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新发展

2017-04-11孙宜芳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战略布局新发展四个全面

孙宜芳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人民主体地位的新发展

孙宜芳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发展,推动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展现出人民主体地位新发展的方法论特色,谱写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谱写了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新篇章。学者石寅认为,“四个全面”的四项基本工作贯穿了一条以人民主体思想为核心的逻辑主线。[1]学者陈章龙也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了 “我是谁”、 “为了谁”、 “依靠谁” 的问题。[2]学者竟辉和王岩也认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的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应该看到,已有成果较多局限于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解读上,还鲜有学者有针对性的概括和总结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程中推进人民主体地位的创新发展。深刻总结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而且还可以为更好地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向前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内涵

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活动中重要的是“行动着的群众”。[4]这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作用,是推动历史活动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原理,牢牢把握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基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创造性地依据中国具体实际丰富发展着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内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时代命题紧密相连,深刻回答了依靠谁、为了谁、怎么推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动力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力主体的内涵,完善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形态,创造性地推进了人民主体地位理论的向前发展。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人民主体地位的动力主体内涵

党中央在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中,围绕 “依靠谁”的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理论探索,丰富了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动力主体内涵。一方面,深刻回答了谁是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要依靠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中吸取智慧,从人民中凝聚力量。”[5]这表明,人民就是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体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观点,又在新的历史时期,依托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赋予人民主体地位的动力主体崭新的时代内涵。

另一方面,党中央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生动实践,丰富发展了动力主体发挥作用的方法。习近平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6]“群众的自觉行动”,就是对马克思“行动着的群众”的新发展。党的正确主张与人民的自觉行动是相辅相成的,若使党的正确主张化为现实,需要人民的自觉拥护和付诸实践。动力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在既符合党的主张,又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动人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这一如习近平所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7]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主体内涵

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 “为了谁”的问题,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深刻回答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核心、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既丰富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底蕴,又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主体内涵。

习近平指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这句话清晰地表明,党中央把人民的向往和自身的奋斗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人民既是奋斗目标的价值主体,又是奋斗目标的价值理念。既是奋斗目标的价值引领,又是奋斗目标的价值标准。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党中央秉承自身的庄严承诺,始终坚持把人民作为价值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把人民的美好向往作为价值目标,坚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等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正如习近平所言:“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3]28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权利主体内涵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进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权利主体内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任何一个布局,人民都是其中的权利主体,既享受着成果又履行着义务。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就在于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可以享受到更多改革成果,实现 “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人民的权利可以得到根本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幸福生活有着良好的法治保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态可以得到优化,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能够得到加强,人民的意愿也可以得到彰显。

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要依靠人民又要为了人民,还要教育引导人民自觉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出人民自觉管理、监督、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推进的有效合力。同时,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推动着人民主体地位的动力主体、价值主体和权利主体发生着良性互动,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和丰富着人民主体地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从党的十八大重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又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时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党中央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和探索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由于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各重要组成部分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准确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就需要依据不同的内容展开对具体实践的追寻。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升。党的十八大根据这一形势,又适时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建设重任,不仅以深切情怀关心人民群众的就业、医疗、住房等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重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短板”,特别是农村小康的 “短板”和贫困问题。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9]根据这一认识,党中央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扶农支农力度,着力加快农村小康的建设进程。经过几年的奋斗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党中央以巨大的勇气向贫困宣战,提出精准扶贫等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命题,着力构建扶贫脱贫的体制机制,在艰难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着力摆脱贫困的新路子。这正如习近平所言:“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10]

(二)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当代中国,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总部署和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着这一总目标,党中央把人民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开展了依靠人民发挥主体作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指出: “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都要紧紧依靠人民来推进,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人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11]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国各方面建设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经济稳步前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体制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为建设美丽中国开辟了良好局面。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为人民更加的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三)全面依法治国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进入新时期,党内出现了一些损害人民根本利益,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问题。在贯彻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党中央把依法治国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密结合起来,既明确了在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理念,又在实践中取得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一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始终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立足于人民,对在依法治国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基本指导。

在具体践行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党中央积极回应人民对依法治国问题的关切,加大反腐力度,坚持 “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决依法查处了一批危害人民利益的腐败要案,“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12]这些生动实践,开创了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四)全面从严治党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大管党治党力度,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以作风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抓好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少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13]经过几年实践,党风政风为之一振,党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与认同,如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14]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从严治党以来的新思想新成果,从战略高度和长远眼光制定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了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又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从严治党做出了部署。党中央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指导,既依靠人民来监督,又把落脚点立足于人民,既提高了全党服务人民的本领,又提高了群众的工作能力,既密切了党群关系,又调动了群众参与党的各项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概言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现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方法论特色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结合时代使命和自身任务,用自己的生动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时代内涵,彰显出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的方法论意蕴。由于以人民为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价值之维,所以,党中央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方法论特色,也与时俱进地表现在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上。

(一)问题导向与辨证思维相统一

问题代表时代呼声,人心彰显最大政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声音,才能凸显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15]党中央根据这种认识,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既坚持问题导向,又坚持战略谋划,始终把人民的核心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在具体实践中摸索出了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与以人民为核心辨证统一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方法论。

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辨证统一,既要求充分运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实践土壤,又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协调推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动力源泉,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这种辨证互动的过程中,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都能得到有效地推动和发展。正是有了对这一问题清晰认识,党中央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就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既推动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稳步前进,又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丰富发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方法论,展现出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具有鲜明地问题导向与辩证思维相统一的方法论特色。

(二)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严密的理论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内容都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 “四个全面”全部都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实现战略目标。但是,问题有先后,轻重有缓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实践中,始终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彰显出独特的方法论特色。这种方法论特色,同样体现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党中央既坚持加快推进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力求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全体人民的小康水平,又注重更加全面惠及到不同群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补齐民生问题的 “短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党中央既坚持全方位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改革成果,又坚持倾听群众意见,尊重群众呼声,下大力气改革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党中央既坚持从整体上营造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完善和制定相关法制法规,为全体人民提供完善的法治保障,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回应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给人民以希望、信心和鼓舞。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党中央既坚持抓紧抓好全体党员干部的教育和队伍建设,坚持从严治吏,重拳打击腐败问题,又坚持抓 “关键少数”,重点管理好领导干部,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三)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

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是判断和分析事物的重要方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经济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又围绕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进行了伟大实践,实现了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人民主体的同向发展。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彰显出来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方法论意蕴。

从人民至上的价值来看,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践,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利益的实践。党中央充分依托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实践载体,继续深化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律性认识。这个规律性认识,充分体现在党中央尊重人民的共同选择上,体现在积极调动人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上,体现在促使人民行动自觉上,体现在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上等各方面。可见,正是因为党中央在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坚持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有着高度自觉,才 “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让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石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 [J].理论与改革,2015(06).

[2]陈章龙.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人民主体地位[N].新华日报,2017-08-16.

[3]竟辉,王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J].红旗文稿,2016(1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5]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5-02-17.

[6]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7.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3-12-27.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13.

[9]习近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06).

[10]习近平.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2).

[11]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04.

[12]习近平.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6-05-03.

[13]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履行庄严承诺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 [J] .求是, 2016 (05) .

[1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10-09.

[15]徐隽.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 [N].人民日报,2015-02-13.

关键词:“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人民主体地位;新发展

D61

A

2095-7238(2017)06-0036-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6.008

2017-03-07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人民观与群众观界限: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分析”(M17JC026)阶段性成果。

孙宜芳 (1982-),男,法学博士,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邵西梅

猜你喜欢

战略布局新发展四个全面
新发展理念下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向
房建工程节能技术新进展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