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讨

2017-04-11马秀君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新建产学研

□顾 艳,马秀君

(三江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讨

□顾 艳,马秀君

(三江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具有产学研协同基础,但基于产学研协同各方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产学研合作存在企业需求不足、院校科研人员参与意愿不高以及沟通协调成本大等协同障碍。本文从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层面分析新建本科院校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运行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指的是2000年以后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共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基础比较薄弱。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也提出,要把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虽然国家大力倡导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本科院校也努力推进,但在现实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远未达到预期。本文拟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层面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克服协同障碍,整合各方资源,推进高校内涵发展。

1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基础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本质上属于社会交易行为,交易各方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新建本科院校通常办学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能为协同企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

1.1 地方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面临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也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日益变换的产业变革,转型升级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减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大,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也加大了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具有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通常定位于培养行业地区应用型人才,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研发条件以及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1.2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基础比较薄弱,按照国家战略发展布局,面临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需要。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在市场、信息、经验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能为学生创造直接深入到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实践,掌握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1.3 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地区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往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供求关系日益趋紧,使区域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支撑是企业的科技创新及高素质人力资源。促进区域内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可以把企业与高校的资源条件联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高校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对接,高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区域内校企协同创新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2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

虽然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存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也有促进作用,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存在企业需求不足、沟通协调成本高但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的意愿不高等障碍,影响了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2.1 企业需求

新建本科院校建校里是较短,研发基础比较薄弱,与企业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否提供的研发创新比较少,更多的是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良好的实验设备场所。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接收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参与实践,企业相应地承担了部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由此会发生一定的企业交易成本。这部分交易成本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但却创造了社会福利,使得社会收益大于产学研协同企业的私人收益,具有正的外部性。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产学研协同企业比较自己的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当企业的收益不能弥补发生的私人成本时,如果没有额外的补偿来激励产学研协同企业,企业倾向于不再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通常是高校在努力推进,协同企业持续合作意愿不高的原因之一。

2.2 高校研究人员参与意愿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行业地区应用人才”办学定位的有效路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揭示了高等院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考虑到高等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最终是由科研人员与企业对接推进的。现有研究通常将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意愿等同于科研人员合作倾向。高校科研人员是否愿意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Owen-Smith等的研究揭示科研人员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成本收益的感知,是其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键。高等院校中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职称评定通常是建立在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时,通常需要签订保密协议,确保企业能获得研发技术等的独占使用权。但这种安排却不利于高校科研人员学术声誉的提高。科研人员若是感受到与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带来的经济收益不足以弥补其机会成本,就会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倾向。

2.3 沟通协调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到专业实践。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企业不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已经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学生实践的期望,新建本科院校也无法获得充分的信息来判断协同企业会投入多少资源使学生融入实际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产学研协同创新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能力的不确定、结果的不确定,合作各方在合作中存在的目标定位、能力期望等差异需要通过沟通协调来消除。差异越大,沟通协调的成本也越大,进而影响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性。

3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基础,但也存在阻碍产学研顺利进行的障碍。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克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障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3.1 构建产学研系统创新平台,为产学研达成奠定基础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过程中,合作伙伴的找寻一直是个难题。很多产学研合作的形成,是由于校企双方私人关系的促进而开展的,难以形成可持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因而有必要由政府牵头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达成创造条件。政府可以成立专项资助基金,用于扶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转,组织和引导中介组织,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政府主导构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对发布需求的高校及企业的资质及信息进行真伪认证,有助于加强产学研合作双方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校企各方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能对意料之外的状况进行良好的沟通,感受到彼此的诚意,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3.2 搭建良好的组织架构,提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组织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项目达成后,为了使项目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达到建设目标,需要做好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的顶层设计。在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中,各方都为项目建设提供优势资源,学院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验场地,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实践专家,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通常寻求到政策支持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这些资源的调动必须获得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形成能顺利调动这些资源的领导机构——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新建本科院校、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这些领导能给予资源、政策等的支持,但他们通常身兼数职,难以有精力进行具体事务的管理。因而需要设置项目办公室具体执行领导小组决策下的具体管理事务。项目办公室包括学校相应的教学院系、科技处、企业生产部门、研发部门、政府科技厅等与项目相关的部门负责人。项目办公室实行项目领导小组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项目领导小组应定期召开会议,就产学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事物讨论决议,形成会议纪要,由项目办公室具体执行。产学研协同过程存在着合作对象交易行为的不确定、双方能力的不确定、交易结果的不确定,项目办公室应做好沟通协调,加深彼此的信任程度。合作过程中,企业生产部门可以对接高校相关院系,企业研发部门对接高校科技处,形成企业和学校的协同联动。,提高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

3.3 做好制度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虽然高校能为企业提供部分研发、高素质劳动力,但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承担了部分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社会责任,发生了一定的交易成本,使得社会福利大于企业私人福利。这样的产学研具有正的外部性,但企业却没有得到全部补偿,容易造成企业与新建本科院校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需求不足。如果政府提供了如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或良好的声誉激励,使得协同企业的外部性得到了补偿,将提高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最终还是由院校科研人员推动进行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虽然有利于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现有高校评价体系下,对教师的评价更侧重于论文、课题等学术能力的考核。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知道学生、与企业就产学研协同过程中的不确定事项进行沟通协调,付出了较大的时间成本。但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时,参与校企合作能够给予的帮助却很少。因而,新建本科院校需要改革院系教师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补充制度,对教师承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给予相应的确认,使得院校教师承担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收益能弥补付出的代价,增加院校教师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意愿,使得产学研深度融合能落到实处。

[1] 黄劲松.中国高校研究者的产学研合作倾向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11).

[2] 朱永跃,顾国庆.基于协同创新的校企合作信任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0).

[3] 黄家庆,何光耀.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耦合[J].经济与管理,2014(12).

[4] 林东明.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践行路径探索[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4(4).

[5] 周山明.产学研基地管理和运行机制探讨[J].科技管理,2014(4).

[6] 董 馨,吴 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下月学报,2014(7).

[7] 戴书春,朱跃钊,陈红喜.区域创新系统视阙下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J].企业经济,2015(1).

[8] 周山明,李建清.研究型大学产学研机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12).

[9] 杜 娟,李焱焱,叶 斌,肖 引,桑建平.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

[责任编辑:郝晓梅]

2016-12-2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有限理性视域下的新建本科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研究”(2015SJD236);三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商学院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15042)

顾 艳(1977-),女,江苏靖江人,硕士,现工作于三江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高等教育; 马秀君(1981-),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现工作于三江学院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分析,预算管理。

G646

A

1008-9101(2017)01-0081-03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新建产学研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