的,只有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要提高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建设,首先要建立让广大农民热情参与的机制。让农民自己去监督生活和工作中的生态建设行为,可以成立村民自助协会,让广大农民参与到生态建设中,这样既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知情权、舆论权,又能真正让农民参与到生态环境建设。其次要在广大农民中推广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知识,让我国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比如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垃圾处理中去,在农村建立垃圾收集场所,让农民自己收集处理,并给以监督、帮助及鼓励。

三、 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小城镇化的分析与规划,可以看到在农村小城镇化过程中所做的探索和尝试性的改革。农村小城镇化过程的关键是节约本已经稀缺的农村自然资源,大力进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我国农村小城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改善我国广大农村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村小城镇就是当前我们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而实现我国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最可行的载体。

农村小城镇化有利于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实现我国的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行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小城镇化道路。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是顺乎自然的,是水到渠成的并以人为本的和谐、健康、稳定的发展,是在权衡不同主体对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寻求合适的发展之路。

总之,要促进我国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实施我国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知识,努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并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整个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推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中促进我国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高。在我国农村小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提高我国农村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建设好农村的居住环境,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要充分发挥乡镇工业的功能,实现我国农村小城镇化的长远发展,并逐步改变当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农村的工业化城乡的进程。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新华社.李克强考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并召开座谈会强调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协调推进“新四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3-01-16(1).

[3]陈蓉.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2003.

[4]彭成圆,蒋和平.集中社会资本助推城镇化建设研究:以浔龙河生态小镇发展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4):4510-4512.

[5]王德润.建设生态型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J].发展论坛, 2007,(2): 22-24.

[6]李敏.河北省小城镇发展问题探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7]姜炳达.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

[8]杜鹃.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责任编辑:陈宇涵]

10.3969/j.issn.1672-5956.2017.01.002

2016-06-11

韩清滨,1975年生,男,山东济宁人,辽宁科技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电子 信箱) jnsdc@sina.com。

F299.21;A811.693

A

1672-5956(2017)01-0008-06

猜你喜欢

小城镇生态农业城镇化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家乡的城镇化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