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知识在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
2017-04-11刘金德于洁
刘金德 于洁
(青岛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论历史知识在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传承
刘金德 于洁
(青岛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20)
历史知识在高等院校,特别是理工院校的传承极为重要。通过分析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而论述理工院校在开设相关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历史知识传承的必要性,针对理工院校的专业特点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强历史知识传承的有效途径。
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知识;传承
一、引言
学习了解历史知识是对自身素质的一个提高,若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并应用于实际,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李大钊先生曾在1924年撰写了《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1]一文,并充分分析了历史学与人生态度的密切关联。现今社会传统文史哲等基础学科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特别是认为一个学科的存在就应该创造经济价值的观点还是比较普遍的。面对这些危机和挑战,国家历届领导人都有针对性地做出了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致2015年8月召开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可以充分彰显国人掌握历史知识和学者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世界的今天是从世界的昨天发展而来的。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所以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再次提到历史对后世的经验教训价值:“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历史无法改变,但未来可以塑造。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3]
可见,历史是永远不容忽视的一门基础学科,而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有必要吃透历史的真正内涵。针对理工院校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自然成为提高学生历史修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习总书记这样概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5]因此,作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筑梦人的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师亦应在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做好老师“四有”标准的前提下,最充分的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筑梦的职能,在教学中承担起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重任。
目前,我国四年制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四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四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各有侧重,而中外历史知识,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则始终贯穿于四门课程之中。可是由于课程的学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授课教师本身专业等方面的局限,历史知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传承,即使是“纲要”课也不能全面展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基于历史知识在提高学生素质、树立学生正确历史观中的重要性,所以需要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中恰当融入历史知识。
学术界对历史知识在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问题的研究较为匮乏,且论述多较具体。如杨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桂林为例》、王翠云、李晓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两篇文章以具体院校为例,具体阐述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各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利用和运用,针对性和地域性较强。[6]祁道林、尹建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以高职院校为例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主要从教师的角度阐述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最终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7]张可辉《高职思政课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以高职院校“概论”课中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8]韩鹤进、黄梅《高职思政课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则认为“历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育之一。”并指出由于现行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课程体系缺失、人才培养功利取向和教育主体知识缺陷等原因,历史教育存在弱化、边缘化的倾向。继而他从课程体系、课堂设计、教育途径、教师教学能力、教学队伍等方面的改革和提升给出了解决方案。[9]总体来看,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工院校中历史知识传承问题的成果较少,同时,面对国内各大理工院校教学中对此问题忽视的现状,学术界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历史知识传承的必要性
(一)学生自身历史知识匮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偏见
全国高校除历史专业的学生受过扎实的史学训练之外,其他专业学生受到的史学教育微乎其微,仅有个别高校的个别专业会开设一些与历史相关的课程,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课程,所以从整个接受教育的群体来看,高等院校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初高中时期所构建的历史框架,尚限于基本史实的掌握,鲜有自己观点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占全国高校总数一半以上的理工院校的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显然更为匮乏,同时一些综合性院校中的理工专业学生同样如此,这是大家所共识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中时期文理分科,使学生自那时起便忽视政史地等与高考不相关的学科,升入大学后直接进入专业教育,更无暇了解和学习文史知识,并从内心认为只有专业课最重要,是自己将来就业谋生之根本,这是造成理工院校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内在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虽然全国高校皆开设了上述四门公共必修课程,可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从教者的偏见却始终存在,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这种偏见最终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厌烦,甚至频繁旷课,此乃理工院校学生历史知识匮乏内在因素的第二个方面。故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而言,在理工院校有限的几门文科课程上强化对历史知识的教育、灌输甚至潜移默化地渗透,甚有必要。
(二)教师专业、学历不一,对课程本身不够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0]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师的职责。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皆高度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问题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特别是2014年9月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最为引人注目,关于教育他说:“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针对教师的作用,他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所以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5]教师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需要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素质。理工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基本皆受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研究领域有一定局限,所以在专业课上学生获得最多的就是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很少接受到历史教育。故此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就自然的落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然而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又有不同,如有擅长经济学的,有擅长政治学的,有擅长法学的,当然亦有不少受过专业历史教育的,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的讲授内容肯定各有侧重;另外,教师的学历构成、教学经验、个人性格等方面亦有一定差别,也是造成历史知识渗透多少的重要因素;加之个别教师本身对所承担的课程不够重视,皆是影响理工院校历史知识能否充分授予学生的关键因素。
(三)基层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扶持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性,不过仍有个别院校,特别是一些理工院校仍未认识到这一点,而是一味的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忽略这些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发展、特别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影响其个人素质提高的历史涵养。笔者认为,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若想继续得到升华,必须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提高自身涵养的根本。然而在一些理工院校,却将能够有效传承历史知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排挤到不佳的上课时间,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被认为是任何人皆可从事的职业,而一些专业课教师,甚至院校领导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乃至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见。另外,针对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政策也不够完善,政策倾斜则更是少之又少。
