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及路径探究
2017-04-11□师然
□师 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及路径探究
□师 然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但在当今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形势下,处于文化输出弱势的中国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何在政治和经济迅速崛起的同时抵消“中国威胁论”,实现和平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本文希望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现状,得到有效路径,从而实现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等目的。
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合”观念;文化误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五千年的文明以其独有的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已经雄踞各国前列,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文化已经成为各国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及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处于和平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出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
1 选题意义和目的
从古代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就一直处于文化强国的地位,古中国文化通过商贸往来、政府出使、民间交流等各种形式得以对外传播,且被世界各国敬仰和崇拜,特别是周边的各亚洲国家均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在当时,我国属于文化输出大国。自鸦片战争开始,列强肆虐,外国文化的强势入侵使得中国文明一度黯然。接下来近百年的战乱让中国的文化对外传播之路停滞。我国逐渐从一个文化输出强国的地位沦落。现在的中国,青年一代“哈韩”“哈日”“哈欧美”现象严重,从流行服饰到节日习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巨大。这种输出和输入的不对等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出现很多矛盾,而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一度模糊。当今社会,中国若想实现和平崛起,被世界各国认识、认可,已经不单单由政治和经济决定了,文化成为解决国际矛盾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乃中国文化之基石,特别是儒家、道家文化千年的浸润,形成的“仁爱”“和合”“中庸”“天下大同”等理念和价值观。这些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体现了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时至今日也依然对世界文化有着深刻影响。1988年的全球诺贝尔获奖者曾感言说:“人类必须要到2500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能在21世纪生活得更好。”这种源来已久的影响力使世界各国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认可中华民族处世之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中国形象,抵消中国威胁论,有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东方文化走向世界,给世界各国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贡献东方智慧文化的财富。
2 理论概念
文化,广义上讲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对文化有自己的定义。如任继愈认为:广义的文化包括文艺创作、哲学著作、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饮食器服之用等。狭义的文化,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李宗桂则直接把文化限制到价值观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内: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其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国民品性、精神风貌、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各种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和,包含思想、文字、语言、曲艺、节日、民俗等。本文所指的传统文化不是广义上的实质性的物质文化,而是凝结在物质文化里的各种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比物质化的传统文化更具长久的稳定性,已经深刻渗透到中国人的行事规范和行为体系中来,是中国人存世之本和处世之道。
“软实力”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的。国家的综合国力由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硬实力指国家的硬件设施、军事和科技实力等,而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被称为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可以把本国文化和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他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中去,其说服力远胜于官方教条式的宣传。党的十七大报告也首次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也就是软实力的对外展现,是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号召力的一种体现。
3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3.1 “和合”观念
“和合”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和”指和谐、和平,“合”是合作、融合。借由“和合”实现和谐。《国语·郑语》始见“和合”理念,“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和合最初定义就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用以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及治理国家。“和合”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见于探讨各种关系:人与自然、个体自身、人际交往和处理国家、民族的外交。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都强调人要尊重自然,以整体的观念去看待万事万物,要实现天、地、人的和谐。
“和”思想落到个人行为上即:仁、义、礼、智、信。推崇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修身为本”,达到个体身心的和谐。也只有修身,才能提高自身价值。
“和为贵”、“中和中庸”的人际相处模式。世间万物相差相别,“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卫灵公》),要做到“和实生物”“中庸中和”,即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要认识到不同,还要有忍让意识,达到“共赢”的“和”。
“协和万邦”对应的是处理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论。主张“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周易·乾卦》),“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以德服人”(《孟子·公孙丑上》)均提倡民族之间、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以德感化外交,实行“王道”,反对“征服”、“霸道”。
3.2 “天下”的理念
