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处不“高考”
2017-04-1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司法局
文 曹 梅[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县司法局]
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云南省高考作文副标题是“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若在8年前,我会和众多考生有同样单纯的思想,直接写早睡早起备战高考,但现在的我只能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高考。离开校园走进工作岗位已经4年有余,我觉得人生处处在“高考”。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任何事情你只要用心对待,都是对你的一种考验,都可以算是一次“高考”。作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干警,调解一件纠纷、提供一次法律援助、管理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都是一次次“高考”。还有现在的脱贫攻坚工作,采取“白加黑”“5加2”工作模式,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亲和力和奉献精神,这样的“高考”,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当然工作人员也能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记得在2014年,我参与过一件赡养纠纷的调解。老人反映儿子不养他,一次又一次的入村调解都以失败告终,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两年后的一天,在同事和一名全国“1+1”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师的帮助下成功调解纠纷,让老人老有所依。每当我遇见那位老人,他总是不停地感谢我。一直到现在,只要有时间,只要路过那个村子,我都会去老人家里坐坐,了解他近期的生活状况。若在其他地方遇到与他同村的人,我都会询问他们老人近期的身体、生活状况,我想这也是我与老人的缘分。他让我真正了解到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干警的意义,只要尽心,看似小小的力量也能汇聚成洪荒之力,促进一个家的和谐,维护一方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只要耐心把这“零收费”“零距离”“零门坎”的工作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保护,就基本解决了辖区内的社会稳定问题。社区矫正工作工作量大、要求严格、风险大,一个不注意就可能引发社会治安问题。社区服刑人员分散范围广、管理难度大。众多社区服刑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规定,不违法乱纪,因为他意识得到违法犯罪的严重性以及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的危害。可有个别社区服刑人员就很“调皮”,觉得不在监狱内服刑就跟常人一样自由,不听司法所的劝告,爱犯事。当你遇到“调皮”的社区服刑人员,对他的管理就如同一次背着一颗不定时炸弹上路的“高考”。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位“调皮”的社区服刑人员。我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一名犯了故意伤害罪的社区服刑人员三更半夜打电话给我,或许觉得我一个小姑娘好欺负,他说:“你们开展集中教育的时候不是说不能出县或者出境吗?我现在就在西双版纳,打算去缅甸,你来抓我呀,抓我呀!”电话上,他语气很得意,我很生气,可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头脑冷静,第一要保证社区服刑人员的安全,不能激到他,否则他若再犯事,后果不堪设想。我在电话中没有劝他回来,而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不管你在哪里,只要活着就行”,可他哪里知道,他用的手机是司法局统一给需要重点管教的社区服刑人员发放的定位手机,在通话过程中我已查看了他所在的位置,没有出县,我这才很理智地回复他的。后来因为违反相关规定,他被给予了两次警告,但他还是不知悔改。有一天,他跟亲戚借了一辆摩托车上街,因山路颠簸,摩托车零件被颠坏了,就把它放在街上的修理厂修理,徒步回家。亲戚以为他自行把摩托车卖了,就约来几个朋友揍了他一顿,然后报警,怎么也不听他解释,等乡派出所立案调查,才解除了误会。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好心怎么就变成了一场恶战呢,难道自己在外人的眼中就是这样偷偷摸摸占便宜之人吗?通过那次教训,他决心悔改,也理解了我们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后来没再给我们找过麻烦,还自己种植香蕉,发展产业,他说他想活出个人样来。之后他顺利解除矫正,回归社会。而我依旧像往常一样,备战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高考”,不谓功绩之高,只求用教育感化社区服刑人员改邪归正。
前不久,几位同事到金平县司法局挂钩的营盘乡太阳寨村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回头看工作。同事们本以为通过将近两年的帮扶,老百姓的生活会有所改善,帮扶的石斛、板蓝根等产业会发展得热火朝天,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有位同事接到群众这样的反映:“你看某某家,以前他们家人就很懒,但没吃的还会干点活,自从有了‘挂包帮、转走访’这项扶贫政策后,就直接在家等着吃,说是害怕干活有钱了,政府就不帮扶他们家了”。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帮”“怎样扶”,成为了又一道“高考”题。帮扶不仅要给予群众物质上的帮助,还要改变个别贫困户的懒惰思想,只有有了进取之心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才会到达小康生活的彼岸。金平县司法局领导收到这样的反映后,要求长期派驻在太阳寨村的营盘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对全村老百姓进行思想教育,要着重做好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依赖帮扶、不求上进的贫困户的思想工作。要协同农业部门培养老百姓的一技之长,指导老百姓就业、创业等,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贫困户生产自救能力,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人民调解、社区矫正、脱贫攻坚,短短12个字,通俗易懂,看似简单,却只有工作人员才知道其背后的艰辛。因为这些工作一直在路上,一刻也不停息,它随时考验着一个人的履职能力、办事效率、综合素质以及奉献精神等等。而在生活中,柴米油盐、吃饭穿衣、车贷房贷等都是不同的考验,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等。在我看来,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一道道题目同样需要我如临高考考场般沉着、冷静、机智地应答。正所谓,“人生处处是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