上述因素共同造成理工院校本应重点扶持的历史教育被边缘化。由这几个因素所决定,理工院校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推动在教学中传承历史知识,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历史知识传承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相关制度的顶层设计
制度是一切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和稳步发展的保障。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相关规章制度的出台,使从事该领域教育和研究的教师和学者进一步得到鼓舞。特别是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更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提到重要的战略位置。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在相关制度框架中,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融入历史知识的硬性规定却很少,往往只是一些纲领性的原则和意见,其内涵则需执行者加以丰富,进而造成各大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历史知识的传承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完全被忽略,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制定更为具体的规章制度极有必要。比如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只是专门提出“抓紧组织编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11]等纲领性条目,具体解释则相对匮乏。所以针对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点,在组织教材编写时应该强调重视历史知识的融入,且要说明其中应包括学科发展史、重要问题学术史等相关内容,以此来体现历史知识在每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以顶层设计指导基层的教学实践。
(二)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中主要突出政治理论和政治纲领方面的内容,即使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只注重基本史实的传授,而忽略大学生的基本史观的培养,其他课程对历史知识的涉及更是微乎其微,面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历史知识欠缺,正确史观尚未成熟的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充分讲授所任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回顾一下每门课程的发展史以及一些重大问题的学术研究史,包括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史等等,进而彰显课程厚重的历史基础,突出历史知识的不可或缺性。
授课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方法,这在国家发布的相关文件中被多次提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选取与课程相关且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作专题讲座,特别是将教学内容与同学们都耳熟能详的当地历史文化进行结合、互动交流,将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浓郁兴趣,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讲到五四运动时可将青岛在五四时期的历史融入其中,既能突出地域特色,又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更多的应该发挥高校所在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历史文化古迹的存在作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学习,这既是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更是一堂精彩的历史重现课。有条件的院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外地知名历史教育基地接受教育,比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等特色鲜明的教育基地,进而更大地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空间,达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比较成熟的理工院校,如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都会以充足的经费组织学生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的不同历史问题进行各类社会实践调查,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学生所做的调查报告多次获得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奖,通过调查实践学生既深化了理论知识,又为学校获得了荣誉。因此,为了使历史知识有效生动的传承教师应该将教学方法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最终将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灵活地展现给学生。
(三)基层高校充分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面对理工院校大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现状,基层高校作为具体部署执行者,其作用更直接、更具体。基层高校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12]这种投入不仅仅是经费投入,还应体现在各项花销的设计上,如专门列出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历史知识传承的份额,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亦应团结协作,积极将专项经费有效利用,做好前期的规划、中期的使用、监督、后期的总结等工作,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方可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开展历史知识传承的教学和实地参观。此外,理工院校更应制定适合本校专业特点,又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框架。这一点武汉理工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写适合理工高校的教学案例。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工作坊’,纳入党政领导、三大行业精英、社会达人、教学能手教育培训全过程。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的增长点,打造中国近现代史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特色方向。”[12]其他理工院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将创新与传承历史知识融合,最终共同推动历史文化知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有效传承。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大千世界,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意志并不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乃至误入歧途,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灵魂导师和领路人”[7]应该时刻注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教会他们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科学的历史观,以使大学生最终树立正确的“三观”。
陈寅恪先生1930年在其《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曾告诫清华大学:“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13]361-363如今之中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从未淡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2]而大学作为传承历史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不管是什么性质的院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将人类历史,尤其是本国历史传承下去。“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3]在理工院校这种责任和义务主要落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上,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亦应同向同行,“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
[1]李大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A].李大钊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习近平.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23/ c_1116344061.htm,2015-08-23.
[3]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2015-09-28,纽约),人民日报,2015-09-29.
[4]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6]杨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桂林为例[J].教育观察,2012(09);王翠云、李晓新.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06).
[7]祁道林,尹建强.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14(05).
[8]张可辉.历史文化知识在提高思政课教学效益中的运用[J].三江高教,2012(04).
[9]韩鹤进,黄梅.高职思政课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2(1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19/200407/1314.html.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EB/ 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02-07.
[12]武汉理工大学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EB/ 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192/s133/ s200/201510/t20151014_213215.html,2015-10-14.
[13]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A].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C].北京:三联书店,2001.
编辑:高学栋
G641
A
2095-7238(2017)04-0112-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4.021
2016-12-09
本文系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建设工程公共基础平台课“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MX2-1)阶段性成果;青岛理工大学名校建设工程教研教改项目“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究”(MX4-017)结项成果。
刘金德(1983-),男,历史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清史及思想政治教育;于洁(1986-),女,历史学博士,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元史及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