“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对于未来天下的美好愿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四海就是整个天下,“天下”思想虽以中国为中心,但“天下一家,德被四海”,中国自古以来就奉行“国虽大,好战必亡”,“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精神,构建着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是我们对大同世界的美好畅想。“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大同书》)也是我们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理想。
3.3 “民为邦本”的思想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强调“民者,君之本也。”(《春秋谷梁传》),充分阐释了国、民和君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
4 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跨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论文和期刊很多,但多数都是建立在中外文化交流、跨文化研究或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战略研究方面,关于实践性路径研究或对策性探索的很少,偶有的几篇也是有关部门就文化输出实践探索上的一些启示。
5 问题和对策
5.1 目前我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很多人提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中国的书法、瓷器、建筑、菜肴等象征符号的直接介绍和宣传,虽然暂时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猎奇心理,但却忽视了通过这些传统文化让世人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的介绍和宣传并没有起到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作用。甚至很多的中国人自己对于传统文化都不甚了解。
多年来,我国的跨文化传播一直缺乏双向对等性,从教育学习到理论研究都倾向于单方面的输入西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理念,很少有系统对外宣传介绍中国文化的研究,文化失语现象严重。比如大学语文课程,除了中文类专业外,几乎大部分学校都不再开设。相反的再到社会层面,英语考核却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如各种四六级英语考试,职称英语考试等。
文化误读情况普遍。中国优秀文化很多,但是却不能正确和有效的被外国人理解。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文化的认知长期存在偏见和误解。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差异,也有文化传播中产生偏差导致。以“君子”一词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有很多的含义,有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尊称,也指品格高尚、道德品行良好之人。而很多人在解释时,直接用“gentleman”(绅士)替换,这必然对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造成障碍。
翻译质量差。以古典名著《水浒传》为例。该小说是以古代农民起义为主题的作品,形象生动的描写刻画了108位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特点,通过他们的故事讴歌了农民英雄们的反抗斗争和社会理想,但是因为缺失精通中外语言和文化的翻译人才,这本小说的英译本很不成功,“story of 105 men and 3 women”这样的翻译很容易让外国人理解成是普通的爱情小说,降低了可读性。
5.2 对策分析
传播先进文化思想,阐释优秀文化价值观。五千年的文化,处处闪烁着中国人民智慧的光芒,但是如此多的文化积淀中也必然有一定的落后或错误的糟粕存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就要有选择地介绍与时俱进的、优秀的、符合现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不能单纯局限于介绍民间艺术等简单的技艺或风俗节日等表面化的东西,更关键的是要把技艺背后的文化价值观介绍出去,介绍中国人是为何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处世风格,传播这些价值观和行为体系形成的原因和历史。
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应对文化失语问题。文化不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传播都需要传播人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意识到身处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秉持文化平等的观念,消除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和偏见等,树立民族文化自豪感,自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这种自信要建立在熟悉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身为中国人,就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溯根求源,才能准确得当的介绍本国文化。
降低文化误读错误,提升翻译水平。文化误读通常发生在异质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对不同文化理解的偏差。解决文化误读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了解不同文化内涵,熟悉语言表达,提升翻译水平。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就是最好的例子。该书以英文版首著,将中国“忧国忧民”的儒家思想、“淡薄人生”的道家思想相融合,通篇又透露了西方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被誉为现代版《红楼梦》。在美国一经出版,半年内就达到五万册的销量,于1975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如此巨大的成就与林语堂深谙两国文化底蕴,语言切换毫无压力不无关系。
选择传播受众要有的放矢,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媒体和渠道,以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假如以年龄层次划分,那么就要考虑到各年龄层次接收信息源的方式和选择差异。比如年轻人可能不会选择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接受信息,那么通过互联网、手机视讯等新式媒体可以更有效的达到传播效果。
6 现有对外传播路径分析
6.1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现状
目前,“孔子学院”是中国汉语对外传播最广,也是最具标志性的窗口。从2004年第一所学院建成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已完成134个国家和地区,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的建设。“孔子学院”主要提供的服务有汉语教学、汉语教师培训、中国文化信息咨询等,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教材混乱不统一,教课方法对受众针对性不强,专业性教师有缺口。学院仅以教授汉语为目的,少量的开展文化展览或介绍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单一,外国学生仅以习得语言为目的,无法简单通过语言了解中国文化内涵。
2015年,我国入境游达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应对如此庞大的入境游游客群,以中国现有外语导游的素质却令人担忧。笔者作为相关行业教育者深知,很多已经通过外语导游证考试的导游,仅仅是能够背诵景点导游词,熟悉一定的导游实务而已,文化失语现象严重,远没有达到可以自由介绍中国传统表象文化的程度,更何谈宣扬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等。
近年来,我国娱乐业发展迅速,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也开始走出国门,特别是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装题材影视剧。如《甄嬛传》《长城》《卧虎藏龙》等。但是很多外国人却对此并不买账。如2014年火爆荧屏的《甄嬛传》在美国竟然遭到滑铁卢。很多外国媒体表示对于剧中精美的服饰、场景等的赞赏,但却无法理解主人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而且似乎“对于泡茶、生病、煮药的镜头无法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失败。
官方对外文化活动以重大外交事件为主。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5年杭州G20峰会等,以及中法、中俄文化年等盛事。但是如此多的外交活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也仅局限于文艺表演、表象艺术等形式,重“宣传”轻“传播”,他国参与者的心态仅停留在观赏品鉴,而无参与其中的互动感,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6.2 解决方法
丰富对外汉语教授形式。单纯的语言学习机械而重复,加上汉语本身的困难度,因此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实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小说等。以此为契机,不仅可以使语言学习变的有趣实用,更能方便带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缘由,且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课本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更具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能潜移默化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等,却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和产生抵触心理。
提炼自身文化修养,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可以直接进行对外传播的外语导游,如果做不到准确和恰如其分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出现讲解错误的情况,是会大大降低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性的,而且也会让外国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误读和失望情绪。因此,作为外语导游必须时刻注意提升自身文化修养,熟知传统文化内涵,把握传统文化背后的价值体系,正视对外传播过程,把中国传统文化用合适的语言传播出去。
严格审核对外传播的大众传媒产品。须挑选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影视作品或宣传片,以《琅琊榜》为例。剧中大量提及的军事谋划、策略等,展现的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博弈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剧中精美的汉朝衣饰则把中国人对大度包容、天地人和谐的追求和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作品更容易通过故事情节感动人,也可以更轻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当然,像《舌尖上的中国》一类语言精美、制作精良、选材独特的纪录片更容易达到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企业化和品牌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为例。2001年“春节文化品牌”首次推向市场,2010年起升级为“欢乐春节”,现已连续十多年举办了相关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从该活动不仅选取世界著名城市重点推广,更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专题项目,活动辐射范围越来越广,吸引了大量的驻外使馆、文化中心,海外企业等的参与,同时也得到了两千多家海外媒体的正面报道,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热”。接下来我们要让已经走出国门的春节成为世界性的节日,让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载体。“申遗”也许是一个新的起点,用最富含中华精神的节日对外传播中国人民渴望平安、和谐、团结、顺利的思想。通过企业化运作,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品牌“包装上市”,以经济或外交手段带动文化软实力提升。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对外传播可以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为跳板,因为前者与后者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后者的发展与创新,通过后者的对外传播带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会更温和。同时在对外传播路径上可以优先选择民间交流组织或海外文化中心等形式,避免给他国造成文化倾销或强势输出的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之路漫漫,但我们相信当把这些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对策付诸实践,中国文化软实力必将得到提升,中国也必将实现和平崛起和发展,夯实国家话语权,再塑国家形象。
[1] 任继愈.民族文化的形成与特点[J].中国文化研究集刊,1985(2),1-2.
[2]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1.
[3] 蔡建国.中华文化传播任务与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0(5).
[5] 俞柳柳.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浅析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J].学理论,2011(10).
[6] 李宗桂.国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7] 严 慧,季 进.《天下》与中国文化的“天下”自主传播[J].江西社会科学,2009(4).
[8] 陈奇佳.文化输出和国家形象的塑造[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
[责任编辑:郝晓梅]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Approaches of the External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SHI Ran
(TaiyuanTourismCollege,Taiyuan030032,China)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has enriched the world and has not stopped. But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increasingly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how China can make itself known and how to develop politics and economy quickly as well as offset the "China threat theory" to achieve peaceful development, becomes a serious issue nowadays. This paper hopes to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external spread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inds the effective path, so as to achieve a good image of the country,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a, to win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and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world's culture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so on.
cultural soft power;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harmony" concept; cultural misreading
2017-01-07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2017年度院级重点课题“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路径探究”(TLZ-201701)
师 然(1983-),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现工作于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跨文化传播。
G206
A
1008-9101(2017)01-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